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劳动观的思维方法论析

2023-01-08袁林张金凤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底线劳动者劳动

袁林 张金凤

(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 杭州 311300)

针对劳动领域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习近平提出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思维方法的运用透析了习近平劳动观的内在逻辑,生动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科学性,不仅为劳动教育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实践方式和精神力量。

一、以战略思维明确劳动目标

战略思维方法,指以长远眼光认识事物发展本质,以全局视角把握事物发展趋势,以整体观确定发展大局的科学思维方法[1]。习近平敏锐洞察世界和中国的战略环境,牢牢把握新时代战略发展趋势,保持战略定力,重视发挥人才等战略资源,明确创造性劳动的战略地位,以全局视野统筹谋划中国梦的战略部署。

(一)明确创造性劳动的战略定位

就国际形势而言,世界处于大变局、大调整之中,国家间的竞争不再仅仅只是军事、经济等硬实力的竞争,而越发聚焦于科学技术和劳动人才,对劳动者提出创新创造的要求。就国内形势来说,中国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之中,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创新创造成为引领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习近平深刻认知世界和中国发展形势,正确把握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明确创造性劳动的战略定位,注重激发劳动者创新创造活力,推动创造性劳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创造性劳动可充分释放生产力。创造性劳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发挥生产力的巨大作用,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而影响综合国力。这就要求“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2]在创造性劳动的浪潮中,各国纷纷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生产力和综合国力,运用创造性劳动解决发展中的难题,以创造性劳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世界科技创新不断高涨、我国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创造性劳动关键在于劳动者。科技和知识等要素只有与人的劳动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价值,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便充分开发劳动潜能,日益成为时代最强音。“一个国家发展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特别是广大劳动者素质。”[3]劳动者的劳动素养和创新能力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劳动人才是我国最重要、最宝贵的战略资源,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创造性劳动要求劳动者紧跟时代潮流,努力学习专业劳动知识,提高劳动技能,增长劳动本领,在注重实干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巧干”和创造性思维的作用,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条件,充分发挥劳动人口的战略优势,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新时代劳动者。

(二)劳动托起中国梦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全面了解和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入手,不断增强战略自信,顺应时代发展和人民期盼,运用战略思维从全局高度依靠广大劳动人民统筹擘画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识。“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4]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关于劳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观点,将劳动置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强调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成就都是依靠广大人民的劳动创造的,劳动创造人们的美好生活,开辟国家进步、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个人的,每位劳动者既是追梦者,更是圆梦者,广大人民群众要勇敢承担起造梦者的职责,争当劳动者,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在出大力、流大汗、苦干实干巧干的基础上融入知识元素、技术元素、创新元素和智力元素,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以奋力拼搏的干劲、奋勇当先的闯劲、奋发有为的钻劲,将青春奋斗、聪明才智贡献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实现中国梦需要劳动者共同奋斗。“说到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靠各行各业人们的辛勤劳动。”[5]习近平阐明劳动者与中国梦的直接关系,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广大劳动者,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个人要“通过诚实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反对一切不劳而获、投机取巧、贪图享乐的思想”[6]。通过平凡的劳动,收获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劳动不再是简单的谋生工具,更是实现个人价值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国家为劳动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会与平台,为劳动者充分发挥自身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形成了合理的整体劳动秩序,因而劳动者应响应“劳动托起中国梦”的伟大号召,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以历史思维总结劳动规律

历史思维,即是在历史发展脉络中从历史源头、历史过程中总结历史规律,从认识过去中把握当下和开辟未来[7]。习近平站在历史发展轨迹中,继承干部参加劳动的光荣传统,夯实劳动教育使命要求,强化青少年历史责任担当,提炼历史文化基因,增强前进的自信和力量。

