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劳动教育思想的内涵和实践路径论析*

2023-01-07刘淑艳刘培路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列宁共产主义劳动者

刘淑艳,刘培路

(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抚顺 113001 )

劳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与劳动相统一的活动,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劳动观的基础上,探究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而提出的重要思想。基于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列宁立足于俄国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对人的发展的需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理论。列宁关于劳动教育的思想深刻揭示了劳动对人成长的作用,阐明了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内容、方法和实践路径等。全面深刻认识列宁关于劳动教育的思想,对于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发展到新阶段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劳动教育的主要观点

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科学的劳动观,以劳动的观点分析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研究一定生产方式下人的劳动形态,并在吸收卢梭、莫尔等思想家关于劳动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加以超越,形成了丰富的劳动教育理论。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然而,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条件下,劳动却发生了异化,异化劳动导致工人遭受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摧残。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断降低工人的工资,甚至大量雇佣女工和童工。他们在恶劣的劳动条件下过度劳动,不仅丧失了对自己生活领域内全部生产的支配权,而且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针对无产阶级及其子女难以获得教育的现实困境,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1]。除此之外,他们发现在资产阶级中上层儿童中,存在着只接受理论教育而不从事生产劳动的情形,并针对这种状况给予了严厉的批判,指出资产阶级所倡导的教育是虚假的理性教育和宗派教育,它就像“空中楼阁”,严重脱离劳动实践,会导致民众成为思想迂腐、政治麻木的人,成为片面发展的人。同时,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2]因为生产劳动是解放人的手段,它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因此,将生产劳动同教育相结合,把技术、知识运用于物质生产,不仅能够提高生产力水平,达到改造社会的效果,还能够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劳动教育是教育与劳动的双向结合。一方面,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产劳动需要通过教育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因而劳动应该与教育相结合;另一方面,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与生产劳动相脱节的教育必将导致人的畸形、片面发展,所以教育应该与劳动相结合。在教育与物质生产相结合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综合技术教育的思想,主张开设专门的技术类、职业技能类院校。综合技术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了实质性的内涵,成为劳动教育的典型形式[3]。由此可见,教育与劳动的双向结合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劳动教育的主要思想,它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列宁关于劳动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

列宁关于劳动教育的思想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他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劳动观和劳动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俄国的实际,特别是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把劳动和劳动教育放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并在长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

1.十月革命前列宁关于劳动教育思想的探讨时期

早在青少年时期,列宁就认识到传统教育脱离劳动的缺陷,深知“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4]。他从小就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后来通过勤奋学习,在彼得堡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取得了律师执照,在从事律师的工作中将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为帮助贫苦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而出庭辩护,伸张正义,培养了自身的劳动意识以及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19世纪90年代,列宁深入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有了系统的认识。列宁从“雇佣劳动”角度阐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同俄国社会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劳动教育的思想。列宁指出,俄国在从封建农业向资本主义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农业机械的大规模使用,大量中下层的农民逐渐成为雇佣工人,农业工役制演变为农业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劳动者所受到的剥削越来越大。同时,机械化大生产催生了资本主义的新型工业形态,即劳动社会化。这种社会化不是局限于某个村社,而是全国范围内的社会化。生产积聚代替了生产分散状况,高度集中的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导致垄断的发生。垄断进一步扩大了雇佣工人的队伍,加剧了对工人的剥削,加深了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在这种情形下,资本家为了掩盖资本对劳动剥削的事实,通过教育来驯化一些俯首帖耳的工人,进而达到榨取工人更多剩余价值的目的。列宁认为,这种教育是资产阶级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手段,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教育是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早在1897年,列宁在批判自由主义民粹派分子尤沙柯夫时就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要求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必须要揭露资本主义教育的虚假性和伪善性,废除和摧毁那些穷人必须通过服工役等劳动形式抵消学费的学校,进而建立普遍的教育与普遍的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校。

2.十月革命胜利后到1920年末,列宁关于劳动教育思想的深入思考时期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建立,劳动者用自己的劳动取代了被迫的劳动,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变革。然而,新政权面临着投机倒把、官吏与资本家的怠工以及社会经济遭到破坏所导致的饥荒威胁。为了同怠工行为作斗争,应对粮食紧张的情况,列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教育劳动者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进行生产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建立铁的劳动纪律,使全国形成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同时,他强调要在全国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5]369,提出 “不劳动者不得食”的根本原则,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劳动者进行劳动教育,如建立报告工作的制度,规定生产定额,开展各公社间的竞赛,实行计件工资,建立奖励制度,组织生产要仿效好的榜样、模范公社等。在打造铁的劳动纪律的基础上,列宁积极倡导“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这种具体的劳动形式,强调工人的首创精神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塑造,进一步深化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

