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国际传播工作的百年历程与基本经验

2023-01-08徐小涵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黑 然 徐小涵

(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以争取革命胜利为序幕,中国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并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更积极维护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赢得了世界各国的认可与尊重。然而,中国长期处于西方世界歧视性的舆论场之中,“中国威胁论”的此起彼伏也造成我们党的国际形象与实际有所偏差。如今,建党百年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势将成为全球高度关注的中国话题,能否利用好这一契机,深入开展党的国际传播工作,将重大的中国话题巧妙转变为成功的传播实践,回答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个根本性问题,令其成为国际社会了解当代中国的一把钥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此为基础,全面总结传播工作中的客观规律与基本经验,努力寻求改进之法,为新时代党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提供基本遵循与科学指南,加上传播评估与反馈工作的同步进行,才能有效改变西强我弱的被动状况,逐步营造理性、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争取国际社会对我们党和国家发展道路的理解和认同,继而树立更加完整、准确的国际形象。

一、中国共产党国际传播工作的百年历程

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发展模式,但在其由弱变强的过程中,往往离不开思想理论的建构与国际话语的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话语权建设必须立足于现实,在过去的100年里,党的国际传播思想、政策及实践不断变迁演进,作为特色传播活动,党的国际传播取得过巨大成就,也走过曲折路程,必须对各个历史阶段进行全面回溯。

(一)中国共产党建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1921—1949)——中国共产党国际传播工作的萌芽形成

国际传播,泛指“主要依靠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跨越国界的信息传播”①(美)罗伯特·福特纳.国际传播:全球都市的历史、冲突及控制[M],刘立群,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6.。后衍生为国际话语权,成为国际政治、国际舆论斗争的一部分。关于中国国际传播的起源,学术界持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对外传播事业是从国民党政府在20世纪20年代末正式创办对外传播媒体开始的”②郭可.当代对外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3.;也有人表示,“中国的对外新闻传播始于抗日战争期间”,并历经了一个漫长的酝酿期,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外传播理念才正式形成、传播体系得以建立并开始产生影响。③甘险峰.中国对外新闻传播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2.本文认为,中国的国际传播始于20世纪20年代,而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的初步萌芽,是在十年内战时期,即1927—1937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际传播工作始终沿着国内向外传播和海外向海外传播两条主线进行:在国内,主要通过中国工农通讯社和红色中华通讯社来实现对外新闻传播;在海外,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了《先锋报》《救国时报》《全民月刊》和《中国通讯》等报刊进行国际宣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即1937—194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对外传播最为活跃、在国际上影响最大的时期。作为该时期国际传播力量中最为主要的一支,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等多种形态开展工作。④刘小燕,崔远航.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研究的演进与未来取向[J].国际新闻界,2020(06).形式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与外国记者的交往、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广播、南方局外事组等机构的对外交往、新华社的对外传播活动、《新华日报》的传播情况等,内容涵盖报道方针、文风改进、干部配备、设备更新多个方面,以此突破国民党当局的封锁,争取世界人民对中国人民正义事业的支持。在夺取抗战胜利的关键时刻,中外记者团历经艰险、突破封锁访问延安,取得了中国共产党在对外舆论斗争上的重大突破。此举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国际传播工作的高度重视,更成功开拓了我国与国外主流媒介相互交流这条重要渠道,对中国共产党的成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中国共产党国际传播工作的曲折探索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党的国际传播工作这一概念从主体到内容上得到丰富发展。虽然中国的资讯传播活动由中国共产党负责统一领导,且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宣传制度相关联,但党主导的国际传播活动与政府作为活动主导的情况不尽相同。具体来说,中国共产党国际传播工作特指包括党的领导人、普通党员与党的各层级组织机构在内的传播主体,除常见的媒体外,还通过党际交往、党建活动等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渠道来实现政党历史与理念、政党工作与业绩等内容的对外传播。1949年至1978年是中国共产党国际传播曲折发展的时期。以1966年“文化大革命”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两段。前17年内,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为了向世界人民介绍新中国的建设情况及外交主张,党和政府首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便设立国际新闻局,后于1952年改组为外文出版社,主要负责对外新闻传播的规划和管理,且拟定对外报道的宣传方针;其次,我国成立了中国新闻社,并陆续创办了多种专门进行新闻传播的外文刊物,如:《人民中国》月刊、《人民中国报道》《中国建设》《中国文学》等,对外传播印刷媒体的阵容空前强大。1951年,外文局系统的外文期刊共发行67万册,而到1965年,发行数量已达1427万册;①郭可.当代对外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0.再有,结合通讯社的传播功能,注重报道内容的“内外并重”,在传播设备、播出语种、播出时间和影响力等方面下足功夫,全面提升工作质量并推动国际传播的持续发展,竭力争取国外支持和国际友谊。这一时期,党的国际传播体系逐渐成型,且在打破帝国主义封锁、传播新中国声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后一个阶段是“文革”十年,即1966年—1976年,中国共产党国际传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打倒帝修反”“以我为核心”四面出击,深刻影响了我国与世界国家的伙伴关系,造成国际传播机构和队伍受到严重摧残,前面十余年的外宣基础被破坏殆尽,1958年,中国报纸数量为1776种,但到了1970年,全国只剩余42家,对外期刊也相继停刊。②刘笑盈,何兰.国际传播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247.党的国际传播事业严重萎缩甚至陷入徘徊期,直接损害了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以及毛泽东主席在外国友人心目中的形象。

