APP下载

探索信息技术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

2023-01-09

智库时代 2022年12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院校

杨 丽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现代信息全球化的发展和深入,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科技与教育之间的竞争时期,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还需要依靠教育不断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与教育相结合而突出的问题,不断关注新兴信息技术以及媒体。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师,要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顺应社会现实,尊重思政课教学规律,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使信息技术可以为思政课服务,从而使得高职院校思政课理论课在教学中更具亲和力和针对性。

一、尊重学生参与思政课的话语权

教育对象有效参与思想政治活动的一个必备条件是“明确的接收主体意识与接受意愿”,为了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必须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尊重参与思政课的话语权,给学生表达的权利。社会参与理论认为,信息技术媒介为受众提供说话的平台,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接受观点。第一,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老师只顾自己讲,不善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模式,将发言权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学生自己从内心当中真正理解、认同思想教育内容,将自己的理解流利地表达出来,体会到我们教育者对其进行的思政课是真真切切地对他们自身思想道德素养和精神世界的富足有帮助。第二,利用信息技术平台,让学生大胆吐露心声。注意搜集学生集中表达的诉求,提高工作的针对性。第三,老师经常在班级群设置议题,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方向,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例如,现在大部分班级群只是下发通知的工具,根本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学生在里面只是被通知者,根本没有存在感,改变群内语言严肃的氛围,可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学校抖音账号等信息技术平台的留言功能,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与话语风格,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交流者、生活中的陪伴者、人生中的指引者。可借鉴的成功案例有河南大学将信息技术和思政课堂教学融合为一体的教学模式,院校相关领导指出要重新对教师的新角色进行定义,学生在学习思政知识上有自主规划的权利,院校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思政知识进行自主收集和筛选信息,并且要求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独立解决问题。同时,院校要求老师要不断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将信息技术和思政课堂不断融合。就这样,在信息技术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下,不仅要注重在校生的话语权,也需要往届毕业生的参加,使学生增强渲染力、产生情感体验、引发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对学校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二、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内容的吸引力

思政课的内容体系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其中政治教育处于主导地位,决定和支配其他思政课内容。

政治教育,就要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树立学生强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树立共产主义信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拥护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思政课要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用好疫情防控这本“活教材”,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高职院校学生亲身经历其中,更容易对宣传内容感同身受、内化于心,从而达到及时有效的效果。思想教育,就是教育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树立正确的思维观念。教会学生独立思考、科学思考,处理好自己与世界、与社会、与自身内心世界的关系。正确的思维指引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方向,拥有正确解决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挫折的方法。人的思想最复杂,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同时一定程度上也不易改变的,在学生接受教育时期长时间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今后走上社会不会轻易改变。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拥有良好品德修养与社会素质,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下,面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市场经济带来的巨大变革,社会治理体系还不健全,网络信息泛滥的影响,需要我们对学生加强道德教育,将来步入社会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处理好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做新时代合格公民。心理教育是培养学生理性平和的心态,正确处理人生中的各种矛盾,拥有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现在心理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内容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尤其是网络更容易让学生形成孤僻的性格,不愿与人交流、厌世、悲观等情绪的出现,久而久之会出现心理问题,如果没有及时加以疏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会造成巨大影响。因此,网络心理教育也应该是我们思政课的内容,教导学生对网络有正确的认知,保持理性分析的能力,在网络中交往要始终保持警惕,正确处理网络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做到内心世界的平衡与和谐。网络心理教育要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青年学生。另外,还应加强职业素养教育。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总归要回归社会,在社会上谋求职位,开始人生另一阶段的成长。高职院校思政课应帮助学生正确看待求职过程中的压力与挑战,及早为学生建立职业选择观念,将学习与择业联系起来。

信息技术时代,我们进行的思政课内容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列宁主义理论等基础政治知识外,还有对其继承、发展和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由于这些内容本身就是学术性语言,晦涩难懂,加之以往宣传方式的单一,学生很难有兴趣学习。信息技术的出现,我们可以对这些内容进行形式上的创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课堂播放视频,歌曲MV,制作内容动画,可以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好地接受思政课内容,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例如,2020年“五四”青年节,拥有大量大学生粉丝的“B站”推出宣传片《后浪》,邀请演员讲演,渲染的背景音乐,豪壮的视频剪辑,振奋人心的话语,激发青年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新时代的青年不再是娇滴滴的一代,他们善良、勇敢、无私、无所畏惧,是可以堪当时代大任的。一些幽默诙谐的网络语言,给遇到低谷、挫折、失意的年轻人送上了安慰,激发了青年人的斗志。因此,在我们进行思政课内容宣传的时候,尽可能表达幽默、引人注意的词语,采用暖色调的背景图片,文字语言的组织也应向学生的喜好靠近,给人以美感,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寓乐于学,使其入学生头脑,入学生心间。

三、选择创新有效的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的融合形式

为达到思政课教学目标,实现有效的思政课效果,教育者应该选择创新有效的教育载体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早在“五四”运动时期,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开始运用载体宣传马克思主义,他们创办刊物、组织团体,开办文化补习学校,成立工会组织,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利用学校的讲坛以及纪念活动等扩大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宣传,解放人们的思想,创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文化氛围。