(一)干部参加劳动的光荣传统

热爱劳动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正是通过一代代共产党人的辛勤劳动和艰苦奋斗,我们党才能够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带领人民取得了巨大胜利和伟大成就。毛泽东时期就十分注重劳动对党员干部的教育作用,提出劳动可以改造思想、干部参加劳动等主张,并将干部参加劳动确定为一种制度,这对于有效防止党员干部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的错误倾向,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指出:“劳动,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本色的重要途径,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肌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共产党人发扬优良作风,自觉抵御‘四风’的重要手段。”[8]在坚持光荣传统的同时,注重发挥劳动的政治性意义,倡导共产党人以劳动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首先,劳动有利于党员干部保持为民务实的政治底色。共产党人践行人民立场离不开劳动,劳动是主观见于客观的中介,共产党人是否真正坚持了人民立场,关键看他在实践中如何践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明白“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9],通过辛勤劳动才能带领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因此可以将劳动看作检验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校准器”和“晴雨表”。共产党人通过与人民群众同劳动就能及时了解和掌握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从而为坚持人民立场提供不竭动力。其次,劳动有利于党员干部保持健康的政治肌体。共产党人只有时刻与人民群众劳动在一起,才能更好地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进而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如果共产党人不想劳动或逃避劳动,他就不能体会到民之疾苦和艰辛,也就不会在实际工作中自觉践行群众路线。经过劳动的洗礼和锤炼,不仅能够让党员干部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体魄,更好地工作;而且还能磨练意志品质,摆脱贪图享乐、不劳而获等错误观念,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戒除奢靡之风和享乐之风,从而“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再者,劳动有利于党员干部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等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昂扬精神,以好的作风激发为民服务的斗志,避免庸政懒政。通过劳动实践和锻炼,使共产党人养成奉献精神、责任意识和实干作风,从而有效克服工作中出现的不务实、不作为、安于现状等现象,更好地践行初心和担当使命。

(二)加强劳动教育的使命要求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劳动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劳动教育思想,独立自主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发展道路。习近平十分关注并高度重视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少年正确劳动观的树立,善用历史思维回望不同历史时期党的劳动教育方针政策,总结党的劳动教育工作规律。要以习近平劳动观为指导,大力推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改革,培育和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青年学子以劳动筑牢思想根基。青年学子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劳动者,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亲历者和参与者,也是见证者和受益者,其劳动态度决定了未来社会对劳动的态度。青年学子能否深刻认知劳动之于国家事业和个人发展的重大作用,能否通过劳动实践提高劳动技能、弘扬劳动精神,能否通过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深刻影响强国目标和复兴梦想的实现,也关系到和决定着亿万青年自身的人生事业和人生幸福。习近平常常鼓励青年学子,“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都要严谨务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苦干实干。”[10]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要推动青年一代强化使命意识、扛起历史责任,以劳动为桥梁纽带,将个人与国家联系在一起,与祖国同成长、共进步。同时,广大青年学子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等内容的学习,从中感悟党团结带领人民艰辛奋斗、传承艰苦奋斗等优良作风,自觉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三、以主体思维凸显劳动主体

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充分尊重劳动者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和集体智慧,释放劳动潜能,推动形成尊崇劳动和劳动者的社会氛围,切实让广大劳动群众发挥重要作用。

(一)劳动人民主体地位

巩固劳动人民主体地位,才能爱惜民力。在剥削社会里,劳动分工是非自愿和强制性的,劳动成为奴役性活动。而社会主义社会将“物”统治“人”的反常状况颠倒过来,使人成为主体,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能够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展生产力。我国建立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确立了劳动者主人翁的地位,把劳动者的地位和尊严放在首位,“劳动”成为社会主题词。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充分肯定和爱护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指出“我们的根扎在劳动人民之中。”[11]这也是我国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体现。

发挥劳动人民劳动潜力,才能集中民智。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是使用劳动工具和生产资料进行劳动改造的主体,是生产力要素中最能动的因素。发挥劳动人民主体地位,就是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创造潜能,革新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拓宽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释放生产力的强大力量。无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还是乡镇企业的兴起,亦或是共享产业的普及,以及手机移动支付的便利,无不源于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生动体现劳动人民的主观能动性。习近平呼吁:“广大劳动群众要勤于学习,学文化、学科学、学技能、学各方面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练就过硬本领。”[12]劳动人民的潜力是巨大的,要充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依靠人民干事创业,亿万中国人民的奋斗激情和劳动热情,正释放出创新创业、大展宏图的无限潜能。

维护劳动人民主体利益,才能凝聚民心。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也是党为人民谋求幸福和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历史,正是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坚守劳动,凝聚起改变社会面貌、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劳动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劳动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数。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习近平更加关注人民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需要。我国脱贫攻坚战中每一位劳动人民的脱贫都生动体现了“劳动致富”的道理,同时也凸显了党和国家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重视,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劳动成果。通过营造良好的劳动环境,拓宽劳动发展平台,让劳动者有尊严的劳动,切实体会通过劳动获得成果的喜悦和满足,提升广大劳动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增强劳动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二)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