(三)改革开放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1978—2012)——中国共产党国际传播工作的恢复发展

为扭转“文革”所带来的不利局面,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及时进行国际传播策略的调整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后,中国共产党国际传播经拨乱反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进入恢复与发展时期。1979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召开“对外宣传报道汇报会”,会议围绕传播的对象、任务、基本原则等问题进行讨论,认为传播的对象应为一切外国人,不分左、中、右派,并以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为传播任务,以真实、强调针对性与艺术性结合为原则,以既讲经济又讲政治、既讲友好又讲斗争、既讲原则又讲策略的“两点论”方针促进社会主义国际环境的建设。党的传播理念的深刻变化体现了我们渴望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美好愿景,为国际传播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上的根本保证。1980年,中央对外宣传小组正式成立,其有关部门包括中宣部、中联部、外交部、文化部、国务院侨办、港澳办、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广电部、外文局等14个单位;1990年,首届“全国性对外宣传工作会议”顺利召开,会后成立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要负责对外传播工作。上述举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通过健全机构、加强领导的方式加强国际传播工作,并为其提供组织上的根本保证。这一时期,中共高度重视国际传播活动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1999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要在国际上形成同我国的地位和声望相称的强大宣传舆论力量”;2002年,中共十六大再次强调了国际传播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③刘小燕,崔远航.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研究的演进与未来取向[J].国际新闻界,2020(06).2004年,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与美国埃科斯塔公司合作推出“长城卫星电视平台”,成为国际传播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我们自此有了“发出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扩大中国影响”的重要媒介,中国共产党的国际传播能力也得以实质性突破,为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成为我国国际传播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时间节点;2010年后,研究者们开始将党际交往、党史翻译、红色旅游等实践形式纳入党的国际传播研究范畴,我们党和国家通过打造多领域、多层次、各部门、各行业、各阶层共同参与的全方位对外传播大格局,逐步实现国际传播手段方面的技术创新与形式创新,加上最大限度地利用当代先进的传播技术,力争采取最新科技手段提高传播质量,最终实现“形成国际传播的声势和影响力”这一远大目标。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2年至今)——中国共产党国际传播工作的开拓创新

