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3-01-07邵静野杨艳平

新长征 2022年12期
关键词:高质量体系发展

■邵静野 杨艳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变革”。党的十九大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提出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及增长动力的转换等面临诸多问题,新发展理念清晰地回答了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创新引领发展动力的转换;协调引领发展的平衡性整体性;绿色引领发展的方式形态;开放引领发展的内外联动;共享引领发展走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引领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高质量发展首先是动力的转换,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同时依靠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推动效率变革;并以产品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等推动实现质量变革。

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全面、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是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所蕴含的人民性、系统性、协调性、生态性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完全一致。因此,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人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必须通过高质量发展,不断推动经济建设迈进高级形态,走向经济体系现代化,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二、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更加全面地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更加理性地解决发展空间布局,更加积极地争取发展主动权,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的提出有力有效地回答解决了这些问题,进一步明确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导向。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新发展阶段、新历史任务、新环境条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是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构建需求牵引供给、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更有韧性的供需新格局。一是需求牵引供给。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发挥好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作用,构建完整的消费引领型内需体系,以需求拉动供给创新和调整,使消费成为引领国民经济循环的主要驱动力。二是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多变、多样、多层次的适配性,实现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向,通过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推出新一代消费品,引发、创造、派生出一系列新消费需求,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推出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新供给。三是增强供需体系的韧性。既注重增强需求体系的韧性,也注重增强供给体系的韧性。国际需求旺盛时,尽可能多出口;国际需求减弱时,努力以国内需求填补出口放缓带来的缺口。供给体系尽量能够适应需求的快速变动,出口订单增多时,供给体系能够满足出口需求;出口减缓时,能够迅速转向满足国内需求。

构建消费引领、技术领先、业态创新、协同高效的市场新格局。一是居民消费引领,驱动国民经济循环。聚焦消费升级和新型消费,以提升居民消费为重点,在更大范围把生产消费联系起来,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大循环,打通经济微循环;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分工深化,提高生产效率,更好联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二是技术引领,推动传统流通提质升级。统筹现代流通体系软硬件建设,强化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及市场体系建设,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流通领域普及应用,打通从前端设计、生产到最终消费各环节,破除区域间产品和要素流动藩篱,推动传统流通领域要素变革,提升流通业数字化、平台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三是业态创新,推动流通跨界融合发展。充分应用“互联网+流通”衍生出的平台经济、电子商务、智能供应链、智慧物流、网络货运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流通从劳动密集型业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业态转变。四是协同高效,促进流通降本增效。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和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社会信用体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主体,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现代大流通网络,实现各体系互联互通、灵活便捷、无缝衔接,推动物流企业向多式联运经营人、物流全链条服务商转型发展。

构建“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收入分配新格局。在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步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这一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一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二是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三是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构建科技赋能、内涵式增长的创新格局。一是依靠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的产业体系,加速新技术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把新技术培育成为新产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新增长点、增长极,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二是依靠创新驱动实现内涵式增长。技术层面,由“复制模仿、合作研发”向以自主创新为主转变;经济层面,由依靠增加要素数量,向依靠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等转变,由外延式增长转向内涵式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

构建链条安全、以我为主、互利共赢的产业格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把提升全产业链水平作为主攻方向,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安全性和现代化水平,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优做强。一是发展垂直整合的产业链体系。挖掘国内资源、技术、人才等创新优势,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纵向合作和相关产业链企业横向互动,形成基于国内的产业配套体系,释放产业集聚效应,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二是发展以我为主的供应链体系。打造加固我国在全球供应链网络中的枢纽地位,形成内部自成体系、内外良性互动的产业供应链生态。三是发展互利共赢的价值链体系。秉持包容互惠原则,对外扩大开放合作,对内加快5G、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用智能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档次和能级,推动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构建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的城乡新格局。坚持城市和乡村统筹谋划、同步建设,推动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互惠一体、双轮驱动。一是全面振兴乡村。实施一批“两新一重”项目,加快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二是加快城乡融合。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破除城乡区域壁垒,加快要素双向流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城乡要素循环、产业循环、市场循环,提升乡村发展力和城市带动力,让城乡居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一是全方位开放合作。统筹国家重点区域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国际区域合作,积极衔接全球高能级城市群、都市圈,吸引各个国家、地区和多种经济体共同参与、共同发力,实现“1+1>2”叠加效应,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二是多层次开放合作。适应全球市场最新需要,打通“两个市场”,巩固和发挥国内完整产业链和生产体系优势,在提升全产业链水平基础上,有效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形成开放、稳定、安全,内外互补的产业链、供应链,不断强化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有效预防遏止“脱钩”“断链”。

构建系统修复、绿色发展的生态新格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系统保护,形成生命共同体,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是修复生态系统。聚焦生态系统保护与治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重点区域实施重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尽快提升生态功能和质量。二是推动绿色发展。紧盯“双碳”目标,持续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保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地位和作用无可替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全方位展开、系统性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效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在市场主体改革、市场体系改革、宏观经济治理改革、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纳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既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长期探索的总结和肯定,更是对进一步建设高水平市场经济的深刻认识。当前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需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重要体制保障。

一是坚定不移推进市场化改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40多年改革实践雄辩地证明,正是由于各领域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初步建立到不断完善、成熟,保障我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伟大奇迹,而且有效顶住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20年全球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冲击时成为能保持经济正增长的唯一主要经济体,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优越性。

二是坚定不移深化国企改革。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支柱,是贯彻国家战略和意志最主要的经济力量,地位重要、作用关键、不可替代。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要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是坚定不移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截至2022年8月底,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已从2012年底的1085.7万户增至4701.1万户,10年翻了两番多,民营企业在企业总量中占比由79.4%提高到93.3%,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民营经济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

四是坚定不移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

五是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六是注重资本市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加强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防范化解风险,保持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高质量体系发展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