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创新逻辑谋划未来产业发展

2023-01-08

中国发展观察 2022年5期
关键词:范式基础研究

吴 滨

未来产业是基于前沿重大科技创新而形成的前瞻性产业,对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竞争格局具有决定性影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向纵深推进,未来产业影响力和发展潜力逐渐显现,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快对未来产业的发展进行部署。未来产业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未来产业将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充分把握“不容错过的战略机遇”,加快未来产业布局,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加速形成若干未来产业。目前,我国多个省(市、区)开始着手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未来产业进入新发展阶段。

2010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界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从广义上讲,未来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畴,但与传统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相比,以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为代表的未来产业更具“创新性”。一方面,未来产业既不是传统产业的改造,也不是局部领域颠覆,而是新技术—经济范式的形成,代表了科技革命从量到质的转变,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另一方面,目前未来产业整体还处于孕育阶段,主导技术—经济范式还没有形成,不论是主导技术、商业模式、产业形态,还是市场规则、管理方式都有待探索,许多领域处于“无人区”状态,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对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由于上述特征,以招商引资为主体的政策在未来产业培育中发挥的作用可能有限,谋划未来产业的发展应按照创新逻辑,强化创新政策的支撑。

把握未来产业创新源动力,提高基础研究能力

一般而言,基础研究是对规律、原理的探索,更多表现为“是什么”的事实层面的描述,往往并没有明确的实用目标和导向。虽然基础研究并非以应用为直接目标,但追根溯源,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却都是以基础研究的突破为支撑。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受到政策制定者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应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要求,范内瓦·布什主编了美国战后科技政策报告,即著名的《科学:无尽的前沿》,对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并提出美国在加强基础研究方面的具体政策。普遍认为,对基础研究的重视是美国二战后保持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后期,人们对布什的理论和政策进行了反思和深化,特别是对其科技创新的线性思维以及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对立提出了不同观点,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是斯托克斯提出的巴斯德象限——兼具基础和应用的应用基础研究。总体上看,争论主要集中在对基础研究的理解以及相关机制,而对基础研究在技术进步中重要性的看法基本一致。未来产业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集中代表,基础理论突破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量子信息技术为例,微观粒子理论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斯托克斯将纯基础研究象限命名为玻尔象限也说明了其重要意义。同时,目前正处于新旧技术周期更替的历史节点,未来产业发展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加强基础研究的作用更加突出,正如著名演化经济学家卡洛塔·佩雷斯所指出的,“我们不可能提前知道起决定作用的突破在哪里,因此有必要对所有这些新技术的几个前沿领域或不同方向都进行开发。这些开放都是基于科学研究,很可能在长时间内都不会为GNP(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带来很大贡献,但也可能为某些公司在初始阶段就带来巨大利润”。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基础研究的发展,2018年《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提出三阶段目标:到2020年,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在若干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到2035年,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在更多重要领域引领全球发展;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由5.05%增加到6.16%,提高了1.11个百分点,但受发展阶段等因素的限制,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比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2025年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未来产业不仅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体,而且对经济社会、国际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是基础研究的主要着力点。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对未来产业的支撑。在鼓励基础理论自由探索的同时,要集中有限的资金面向未来产业发展面临的关键性、基础性问题进行集中攻关。从国际经验来看,主要发达国家基础研究具有较强的巴斯德象限特征,即使以支持基础研究为使命设立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实践中也在不断加大应用型基础研究的投入;从科技革命的进展来看,随着基础理论的发展,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轮廓逐渐清晰,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成为重点。二是各地区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布局。不同区域产业基础、资源条件存在较大差异,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不尽相同,要结合自身禀赋特点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应用基础研究布局,强化区域未来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三是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基础研究。目前,科技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愈发突出,在产业变革的背景下,科技实力决定了企业未来的竞争优势。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充分认识到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加强政策和资金的引导,支持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为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创造条件。

把握未来产业技术演进路径,积极培育主导技术体系

产业技术演进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主要表现为技术范式的更迭。受托马斯·库恩科学范式的启发,乔瓦尼·多西提出了技术范式概念。多西关于技术范式的定义较为抽象,由此衍生出对多技术范式的多层次理解。相对直观来看,技术范式可以理解为主导技术体系,通过对旧体系的替代和与相关技术的竞争,主导技术体系成为被普遍接受的“模式”,作为标准被复制推广,主导新阶段技术发展。通常,技术范式并非单一技术,而是一个技术集合。其中部分技术处于核心地位,在技术范式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即所谓的“技术硬核”,核心技术是技术范式有别于其他范式的关键;除了核心技术之外,技术范式还包括大量的补充性技术或者辅助性技术,补充性技术功能依赖于核心技术,但在技术范式中也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核心技术有赖于补充性技术的支撑;另一方面,补充性技术在核心技术主导地位确定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技术范式的确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既与技术本身的先进性密切相关,又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市场占有比技术最优对技术范式确立的作用更为突出。此外,完备的辅助技术体系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从技术角度来看,未来产业是新技术范式形成的过程。目前,新技术范式还处于孕育和转换阶段,要立足技术演进规律,加强主导技术体系的培育。

