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建筑专业课程的路径研究
2023-01-08衢州学院
文/李 菲 衢州学院 讲 师 硕 士
引言
当前,切实提升高校教学质量,推行思政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课程思政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1]。因此,充分挖掘建筑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育人资源,避免专业课程过分强调育才目标而忽视育人目标的窘境,在有力推动新时代高校建筑专业课程的创新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2]。对于应用型建筑学本科教育来说,如何将思政寓于课程,将优秀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地植入专业课程教学,从而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职业素养的新工科应用型人才,是高校教师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
1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建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价值
1.1 树立正确文化观与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
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认知。当前,国内主流意识形态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在此背景下,高校育人工作挑战和困难升级。传统优秀文化作为整个中华民族不可忽视的文化基因,其中蕴含了中华先民对民族精神、理想信念、道德规范等方面积累的集体智慧,是新时代高等院校推行课程思政的指路明灯。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至臻至善的工匠精神,这些中华民族特有思想智慧与道德情操,无一不与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植入建筑专业课程的育人模式,是提升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增进文化素养的时代要求,有利于指引大学生高度认同中华文化内在价值,自觉自信地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坚定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
1.2 传承本土特色文化与服务地方的地域需要
本土特色文化是各地在不同的地理条件、生活习性、经济发展、民族习惯下自发形成的。而近年来高速的城镇化粗放发展造就了文化趋同、本土特色的缺失等严重问题。作为地方院校的建筑教育肩负着继承和发扬地域特色文化,创作既能传承地域文化,又能与时俱进的新建筑的责任和使命。将当地的地域特色、建筑文化、文脉特征等根植于专业课程中,可为建筑专业学生更好地对接行业和地方的新需求。以本校为例,衢州学院的所在地衢州,是一座拥有“南孔圣地”“围棋仙地”等众多城市名片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传承和积淀下,城市古迹众多,人文艺术独特,拥有特色鲜明的孔氏南宗、围棋文化、传统村落、民居雕刻艺术等地域文化资源,地域特色文化孕育和滋养出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既是建筑学科建设的切入点和重要资源,又为高校实现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职能,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和精神指引。
2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建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五千年文明培植的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独特标识,是新时代高校建筑专业课程应该着力研究、传承、发扬的内容。衢州学院建筑学专业以“立足本土,面向浙江,服务地方”为办学特色,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需要,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综合素质高,掌握建筑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具备建筑师的职业素养、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研究结合本校建筑学专业实际情况,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程建设,通过改革教学模式,重塑教学目标,更新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手段、改善教学评价等措施,强调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协同作用,凸显扎根本土与服务地方的建筑学教育特色。
2.1 改革教学模式,实现有效学习产出
传统建筑学教学体系是以“类型学”设计体系和“师徒制”口口相传的教学模式。该模式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展开实践,符合认知规律,在一定时期内为我国建筑学教育培养了大量人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讲授-接受”模式下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与用脱节的弊端逐渐显露。为此,课题组引入成果导向教育模式,采用“实题+实地+实训”的方式,将真实科研、项目引入教学,以问题为导向,使学生真题真做,明确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应用,形成“学习”与“产出”的良性循环。
以《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课程为例,教学引入衢州历史建筑测绘的真实科研项目和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对中国各地优秀传统民居案例讲解,将各地民居建设过程中蕴含的哲学原理、人文精神、文化价值、工匠精神等“课程思政”元素提炼凝结,并以本地乡土建筑的保护和活化为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实地考察、测绘、设计等形式,可将宽泛晦涩的课程内容汇聚到真实的传统建筑环境中,身临其境的学习和领会传统优秀建筑内蕴价值和高超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能力。
2.2 重塑教学目标,发挥隐性教育作用
