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探究

2023-01-08毕晓婵丁颢

智库时代 2022年20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生职业道德

毕晓婵 丁颢

(大连医科大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三个层面:在国家层面的表述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的表述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的表述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层面的价值取向既是道德准则也是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高度概括。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要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医学生的主要基地,要积极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引导医学生用仁心和仁术守护人民生命健康,践行职业道德。唯有如此,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才能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成为真正的白衣天使,真正地为人类的医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必要性

价值观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是人对于现实生活的一种态度,主张、评判和选择,它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影响和决定着人的职业观念和职业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 “怎样培养人”的问题[1],指导医学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中遵循“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个人的层面进行价值引领和行为规范,有助于医学生在学生时代形成正确的三观,即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道德观,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仁心医者。

(一)新时期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必然选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的核心理论价值和行为准则,对社会各个领域和不同层面的道德建设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医疗行业人员所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业规范,涵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畴之内。“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要求医学生适应当前医疗体制的变化,服从医学教育和发展的需要,为了国家的昌盛和社会的发展,自觉将职业道德的培养融入自己的职业规划和生涯,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连。[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要求医学生在从医的道路上不能以医谋私,要廉洁自律,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名患者,其倡导的人人平等、对待病患一视同仁的原则是医学生应具备的社会责任和需要遵守的职业操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医学生在未来对待工作、对待病患的基本职业素养,能够培养医学生爱岗敬业和医者仁心的良好品质。作为主流的24字核心价值观,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奠定思想基础,明确培养方向,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必然选择。

(二)促进医患关系良性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的获取速度越来越快,获取途径越来越便捷,重大医疗卫生事件能在第一时间被广泛传播,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关注度和讨论度,尤其是医患关系的紧张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一些普通的医疗纠纷被无限放大,演变成重大的刑事案件,伤医、害医事件层出不穷,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立的医患关系中,医务工作者常常成为弱势群体,他们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颜面和人格得不到应有的维护,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很多医学生面对这些社会问题,对未来自己职业的价值取向,从业环境的安全,职业使命的践行都将产生深深的疑惑和怀疑,对将要面对的医患关系产生恐惧,抵触甚至逆反的心理,这都不利于医患之间和谐相处。一触即发的医患关系究其原因既有患者及其家属的冲动、不理解和曲解造成的,也有部分医生职业道德沦陷所致。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和道德操守成为医学生必备的职业素养。引导医学生树立敬业、诚信、友爱的服务意识,发扬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优良作风,明辨是非,踏实做事,真诚做人。白求恩奖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把“三个一样”作为他的座右铭:“高干、平民,有钱、无钱,城市、农村,一样的热情耐心,一样的无微不至,一样的负责到底。”[3]“三个一样”蕴含的社会公平、关心患者、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是缓和医患关系的良药,是医学生应该树立的医德观,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医德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三)提高医疗道德与医疗行风的需要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要国策,它的提出能全面提高全体人民的健康水平,促进人民身体素质的提升,使全国人民都能共享健康成果。然而,在经济浪潮的席卷下,医疗行业出现一些腐败问题,例如:医生开高价药收回扣,手术时收取患者红包和财物等医疗乱象,严重损害医疗道德与医疗行风,影响民心,扰乱民生。医学生将是维护人民健康的主力军。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会直面这种行业现象,如何抵制,如何正确处理这些问题,如何保持医者的初心,是每一个医学生都将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在对医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培养的同时,还要格外重视他们的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医学院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从敬业、诚信、友善等方面强化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增强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引导医学生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把职业价值与国家核心价值观相统一,让核心价值观深植内心,成为潜在和深刻的思想意识,并在将来的工作中不断实践和提升。

二、新时代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存在的问题

“医乃仁术”,自古以来我国就倡导大医精诚、行医以德为本,医学职业道德的产生有着悠久的历史。《黄帝内经》中论述医德的专著有《疏五过》《征四失》等,唐代《千金要方》中系统地提出了医生的道德准则。前不久,国家教育部已经明确提出“医学教育、德育为先”的指导意见,但频发的医疗腐败问题和“伤医”事件背后还折射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还存在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

(一)注重医学技能教育,忽视职业道德培养

受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重艺轻德”的教育意识偏差导致医学高校对自己在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中担负的责任和角色缺乏宏观和全面的认知,对职业道德教育在医学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缺乏充分而正确的认知,未能认识到其重要性,投入不足,缺乏整体的顶层设计和系统的教育规划,致使职业道德教育成为医学院校教育的短板。滞后的医德培养体系导致医学生难以形成健康的医学职业人格和良好的道德素养,不利于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

(二)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采用的是“4+1”教育模式,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思想道德及职业道德修养等。[4]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卫生法学等人文学科大多数成为选修课程。相对于医学专业课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总体的课时数以及课程门数比较来看,职业道德素养类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都很低。学校课程体系的设置不能够为职业道德培养搭建科学有效的平台,不利学生将职业道德的相关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课程理论性过强,缺乏实用性和吸引力,授课形式和手段单一,以课堂教学和教师以讲解为主,小组交流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方式鲜而有之,学生对职业道德素养课程的学习往往抱有应付考试的目的,难以从心里产生共鸣和认同,不利于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三)高素质职业道德育人师资力量缺乏