一是着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提高技术供给能力。作为技术范式的转换,未来产业发展表现为新技术的产生、推广和应用,技术创新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基础研究跨越达尔文之海转换为应用技术,具有长期性和高风险性特点,需要多个环节加以支撑。良好的创新生态是推动技术创新的根本保障。就这个角度而言,营造创新生态是谋划未来产业的着力点。作为美国未来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支撑机构,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对未来产业研究所的定位是“成为多部门协作推动前沿产业科技创新的范例,成为促进美国国家科研生态系统进一步融合、协同的关键机构”,建议在管理方面给予未来产业研究所极大的灵活性。近年来,我国在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有待突破。面对未来产业的发展,要加快补齐短板,畅通要素流动,建立更加灵活高效机制,全面促进多学科、多领域、多主体的协同合作,加强未来产业的技术支撑。

二是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强化核心技术的培育。在技术范式演进过程中,针对同一类技术问题,往往会形成多个核心技术方案,不同技术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市场在何种技术成为主导中发挥重要作用,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技术优势明显,市场份额高的技术更容易被模仿,从而在消费习惯培养和配套能力建设方面占领先机。我国市场潜力大、工业体系完善,是发展未来产业的重要条件,要充分利用这两方面优势,加强应用场景的有序开放,积极探索技术路径和商业模式,加大对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市场培育,提升我国在未来产业核心技术中的竞争力。

三是因地制宜加强补充性技术开发,形成技术合力。技术范式中的核心技术并非独立存在,其功能的发挥需要众多补充性技术共同作用。在未来产业分工中,补充性技术拥有者也占据重要地位,不仅能够获得相应的经济收益,而且对于形成相互制衡的技术竞争格局有重要意义。以集成电路为例,材料技术的优势使日本在国际集成电路产业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未来产业谋划时要充分重视技术范式的体系化特征,发挥我国产业体系完备的优势,加强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增强未来产业发展的技术合力;同时,各区域要深入分析未来产业的技术体系,结合自身产业和科技资源特征,合理布局创新资源,科学客观地明确在未来产业中的竞争优势,避免恶性竞争;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着力培育在特定领域具有技术优势的“小巨人”和“隐形冠军”,为未来产业发展积蓄力量。

把握未来产业变革性特征,积极参与规则形成过程

马克思在《致巴·瓦·安年柯夫》中指出,“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便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而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他们便改变所有不过是这一特定生产方式的必然关系的经济关系”。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代表,未来产业具有技术—经济范式变革的特征。与技术范式不同,技术—经济范式强调技术创新与经济体系的互动,正如克里斯托弗·弗里曼和卡洛塔·佩雷斯在《结构调整危机:经济周期与投资行为》中所说,技术—经济范式变革“具有在整个经济中的渗透效应”,不仅促使产品、服务、系统和产业产生新的范围,而且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的其他领域。在技术—经济范式框架下,关键生产要素在满足成本降低、供应增加和广泛应用的条件下会推动范式更替,范式更替涉及企业生产方式、产业组织形态、市场竞争规则、经济管理模式、国际规则等。目前,虽然未来产业整体还没有到达规模化发展阶段,但部分领域已经呈现加速发展态势,相关规则正在形成过程中,加强规则的探索对于确立我国在全球未来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加强未来产业主要领域产业形态研究和预判。从发展趋势来看,未来产业对经济组织方式的影响深远,虚拟和现实的深度融合正在对传统制造模式产生冲击,基于生物合成学的农作物合成技术有可能引起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重大变革,相关问题的研究还有待深入。积极构建多学科交叉的未来产业研究机构,加强“硬技术”与“软科学”的结合,对未来产业的商业模式、产业组织形态、市场竞争模式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充分利用数字仿真技术对相应的场景进行模拟分析和路径推演,在促进未来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强对潜在风险的防控,最大限度降低转换成本。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选择部分领域开展试点,探索相关经验。作为市场主体,企业对产业变化更为敏感,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建立未来产业信息收集机制,及时了解相关领域企业在现实中面临的问题和对未来发展的意见建议,为未来产业规则研究提供实践依据。

二是积极参与未来产业国际市场规则的制定。国际市场规则在国际产业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在工业革命国际市场规则形成过程中的缺位,后发国家产业发展往往受到多方面制约。目前,未来产业的国际市场规则还没有形成,原有的规则也面临调整和重塑。近期,元宇宙概念受到普遍关注,相关研究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与之相适应的国际规则也正在酝酿之中。我国要充分把握未来产业发展的契机,积极参与国际市场规则的制定。一方面坚持开放创新,加强未来产业技术创新的国际合作,支持国外先进技术成果在我国转化,促进统一市场、统一标准、统一规则的形成;另一方面,支持企业、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开展未来产业市场规则的研究和国际交流,鼓励优势企业建立国际未来产业联盟,共同推动未来产业市场规则的形成。

三是加大对战略科学家的培养力度。加强对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的判断,不仅有助于促进未来产业的发展,而且对于有效规避转换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战略科学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建立多层次战略科学家队伍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加大,但相比较而言,战略科学家仍较为匮乏。在2021年9月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要坚持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未来产业是战略科学家施展才能的重要舞台,要在未来产业谋划中充分发挥战略科学家的作用,在未来产业研究机构中设立以战略科学家牵头的研究团队,加强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建立未来产业战略科学家决策参与机制,在规划编制、政策制定中充分听取战略科学家的意见。同时,利用未来产业发展的契机,把握战略科学家成长规律,积极培养和发现具有战略性科学家潜质的人才,加强国外高水平人才的引进,促进战略科学家队伍的壮大。

猜你喜欢

范式基础研究
“不等式”基础巩固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整式”基础巩固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