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典型示范在凝聚社会共识中的功能与经验研究
——以延安时期为例
2023-01-08陈宏光
要 瑶 陈宏光
(兰州大学,甘肃兰州 730000)
当前我国正进行着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对我国实现现代化目标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广泛开展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通过典型示范营造浓厚氛围。典型示范以人作为价值主体,作为历史的见证人和创造者产生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与现实需求下[1],是国家命运的小我体现与时代洪流的大势所趋,作为“推进器”“信号灯”“辐射源”为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的动力与行动引领。[2]但社会成员的广泛性与复杂性对党的典型示范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步骤、成体系地运行才能发挥凝聚社会共识的作用。典型作为一种符号象征,“是社会整合的最好工具,他们促成了一种对社会意义的共识,”[3]它可以用具体物质表达抽象精神,以熟悉的形象传递深刻理念,在从个体意识到群体感知的社会性整合中起着强大的工具性作用,对形成社会共识有强烈的现实作用。
一、典型示范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功能
典型示范的价值体现在其凝聚社会共识的现实功能中,因其具有的先进性在人民群众中发挥着“标杆”功能,树立正确的导向;以其共生于社会各阶层的普遍性在人民群众中发挥着“桥梁”功能,兼顾着方针政策的上下贯通;更由于其实践性与形象性在人民群众中发挥着“教育”功能,将理念通过生动的实践展现在人民群众中,具有更强大的示范效应。
(一)导向功能:树立精神坐标、改善社会风气
典型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典型示范以其思想与行动上的引领作用,在人民群众中树立精神标杆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人们的思想行为树立样板与范式。毛泽东也曾说过:“这就是因为你们特别努力,有许多创造,你们的工作成了一般人的模范,提高了工作标准,引起了大家向你们学习。”[4]典型示范蕴含的崇高品质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通过典型的先进事迹和经验能够引导人们同心同德、奋发向上,实现共同的社会理想与目标,引领广大人民群众紧跟社会主流意识方向,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典型所具有的精神坐标功能,通过树立具象化的精神标杆,引领全社会坚持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念,改善社会风气,为凝聚社会共识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沟通功能:联系人民群众、动员各方力量
典型示范的普遍性特征表现在对日常生活中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行为依据、道德范式进行高度概括,并将其诠释为符合政治权威需求的意识形态表达,以形成适应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与道德规范。借助这一过程,典型巧妙地在党和国家与人民群众之间搭起了沟通的桥梁,在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引入了政治权威的观念意识,又将政治权威的意识理念灌注到普通人民群众之中去,在完成各项国家发展目标的同时,潜移默化对群众的价值取向和认知模式产生影响,“你们是上面的领导人员和下面的广大群众之间的桥梁,群众的意见经过你们传上来,上面的意见经过你们传下去。”[5]沟通人民群众的同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使民众认同并支持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中国共产党的典型示范正是契合了人民群众希望获得权威肯定、得到政治褒奖的意识诉求,发挥了推进社会共识形成、动员各方力量的重要功能。
(三)教育功能:示范激励群众、传播政治理念
典型示范本身就带有实践特性,其服务于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组织等基本单位,目标是为了形成一致的认知。此时的典型示范,就承担了教育的功能,用典型的事迹教育群众,让他们学习、效仿,比一般的理论更生动形象,更直观,更有说服力、感染力、号召力。树立典型并号召全社会去学习,其主要目的就是用典型示范去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从典型示范的形象塑造中受到鼓舞,在思想上受到深刻教育,在精神上得到极大鼓舞,在心灵上引起强烈共鸣,从而形成推动自身前进的内在驱动力。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典型示范的具体实践