为加快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思政课堂建设。建筑设计课程改革创新的切入点在于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传统教学目标改为坚持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四位一体”的培养目标[3]:即培养其掌握建筑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解决建筑与环境、空间、功能、形式的关系问题的知识目标;达到具备学习与应用知识、探究与实践技术、思辨与创新设计的能力目标;实现具有基础扎实、能力综合、家国情怀、求真务实、国际视野的建筑师素养目标。
以《建筑设计Ⅱ》课程为例,该课程作为衢州学院建筑学专业的核心专业必修课程,也是省级一流课程和校级精品在线课程,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下,《建筑设计Ⅱ》的“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的全过程,具体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4]。以显性专业教学与隐性思政教育统一理念,在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全面了解建筑设计的目标、框架、流程、内容、方法和技术,理解建筑与社会、人文、历史、生态的密切关系,实现建筑的功能与形式,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协调,培养拥有传承地域建筑文化并具备创新意识的卓越建筑师。
2.3 更新教学内容,融入优秀地域文化
建筑设计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各类建筑的设计原理、原则规范、造型艺术、结构细部等,而地域性建筑凝结着中华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精华,内蕴各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地域建筑的设计及建造过程与建筑设计教学内容高度契合,具有可融性。在进行具体课程案例讲解和内容设置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挖掘课程思政要素,将优秀地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中[5]。如将设计课题的基地选择在本地,以便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调研和测绘认知乡土建筑的选址与布局、空间与结构、造型与技艺,鼓励学生在创作中从传统乡土建筑中汲取养分,切实体会传统村落内 “天人合一”的选址哲学,“顺应自然”的布局特色,“因地制宜”的材料选择,“孜孜以求”的工匠精神,探究衢州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扬。同时,将当地水亭门历史街区的传统建筑作为《测绘实习》和《认识实习》的研究对象,开展启发探究式教学,坚持用发展理念来看待传统建筑,将最新的国家政策和设计理念自然融入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辩证地认识建筑与城市、历史与未来的关系,提高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达到智育与德育的统一[6]。
2.4 革新教学手段,多种形式创新教学
随着疫情影响,线上学习的热潮空前高涨,而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也促使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的应用中迅猛发展。建筑设计课程的混合式教学组织以“线上课堂+线下教学”两种形式结合开展:线上“虚拟课堂”采用团队化教学,融合“知识+案例+思政”的微课教学方式,对设计实例融入隐性思政进行知识点进行梳理精讲;线下融合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除了传统课堂讲授教学,更增加了专题研讨、实地调研、科创课题、学科竞赛等多个实践环节来引发学生主动学习和内化知识。如学生梳理衢州市域范围内的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单,筛选霞山、南坞、清漾等村庄中的传统民居建筑进行深入调研和测绘,震惊于古建筑的精湛技艺,同时也发现其保护困境,萌生了收集文化和设计资料,研发新的数字化保护方法,向全世界讲好中华古建故事的想法。由此学生自主探究,完成了“数字化古建筑文保平台”“生态视域下的传统民居再生探索”等多个科研课题和设计方案,从课程设计成果转化出创新项目参加了“挑战杯”“互联网+”“民宿设计大赛”等竞赛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不断激励大学生在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氛围中用自身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实践和创新活动。足以见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的心灵,推动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5 改善教学评价,注重职业素养考核
新时代的建筑专业课程考核,除了注重知识考核,增加了精益求精、专注务实、开拓创新等职业精神考核。在考核方式上,灵活运用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线上讨论与课堂测试等多元化的考核形式,并加入互评、师评、专家评审以扩大评价主体。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遴选企业中优秀的建筑师参与日常教学和评图工作,充分发挥企业和学校的教育优势,通过企业导师在教学中展现的职业态度和实操示范,让学生零距离接触企业中应具备的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坚守底线等优质职业素养,减少学校教学与行业需求脱节的矛盾,培养更适应行业和职场需求的毕业生。
3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建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效果
经过一段时期,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建筑思政课程建设,根据学生反馈和成果显示,改革初具成效。大多数学生形成了自主探究学习的优良学风,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也更加浓厚。不但学习态度逐渐严肃认真,而且产出成果颇丰,各类创新创意大赛的参与度和获奖率显著提升。建筑系学生积极投身参与完成“衢派”民居建筑风貌特色研究、衢州中心城区及代表村落历史建筑普查等大小十余个科创项目,开展庭院美化、农房改造、民宿升级等服务地方传统文化和产业的工作,极大提升了实践、创新和应用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地域文化和专业特点,挖掘传统优秀文化的凝聚作用与导向作用,持续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用不断创新和完善的教育形式,以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弘扬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与职业道德情操共同发展,推动建筑专业课程育人工作向更深化、更优化的角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