国际传播思想自第一代领导人起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国际传播工作进入了新的里程碑,视野、情怀、自信与担当成为国际传播观的核心思想。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8:156.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中国共产党国际传播的中心任务:即精心总结,挖掘中国好故事,全面提高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基于这一思维格局,党中央在国际传播工作方面不断推出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包括“新型大国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这些由中国首倡,但成果惠及世界的对外开放新理念,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为当前中国共产党国际传播工作的再次定位指明了方向,实现了对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传播理念的自我超越,也实现了对始终占据国际社会主体地位的西方思想体系的超越。近年来,中国共产党有意识地进行党的国际形象塑造,努力促使党内活动本身构成中共国际传播的主要内容之一。以党的执政理念“中国梦”为中心,以讲好辩证唯物主义如何指导党的实践为重点,通过领导人出访、海外发行领导人重要论述外文版、公开党务、完善党委新闻发布制度、举办或参加政党论坛、开展系列传播活动等方式,从中国共产党的党史党章、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干部建设等角度全面讲述领导人治国理政和党的理论体系的形成历程。此外,我们党善于运用新闻传播平台与新媒体平台,积极探索“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策略。②程曼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实践研究与意义[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9(01).媒体的对外宣传功能,不仅体现在对外报道方面,更包括了媒体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积极邀请外国新闻界特别是西方主流媒体人士来访和有计划地组织新闻团出访,并加大中外重点媒体对口交流的力度,以电影、系列短片、歌曲、图片、卡通等年轻、国际化的表现形式与优兔(YouTube)、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等海外知名网络社交平台形成交互,及时向外国媒体宣介党的政策、提供所需信息,引导其客观公正地报道中国与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外媒体友好关系发展的同时赢得国外民众的最大认同与支持,实现中国政治话语权崛起。③袁赛男.百年大党形象对外传播的国际语境及路径选择[J].对外传播,2021(05).

二、中国共产党国际传播工作的基本经验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际传播事业从忌讳国际交流、关起门来搞建设的封闭观念,转变为打开国门、主动交流的开放姿态,传播实践逐步得到世界的认可,传播体系不断发展成熟。在此过程中,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国际传播策略、模式的不断思索,总结了丰富的传播经验。

(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国际传播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①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高度提出并反复强调一个重要论断,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他指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形象地说是‘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如果中国出现了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局面,不仅我们确定的目标不能实现,而且必定会产生灾难性后果。”②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EB/OL].(2020-07-15)[2021-11-10].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https://www.ccdi.gov.cn/toutiao/202007/t20200715_222006.html.今天,站在“两个一百年”的重要历史交汇点,总书记再次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0-07-01)[2021-11-10].央视 网,http://api.cportal.cctv.com/api/newsInsert/ywnr.html?id=ArtiU535ZyoKYqmMuZlF77rg210701&preview=1&version=80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即“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全面推进,保证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出现短板,就必须坚定不移地紧跟党走。国际传播事业亦不例外,做好党的国际传播工作与做好国家的国际传播工作、讲好党的故事和讲好中国人民的故事在本质上是辩证统一的。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关于增强国际传播能力的战略要求不断推进国际传播理论建设,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与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同样迫切而任重道远;2005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我国紧紧围绕构建现代国际广播体系、打造现代综合新型的国际一流媒体战略目标,抓改革、求创新、谋发展,在语种建设、新媒体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国际传播能力显著提升,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加强党的国际传播,既是党中央的一项战略部署,也是我国各传媒机构的重要责任。在新形势下,国际传播能力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将不断实现超常规提高,国际传播事业也将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围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开展国际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④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6-07-01)[2021-11-10].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702/c64093-28517655.html.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思想并非局限于信息传播活动本身,而是聚焦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和个人全面发展的宏观理论。出于历史的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提出“世界交往”这一概念,继而形成马克思主义早期的国际传播观。他们认为:“狭隘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所代替。”⑤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换句话说,由不同国家、民族间的精神交往所扩大而成的世界交往能为社会发展添加内生动力,而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解放既是世界交往的结果,也是共产主义得以实现的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围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比如:“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①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光明日报,2013-08-21.、“联接中外、沟通世界”②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光明日报,2016-02-20.等。他强调,新形势下的国际传播工作应以“展形象”为使命任务、以“讲故事”为最佳方式、以“多样化”为传播形式,且需要国际传播工作者勇于承担新时代的传播使命和任务。总书记的这些论述以世界大变局和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变化为出发点,在继承并丰富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的同时,指明了我们党国际传播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与目标,既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也成为新时代开展国际传播事业的总指南和总遵循。而党的国际传播理论建设所具备的结合中国实际、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更与唯物主义的发展观高度契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新境界。

