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凝心聚力谱写吉林科技创新新篇章
2023-01-07■李岩
■李 岩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历史性盛会,省科技厅党组第一时间组织党员干部集中观看大会盛况,第一时间传达学习大会精神,第一时间研究贯彻落实大会精神举措,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重要论述,紧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目标,紧紧围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战略部署,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党的二十大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付之于实际行动。省科技厅党组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启动实施科技创新“十大跃升行动”,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提供强劲科技动力。
实施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跃升行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统筹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部署要求,强化统筹谋划总体布局,加速聚集创新要素,建设高水平创新载体和创新平台。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以“五化”闭环工作法落细落实180项目标任务。高标准建设长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挥长吉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和五个国家高新区的示范引领作用,支持辽源、梅河口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持续推进长春市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创建工作,抓好长春、吉林两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培育创新型县(市),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创新发展。围绕省委、省政府“11+3+2”部署,统筹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筹建,系统布局省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科技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为科研攻关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加快筹建省氢能产业综合研究院,突破危及双链安全的“卡脖子”技术和规模化安全生产技术。
实施优良科技创新生态跃升行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的部署要求,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形成全面支持创新的基础制度。制定出台《吉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21-2035)》,全面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建立以创新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探索构建以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继续为科技人员“松绑减负”,保障科技人员心无旁骛创新创造。全面实施科技创新生态优化工程,尽快总结试点经验并在全省推广,大力培育优良创新文化。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推进科技伦理治理工作,加速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实施原始创新能力跃升行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的部署要求,对接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规划,科学布局我省基础研究工作。围绕我省优势学科领域,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深度合作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完善基础研究管理服务体系,发挥省地合作基金、省企联合基金引导作用,鼓励多层次项目支持、多元化联合投入,支持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基础研究项目,健全基础科研架构,争取更多“从0到1”原创性突破。依托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吸引和集聚全国优势科研力量,布局前沿性、前瞻性基础研究项目。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联合创新,努力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技术突破。强化对优势学科的长期稳定支持,鼓励自由探索,为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
实施原创性引领性技术跃升行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部署要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持续布局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项目。启动实施“陆上风光三峡”高质量发展等重大科技专项和一汽自主创新重大科技专项第二批项目,继续聚焦光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医药、农业等优势领域,深度谋划新的重大科技专项。加大“揭榜挂帅”“军令状”科技项目实施力度,汇聚全社会科技力量攻克制约我省产业发展的“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瞄准汽车、轨道客车等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启动一批产业核心科技攻关项目。
实施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跃升行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部署要求,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培育孵化更多创新主体,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持续实施企业R&D投入引导计划,鼓励企业参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启动实施科技人才助力企业创新跃升三年行动,鼓励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到科技企业兼职,促进企业提高创新发展意识、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启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破茧成蝶”专项行动,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发挥吉林省重点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和创新联合体作用,驱动沿链企业升级换代和技术创新。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力度,规范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质量。拓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推动“政产学孵金介用”深度融合,加强金融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依托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构建创业服务体系,积极探索适合省情的“飞地孵化器”建设模式。
实施科技成果本地转化跃升行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的部署要求,加快建设技术转移体系,探索成果转移转化模式,提升企业承接、转化科技成果能力,将人文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统筹省内“大校、大院、大所、大企”资源,持续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双千工程”,建立“双千工程”赛马机制,激发全社会参与“双千工程”积极性,加快推进科技成果本地转化与产业化。高标准建设省科技创新研究院,积极打造全省重大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策源地。常态化开展科技成果对接活动,组织“高校院所进企业”“企业进高校”“科学家与企业家握手”系列活动,实现科技成果与企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快速转化。持续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东北中心(吉林省科技大市场)及分中心建设,加强市场化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培育和专业化技术经纪人培养,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服务。
实施德才兼备高素质科技人才培育跃升行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的部署要求,持续培育德才兼备高素质科技人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创新型省份建设上来。深入贯彻落实人才政策3.0版,加快各类科技人才培养,深度服务人才强省战略。实施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继续选拔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积极打造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探索建立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依托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大科学问题发掘遴选人才,努力培养一批国内外领先的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优化引才育才环境、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强化人才激励奖励措施,吸引更多国内、国外顶尖人才来吉创新创业。
实施科技合作能力水平跃升行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部署要求,持续加强多层次科技交流,不断提升科技合作能力和水平。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周边国家交流合作,充分挖掘国际创新资源,在优势互补领域加强科研合作、人员交流及平台建设,拓宽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渠道。积极与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重要区域开展科技交流合作,深化与浙江、天津的全方位对口合作,为吉林高质量发展集聚更多支持力量。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交流合作,持续开展“院士进吉林”系列活动,推动中科院所属院所与各市(州)、省内企业深度合作。依托中国工程院高端智库,为吉林科技发展提供高端战略咨询和服务。
实施科技支撑引领民生发展跃升行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的部署要求,聚焦重大民生问题,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让科技创新为人民幸福生活保驾护航。持续开展重点流行疫病应急攻关及检测技术与设备研发,全力攻关新冠肺炎防治关键技术。启动科技支撑碳达峰行动,围绕光伏制储氢、绿色低碳建材、节能环保化工等领域加强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着力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推动全省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聚焦种源、农产品深加工、特产资源等开展科技攻关,助力农业生产和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科技支持。
实施医药强省建设跃升行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部署要求,加快推进“长辽梅通白延医药健康产业走廊”建设,深挖各地区资源、产品生产转化、平台、园区等发展优势,构建各有侧重、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生态圈。促进走廊地区与澳门中医药产业开展深度交流和合作。推进大品种大项目大企业大集聚区建设,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拳头产品,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和能力。开展中药配方颗粒工艺及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探索建立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追溯体系,支持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发展壮大。举办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论坛、成果对接与技术交流等活动,推动我省企业与国内外企业深度交流。继续支持大品种开展技术升级及产能扩大,加快形成更多增量,不断发展壮大医药健康产业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