3.实施新经济政策后,列宁对劳动教育思想的完善和实践探索时期

由于国内战争,苏维埃俄国在非常时期采取了非常的措施,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主要表现为余粮收集制和取消自由贸易,这一政策的实施致使经济高度集中,人民的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为改变这种情况,列宁提出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他认识到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建设离不开教育,尤其是劳动教育,并在《中央委员会给教育人民委员部党员工作人员的指示》中提出,协约国强加给俄国的战争造成了国家的贫困,这就需要暂时把接受综合技术教育的年龄标准从17岁降低到15岁,而对年满15岁的人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多种教育的方式方法,利用国营农场、农业实验站、农庄、发电站等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时,应当“更加广泛地、经常地吸收所有合适的技术人员和农艺专家”[6]。只有这样,劳动者才能更加实际地接受劳动教育,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生产技术和劳动知识。同时,列宁具体规定了综合技术教育的目标、原则和内容,大胆创新了综合技术教育的方式方法,使劳动教育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此外,列宁还提出,劳动报酬应和劳动产出的效益直接联系起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推行实物奖励制度,给予模范的,或比较优秀的,或工作成绩突出的企业、作坊、机关以及个人实物奖励,特别是对于在经济上作出贡献的劳动者,应该颁发劳动红旗勋章,给予奖金。

二、劳动教育是培养共产主义新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劳动教育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科学的、系统的理论,只有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才能使人们深刻认识劳动的本质和价值,进而理解劳动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因此,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劳动教育的前提。列宁认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内容:首先,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的劳动成为现实世界的关键要素之一,而生产劳动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最基本形式,是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而“为了生存必需进行劳动”[7]。在阶级社会中,被压迫的人们为了能够生存,一直都在向压迫者提供着无偿的劳动,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实现人民生活的伟大变革,就要求每个农民和工人都要“付出极大的劳动”[8],为自身的解放和幸福而斗争。其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看,劳动具有“二重性”,其中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形成的源泉,活劳动的介入才使得“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转化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9]。因此,当面对资本对劳动的压迫时,人们必须积极参与工厂劳动,通过共同劳动联合起来、团结起来,同资本家作斗争。最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不合理的社会分工导致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造成人的劳动能力逐渐丧失整体性。因此,人的劳动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只有参与到社会劳动之中,通过提高人的全方位的劳动能力,才能获得自身价值的实现,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劳动教育是培养共产主义一代新人的重要环节

培养共产主义的一代新人对于苏维埃俄国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代新人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素质,掌握共产主义知识,还要具备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

1.劳动教育使人们掌握共产主义知识

苏维埃政权建立以后,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关系已经不复存在。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一文中对青年提出了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青年“都应该学习共产主义”[10]282。青年必须将共产主义知识的学习同工农的劳动结合起来,参与到工农的生产实践中去,比如利用空闲时间“改善菜园工作”或“在某个工厂里学习”等。只有参与到工农的劳动中,在共同劳动中受到教育,才能“使大家都看到,入团的青年个个都是有文化的,同时又都善于劳动”[10]295,这样,青年才能成长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2.劳动教育促使劳动者形成共产主义劳动态度

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要以高尚的共产主义觉悟和思想道德品质为思想基础。而共产主义劳动态度则是人们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提高的充分体现。通过劳动教育培养人们的共产主义劳动态度,使其热爱劳动,并将劳动看成是“生活的第一需要”,有力地同旧思想、旧习惯作斗争,克服自私自利观念,进而自觉地、不计报酬地为社会劳动。列宁指出,培养共产主义劳动态度是在使人们“战胜自身的保守、涣散和小资产阶级利己主义,战胜万恶的资本主义遗留给工农的”[10]1旧习惯,这是比推翻资产阶级更困难、更重大、更有决定意义的变革。