(三)坚持中国社会制度的内在特质,围绕维护和平、谋求合作、共同发展开展国际传播

中国共产党国际传播是我国与外国间的信息流动,基点在于让世界了解中国。面对日新月异的国际环境,维护和平、谋求合作、共同发展越来越成为时代主流,成为国际社会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而中国社会制度的内在特质,决定了我们必须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③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6-07-01)[2021-11-10].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702/c64093-28517655.html.;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内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对外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④曾庆红在第三届亚洲政党国际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2004-09-04)[2021-11-11].光明网,https://www.gmw.cn/01gmrb/2004-09/04/content_93826.htm.。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社会条件下,决心走一条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的特色道路。从国内外大势定位,中国社会本质与世界形势的统一性,决定了以坚持和平、合作和共同发展来统率党的国际传播工作。在这种大背景下,党的国际传播工作绝不是搞强权霸权,不是搞政治图谋,不是搞意识形态的输出,而是谋求对中国、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与政策、党建工作、中共党史、党的执政成就、党的重要会议以及同其他政党的交流合作等理论与实践的客观、正确了解;谋求有针对性地向世界介绍中国及中国共产党,在进行及时、有效舆论斗争的基础上,努力寻求不同国家之间思想理论、经济文化上的共通之处,抱着“多交友少树敌、多栽花少栽刺”的诚意和态度争取同世界各国实现和平、友好、合作和共赢。这是我国国际传播事业的总基调,也自然成为我们党顺利开展国际传播工作的成功经验之一。

(四)坚持传播战略的合理运用,围绕“以我为主”、正面为主开展国际传播

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⑤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08-20)[2021-11-11].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4/0821/c64094-25507193.html.在针对性地开展党的国际传播工作时,必须考虑自身的战略因素。所谓“以我为主”,并非向他国故意炫耀大党大国“老大哥”的做派,而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在增进国外人士对中国的了解并保持同中国友好的基础上,以宣扬我党(我国)为主。在传播工作中不盲从西方舆论,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方向、目标、战略和策略,也有自己的内容、手法、方式和方法。“以我为主”、于我有利、引导舆论,针对一切我们想让世界知道的事情以及国外需要了解而我们又需要宣扬的事情,都需要及时发布信息,正确引导国际舆论的风向标。例如:2003年在北京防治“非典”初期,90%的境外媒体对中国的报道都呈负面,国际舆论的压力于我们十分不利。面对此种境况,党和政府及时成立并领导抗击“非典”联合小组,积极运用各种渠道和传播手段,高密度地组织并邀请包括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等在内的西方主流媒体参加新闻发布会,通过电视台和互联网在第一时间内向全球转播官方权威信息。在此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以事实为主的传播战略,通过大量邀请外国记者深入医院、社区、农村、企业、疾病控制中心等地进行采访以澄清事实,既让境外记者及时“解渴”,又正确引导了国际舆论导向;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对人类社会发展造成了致命打击。在西方国家消极舆论的恶意抹黑下,针对病毒源头问题,我们国家曾一度蒙受不白之冤。然而,今日的中国不再选择默不作声,党和国家坚持正面为主的传播战略,发出了铿锵有力的中国声音。所谓正面为主,并非正面驳斥、针锋相对,而是基于对事实的调查和对真相的把握采取正面宣传与报道。对于被西方煽动起来的热点话题,除必要的据理力争之外,主要还是正面宣传,并通过自身态度与实际行动导正风向,以有力的事实依据作出回答,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尊重。事实证明,我们疫情期间采取的各项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功,不仅及时有效地控制住了国内疫情的蔓延势头,挽回了国家声誉与国家形象,我国更因在抗疫工作中所做出的中国贡献而成为国际社会的典范。

(五)坚持国际交往的导向作用,围绕党和国家关系的发展变化开展国际传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国际传播虽然经历了打破西方敌对势力“封锁中国、抹黑中国、颠覆中国”的图谋时期,但长期处于弱势防范地位,处于微弱的呼喊地位,处于舆论的抗争中,这也是我们党执政初期发展国际传播事业的一段艰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发生变化,日益显示出大国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不单是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大国,也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国,是一个融入世界并对世界负责任的、有影响的大国,这种变化不断提升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也改变着我国国际传播工作的走向,对内主要服务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外贡献于构建一个和平、合作、共同发展的国际社会;今天,我们应该明显地意识到,党和国家的国际传播事业有别于历史的某些特征,不仅调整了传播工作的方针和方式,也调整了工作心态。国际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群体,世界国家各自以一种不同的视角瞩目中国,并依据自身利益关系作出总体评估。纵然每个国家的国际形象由其综合国力、内外政策所决定,但良好的国际形象对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对外关系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总书记指出:“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①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EB/OL].(2014-01-01)[2021-11-10].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4/0101/c64094-23995307.html.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不断适应各种国际制度、国际规范和国际惯例,有理、有利、有节地促进国际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在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因势利导、解疑释惑,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推动形成国际传播“大合唱”,并逐渐树立国家专属形象。此外,我们始终坚持与国际交往,与大国交往,与周边国家交往,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交往,妥善对待复杂的国际关系,无论是“以我为主”的宣传报道,还是报道外部世界,都采取了理性分析和区别对待的态度。例如:国际传播工作的客观形势决定了我们主要是在和西方大国打交道,但不可疏忽中小国家的诉求,尤其不可疏忽小国利益和弱国心态,区别对待、谨慎从事,妥善处理与他们间的相互利益,谋求与他们的合作共赢,才能打造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传播格局,建立良性互动的国家关系。

