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探讨
2023-01-08范琳
范 琳
(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近年来,无论是教学层面,还是研究层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都在进步。但从发展的视角来分析,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各个环节、各个版块,还可以继续优化。比如说,在思政教育形式上,面对单一的形式,教师可以开发、创新。在思政教育内容上,对于模式化的内容,教师可以精简、更新。在思政教育体系上,对于有限的课时和资源,教师可以用心开发第二课堂……众多新媒体平台出现之后,逐渐形成以新媒体为特征的网络环境。在这样的大环境中,高校思政教师可以找到更多突破口,创新思政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一、新媒体背景分析
(一)新媒体内涵
“新媒体”指的是通过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计算机、IPTV等,进行信息传递的媒体形式。与传统的媒体形式相比,新媒体与网络技术的联系更加紧密,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升级,新媒体开始向多个领域渗透。当前,运营模式比较成熟的新媒体平台主要有:“今日头条平台”“微信平台”“抖音平台”“知乎平台”“微博平台”等[1]。新媒体平台具有开放性特点,且包含多种互动功能,用户只需要打开手机,便能轻轻松松地访问新媒体平台,接收相关信息。对于广大用户来说,新媒体平台既是获取热点信息的重要平台,也是分享美好生活、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的平台。
(二)新媒体环境的特点
第一,信息传播快。在新媒体环境中,一些有吸引力、有触动性的信息,可以很快发酵,迅速传递给广大用户。比如说,用户可以通过“转载”的方式,将自己感兴趣的新媒体信息,发送给身边的亲人、朋友,同步到自己的微信、微博,主动成为新媒体环境中的信息传播者。再比如说,5G出现之后,“零延迟”的通信技术开始应用于新媒体平台,进一步升级用户体验。对于用户来说,前一秒发表的信息,后一秒可能会成为“刷屏信息”,获得公众的高度关注。信息传播快,的确是新媒体环境的优势,但用户要理性看待这一优势[2],更加谨慎地生产信息、传播信息,自觉抵制不健康、不合规的信息。
第二,信息互动强。新媒体环境之所以汇聚流量,与其互动性有很大关系。举例来说,在“抖音平台”上,用户因优质信息而产生对话,即使相隔遥远、互不认识,也可以一起探讨问题。并且,这种互动,既可以公开,吸引不同领域的人参与,也可以一对一,保护双方隐私。另外,抖音平台经常策划大规模的互动型活动,例如:“抖音任务”“主播连麦”“抢红包”等[3],邀请用户踊跃参与。这一类活动,可以将相同兴趣爱好的人群聚集在一起,还可以突显抖音平台的趣味性,保持用户与平台之间的黏性。基于这一类活动,用户始终对抖音平台怀揣着憧憬,怀揣着信任。
第三,信息量大。基于新媒体环境的开放性,用户可以根据个人生活节奏,选择碎片化时间,自由访问新媒体平台,积极评论相关时事新闻,并自主创编个人作品。访问的用户越多,产生的信息越多,新媒体平台逐渐成为一个信息聚集的平台,包括:“科普信息”“政策信息”“娱乐信息”“体育信息”等。此外,新媒体平台已经开发出多项功能,可以呈现纯粹的文字信息,也可以编辑图片和视频,呈现图片类的信息、视频类的信息[4]。不同的呈现形式有不同的特点,可以吸引不同性格的人群。关注新媒体平台的人越多,信息的创造与传播越活跃,有利于扩大新媒体平台的信息量。
二、新媒体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
从氛围来分析,新媒体资源可以活跃思政教育氛围。从内容来分析,新媒体技术可以优化思政教育内容。从形式来分析,新媒体平台可以丰富思政教育形式。作为高校思政教师,要勤于钻研和实践,充分理解新媒体的影响力。具体来分析:
(一)活跃思政教育氛围
在高校思政课堂上,有些思政理论十分抽象,如果仅凭照本宣科、死记硬背,学生很难消化,久而久之,思政教育氛围会过于沉闷。应用新媒体平台之后,高校教师可以转变抽象的思政理论,将思政理论与“热点新闻”“生活动态”“娱乐信息”结合起来,调节思政教育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政理论[5]。此外,引入新媒体资源之后,高校思政教师既是教学者,也是分享者,可以针对学生兴趣爱好,分享个人趣事,介绍国内、国外的精彩大事件,亲近每一位学生,减轻学生学习压力,激励学生认真学习思政内容,与学生携手,一起营造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随着思政教育氛围的改变,高校思政教育质量也会有所提升。
