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水运经济优化升级路径研究
2023-01-08莫莉李俊霞谢喻江
莫莉,李俊霞,谢喻江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学院,四川 宜宾 644000)
1 引言
自由贸易区,又称为对外贸易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达成某种协定或条约取消相互之间的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本文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区川南临港片区(以下简称川南临港片区)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内陆自由贸易区对水运经济的推动作用,探索优化水运经济升级发展路径,旨在提升自贸区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 中国(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概况
川南临港片区作为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之一,位于泸州市龙马潭区境内,东至成自泸赤高速西侧,南至长江,西至医教园区,北至进港铁路,总面积19.99 km2。片区形成以航运物流、港口贸易等港口物流服务为主体,辅之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等制造加工业,目前已基本建设成川南制造加工和对外物流贸易的重要开放基地。
作为内陆自贸实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具有与沿海地区不同的区域发展模式。该片区的设立体现了国家、省级政府对川南经济主干道的高度重视,以泸州、宜宾为中心的区域内水运经济的优化升级不仅考虑国家的总体布局,主动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发挥整体的联动性,同时立足内河港口城市区位优势,充分认识泸州、宜宾处于内陆地区的地缘形势,将内陆自贸试验区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与内陆经济的发展特点、发展规律紧密结合起来,突出自身的内陆型特色,最大程度实现区域内水运经济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3 川南临港片区与水运经济发展依存度分析
川南临港片区是交通运输部规划的全国28 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上游首个实现铁水联运的百万标箱大港,具有得天独厚的内河航运通江达海优势,发展临港水运经济。片区现已形成集装箱百万标箱/年的吞吐能力,集装箱吞吐量和外贸集装箱量位居四川前列;开通多条集装箱近洋航线和铁水联运集装箱班列,为多家大型海运公司提供集装箱到港中转,片区发展与水运经济相互依存,基本形成以“公铁水”多式联运为基础,内河水运、临港经济、生态城市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临港水运经济新模式。
3.1 片区产业经济促进水运经济优化升级
首先,川南临港片区的地理位置、港口优势及产业集群决定了水运经济的发展潜力。泸州作为川南重要经济城市,新材料化工、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等行业发展迅速,为水运经济的发展提供产业支撑。而港口为产品的流通提供重要转换节点,通过节点将物流网络连接,又反哺实体经济发展壮大。
其次,水运降低物流成本,赋能经济发展。运输成本无疑是产品成本的关键组成部分,在临港邻近建厂房可减少内陆运输成本,水运可节省运输、仓储、装卸等成本,为降费提质提供了可能性,提升商品的竞争实力。
3.2 水运经济反哺川南临港片区产业经济
首先,水运经济为川南临港片区产业转型提供发展空间。临港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区域产业对接区外需求,保障区域产业经济原材料供给和产成品销售,促进区域产业经济发展。
其次,水运经济本身就是一种产业,催生贸易代理、仓储、运输、供应链金融、餐饮、旅游等相关新兴产业,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最后,水运经济发展越好,越利于整合资源促进产业经济发展。临港水运经济连接区域内产业与区域外供给和需求,高水平的水运经济,有利于产业经济整合内外资源,打通国内国际市场,促进产业经济发展。
4 中国(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的优势
4.1 地理位置优越,是落实国家战略、推动片区水运经济优化升级的天然资本
川南临港片区地处西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成渝双城经济圈四大国家战略,实施内陆与沿海协同开放战略,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衔接点,同时也是成渝经济区、川滇黔渝结合部的重要节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合作开放,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片区地处长江上游,坐拥长江黄金水运,地处泸州辐射宜宾、乐山,它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相关国家战略的实施,推动片区水运经济优化和国家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4.2 物流优势明显,是建设交通枢纽、连通国际国内市场的重要区域节点
目前,泸州基本形成以“公铁水”多式联运为基础,内河水运、临港经济、生态城市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临港水运经济新模式。泸州港形成泸蓉欧快铁、泛亚铁路和长江水道为主的铁水联运主干线。泸州通过“公铁水”多式联运将川南的人才、资源和国际市场联系起来,连通国际国内市场,初步建成成渝双城经济圈重要交通节点。“泸州—昆明”铁水联运班列、泸州—广州(黄埔港)、泸州—钦州外贸海铁联运班列,西向开通的“蓉欧+泸州港”班列,与青白江铁路港联合建成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使得大宗货物可通过更加便捷、低成本的方式送达国际国内客户手中。2021年泸州港全年实现集装箱综合吞吐量17.21 万标箱,同比增长10.91%;水运吞吐箱量13.51 万标箱,同比增长9.39%;铁路装卸箱量3.7 万标箱,同比增长26.1%;外贸集装箱吞吐量5.57 万标箱,同比增长10.91%。