三、新时代加强与改进中国共产党国际传播工作的基本路径

在系统总结党的国际传播事业的基本经验后,可以说,该工作的重要性也得以充分验证。以此为基础,必须从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整体角度入手,深入分析在新形势下应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国际传播工作这一重要任务,并提出顺应时代大势、顺应中国发展愿景、服务新时代条件的策略性建议。

(一)融通中外、汇聚合力是构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基础

作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内容,“话语”是衡量传播工作是否有效的核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科学性论断:“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今中国是开放的中国。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需要更好了解世界,世界需要更好了解中国。”①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开播[N].光明日报,2017-01-01.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发展,建设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②把握国际话语权 有效传播中国声音——习近平外宣工作思路理念探析[EB/OL].(2016-04-06)[2021-11-10].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06/c_1118542256.htm.为了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传递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我们必须创新话语体系的传播方式,彰显中国智慧的普遍价值和深远意义。

中国特色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文化实践积淀而成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概念、范畴、范式和原理的集合,承载着中华文化思想价值理念,不仅是增强国家凝聚力的文化载体、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基础要素。③韩美群.如何认识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的功能[N].光明日报,2015-10-07.新时代党的国际传播既要展现中国特色,又要创新国际表达。融通中外、汇聚合力是构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关键。首先,必须充分调动党政机关、社会组织、智库高校、文化企业及国际友人、留学生、民间个人等传播主体的积极性,并在吸收沿线国家民族特色、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注入现代化因素,汇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社会各界的力量资源,将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与“一带一路”整体规划、“文化走出去”战略、“十四五发展规划”等相结合,促进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文化传播规避意识形态的偏见,推动形成国际传播合力;其次,必须持续推进“主体间性”国际传播和国际交流。以相互尊重、平等交往原则作为传播基础,以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国际交流博览会等平台作为传播载体,把我们想讲的与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自己讲”与“别人讲”结合起来,将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融入其中,使故事更为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认同。④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EB/OL].(2016-02-22)[2021-11-10].人民网,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0222/c117092-28138907.html.

(二)打造国际传播一流媒体是提升国际舆论地位的前提

要想在短时间内改变我国在国际舆论场中的弱势地位,必须加快国际传播媒体的发展脚步,打造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强大运营能力、具有一定基础规模的国际传播一流媒体,并通过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一流媒体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这三项指标之间互为条件、相互支撑、相互作用,构成了国际传播一流媒体的总体评价体系。从实践层面看,中国的一流媒体已初步成型,如:人民网、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网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具有较大的基础规模和较为成熟先进的技术设备。然而,这些主流媒体同BBC、CNN、《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海外一流媒体在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上仍有明显的距离。这意味着中国国际舆论话语权的严重缺失,国家形象可能会因西方国家一流媒体的恶意歪曲而遭受重创,造成西方民众对中国及中国共产党形象的误读与偏见,继而形成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近年来,总书记对国际传播工作高度重视,先后提出了“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①习近平1.25谈媒体融合发展十大“金句”[EB/OL].(2019-01-26)[2021-11-10].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9/0126/c14677-30591465.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要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②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EB/OL].(2019-03-15)[2021-11-10].求是网,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9-03/15/c_1124239254.htm.等一系列科学论断,不仅指明了国际传播事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媒介技术理论在新形势下的继承与拓展。