(三)劳动教育是提高社会主义劳动生产率的必要条件

生产力即劳动生产力,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力量。劳动生产率是劳动生产力的量化,它不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新的社会制度胜利的保证。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提出了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张,多次强调提高劳动生产率是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根本任务。1918年,他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提出,“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5]490,这一根本任务指的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劳动生产率“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10]16。共产主义要战胜资本主义,最根本的条件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否则“就不可能最终地过渡到共产主义”[5]727。因此,苏维埃俄国要建立更高形式的劳动组织,通过劳动教育使“广大群众自觉地在资本主义已经达到的基础上向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迈进”[5]482。

1.劳动教育是苏维埃俄国建立物质基础的重要保证

在领导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列宁清楚地认识到,俄国是一个物质基础十分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11]。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要保证大工业的物质基础,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就要求发展燃料、金属、机器制造业、化学工业的生产。列宁强调,通过劳动教育,使广大劳动者积极参与到工业生产之中,“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全部财富”[12],不断学习和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建立大工业的物质基础。为此,一方面,广大劳动者要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科学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而电气化时代的到来为苏维埃俄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此时,列宁提出了全国电气化计划,这一计划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技术改造,还能够使社会主义经济建立在现代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之上。他教育广大劳动者要积极发展科学技术,进行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并对工作卓有成效者给予财政上的支持,如划拨经费、发放奖金等。同时,鼓励他们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电气化建设等实践中。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科学技术专家。列宁强调,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高社会主义劳动生产率,要充分利用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专家,将其所积累的全部科学技术知识与经验同群众的劳动结合起来。

2.劳动教育是提高劳动者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沙俄的统治下,劳动群众学习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机会很少,致使民众中文盲众多。列宁清楚地认识到,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劳动者的技术水平、文化素质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十月革命后,他不止一次地强调,对劳动者来说,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就难以掌握最新技术,只有扫除文盲,才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实现全俄电气化。因此,列宁提出,对劳动者进行技术教育,使他们既要识字、有文化,又要有觉悟和教养。他强调指出,要建设共产主义,就要掌握科学技术,“使学校、社会教育、实际训练都在共产党员领导之下为无产者、为工人、为劳动农民服务”[10]125。

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全面推进劳动教育

(一)在党的领导下动员一切社会组织承担起劳动教育责任

1.形成党的领导下开展劳动教育的合力

在阶级社会,教育具有阶级性。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教育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它是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服务的。十月革命后出现的“无产阶级文化派”试图摆脱党的领导,主张实行无产阶级文化“自治”,在组织上将教育和文化机构相分离。站在“独立”和“自治”的立场上,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第一任主席列别捷夫在《无产阶级文化》创刊号的一篇纲领性文章里提出,“无产阶级文化只有在无产阶级不受任何法律约束,在充分主动的条件下才能发展”[13]。列宁对这种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进行了批判。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文化派表面上声称否定一切,实际上却膜拜甚至效仿资产阶级文化,而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不能脱离政治,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真正反映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党的领导下,同传统旧习气、懒散、无秩序等现象作斗争,使劳动者形成自觉的劳动纪律和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

2.在党的领导下成立统一劳动学校

苏维埃政权建立以后,为了改变旧学校仅仅为资产阶级服务,“把教育与伪教育、与有害的课程混合在一起”的教育状况,列宁在当时的苏联人民教育委员卢那察尔斯基提交的《第七届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报告》中作了重要的批注。列宁强调,必须以“禁止和废除有害的东西”“统一学校”[14]125为原则,改变被打上了资产阶级精神烙印的旧学校,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学校的措施,如废除古代语言和宗教课程的讲授、废除旧纪律、实行男女合校等。列宁指出,建立统一劳动学校并非要把学校变成“劳动学校”,更不是“让原来的不爱从事体力劳动的中学生搬运木柴”,而是要改变死记硬背、死啃书本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在参与劳动的同时积极寻找并掌握材料,在劳动中理解所学课程的内容。因此,列宁提出,要“通过劳动去掌握知识”,不仅要掌握书本的知识,还要“掌握劳动本身的知识,而且是多方面的知识”[14]129,即能使劳动与劳动所依赖的一切科学联系起来的、能使劳动和进行劳动的整个世界联系起来的知识,进而使掌握知识与学习科学技术以及参与生产实践联系起来。

3.发挥工会和共青团的劳动教育作用

工会是把工人教育成有阶级觉悟的社会主义者的重要组织,列宁始终重视发挥工会对工人群众的劳动教育作用。十月革命前,列宁要求广大党员深入到工会中去,利用工会组织团结和教育广大工人阶级,使其掌握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激发其斗争精神,形成工人阶级组织的“堡垒”。十月革命后,列宁提出要将工会的工作任务转移到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上来。同时他指出,在苏维埃俄国建设过程中,工会要不断加强对工人的劳动教育,增强工人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其自觉主动的劳动精神。作为劳动教育重要组织者的工会要在党的领导下,将生产劳动和组织管理的实际经验传播到工人中去。

