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萧山 由“权限下放”奔向“兜得更牢、更准、更好、更精”
2023-01-08沈蒙恩
☉ 沈蒙恩
2021年起,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民政局立足实际,深入调研、试点、分析,在探索“主动发现、精准识贫、长效帮扶、诚信评价、尽职免责”五大机制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市实现低保、低保边缘家庭审核确认权限下放,下放镇街率达100%。进一步创新办理模式、精准定位目标人群、加强组织管理和健全监督体系,开创“精准、高效、便捷”的社会救助帮扶新格局。
强化组织体系,明确职责分工。今年,“1+8+2+X”大救助体系被列为萧山区重点打造的共同富裕标志性成果。“1”指一个省级信息平台,“8”指八大专项救助,“2”指具有萧山辨识度且全省领先的慈善救助和全国示范性的未成年人综合保护救助,“X”指其他特色救助帮扶项目以及未来可及的创新救助项目。低保、低保边缘家庭认定审核权限下放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是“1+8+2+X”大救助体系中的一大亮点。在具体工作中,细化责任分工,厘清区民政局、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村社的权责关系。其中,萧山区民政局承担社会救助工作监管责任,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镇街限期整改,依法纠正或撤销审批决定;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承担低保等社会救助事项的受理、信息核对、审批责任;村社负责协助镇街做好低保等救助对象发现、申请受理、入户调查、收入核算、民主评议等具体工作。
创新服务模式,升级业务能级。充分借助数据平台优势,加大“浙里救”“政务2.0”等线上功能推广力度,强化村社代办、帮办职责,引导困难群众通过线上端口办理社会救助。对救助事项流程进行梳理,困难群众在申请时即可全面获知所有救助政策,其中14个救助事项实现“无感智办”,16个事项实现智能转办。镇街经办机构统一受理低保申请,根据申请人困难情况、致贫原因,统筹考虑家庭人口结构、健康状况、劳动能力和劳动条件、刚性支出等因素,综合评估救助需求,提出综合实施社会救助的意见,并按照职责分工及时办理或转请县级相关职能部门办理,让群众少跑腿,提高办理效率。
借助各方优势,提升审批质效。加强社会救助信息化,依托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完善社会救助资源库,将政府部门、群团组织等开展救助帮扶的各类信息统一汇集、互通共享,为相关部门、单位和社会力量开展救助帮扶提供支持。推动社会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充分利用浙江省大救助信息系统,完善“低收入人口基础数据库”,围绕“谁该帮”,进一步健全城乡低收入群体精准识别机制,为困难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救助事项申请和帮扶服务。责任落实后,低保认定更具时效性,受理到审批全程缩短3个工作日,且因镇街入户更具责任心、核对审核更为用心,认定也比之前更精准。截至今年7月,全区共有低保、低边、特困对象10085户、13411人,1至7月累计发放低保、低边、临时救助等各类补助资金8903.29万元,基本实现了“应救尽救,应保尽保”。
健全监督机制,强化审批监督。为确保权限下放与监管同步到位,区民政局指导和督查全区社会救助工作,按比例对低保对象进行实地督查,督促镇街规范开展低保低边救助工作。建立首问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工作机制,完善低保工作绩效考评机制,将低保资金管理使用工作纳入绩效管理和纪检监察部门监督执纪的重要内容,压实镇街主体责任,保证工作人员廉洁从政。创新监督方式,拓宽上访渠道。群众可以通过政府信息公开网站、镇街和村社公开栏等多种途径,方便快捷得知所在地区的社会救助金使用情况。基层干部也主动在相关平台山晒出自己的工作记录,力求做到公开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