4.3 产业集群发展,为发展供应链经济、优化升级水运经济奠定产业基础
泸州市作为川南临港片区依托城市,初步形成以白酒饮料、新材料化工、工程机械等为代表的产业体系。而与泸州相邻的宜宾市更是在“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下,以名优白酒、综合能源、化工轻纺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升级,以智能终端、轨道交通、汽车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日益壮大,已经形成以汽车、轨道交通、新材料产业为代表的“内有完善产业链、外有品牌影响力”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格局,延伸培育新的增长极,构建产业发展集群,为水运经济优化升级奠定基础。
4.4 政策红利护航,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助力水运经济优化升级的重要保障
国家出台一系列重大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通过重点地区的辐射带动,推动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拓展市场空间、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泸州作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重要城市节点,可获得较大的政策红利,从而推动水运经济的优化升级,从而拉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5 川南临港片区水运经济优化升级路径
5.1 建设智慧水运,强化港口的综合枢纽功能
建设智慧水运,推动自贸区与城市、产业互动。围绕抓基础、补短板、强支撑、优服务,积极拓展金融保险服务、交易中介服务、口岸信息集成、人才服务等功能,提高航运高端要素集聚和配置能力,打造航运服务集聚区,大力发展港航枢纽经济。优化城市现有产业结构,利用内外资源,融合港口、物流和产业发展,将金融、贸易等服务与产业制造融合,打造多层次城市产业发展体系。改善自贸区经商环境,完善人才、投资、金融、贸易政策,吸引国际贸易商和投资商。加大科技创新,提高港口综合服务水平。调整优化港口功能结构,整合港口生产要素,实现港口功能结构优化和服务能力提升,发展集约化、专业化、现代化港区,发展港口物流,拓展增值服务。
5.2 建设人文水运,构筑水运与生态、旅游、文化融合的绿色航道
自贸区可打造水运文化,传承川南临港片区的历史文化。
一是可以考虑发展生态旅游航运综合开发产业项目,打造集生态保护、文创旅游经济、航运经济融合发展的产业项目,构建特色旅游航道,科学规划建设沿线配套景观节点设施,加强历史遗迹资源保护和综合开发,统筹规划布局航运文化相关平台、产品等载体,打造航运文化标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航运历史文化。
二是全面推广生态型构筑物,使用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和优良的环境协调性的生态新材料的应用,航道整治技术与施工工艺采用充分考虑生态因素,加强航道整治河段生态修复,建设航道生态涵养区。
5.3 建设绿色水运,推进港口群融合发展
推进川南临港片区的资源共享共用,高效利用港口资源,加强片区资源保护,推进港口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通过政府引导、资本运作等方式加强岸线资源整合,提高利用效率。严格控制港口岸线规划利用总量,不突破现有规划港口岸线规模。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双碳战略下,将园区规划、建设和发展与国家最新战略对接,促进园区经济绿色发展。推进低碳化港口机械、运输车辆运用,严格执行船舶排放控制区政策,推进环境风险应急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建设,完善煤炭、铁矿石等散货码头防风抑尘设施和原油、成品油码头油气回收设施。提高港口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船舶油污水、生活污水、垃圾等污染物实现应收尽收。
5.4 建设“互联网+水运”,推动信息化技术在港口中的广泛应用
加强科技创新,应用“大智移云区”等技术,提高港口作业的综合生产效率和安全性,推进港口服务和监管的信息化,在港口自动作业、仓储动态智能、智慧物流、货物追溯识别等方面,建设“互联网+水运”新模式。积极推进新一代自动化码头、堆场建设改造,推动内河港口设施装备和运输船舶智能化;提升内河港口包装、卸装、仓储等作业装备成套、自动化和节能水平,综合应用数据资源,实现货物自动识别、实时跟踪、智能配货、智能装载;推进港口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货主、代理、口岸监管部门间的电子数据联网交换;推动水运口岸“单一窗口”功能覆盖水运全体系,实现港航、海事、海关、边检等部门的监管信息互联互通,建立信息互通、监管互督、执法互助协作机制,优化口岸营商环境。
5.5 建设平安水运,提供港口水运经济发展保障
优化港口相关设施布局,强化区域安全风险管控。对安全距离不符合相关规范要求的设施依法停产、改造或搬迁。港口发展与周边城区功能布局应充分协调相互补充,并保持足够安全距离。落实港口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升港口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协同处置和指挥决策能力。系统布局海事监管、救助打捞、治安防控等功能,建立港口安全双重预防机制与应急保障联动协调机制,提升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应急能力。统筹巡航救助船舶及基地布局,完善航标测量、安全监管、救助打捞、水上溢油及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应急等装备配置,提升内河水上交通安全通信监控和应急指挥能力,积极探索无人机、无人船等先进设备和卫星、无线宽带等先进技术在安全应急领域的应用。
水运经济是川南临港片区发展的重点,川南临港片区力争建成集智慧水运、人文水运、绿色水运、互联网+水运、平安水运于一体的水运经济循环发展生态圈,积极拓展港口功能,加快内河港口集约化发展,创新发展临港物流业,不断提高临港片区经济的发展水平,促进与其他自贸中心关系的发展,发挥自贸集群功能,充分发展自贸区水运经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和拉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