延安时期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本领、队伍建设都有很大提升,典型示范在此期间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可以说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军事建设、文化建设等各条战线全面开花,塑造了不同领域的典型与榜样,基本贯穿整个延安时期的生产发展,谱写了军民鱼水、革命者永远是一家的美好图景。纵观整个延安时期所塑造的典型,都遵循了典型塑造的基本逻辑,经历了树立、培育、宣传推广过程,作为承载党的执政理念、国家发展目标的载体,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判断,潜移默化地将时代精神灌输到民众之中,凝聚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共识,在精神与思想意识领域起到了全国上下拧成一股绳的作用,并将这种理念认同转化为实际行动,运用到生产建设与革命实践之中。从其凝聚社会共识的实践来看,它为新时代党的典型示范如何凝聚社会共识提供了系统的、有益的经验。
(一) 延安时期典型示范的实践过程
1.典型的树立
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刚刚历经长征的洗礼,出于革命形势需要,如何得到群众认同、动员群众支持革命、凝聚社会共识以开展生产建设与革命斗争就成了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极为重要的任务。这时,通过发现先进模范与塑造典型来促进群众团结一心则成为了主要途径。如农业战线的吴满有,柳林区区长尹登高最先发现吴满有“地种得多,荒开得多,粮打得多,缴起粮来踊跃争先,数量既多,质量也好,是一个抗属、模范的农村劳动英雄”[6]。1942年春耕运动开始后,《解放日报》记者莫艾带着任务深入各地寻找为群众所公认的劳动英雄,他来到吴家枣园进行实地调查后,基本确定吴满有有着当时中国共产党生产运动与革命所需要的动力因素。工业战线上的劳动典型赵占魁是在处理轰动一时的狄德建事件中被发现的,在整个工厂都被狄德建事件搅得一发不可收拾的时候,只有赵占魁始终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苦干,还为厂里的青年做思想工作,具有高度的以大局为重的政治自觉与行动自觉,迅速引起了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边区总工会和党中央毛主席的高度重视,并派人调查走访,张铁夫、穆青亲自到农具厂采访厂长与工友以及周边的老百姓,最终得出了赵占魁是中国艰苦奋斗的产业工人典型的结论。
由此不难看出,典型的确立都经历了发现、调查与认可确立的验证过程。一大批如吴满有与赵占魁一样的典型就是因其自身所具有的先进性与当时革命需求的契合,从一个具体的形象上升为一种具有形成普遍性效应的政治符号,这个确立过程是典型的培育、推广并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的前提。
2.典型的培育
由于当时的通讯条件相对滞后,典型的规模化传播受限。为了使得典型被熟知认可,一方面,党中央通过举办劳模大会,在各类重大场合进行宣传,将典型示范的精神传达给广大群众。1942年10月19日至1943年1月14日,中共西北局召开的高级干部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指出学习吴满有的目的与意义,充分表明中央不只是将“吴满有”塑造成为一个农业典范,而是通过一次次的学习号召,将其抽象成为承载党的理念的范本与价值观念的载体。跟随中央的步伐,“吴满有”在陕甘宁边区引起了巨大反响。边区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军民大生产竞赛,朱德、贺龙都曾电令指示边区及所属部队发现劳动英雄、积极生产。另一方面,党中央采用各种形式号召全民学习典型精神,以此培育民众的学习积极性。1944年9月5日,中共中央警备团战士张思德因炭窑崩塌牺牲,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举行张思德追悼大会,毛泽东亲笔书“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并做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讲演,这不仅将张思德同志的精神与事迹通过公开讲演进行讲述,而且赋予其更加深刻的内涵,激励了广大党员干部以人民利益为重,使得中国共产党在群众心中的形象更加亲切。
从延安时期党的典型培育过程中不难发现,典型树立后需要极具号召力的政治权威对其内涵进行丰富,使其内涵价值与实践需要相统一,营造更加普遍的、社会更易接受的政治环境,让典型示范更具长远效应与战略意义。
3.典型的推广
