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教融合下的现代学徒制“三联四链”育人模式构建研究
2023-01-08陈庆
陈庆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义乌 322000)
高等职业教育兼具“高”和“职”的双重属性,在“学生、企业、学校、行业、国家”五方关系间的博弈中不断发展,如何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重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如何理顺教育管理的多元主体“跨界治理”模式,准确定位多方的“职责权利”,充分保证各方的权益与参与积极性,达到多方共赢,值得深入挖掘与不断解析。
一、现代学徒制的“时代性”发展与核心内涵延伸
(一)现代学徒制的“时代性”发展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最大亮点和内涵是凸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新要求,强调职业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守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要坚持“时代性”发展特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要潜心分析职业教育新要求,创新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要深刻反思传统教学模式与固有不足缺陷,围绕“教师、教材、教法”推进职业教育核心问题改革;要深耕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产业结构布局,构建“政社行企”的质量多元评价机制;要打破以学校为主的单一育人模式,打造校企双主体的育人新格局[1]。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是新时期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新目标,其自身带有显著的时代性特征。在新发展阶段,职业教育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首先要彻底摆脱原有的封闭传授模式,重新构建基于社会共享、关系开放、传承自由的现代师徒关系。其次,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不仅强调师徒、师生之间技术相传和精神相承,更希望形成平等、相长、共创的多方共赢新型师徒、师生、教学关系。最后,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要将基于专业的职业教育模式与基于技术的传统学徒制模式融合,形成“问题导向,技能提升,精神传承,发展创新”的职业教育新模式。
(二)现代学徒制的核心内涵延伸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是社会经济发展新阶段下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径与职业精神塑造方式,并在原有现代学徒制的内涵中得到了延伸。在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核心内涵中,增加了德技并修、工匠精神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德技并修已经清楚表明,当代的职业教育目标是双维度评价指标,其不仅包含高水平的技术技能要求,而且还需要高标准的职业品质和道德素质。而工匠精神更是现代学徒制发展的最终目标和最高理想,是强化职业综合素养、提升个体社会责任感、赋予持续创新精神的重要支持和保障,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初心与使命[2]。工匠精神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明确标准、清晰路径、紧扣关键,可以时刻检验职业教育改革的效果与作用,提升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与贡献。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引领,与现代学徒制的职业教育改革新理念必须在各自的内涵发展与价值选择上相融合,两者关系的清楚论述是指导未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强调“四位一体”的产教融合体系架构
产教融合的核心是在职业院校的育人基础上,增加政府、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同时也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打开封闭的内环,真正发挥政府、企业、院校、社会的链接与融合作用,形成“四位一体”产教融合体系架构(图1)。
图1 “四位一体”的产教融合体系架构
(一)坚持政府统筹规划
职业教育的根本与特色就是要积极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要为区域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提供技术与人才支持。职业教育要实现高质量转变,提升职业教育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必须坚持紧密对接经济转型与市场需求,坚持政府统筹与管理,坚持产业发展与专业建设相融合。
(二)紧贴社会组织需求
职业教育根植于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着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于学生多意愿的成长选择和路径。因此,职业教育应改进传统课堂教学与社会生产活动相脱离的常态,推进学校教学实践与企业生产岗位相融合,促进教学实践环节与生产真实流程相对接[3]。
(三)强化企业主体定位
职业教育要积极摆脱单一育人主体的困境,构建“多元育人”的职业教育新格局,特别要强化确认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人才培养方案研制、课程标准开发、信息化课程建设、教材编写等方面,学校都要积极联合企业,让企业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努力形成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命运共同体。
(四)明确人才培养主线
职业教育要明确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坚持专业核心能力与学生能力结构的匹配和融合。相较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更需要体现“因材施教、以生为本”的特色。职业岗位是技术技能的综合承载体,职业教育需要围绕岗位需求开展专业教育教学设计与实施。因此,职业教育的培养方案是否与学生的能力结构相符合是职业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
