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用好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资源 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23-01-08四川省委编办
●四川省委编办
四川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基础教育、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中央编办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达标工作的部署安排,结合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结构矛盾、供需矛盾,通过统筹调剂编制、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编制管理等方式,有序推进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调整,省市县三级全面达到国家基本标准。
一、坚持“三个围绕”抓落实,推动达标工作按期高质量完成
在广泛开展调研的基础上,会同教育、财政、人社等部门,首次在全省跨市县统筹调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推动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落实到位。
一是围绕生源变化形成工作方案。结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遵循“编随生走”,系统梳理近十年全省人口流动、出生人口、学生流向等情况,重点分析市县乡三级在校学生变化情况,形成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调整工作方案,推动编制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动态调整。
二是围绕重点区域提供特殊支持。结合四川地形地貌复杂、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特别是涉藏州县历史欠账较多、凉山彝区控辍保学压力较大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考虑地方财力状况、严格测算需求的基础上,为凉山州、甘孜州核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1.15万余名补齐缺口,给予阿坝州“应减不减”政策倾斜,支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加快发展。
三是围绕全面达标跟踪督促指导。建立5个联合督导组,持续对市县动态调整情况进行全过程、全覆盖跟踪督促指导。建立月报制度,定期收集各地进展情况,及时做好相关政策解释答疑,指导解决基层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2022年3月底提前实现省市县三级全面达标。
二、坚持“三个维度”促调整,不断优化中小学编制资源配置
坚持全省“一盘棋”,充分考虑新型城镇化、新课程改革、高考综合改革等带来的新情况,推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资源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动态调整,不断提高编制使用效益。
一是以“调”为主补齐缺口。聚焦有效解决教职工编制地区之间总量不平衡、个别地区不达标的问题,打破编制使用区域壁垒,破除编制“一核定终身”、分配之后地区部门所有的观念,全省跨市(州)调剂编制1.2万余名、跨县(市、区)调剂编制5.3万余名。
二是以“增”为辅强化保障。在严格落实国家标准基础上,统筹考虑实际,增加寄宿制学生、特教学生和教学点3个核编指标,不断优化完善全省中小学教职工核编标准。同时,从省属事业单位改革收回的编制中调剂2000名,充实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部分市(州)、县(市、区)积极盘活事业编制存量,从现有事业编制中分别调剂增加7000、3100余名编制,专项用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力量建设。目前,全省教职工编制总量已达64.7万余名,超出国家标准9.2万余名。
三是以“管”为本严格使用。全面清理教育管理机构及其他非教学单位挤占、挪用教职工编制,长期借调、借用中小学教职工帮助工作等情况,严厉查处挤占、挪用、截留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长期空编、有编不补、“吃空饷”等行为。
三、坚持“三个机制”强管理,持续优化中小学系统服务供给
进一步总结各地有益经验,加强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调整和挖潜创新,强化教育事业发展的长久支持和有效保障,不断提升基础教育系统服务保障水平。
一是探索推进学区教师统筹机制。支持各地以县为单位规划若干学区,采取挂职交流、联校协作、对口支教、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跨校任教、跨学段任教等方式,统筹教师调配,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合理流动,实现学区内优质师资共享。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鼓励推行“县管校聘”,由县级教育部门在编制总量内综合设置岗位,实现教师配置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
二是建立动态调整长效机制。按照严控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增减平衡的要求,建立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跨区域动态调整常态化机制,省级层面原则上每3年左右调整一次,市县层面根据生源变化情况随时调整,持续巩固拓展此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调整成果。
三是建立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加强机构编制、教育、财政、人社等部门的协同配合,机构编制部门主动征求其他部门意见,制定动态调整工作方案;教育部门深入研究学校布局优化、教师合理流动、规范民办义务教育等问题;财政部门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优先予以保障;人社部门跟进优化调整岗位结构,指导做好人员招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