要使典型成为党的价值理念载体被人民群众真正认可,仅通过召开会议与中央号召是不够的。当时的群众多为深受压迫、文化水平较低的劳苦大众,受封建压迫很深,思想固化严重,对革命与国家形势的了解较少,因而生动灵活的宣传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党中央通过各种官方途径进行宣传。“在报纸上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是党的工作中的一项不可小看的,有重要意义的问题。”延安时期党报党刊在典型示范的宣传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拓展了先进典型的普及面、教育面、影响面。1942年4月30日,《解放日报》发表了《边区农民向吴满有看齐》的社论,附发莫艾的《模范英雄吴满有是怎样发现的》,详细解读了吴满有之所以被树立为典型的内在原因。同年9月11日,《解放日报》发表《向模范工人赵占魁学习》,赵占魁运动由此发端。《解放日报》还宣传了边区妇女中第一个劳动模范马杏儿、模范共产党员申长林,刊载《刘生海从二流子变成英雄》等文章,极大激发了群众的劳动热情。次年4月25日秧歌剧《兄妹开荒》连载登刊,典型事迹通过艺术化加工走入群众生活。除了官方性质的党报党刊,延安的木刻家、音乐家、诗人、书画家、作家等通过创作文艺作品来歌颂和宣传典型,木刻家古元做了题为《向吴满有看齐》的木刻作品,美术工作者为镇原劳动英雄安兆甲篆刻了肖像版画宣传其事迹,诗人艾青创作了《欢迎三位劳动英雄》《吴满有》等诗作及特写《养羊英雄刘占海》等,也有电影厂将典型事迹拍成影片,摄影家郑景康拍摄了吴满有在劳动生产时的照片,欧阳山以当时模范合作社主任刘建章为原型创作长篇小说《高干大》,宣传鼓励群众以此为榜样,开拓创新,“不仅动员了几万党、政、军、学人员,也动员了边区的老百姓”。
由此可以看出,典型示范离不开宣传推广。通过形象化手法与艺术化表现形式,使典型在人民群众中的接受度更为广泛,为其发挥示范功能提供了更加良好的舆论环境。宣传推广所形成的社会舆论效应在人民群众中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当时的社会各阶层中起到了鼓舞和激励作用。
(二) 延安时期典型示范的成效
延安时期党的典型示范在冲破国民党经济封锁、促进根据地生产、巩固红色政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凝聚社会共识、团结人民群众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积极的成效,通过对延安时期典型示范实践过程的考察发现,成效主要集中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群众个人层面。
1.国家层面:满足了当时的革命需要
典型示范是时代产物,产生于所处的具体环境。1941年,国民党顽固派加大反共力度,对边区实行军事上包围、政治上打击、经济上严密封锁,几乎切断了陕甘宁边区和外界的联系,这让主要依靠外援的边区经济举步维艰,为缓解财政困难,党中央认为必须发动生产运动,在群众中“培养一个堪为表率的人物”[7],因此一大批农业、工业、党内先进典型被树立起来。从革命、斗争与生产需要看,吴满有、赵占魁等劳动典型使得边区生产有了显著的提升,当时农业战线吴满有、工业战线赵占魁作为旗帜,带领边区群众积极投入生产建设,在竞赛中不断创造新的生产标准和生产办法,高效地将边区的劳动组织起来。1944年12月5日,林伯渠在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二次大会的报告中提到:“边区军民生活已开始进入丰衣足食的境地”[8]。
2.社会层面:养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劳动光荣”的观念根本改变了几千年来对劳动人民的歧视。劳动战线上典型的树立使得陕甘宁边区群众的劳动热情被激发,思想意识被进一步唤醒。赵占魁、杨朝臣、黄立德等一大批劳动英雄的名字不断出现在《解放日报》上,使得劳动人民在思想观念上形成“艰苦奋斗”的劳动观念,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先进典型的指引下,积极参加劳动,逐渐树立起“劳动光荣”的新思想,营造出强大的社会合力并实现了社会层面的思想聚合;文化战线上涌现出的模范黑板报组、模范读报组、冬学优秀学员等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推动了扫盲运动的开展;不仅如此,在医疗卫生领域也涌现出一大批卫生模范家庭、卫生模范村、群众卫生模范工作者等先进典型,使得延安时期边区的疾病预防概率大大提升;这些先进典型也体现在了党内,战斗英雄层出不穷,董存瑞、王克勤、左权等革命战士激励着战士们奋勇杀敌,激励着边区群众踊跃参军,胸怀国家,形成军民一心、积极战斗的新气象。典型示范在各个领域全面开花,使得延安时期的社会风气全面得到改善。
3.群众层面:改变了人民群众的思想认知
通过从中央到地方的号召、新闻媒体的宣传以及文艺作品的问世,正如毛泽东所说的“群众中蕴藏了一种极大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9],延安时期的典型示范很好地将这种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劳模的树立证明了勤劳致富的正确性,使广大群众领悟到只要勤劳,就可能成为下一个典型,成为下一个劳动英雄,得到边区人民的敬佩和爱戴,同时也能获得边区政府和中央的奖励;“延安五老”的光辉形象与优良作风也使得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深入人心,使得人民群众对党的认知产生了很大改观,增强了群众对党的信任与支持,使他们从思想观念上拥护党的领导,愿意跟着党走;扫盲运动中的大量先进典型也引导群众自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改变观念意识,例如“二流子”改造。这种观念意识上的改变逐渐形成了潜意识的追求和鼓舞边区人民的强大精神动力,从思想层面上对人民群众起到了激励和改造的作用,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与思维意识的觉醒。