日常教学中,职业道德育人师资力量包括两大类型,其一是专业课程教师,他们注重医学知识和技能的讲解、传授、考察、培养,忽略职业道德相关理论素养的培养及考察;其二是人文课程类的教师,他们注重医学人文知识的传授,忽略与专业课程的融合。这两类教师缺乏必要的交流与合作,在课程设置、育人目标的安排中各自为营,这种割裂无法形成育人合力的状态,极大地降低了医学院校的育人效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教育中的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技能教育要同步进行,高素质职业道德育人师资力量缺乏将愈加凸显,这是医学院校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四)职业道德教育评价与激励机制不突出

各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学社会学”或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考核方式主要通过理论考试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这种评价方式不能真实反映医学生职业道德发展情况,也容易导致一些学生轻视职业道德教育,未能充分认识到其在日后工作中的重要性。评价机制不完善未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以职业道德育人的观念淡化。评价考核手段单一,不注重激励机制。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评价与激励机制不突出,很多高校在学生德育评价上,实行的是思想政治考核制度,没有设立德育单项奖,更没有设立卫生职业道德奖,从而未能体现卫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特殊性。[5]职业道德教育评价与激励机制不突出,课程缺乏吸引力和影响力,大大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之比较沉重的专业课负担,医学生普遍倾向重视专业课程学习和未来就业问题,忽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目标远未达到。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路径探究

(一)提高认识,建设良好职业道德培养氛围

良好职业道德培养氛围的构建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意识层面,政府和医学院校要重新审视职业道德培养对医学生培养的重要意义,给予物力、人力、财力的有力支持和保证,在大力宣传教育的培养中使医学生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为不断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添砖加瓦;另一个是制度层面,要不断健全思想道德教育制度体系,在医学高校和老师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中纳入相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最终形成国家统一规划领导,学校和老师齐抓共管、逐步实施,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全面开花的喜人局面。通过上述提高意识和制度保证两个途径,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执行,全面提升医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和奉献精神。

(二)建设职业道德培养课程体系和高素质师资队伍,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

在医学教育中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职业道德培养课程体系,进而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主导、以专业课程为基础、其他相关课程为辅助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6]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思政课教师要改进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紧跟时代脉搏,将医疗行业的热点问题引入课堂,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理解和实践。专业课程教师要把握好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丰富内涵,把职业道德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中,并在课堂传递给学生,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座谈会、演讲、小组互评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和考核。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和专业课教师队伍将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准。通过“世界医师节”“中国医师节”“世界微笑日”“中国宪法日”等节日开展各类先进人物评选活动和知识竞赛,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在寓教于乐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职业道德培养。

除此之外,在医学生实习的实践过程中要选择医德水平高、职业操守强、社会满意度和好评度较好的带教老师给予指导和引领,不断用他们的典型事迹和高尚的医德情操去教育和感化每一个医学生,使他们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向身边的榜样老师学习,在实习期间做一个关心体贴每一个患者,热忱地尽自己所能为患者排忧解难的医护工作者。同时,医学院校也应该建立完备的医学生实习实践过程中的职业道德跟踪考核体系,从日常考勤、工作态度、患者反馈、服务质量等方面,责成学校管理教师和医院带教老师联合进行实习生职业素养的考核,每个月定期公布考核结果,对于考核优秀者进行宣传表扬和学分奖励,对于落后者及时进行诫勉谈话,查找原因,限期改进相关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不断在评价和激励中提升医学生职业道德的素养。

(三)重视舆论引导,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医学生乐于接受生活化、生动化和具体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传播方式非常必要。在学生经常出入的操场、教室、图书馆、食堂张贴24字核心价值观,在重大的建党日、国庆节用LED屏幕滚动播放核心价值观,在校园的道路两旁悬挂学习标语,拓宽学生学习社会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营造学习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注重现代化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比如微信、微博、学习强国、b站等交流平台,搭建医学生喜闻乐见的育人网络平台,创造性地利用短视频和碎片化阅读, 隐性思政、即时思政、多维思政,使得作为新媒体用户的医学生超越文本内容,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收获人生智慧[7],不断深植和蕴养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断践行和强化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各级学生组织和社团应当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活动,如:榜样宣讲、经典诵读、知识竞赛、征文活动等,不断提升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医学生参加与医学专业相关的社区志愿者服务、科普知识宣讲活动、“三下乡”活动、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和国家医疗卫生精准扶贫活动,让他们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最需要他们的人群之中,用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用他们崇高的职业素养投入到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中去,以此不断培养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历史使命感和家国情怀,形成他们的爱党爱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团结友爱的核心价值观。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学生职业道德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医学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为目的加强中职德育工作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中的诚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