青年担负着真正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共青团要组织引导广大青年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使他们领会共产主义。因此,列宁指出,学习共产主义,要避免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脱节,要发挥共青团的劳动教育作用,将对青年的劳动教育与书本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列宁强调,离开劳动实践,从共产主义小册子中得来的关于共产主义的书本知识“一文不值”[10]283。共产主义青年团肩负着帮助党教育全体劳动青年的责任,教育青年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参与生产劳动实践,特别是参与全国电气化的劳动实践,学会“怎样在技术上把电应用到工农业上去,应用到工农业的各个部门中去”[10]287,否则共产主义不过是一种愿望而已。共青团要担负起对青年进行劳动教育的任务,通过劳动教育使青年热爱劳动、参与劳动,并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纪律观。

4.充分发挥“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的教育作用

1919年5月10日,莫斯科—喀山铁路分局的共产党员和劳动群众在星期六这一天进行了一次6小时无报酬的抢修机车的体力劳动。在这之后,义务劳动很快在全国开展起来。列宁指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是在俄共(布)领导下,俄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创造,为广泛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方式。它既是人们自愿的、不讲报酬条件的、无定额的劳动,又是“按照为公共利益劳动的习惯、按照必须为公共利益劳动的自觉要求(这已成为习惯)来进行的劳动”[10]130。它教育人们形成自觉的劳动纪律,为全社会劳动,发扬劳动实践中的首创精神,想方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模范的生产,模范的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10]20教育人们养成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为社会、为全体劳动群众无偿地、模范地劳动,真正地按共产主义精神办事,用革命精神从事工作。

(二)强化劳动教育和开展劳动宣传

1.劳动教育必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工人阶级及其子女缺乏受教育机会、片面发展等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并且第一次论证了这一重要教育原则是大工业的必然趋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列宁结合俄国社会的实际状况,将这一原则付诸苏维埃建设的实践,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科学思想。列宁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同教育工作没有联系,教育工作同“组织劳动这个基本任务脱节”[15]。他在批判资产阶级教育脱离实际的基础上,提出将“教育和社会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起来”,并将这一原则写进了1919年《俄共(布)党纲草案》之中,列为当时“最迫切的任务”加以实施。列宁指出,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育,还是脱离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与科学知识所要求的高度。也就是说,离开生产劳动的教育,就如同资本主义的教育一样,表现为一种不切实际和形式主义;而离开教育所提供的知识和技术基础的生产劳动,其劳动效率和生产力水平就无法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必须将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够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进而满足苏维埃俄国建设的需要。

2.坚持差异化劳动教育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1918年9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批准了由国家教育委员会起草的《统一劳动学校基本原则》,第一次以文件形式提出了人人可以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实行免费教育的目标,设置了九年制的统一劳动学校,并将其分成第一级学校和第二级学校,学生年龄分别为8—12岁、13—17岁。1921年秋,苏维埃俄国调整学制后,在学制表中,第二级学校学生的年龄改为12—17岁。列宁认为应该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差异化的劳动教育。他提出,“对未满17岁的男女儿童一律实行免费的义务的普通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16]412。第一级学校大多数设在农村,它不可能是工业学校,因为这些年幼的儿童不能到工厂里劳动,但是这些学校应开展劳动教育,带领学生去参观电站、国营农场、工厂等。对于第二级学校的学生,可以根据当时的实际需求,传授木工、钳工等方面的普通知识和综合技术知识,使他们从理论和实践上熟悉各主要生产部门,掌握现代工业的基础,但要避免学生过早地专业化,避免把学校变成培养手艺人的机构。对于已满17岁的人,要“广泛开展同普通综合技术知识有联系的职业教育”[16]413,让他们参加具有专业性特点的实践性生产劳动,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的态度。