三、中国共产党典型示范凝聚社会共识的经验
(一)基本原则
1.“立典型之符号”: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
普遍性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与现实需要。典型“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10]所表现出的利益观就是“不为私人利益与个人名誉而不顾群众”[11]。从广大人民群众中挖掘典型的过程就是普遍性的具体表现,延安时期大量的典型人物就是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脱颖而出的,是了解群众真实需求与生产现实的支点,是广大劳动人民的代表,它们都是由国家主导,后经由社会大众的自然选择所塑造的。劳动英雄吴满有在1941年边区经济异常困难时,缴纳公粮14石3斗,公草1000斤,公债两次150元,公盐代金665元。[12]1942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陕甘宁边区高干会上提到:“吴满有已是一个富裕的农民了,他因过去得了苏维埃政府的利益,已把自己的命运与共产党、八路军、边区政府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了。”[13]同时,他用实际行动将自身命运与边区群众、边区政府、民族抗战紧密结合,受到民众的极大尊重与认可。他认为“打仗是中国人的责任,没啥稀罕,我有的吃,有的穿,还要啥优待?”[14]于是一批普通群众受其影响,为革命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微薄之力。
特殊性指典型本身在群众中凸显出的先进性以及党和国家的特定政治目标与价值理念。典型是个体、群众与党的理念的集合体,其特殊性决定着它作为群众引领者与政治价值象征者的身份与使命。典型示范是党和国家利益的缩影,其先进特质是特殊性的具体表现,典型有着相较于普通群众更为紧密的跟随着党的方针政策的特性,典型又将这种党的先进理念带到群众之中。例如,延安时期一批模范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人民利益高于天。诺尔曼·白求恩医生作为共产党员,放弃稳定安全的生活,冲向反法西斯战争最前线,冒着生命危险拯救受伤军民,1939年在抢救八路军伤员时被感染,不幸病逝于中国,他的大无畏精神和为人民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高尚品质留存于今。
因此,将典型具有的普遍性与其自身的特殊性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获得民众认同,也会使民众信任典型背后的政治权威,拥护党和国家的政策,积极参与政治生活,认同党和国家的理念并成为政治目标实现的强大推动力。
2.“育典型之思想”: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
典型示范通过“灌输”,培育民众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而不是一种自发地产生出来的东西”[15]。典型示范的目的就是为培养政治理念的“教育者”与“传播者”。要养成先进自觉的社会主义意识,就不能缺少“灌输”这一环节。延安时期的典型示范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将价值理念传递给群众,通过党内外的集中学习使得典型的事迹得到广泛传播;召开劳模大会、英雄模范大会,邀请各条战线的模范典型,听取他们的故事和纪实报告,将当时进步的、科学的生产经验与典型案例分享给群众,将典型从党中央扩散到全社会,将党的价值观念与原则传递给群众。“这样的方法是一种好的竞赛方法,可以提高干部,联系群众,推进工作”。同时,党的领导人在不同场合也强调正面典型的榜样作用,例如1938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学习白求恩精神、学习张思德精神、学习徐特立精神”的要求;除此之外,通过召开追悼会等形式间接将典型精神品质灌输于人民群众,号召人们学习其精神,追随其品质,为缅怀刘胡兰同志,毛泽东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为追思张思德同志,毛泽东亲自主持追悼会并做题为《为人民服务》的挽词,号召全体军民学习其品质;为纪念白求恩医生,毛泽东发表了《纪念白求恩》一文。
以“灌输”为前提,启发民众自我创造。典型示范本质上是教育的过程,由于教育本身的双向互动性,可以通过引导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与观念意识层面实现由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的转变。朱德总司令在《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中指出:“以群众所熟悉和最钦佩的群众英雄及其业绩来教育群众,以群众的榜样号召大家前进。这就打破了教条主义的空谈使教育产生出力量。”延安时期典型示范的培育过程中,中央和边区政府、中央西北局大力号召各地党委开展组织推广此类竞赛运动和劳动互助运动。在“灌输”基本理论知识与经验的同时,鼓励边区各地的群众向模范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独特的发展道路。农业战线中号召向吴满有以及其所在的吴家枣园学习,结合实际探索出特色发展道路。在此期间,边区各地也在劳模典型形象的带领下,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建设之路,各种劳动互助组织相继成立,群众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出各种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的方式方法,形成全党全社会的内驱力与向心力。