(二)优化思政教育内容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有些教师从业时间长、经验丰富,但缺乏进取的心态、创新的热情,长期围绕课本授课,并没有过多地关注课本以外的知识,对教育领域的改革也不够敏锐。随着新媒体平台越来越多、越来越成熟,高校教师可以借助多种多样的新媒体平台,对课本知识进行延伸,在传统教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另外,有些高校教师讲解思政理论时,节奏快、输出多,对思政理论的分析不够细致、深刻,传递的观点属于大众化观点,很少阐述有特色的个人观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记录、背诵为主,个人思维并不活跃[6]。以新媒体平台为载体,高校教师可以介绍线上资讯,推送精准的思政内容,并策划学生感兴趣的思政学习任务,与学生一起行动,优化传统的思政教育内容。
(三)丰富思政教育形式
新媒体环境可以启发教师,促使教师转变教育形式,推动思政教育工作不断进步。具体来说:一方面,进行探究式思政教育。针对新媒体平台上的热点新闻,高校教师可以发起话题,带领学生一起探究。例如,在国庆节期间,抖音上出现许多阅兵仪式新闻,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发起“兵团精神”探究活动,以探究的模式,紧扣社会热点,培养学生对思政的兴趣。相比说教模式,探究式学习的感染力更强,可以发散学生思维;另一方面,进行线上思政教育。高校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新媒体平台,设计新媒体思政教育方案,开启线上思政教育。比如说,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创建一个专门的抖音号“关注思政”,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运营。该账号可以分享思政理论,并进行思政直播[7]。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从单一化角色转变成多元化角色,既是专业的教育者,也是细心的陪伴者、分享者,可以倾听学生诉求,助力学生更好地学习思政知识。
三、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高校思政教育在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但有些问题仍然存在,例如,“在教育形式上,单一化现象比较严重”“在教育内容上,逐渐陷入模式化境地”“在教育体系上,不注重开发第二课堂”。清楚地认识问题,才能进一步改革高校思政教育。具体来分析:
(一)教育形式单一化
在高校思政教师队伍中,有些教师已经适应线下的思政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线下教育经验,认为思政教育可以停留于线下教育阶段,不愿进行其它形式的创新。基于这种认知,思政教师的应急处理能力越来越差。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高校无法进行正常的思政教育,有些教师陷入一种十分被动的状态,不知道如何开展线上形式的思政教育。此外,有些思政教师进入另一种极端,过度依赖线上教育工具、教育资源,没有关注到线上思政教育的弊端,没有将线上思政教育与线下思政教育联系起来。虽然线上思政教育形式新颖,具备很多优势,但并非没有缺陷,高校思政教师应该看到线上思政教育的两面性[8]。总之,无论是单一的线下教育形式,还是单一的线上教育形式,均说明高校思政教育形式不够丰富。
(二)教育内容模式化
当前,有些高校一直在改革思政教育的内容,但反馈并不理想。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之所以越来越模式化,主要源于:一方面,认知高度不够。整理思政教育内容时,有些教师认知高度不够,只参考现有的课本,只依靠个人教育经验,没有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融入有代表性、有意义的社会信息。并且,有些思政教师习惯独立备课,只评估自己的优势和进步,难以发掘思政教育内容的不足,这些思政教师需要更多的讨论机会、学习机会;另一方面,知识储备不足。有些思政教师一心想要创新教育内容,但个人的知识储备不足,把握不住创新的方向,导致思政教育内容停滞不前,更新缓慢。同时,学校也不注重教师队伍的培训,思政教师缺乏集体学习、深度学习的机会,处于一种“想创新,无资源”“想创新,无方法”的困惑中。要想更好地改善高校思政教育局面,相关教师要避免模式化的教育内容。
(三)不注重开发第二课堂
高校思政教师专注于课堂上的几十分钟,忽视自由、广阔的第二课堂,这种教育现象仍然存在,长此下去,可能会带来一系列消极问题。比如说,在课外学习中,如果学生遇到不理解的思政理论,以及过于复杂的思政现象,学生只能苦思冥想,不知道如何联系教师、如何解决问题。同样,即使教师想要提供一些帮助,也不知道如何建立对话、建立互动。这会让学生很焦虑,让教师很被动,拉开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再比如说,在思政课堂上的几十分钟内,教师很难组织丰富、完整的实践教育活动,教师需要更多课时、更多资源,学生也需要更多的参与机会、表现机会。如果不开设第二课堂,思政教育就会被限制在几十分钟的课堂内,教师为了追赶教育进度,大部分时间都在讲述理论、解读课本,学生主要在聆听、记录,逐渐表现出一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政教育倾向,不利于高校学生独立地探究思政知识,全方面地吸收思政知识。
