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增强疫下经济韧性与社会弹性
2023-01-08杨良敏
杨良敏
在非常态下运行了将近三年的经济和社会,其韧性、弹性都在经受考验。世界如此,中国亦如是。
疫情,无疑是一道考验题,成为影响经济社会运行的重要变量。反复“发作”、总在暗处“使坏”,为经济社会运行注入了诸多不确定性。
面对不确定性,我们用确定性的总方针来应对,找到了一个切合自身实际、符合规律的办法来治理,贯彻“四早”“以快制快”的原则,验证了“唯快不破”的道理,取得了切实成效。经济增速从2020年一季度的-6.8%之后即出现超级反转,且连续8个季度逐季回暖,呈现稳步向好态势,并在2021年一季度同比超高增长18.3%后,逐步回归正常增长轨道。这是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取得的实际成果,也是历经两年艰苦淬炼、坚决果断、执行有力的结果,更是中国经济韧性足的具体体现。
韧性在经受考验。自上海疫情“破防”始,一场艰苦的抗“疫”过程令人揪心,给整个经济社会带来的冲击超出预料。个中关键是,上海不仅是中国经济的龙头和中心,而且与世界经济联系最紧密,在按下“暂停键”之后,产业链、供应链等中断停摆,其外溢效应波及面大,加之外部环境出现超预期变化,给经济发展带来极大困难。四五月份乃至二季度,上海经济以及全国经济增长可能会出现较大跌幅,给全年实现5.5%的预期目标造成不小压力。而全国多地疫情也出现反复,此起彼伏,给防疫工作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也在给经济稳定发展持续施压。
而从疫情防控实践可以看出,把“快”字诀念好,科学精准落实防控措施,可以大大缩短疫情反复延宕的时间。做到这一点,需要切实贯彻5月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做到“三个坚决”:坚决克服认识不足、准备不足、工作不足等问题;坚决克服轻视、无所谓、自以为是等思想,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坚决同一切歪曲、怀疑、否定我国防疫方针政策的言行作斗争。
应当说,在抗“疫”中出现上述问题跟疫情持续时间长有关,有的担心经济大受影响,有的受外部“躺平”做法干扰,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走神”“走形”的情况,以及产生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一不小心就让疫情卷土重来。可以说,只要境外疫情还在流行,传染源没有消失,疫情就可能随时“反扑”。
我们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不仅疫情还会不时出现,要用好成熟的应对之策,在最短时间内搞定,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而且要系统研判疫情长时间肆虐对经济发展产生的深层次影响,统筹好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务必要把增强经济韧性与社会弹性的文章做好。
切实增强经济韧性。疫情之下,经济遭受冲击,同时也在冲击中检验了自身的韧性。韧性,用物理学语言阐释就是“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破裂”,是材质和结构使然;用在经济上,就是抗压、抗冲击力强,在不利环境情况下依然能够不垮、不崩溃。这同样与结构有关。这近三年“苦旅”,确实检验了我们经济的韧性,不仅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表现最为出色,始终保持相对增速优势,而且也不同于美西方低增长伴随高通胀的类“滞胀”局面。这得益于我国国民经济体系和产业结构优势的充分发挥,不仅产业门类齐全,而且制造能力强,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得到充分展示。同时,面对复杂局势,及时提出“双循环”战略,以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从而赢得较大的回旋余地和腾挪空间。这一战略要继续用好,并认真“巡检”影响经济韧性增强的“堵点”和“痛点”,及时加以疏通、修复和治理。同时,要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在前沿经济和未来产业发展研究上下功夫,在动态更新中持续扩充产业体系的“家族成员”和构成要素,打造更高质量、更具韧性的经济。
切实增强社会弹性。社会在一定规则、制度约束下运行,人的行为与之实现相对平衡,就会达成和谐有序的局面。经过近三年的疫下生活,不同人群遭遇的难题不同,房贷车贷、教育养育等刚性支出,成为很多人的心头“堵点”,精神紧张疲惫,负面情绪积攒,如不及时疏导,就可能为社会秩序的稳定埋下隐患。对此,需要以同理心去理解和关怀,及时采取灵活有效的措施,提供社会扶助或救助,充分缓解其压力,给其喘息的机会。尤其是在就业压力连续堆积的情形下,更应如此。由此,努力形成一个包容个性、宽容失败、温暖有我、有事好商量的社会氛围,从而让社会弹性在增强中成为化解戾气的良药,促进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
在疫情之下,无论是努力增强经济的韧性,还是社会的弹性,都是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同步提高我们软硬实力基础上,朝着既定目标前行。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疫情只是诸多挑战中的一个,不足为惧。关键是,我们面对任何风险挑战时,都不可轻视,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做足功课,认真对待,这是检验我们的定力、能力和可靠性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