习近平明确指出:“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维护和发展劳动者的利益,保障劳动者的权利……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13]劳动者有劳动是实现体面劳动的前提条件,然后让劳动者有体面的劳动,才能让劳动者因劳动而光荣。

劳动者有劳动才体面。劳动实践构成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劳动就无法保障个人生存,更谈不上个人的发展。在生产力水平尚未高度发达的今天,劳动主要是一种谋生手段,这就意味着失去劳动的劳动者连基本的生存都很难保障,更谈不上自身发展。在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下,只有多参与劳动才能获得更多劳动报酬,才能为美好生活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个人通过劳动一方面创造自己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直接满足自身的需要,另一方面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情感、劳动态度和劳动能力能够得到相应提高,其智力、体力和品德也得到相应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劳动者通过劳动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和梦想。

劳动者的劳动应该是体面的。劳动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只有在体面劳动中个人的劳动才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充分展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有效保障劳动者的生存生活和人格尊严。具体落实到实际劳动中,首先,体面劳动应体现为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利,加强劳动保护,特别是劳动报酬。其次,体面劳动还应表现为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不断改善劳动条件,让劳动者体面地劳动,使劳动既是谋生手段,又成为劳动者自我发展和享受乐趣的途径,从而实现个人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劳动者因劳动而体面。一切劳动,只要是有用劳动,都是劳动者为人类创造的财富。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作为劳动主体的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劳动者的价值没有客观衡量的标准,部分人只是将社会财富和社会地位作为衡量劳动价值的唯一标准,而事实上劳动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劳动是劳动者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劳动中,个人在获得幸福的同时也给他人带来幸福,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的劳动才是值得赞扬的劳动,不能因经济关系上的不平等而否认劳动者道德人格上的平等。社会应礼赞和讴歌劳动和劳动者,从而让一切劳动者,特别是体力劳动者因辛勤劳动收获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彰显劳动的重要意义,引导形成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让劳动者因劳动而体面。

四、以底线思维守住劳动底线

底线思维方法是客观研判最低界限、设定最低目标、注重堵塞漏洞、防范潜在危机,立足最坏情况争取最好结果的思维方法。习近平客观研判可能遭遇的新挑战和新问题,兜牢民生底线、划出生态底线,在筑牢底线的基础上赢得主动权,建设良好劳动环境,保障劳动人民权益。

(一)兜牢民生底线

底线思维蕴含在民生工作之中。习近平在不同场合的重要讲话中,反复提及人民群众,高度关注民生,注重解决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关系人民根本和直接利益的问题。

兜牢底线是保障民生的刚性规定。运用底线思维指导民生工作,不仅强调要守住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障底线,还要统筹把握人民生命安全、生活保障等底线,全方位保障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早在2012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提出“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工作思路,以社会保障为主要手段,呼吁广大劳动人民坚持勤劳致富、合法致富和共同富裕,以劳动脱贫致富,带领广大人民取得脱贫攻坚战役的圆满胜利[14]。生命安全是民生底线的前提条件,生活保障是民生底线的重要体现。兜牢民生底线最主要的是做好低收入群体、困难群众等特殊群体的民生保障工作,切实满足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提高群众的生活保障水平,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兜牢底线才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全体人民既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建设者,又是享受者。习近平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15]这深刻体现了习近平促进共同富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民生困难,办好民生实事,聚焦高质量民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不仅要致力于用托底型和基本型民生来更好满足人民的基本需要,而且更要追求更高质量的富裕型民生建设,更好实现共同富裕。

(二)划出生态底线

划出生态底线,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原始社会,人类敬畏自然且自身能力较弱,主要通过劳动维持自身生存需要,人对自然的破坏尚在自然自我调节的范围之内,人与自然实现了良性的物质交换。然而随着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逻辑的驱动,通过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最大化成为人类劳动的终极目标,劳动发生异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对立。人类对自然的伤害不仅会危及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更会殃及后代人的生存条件,而要弥补这种生态伤害所花费的成本巨大。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社会发展要在划定生态底线的前提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倡导生态劳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始终是时代课题,无论是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美丽”纳入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还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亦或是提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等思想,习近平始终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生态劳动,有效协同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世界范围内,习近平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为在国际社会广泛形成生态文明共识,为未来人类社会创造更好的劳动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底线劳动者劳动
致敬劳动者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劳动者
坚决守住廉洁底线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真相与底线
戈恩被捕:底线不可碰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