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心理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3-01-08孙雅楠
孙雅楠 侯 鹏
(大连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01)
血液透析属于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是将体内血液引流至体外,有效清除其体内中的有毒物质和代谢物,后再引回血液至体内的一个过程,能延长患者生命,控制其肾病发展速度,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2]。伴随医疗技术的进步,大部分ESRD患者都渴望获取较长生存期,但因无法取代肾脏,治疗后期可出现一系列并发症。有研究表明,高达69%的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伴有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可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现象,不利于治疗的开展[3-4]。烦躁、恐惧以及焦虑等不良情绪会使患者的机体抵抗力降低,极易引发其他疾病,影响其疗效和心情[5-6]。建立起良好的心态对提升生活质量和血液透析疗效意义重大。笔者选取2019年1~12月本院收治的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共64例进行研究,分析予以该类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对其心理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现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整群抽样法选取2019年1~12月本院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共6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为22~76岁,平均(54.25±6.38)岁;病程为3~10年,平均(6.28±1.45)年;疾病类型:慢性肾小球肾炎24例、高血压肾病6例、梗阻性肾病2例。观察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为25~78岁,平均(54.30±6.24)岁;病程为2~9年,平均(6.30±1.36)年;疾病类型:慢性肾小球肾炎23例、高血压肾病6例、梗阻性肾病3例。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分析比较。本研究得到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7]:①均与血液透析适应证相符,同时血液透析时间>6个月。②具备正常的认知能力。③均取得患者和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有关书面说明。④有完整的临床资料。排除标准[8]:①肝、心、肺等重要脏器存在严重疾病者。②存在血液透析禁忌证者。③存在精神类疾病者。④无法配合此次研究者。
1.2 方法 对照组依据常规开展护理,即健康指导,营造和谐护患关系,并做好患者和其家属思想工作等。健康宣教由接受过培训的护理人员就疾病有关知识开展详细指导,以提升患者对血液透析的认知,使其意识到血液透析的目的、具体过程和意义等。予以生活指导,要求患者建立正确健康的生活、卫生习惯,合理开展身体锻炼,注意饮食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加强交流沟通,用礼貌、真诚的态度和患者交流,耐心听其倾诉,指导其说出内心的不快,后护理人员予以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能促进其自信心的提升。
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干预,结合临床经验和查阅有关文献,对血液透析期间患者心理特点进行总结,包含:①恐惧以及怀疑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不高,担心透析透析带来的并发症,或在透析环境的影响下,出现低落的情绪,特别是因其他患者的死亡生成猜疑和恐惧。②肾衰不能逆转,需终身继续进行透析,对自身的肯定感和自信心丧失,再加上治疗费用昂贵,会让患者不能承受,出现自责、悲观等负面心理。③晚期出现依赖心理,对自理生活失去自信,被动依赖的心理,不利于疾病的控制,而是始终迁就无法使患者建立起和疾病长期抗衡的信心。部分患者觉得自身患上绝症,再加上失眠、头疼、关节痛以及瘙痒等影响,可出现依赖或者悲观、绝望和嫉妒等心理。与这些心理特点相结合,开展相应的心理疏导,经专业化知识使患者明白如何才能缓解并发症,将其心理维持在良好状态;引导患者进行自我护理,不断与病情斗争,以防出现过度依赖的现象;引导患者早期回归至社会:较多患者受疾病影响不愿与外界进行沟通,觉得自己和正常人差异较大,不与社会相接触,这时护理人员应给其开展心理疏导,在患者中建立一个群,以便交流经验和开展有关活动,对身体条件允许的患者,可进行工作或者合理开展社会活动,尽量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求。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护理人员需加强和患者家属之间的交流,嘱家属一同参与到患者的护理工作中,积极学习知识,平时加强对患者的监测,予以患者关心和鼓励,进而提升其配合度。
1.3 观察指标 ①心理情绪:分别在护理前后选择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9]、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10]对两组开展评估。SAS:正常,50分以下;轻度焦虑,50~60分;中度焦虑,61~70分;重度焦虑:70分以上。SDS:正常,53分以下;轻度抑郁,53~62分;中度抑郁,63~72分;重度抑郁:72分以上。②生活质量:分别在护理前后选择简单健康调查量表(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11]对两组开展评估,内容包含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健康状况、社会功能、躯体疾病以及生理功能6个维度,条目24个,共有问题100个,采取5级评分法,各项分值总和即为总分,分数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SAS及SDS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的SAS及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SAS及SDS评分比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SAS及SDS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SAS及SDS评分对比(分,)
2.2 两组护理前后的SF-36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的SF-36各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SF-36各维度评分比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的SF-36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护理前后的SF-36评分对比(分,)
3 讨 论
ESRD的发生与较多的因素有关,是不可逆转的。血液透析、肾脏移植是治疗ESRD的2种主要疗法。因肾源较难匹配,因此,血液透析成为治疗ESRD的主要方法,其利用扩散方式将体内有害、多余代谢物清除,同时能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以达到血液净化的目的,进而延长ESRD患者的生存时间[12-13]。但长期受疾病的困扰,加上维持性血液透析引发的并发症和社会歧视、家庭的影响,较多患者常表现出程度不一烦躁、焦虑和抑郁等情绪,会使其治疗自信心降低,最终会影响其疗效[14]。因此,对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开展必要心理护理十分重要。
有研究显示,对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开展心理干预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15-16]。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护理后的SAS及SDS评分比对照组更低,说明心理护理干预能改善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分析原因可能是观察组结合患者的不同心理特征分别从健康教育、营造良好护患关系、协助患者尽快回归社会以及做好患者家属思想工作等方面开展心理护理,其中健康教育以及和谐护患关系在心理护理占据着主要作用,开展针对性的护理,可使患者掌握自身的病情,使其自觉配合治疗,进而提升其疗效[17];此外,重视家属思想工作,注重对家属心理的引导,使其能理解患者存在的过激反应,加以鼓励安慰,使患者建立起坚持治疗的信心;让患者早期回归社会,引导其从事部分力所能及的事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融入社会,充分分散其注意力[18]。
有学者发现,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和其社会关系关系紧密,受疾病影响与周围人的接触明显减少,其自我感觉的社会价值及认同感降低,最终导致生活质量降低[19-20]。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护理后的SF-36各维度评分比对照组更高,说明心理护理干预能改善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这和鼓励其开展部分合理轻松的社会活动、工作可能相关,能加快基本转归,对提升其生活质量作用重大。
总之,对长期开展血液透析的患者加以心理护理能改善其不良情绪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