然而,媒体影响力、传播力的背后,靠的是强大的国家综合实力予以支撑。中国与西方国家综合国力的差距,将直接反映在双方主流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的差距。当前,随着第一个“百年计划”的顺利完成,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不仅有利于提升国际传播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更使打造国际一流媒体成为可能。新时期下,着手打造国内一流媒体必须做好几个方面:一是不断转变传播理念、丰富传播内容;二是迅速提升并扩大传播能力,不断建立专业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新闻报道队伍;三是坚持守正创新,深化融合发展,把新媒体新平台建设好运用好;四是在国际舆论斗争中主动设置议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③慎海雄.奋力打造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J].机关党建研究,2020(10).

(三)掌握国际传播话语权是树立中国形象的关键

国家形象最能打动人心的是它的故事,这是改革开放40多年党的国际传播实践及经验证明的。为了实现“中国梦”的愿景,站在中国的立场出发,新形势下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内容建设便是话语权的争夺。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诠释过“中国梦”的具体含义,他指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我们追求的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④习近平出席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4-11-29)[2021-11-10].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1/29/c_1113457723.htm.然而,按照目前国际舆论的导向,“中国梦”似乎主要是作为一种新的务实性实用主义服务于政治,其目的是带动中国崛起。如果目前的国际舆论导向长期不变,中国很可能无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也无法清楚地表达时代愿望,导致在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上陷入被动解释、反驳和争辩。因此,在今后的中国故事内容建设工作中,应着重从两个方面掌握国际传播的话语权。

一是党和国家通过主动设置议题来回应世界关切。基于对“今日中国何以繁荣昌盛、中国共产党何以经久不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何以来之不易”的研究探讨,国际社会的兴趣在于:“中国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中国重要指导思想有何异同,并希望从历史的回望中捕捉面向未来的中国的战略部署。目前,我们提供的传播内容主要围绕“中国梦”的内涵与本质进行阐释,这不足以满足国际社会的需求,因而无法达到正确引导国际舆论的战略目的,我们需要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加强对中国新思想、中国共产党新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特征以及国家领导人治国理政新方略等方面的全面解读。

二是对中国文化要充分自信,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思想宝库中寻找参与国际论辩的灵感和依据。当前,西方国家对中国道路的质疑主要还是基于中西文化差异和地缘竞争。他们质疑多民族和多文化的中国怎么可以有一个“中国梦”;如果“中国梦”上升为“亚太梦”,中国是否会在地区称霸等。尽管这些怀疑和批评在形式上五花八门,然而无外乎是不理解中国文化的明诚精神,即不成人也就不能成己。开展国际传播工作只有在错综复杂的焦点中以文化为魂、以文化为根、以文化为脉,才能逐渐掌握国际传播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开展国际传播的目标

在百年大变局与世纪大流疫交织叠加的当下,人类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统筹现实针对性与长远方向性的同时,净化并升华了当今国际关系思潮,既是中国向世界传递和平愿望的形象寄托,也是我们党对于当今国际关系和未来世界发展趋势的生动诠释。他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①习近平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EB/OL].(2015-09-29)[2021-11-10].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5-09/29/c_1116703645.htm.总书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阐述,顺应了国际社会对和平发展的向往,回答了当今时代人类的共同关切,满足了世界各国、各政党合作共赢的发展诉求。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能充分发挥我们党国际传播工作的特色与优势,有利于打造更为积极主动的多边外交新格局,持续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变革,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

从本质上来讲,开展党的国际传播工作不是了为传播而传播,而是为了更好地树立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形象好了、故事生动了、国际地位提升了,我国才有更多机会引导国际舆论的风向标;联结中外,沟通世界,我国的发展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开放。而沟通、开放的最终目的,归根结底,不仅是为了展示中国和平发展的基本理念和开放包容的胸怀,更是为了顺应历史潮流,将文化交流、政治互信、经济互补等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实现与世界国家的共同发展。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逐渐建立开放包容、互信共赢的合作关系,并共同致力于推动沿线各国迈向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繁荣发展的“命运共同体”。通过加强“一带一路”国际传播建设,有利于将沿线国家的多种文明紧密联系起来,将人类的共同价值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以推动人类文明创新发展,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持久而强劲的发展动力。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四卷本)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政协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