四、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策略
新媒体带给高校思政教师许多启发,从传统的教育形式到新颖化的教育形式,从模式化的教育内容到灵活、多元的教育内容,从有限的资源和课时到广阔的第二课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越来越开放化,产生的结果越来越理想。具体来分析:
(一)改革传统教育形式
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引入多种类型的新媒体平台,改革传统的思政教育形式。例如,关于爱国主义理论的教学,可以分为线下、线上两个版块,在线下思政课堂,教师侧重于分析课本上的爱国主义理论,指导学生初步探索理论内涵。然后,在微信平台上,发起“爱国主义之我见”讨论活动,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切入,展现爱国的具体行为,并解答学生疑惑,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新时代背景下的爱国主义行为。这样的思政教育,包含不同教育形式,传递的信息丰富、精准,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此外,高校教师还可以开通“思政园地-抖音号”,每一次思政课结束之后,邀请学生进入思政园地,巩固思政理论、策划思政活动、分享思政学习心得,学生还可以参与思政园地的运营,一边深化思政知识,一边传播思政知识。
(二)增添内容的吸引力
高校思政教师要善于借助新媒体条件,增添思政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具体来说:一方面,融入新媒体热点。高校教师可以优化教案,将思政理论与新媒体平台上的热点结合起来,制作“思政教育热点短视频”,推送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探究。例如,围绕集体主义理论,搜集新媒体平台上的抗疫故事,编辑成“抗疫下的集体主义短视频”,发布到抖音、快手,增添思政教育内容的社会性色彩,指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自主学习;另一方面,转换思政教育内容。高校教师可以掌握新媒体平台上的各项功能,灵活地转换思政教育内容,从文字到图文,从图文到优质视频,充分调动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兴趣。比如说,针对课本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专题教学,在“富强”“自由”“法治”“敬业”等不同专题中,配上语音和画面,逐一进行讲解,指导学生深入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每一个版块,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三)积极开发第二课堂
基于新媒体环境的种种优势,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开发第二课堂,让学生感受更自由,更开阔的学习氛围。举例来说,以微信平台为载体,高校教师可以开通“思政教育课外对接微信群”,作为第二课堂的对接渠道,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提问题,教师可以主动联系每一位学生,帮助每一位学生。同时,高校教师可以定期推送“第二课堂反馈小程序”,邀请学生投票、留言,了解学生在思政第二课堂的感受,快速解决第二课堂的问题。为了构建活跃型的思政第二课堂,高校教师还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表现机会,鼓励学生说出内心的想法,并大胆实践自己的方案,积极参与到新媒体运营中,以自主运营新媒体的方式,打造“重在参与”的思政第二课堂。例如,以思政教育为线索,合理规划微信公众号的各个栏目,定期推送新闻稿。这些新闻稿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自不同领域的老师,可以传递个性化观点,指导学生消化思政理论。
五、结语
综上所述,关于思政教育的创新,高校教师要善于分析新媒体环境,科学应用各个新媒体平台。具体来说,高校思政教师要认真落实:(1)改革传统教育形式,将新媒体元素融入思政教育,构建多样化、先进化的思政课堂;(2)增添内容的吸引力,以新媒体平台上的优质思政资源,吸引学生视线;(3)积极开发第二课堂,通过新媒体资源开发、新媒体平台运营,指导学生深入学习思政知识。同时,高校思政教师要从学生心理建设出发,抓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提醒学生理性访问各个新媒体平台,不能以学习思政为由,沉迷于抖音娱乐活动、微信娱乐活动,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