三、重构基于产教融合的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体系
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现产教融合、校企联合、教学整合、师生聚合的前提与基础。要凸显产教融合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体现“五对接”和“四融合”(图2)。
图2 基于产教融合的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体系
实行“引企入教”改革,关键在于企业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无缝连接,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系列制度,推动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将企业岗位标准融入职业教育育人目标,由原先人才培养“需求-供给”的单向链条,改革成为“需求-实践-供给-反馈-供给-需求”的循环提升。
(一)“五对接”:人才培养全方位对接产业需求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全方位对接社会产业发展需求,坚持专业设置紧扣社会区域经济发展,专业课程体系对标行业职业标准,教学科研活动开展围绕生产过程与成果的创新,学生毕业条件满足产业企业要求,将职业教育理念贯穿职业发展全过程[4]。“五对接”的要求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内在逻辑与发展期望,是深化产教融合下育人成才的新规范与新保障。
(二)“四融合”:三教改革根植于现代学徒制培养
职业教育的深化发展给现代学徒制的推进提供了政策支持与改革空间。三教改革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模式。基于“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必须同时适应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要求,融入岗位要求、师生(师徒)关系、职业素养、实践评价等四个方面。通过“四融合”,将三教改革根植于现代学徒制的推进与实践。
四、产教融合下的现代学徒制“三联四链”育人模式
在产教融合的改革内涵及制度设计下将产教融合从职业教育延伸到高等职业教育,从而构建深化产教融合下的现代学徒制“三联四链”育人模式(见图3)。
图3 产教融合下的现代学徒制“三联四链”育人模式
(一)“宏中微”三维度共促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1.宏观层面
职业教育在政策的顶层设计方面要坚持以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为最终目标,积极构建富有特色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改革要坚持以双主体育人为根本,以技术技能培养为核心,以“政社行企”多方需求为基础,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征的综合评价体系和标准,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与可持续发展。
2.中观层面
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制度保障,以知行合一、德技并修为培养目标,以构建技能项目群落结构、工学交替培养路径为核心手段,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与人才、产业与创新的“四链”融合。
3.微观层面
坚定实施基于实践(教学与生产)导向的有效教学形态,通过与企业联盟、行业联合、园区联结,最终实现“以生为本”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二)深化产教融合,促进“四链”有机衔接
深化产教融合,是当前推进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要想在新形势下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为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职业院校必须围绕教育链和人才链,行业企业聚焦产业链与创新链,共同聚力于专业教学与实践体制的构建,实现贴近社会需求、服务区域发展、体现职教水平、富有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充分供给。
(三)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联盟、联合、联结”
职业教育改革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主体开展分层次、多方向、深内涵的教育教学方式,在仿真或者全真的环境下加强实践技能训练,培养综合型复合式技术技能人才。同时,要鼓励多元社会主体参与职业教育全过程,开展多种形式的企业联盟、行业联合、园区联结,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及成长路径[5]。
1.企业联盟
高职院校与企业需要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最大共识与最终目标上形成一致,在职业院校与区域内众多企业之间形成自主、自愿、自动地进行资源优势互补行为,组建正式、稳定、持续的联盟关系,以期获得长期、有效、内生的发展驱动力与持久力。
2.行业联合
行业发展凝聚企业发展的共性需求,能从更宏观的层面审视现有技术的发展与未来。高职院校需要同行业建立紧密的联系与合作,更高、更早、更好地探索行业发展的动态与趋势,以便及时做出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无缝对接行业发展节奏与步伐,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适应性。
3.园区联结
园区以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等为基础集聚产业资源,为企业打造集团式发展的新平台。高职院校与产业园区保持紧密联结,均可从管理的角度关注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并且架构“企业—园区—院校”的人才需求链条与技术提升循环路径。
五、结束语
现代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必须从深化产教融合与现代学徒制“现代性”的研究出发,明确“四位一体”的产教融合体系架构,通过学校与社会多元主体的衔接,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与政府、行业、企业的“三联”(联盟、联合、联结),并实现促进“四链”有机衔接,构建深化产教融合下的现代学徒制“三联四链”育人模式,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