因此,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灌输性”与典型的内在精神品质“启发性”有效结合,能更好地启发民众形成基本价值判断,提升价值辨别能力,通过学习教育的途径普及典型经验,使其产生激励群众劳动与自主行为的原生动力,再通过典型回归现实的方式,用典型生活化的形象来激发群众能动性,使其将“灌输”获得的间接经验转化为自我创造与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
3.“聚典型之效应”: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
以饱满的精神特质与情感追求为内容。典型的“思想行为和模范事迹承载着一定社会主流道德的价值取向,体现着一定社会所要求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16]。典型示范效应的形成与舆论宣传推广密不可分,作为有着动员广大劳动群众所需的丰富“质料”的个体,通过舆论宣传与群众联结起来,使其以自身特有的身份特征与人格特点影响民众,引导人民群众形成学习典型精神的自觉。延安时期劳模运动通过《解放日报》等一系列报道与文艺作品的加工,将一系列生产建设领域劳动英雄的热爱劳动、无私奉献、稳扎稳打搞生产的内在品质挖掘出来,民众以舆论宣传为窗口,在现实生活的场域中近距离与典型互动,建立党群互信,使农民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与“我们的政府”休戚与共。
以多元化大众化时代化的宣传为形式。宣传推广是民众态度、意见和舆论的晴雨表与工具,“被视为一种‘社会胶合剂’”。延安时期典型的宣传将革命年代的宣传形式运用到极致,包括诗歌、歌曲、连环画等艺术形式以及新闻报道等专业官方的宣传形式,使典型形成极具亲和力与亲切感的艺术形象,不断强化典型特质在民众中的影响力,将典型内含的价值观念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这一时期的文艺宣传十分活跃,《向劳动英雄们看齐》《种菜圣人黄立德歌》《二四方面军真勇敢》等民歌被广泛传唱;《劳动英雄李兰英》《狼牙山上五神兵》等民间曲艺深受大众喜爱;各类民俗艺术,例如木刻版画《人民的刘志丹》、年画《播种》《夏锄》《光荣参军》等作品,以先进典型的劳动、生产生活、英雄事迹为题材,将典型转化为一种价值符号被延长、存续与流传,打破时空限制,唤起群众集体行动的意志。
因此,典型示范的宣传推广要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既要保证形式多样,又要完整地将其特质与价值内涵传递给受众,激发群众共鸣,扩大典型的认知度,使典型深入人心。
(二)基本经验
1.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典型示范凝聚社会共识的核心原则
马克思曾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是人们结成社会政治关系、获得社会政治知识、参加政治生活的原动力。[17]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构成社会的人的需求和利益的满足是聚合社会范围共同认知的基础和前提。典型示范发挥示范效应,首先要被民众认可和接受,而认可与接受产生在利益一致的基础上,这就要求典型示范要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核心,为凝聚社会共识提供广泛的利益基础。
典型示范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的典型示范兼顾“党和国家——典型——人民群众”的逻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遵循。对群众来说,丰衣足食是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最为迫切的需求,无论是选举劳模,还是举办展览会,都安排在不影响生产建设的农闲时。对典型来说,作为个人利益在集体利益中得到实现的典范,极大地激发着民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延安时期的一大批劳模典型带动了从村到乡的生产,例如当时的陕甘宁边区人民通过向典型看齐形成了政治参与热潮,妇女老人甚至连道士、瞎子都参与到边区选举、生产建设中来,为社会共识的凝聚提供了群众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劳动模范及劳模运动的示范效应是政府通过发掘群众中的先进分子与劳动英雄,给予奖励,培养其成为边区建设的骨干,在群众中宣传并且号召大家向模范学习,达到 “集中起来,发挥下去”的效果,提升人们对党和国家政策法令法规的理解力,形成对政治参与的自觉意识,使得人人都参与到建设中,在“大我”中实现“小我”。