当前,信息技术越来越凸显其在思政课领域的积极作用,党的十九大期间,微视频《我们的自信》、人民日报发布的《刻度上的五年》等短视频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高职院校学子无法到校正常学习生活,虽然疫情阻挡了开学的脚步,但是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刻也没有停歇,反而更加有序。“全国大学生同上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利用信息技术以直播的方式将全国大学生聚集在屏幕前,四位专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中国的疫情防控阻击战所蕴含的智慧,同时与学生在线交流,解答学生实时疑问。实践表明,信息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载体的不足,以其交互性、超时空的巨大优势提升了思政课的实效性。而且直播的方式更有感染力、仪式感、参与感,增强了全国大学生对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正所谓“打动人心的课堂没有边界”。另外,通过逆行者抗疫宣传片,为抗疫创作的歌曲,以及举办的抗疫晚会通过信息技术的宣传,以其真实、感人的效果传达了全国人民的坚守,起到了凝聚人心、团结力量的巨大成效。主流媒体人民日报举办的“人民日报进校园‘云上’讲述中国战疫”活动在人民网、人民视频、人民日报客户端等信息技术平台在线播出,各个主讲人通过讲述自己的战疫故事,激发青年学生的共鸣,将战疫与青年成长结合起来,将家国情怀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学生的感受也更深,心理认同度和接受度也更大。

四、掌握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的主导权

我们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有道德”就是要有文明的社会公德、端正的职业道德、和谐的家庭美德、高尚的个人品德,在今天看来还应具有规范的网络道德。古代先哲们发现道德教化对于君主治理国家所发挥的作用,开始提倡道德教化以治国。所谓教化就是教育者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把带有教育目的的教育内容、行为规范输送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内容的译码者,而且受教育者心态变化、主体状态的影响,靠自身吸收、内化的过程可能会很漫长,因此需要自律配合他律实现吸收、内化过程,提升思政课的即时性。

在信息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的足迹遍布互联网,相应地,我们思政课的主阵地也应该扩展,学生的足迹踏到哪,我们的思政课就跟到哪。要深刻认识到互联网对于学生思想观念有着无法想象的渗透,充分认识到要抓住互联网这个有力工具,让互联网成为我们进行思政课的“神枪手”,抓住要害,各个击破。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接受思政课的主渠道,但是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达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要牢牢掌握互联网思想意识主动权,“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规范学生网上的行为。第一,组建信仰坚定,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过硬的校园网络团队,在校园网站、学校公众号等平台上不定时推送关于学生网上行为规范的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内容,达到反复强化的效果;利用不同形式的信息技术,比如宣传片、歌曲、短视频向学生宣传网络道德法律知识,起到综合强化的效果;在以往的基础上生产引导正确道德取向的网络文学、网络音视频、网络音乐。第二,建立文明自律的学校网络行为制度。“网上行为主体的文明自律是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的基础”,正如“利益没有观念”一样,人的行为如果没有管控也会没有边界。所以,良好的网络行为需要一定的制度和准则加以约束,督促学生养成文明自律的网络行为。第三,丰富学校网上道德实践活动。比如推出学校优秀作品竞选活动,动员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校园或者生活中用镜头记录下身边的道德模范事迹,并上传至网络,参与学校作品的竞选。21世纪的高等学校培养的是适宜社会发展、适应全球竞争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后备军,他们的素质决定了国家发展的质量。因此,信息技术时代为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艰巨的任务,重视受教育者的网络道德教育,不能让学生学习掌握的东西出现“漏网之鱼”,要做到应教尽教,应学尽学,这样才能在激烈竞争的今天做到处变不惊,游刃有余。

五、搭建校园文化,重塑学府灵魂

校园文化是高等学府的灵魂,文化在,高职院校就会生生不息,造就国家栋梁、民族脊梁。大学是培养社会需求的人,当然要教授学生进行社会生活的技能、本领,同时,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大学不仅要培养社会基本公民,还应注重人的人文素质、精神内涵的熏陶。大学培养出来的人不应是理性冷漠的机械者,而应是精神世界丰富的文化人。大学存在的根本宗旨是弘扬善行,彰显文明,是人们受其影响洗涤心灵,是培养崇高精神世界之人推动人类历史文明的进步。基于此,大学的文化之道在于对“现实的人”的培养,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一国之大学,乃一国文学思想之中心,无之则所谓新文学新知识皆无所附丽”,今天的大学就是传播先进知识、先进文学、先进思想之地。

一所学校的历史人文底蕴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往往会培养出思想进步之人,培养出具有深厚学识的大师,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受黑格尔派影响走上为人类解放的道路,李大钊、陈独秀在北京大学为中华民族之独立而奋斗,王国维、梁启超等大师师出清华。纵观历史上为人类之解放,为民族之独立,为人民之幸福而奔走操劳之人,无不在历史积淀中成长的学府做事学习。对此,可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来开展活动,进行传奇故事、英雄人物的信息技术化展示,激发大学的精神凝聚力。信息技术时代,为学生呈现了饕餮文化盛宴,学生置身于文化大餐中总会感觉无从下手,因而导致眼花缭乱,容易成为文化思潮的“奴隶”。信息技术的先进,为校园文化的传播搭建了建设主舞台的渠道,校园文化可以借鉴“井冈山精神网上展馆”的做法,足不出校门就可以看到珍贵的历史人物与物件照片,也可以清晰地听清讲解员对历史事件的讲解。以往,由于现场观看的人多,队伍长且声音嘈杂,很容易听不清讲解员的讲解,而网上展馆的出现很好地避免了现场观看的弊端。学校可以建设“校园文化网上展馆”,将学校校友人物、标志性雕塑、历史事件进行录播,将校史馆搬到“网络”,既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在校园网点击观看,又避免了现场观看的嘈杂现象。面对纷乱的文化信息,校园文化应该唱响主旋律,占领文化宣扬高地,为学生送上清醒、解腻的甘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利用信息技术传播校园良好氛围,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坚定维护者。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信息技术运用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覆盖面相对广泛,运用信息技术的种类多种多样,高职院校学生参与思政课的兴趣也有所提升。然而,在越来越多的思政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的同时,我们必须承认,在信息技术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这条道路上,我们要学习、要优化的部分还有许多。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院校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