2.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典型示范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内容
列宁曾指出:“要知道,现在用言语既不能说服工人,也不能说服农民,只有用榜样才能说服他们。”[18]典型作为价值观念的具象化表达,以其独有的教育功能影响着大众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凝练了人民所求所需的“最大公约数”,是全国人民共同遵守的价值规范准则。社会共识的形成需要经过传播和学习,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典型示范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内容。
典型示范要融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典型示范的过程是党的政治理念与民众思维的融合过程,以此改变社会民众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例如延安时期的劳动英雄都带有浓厚的“勤劳致富”“艰苦奋斗”的品质,这是当时中国共产党进行边区建设的现实需要造就的,这一大批劳模以身作则,为当时的群众塑造了一个心怀党和人民、不怕苦不怕累的形象,潜移默化地对群众的个体行为产生影响,在与群众的情感共鸣中教育引导他们形成认同趋向。典型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高度凝结的产物,是思想意识的形象载体,在思想层面与民众认同衔接与对话,为社会共识的聚合提供牢固的价值观念基础与行为准则范本。民众能够通过对典型的学习理解并吸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同时提升辨别“告别崇高、告别英雄”的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能力,提升价值判断的水平,为形成广泛社会认同提供强大的价值基础。
3.坚守舆论宣传阵地是典型示范凝聚社会共识的传播基础
习近平在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要广泛开展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19]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这充分表明了宣传工作是党和国家制度理念、价值观念真正深入人心的重要传播基础。[20]
典型示范要借助传媒影响力进行典型宣传。典型示范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中国共产党的典型示范以大众传播媒介与艺术性传播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群众思想行动与当前国家的两大历史任务相统一。人民群众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典型事迹,典型事迹通过重复传播形成累积效应,宣传目标的同向性所产生的意识强化,客观上增强了典型的示范效应。延安时期的典型示范,就非常注重宣传工作,虽然当时的宣传手段较为单一,但也通过奖励、登报、戏剧等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把先进典型的事迹与经验传播开,让群众以此为标杆改进自身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全社会掀起学习的热潮。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中强调“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包括:要实现社会文明程度新提高,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深入人心,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在百年目标实现的关键节点,我们要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共识,汇集各方力量为中华民族腾飞做贡献,这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精神坐标,通过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典型确立、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教育引导、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舆论宣传三大实践经验,整合人民群众的价值共识、利益共识、情感共识,最终形成社会合意。中国共产党的典型示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缩与凝练,我们应坚持守正创新,将典型示范内在逻辑与外化机制有机统一起来,让典型示范在新时代继续发挥其凝聚社会共识的强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