3.开展有效的劳动宣传

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生的追求,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对劳动群众进行长期的宣传教育,使其形成自我解放的阶级意识。同样,列宁也十分重视宣传教育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思想一旦掌握群众,就变成力量”[5]321。因此,列宁十分重视宣传教育的重要作用,尤其强调开展有效的劳动宣传。列宁认为,在劳动教育中,劳动宣传不仅可以在思想上鼓舞劳动者,还可以改进劳动方式、传播先进经验、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宣传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经常性地开展劳动动员工作。懒散性和分散性是使资本有力量而劳动无力量的根源之一,这就需要苏维埃政权经常性地开展劳动动员工作,广泛地、有步骤地动员所有劳动者都来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使劳动者克服职业上的散漫性和地区上的分散性,在全国范围内把劳动最高度、最严格地集中起来,进而大力提高国民劳动生产率。二是开展生产宣传。列宁要求工会干部定期到企业参加生产,并进行生产宣传,要求工会每两个月汇报一次在生产宣传方面举办的讲座、群众大会等的确切次数,以及主持人的姓名、模范企业、典型事例等。三是发挥报刊的劳动宣传工具作用。报刊不仅是对人民进行社会教育的工具,也是对其进行劳动教育的工具。面对组织劳动、建设国家的艰巨任务,列宁认为,必须将报刊变成在经济上重新教育劳动者的工具,变成向劳动群众介绍如何按照新的方式组织劳动的工具。他指出:“报刊应当把实践中直接提出的劳动问题放在首要地位”[17]136,要公开报道劳动组织中最主要、最根本、最迫切的问题。一方面,要批评好逸恶劳、无秩序的投机分子,揭露劳动公社中的缺点和经济生活中的一切严重毛病,并呼吁舆论来根治这些问题,改变旧社会完全无用的工作方法,使劳动者克服懈怠行为,提高自觉意识;另一方面,要报道先进典型,介绍模范公社的先进做法和取得的成绩,挖掘组织生产的好榜样,宣传好的组织方法,改进劳动组织工作,发挥在经济上重新组织和重新教育劳动群众的重要作用。

(三)加强劳动纪律教育

1.建立自觉的、铁的劳动纪律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劳动组织的劳动纪律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过程。不同社会的劳动组织维持劳动纪律的方式各异,农奴制社会靠棍棒,资本主义社会靠饥饿,而“共产主义的社会劳动组织——其第一步为社会主义——则靠推翻了地主资本家压迫的劳动群众本身自由的自觉”[10]10来维持劳动纪律,它代表着人类劳动纪律的更高一级的形态。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由于国家经济困难,工人和农民“不可能有什么积蓄,就是有也少得可怜”[17]134,全部生活条件本身就决定了他们的大多数必须劳动,但是劳动中一些人却表现出松懈散漫、秩序缺乏的状况。因此,列宁将通过劳动教育建立劳动纪律和自觉纪律的任务提到了首要位置。1918年3月,他在《苏维埃政权当前任务》一文中指出,对劳动群众进行劳动教育,建立铁的劳动纪律,形成对劳动标准和劳动强度的自觉监督,并“经常教育多数人提高这个标准,——这一切现在都作为苏维埃政权的极其迫切的任务提上了日程”[17]135。

2.形成由领导者的统一意志建立起来的严格秩序

十月革命的胜利,意味着劳动者战胜了剥削者,工人阶级夺取了政权,掌握了自身的命运。此时,列宁提出了向“社会主义的秩序”过渡的任务。列宁指出,日常劳动纪律具有稳定性,苏维埃组织必须使其“颁布过的、确定为法令的、讨论过的、拟定了的东西”[5]503,通过日常劳动纪律巩固下来。只有形成铁的纪律,形成无条件的和最严格的统一意志,才能指导几百人、几千人甚至几万人的共同劳动,使按照大机器工业形式组织起来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因此,应通过劳动教育,使劳动群众无条件地服从劳动过程中的领导者的统一意志,在共同劳动中培养劳动者理想的自觉性和纪律性,进而稳固地过渡到更高形式的劳动纪律,建立由领导者的统一意志建立起来的严格秩序,形成社会主义的秩序。

3.惩处破坏劳动纪律的行为

苏维埃国家机关应该担负起教育劳动群众遵守劳动纪律的艰巨任务,使其无条件地在劳动中自愿地、有纪律地执行各项指令,“遵守最严格的劳动纪律”[5]478,保证“铁路、运输、大机器和企业”都能够“真正象钟表一样”[17]143正常地运转。列宁认为,要制定劳动纪律的法规和条例,成立专门的工业法庭来规定劳动标准,对任何恶意破坏这种标准的行为追究责任。另外,列宁提出,要建立检查员小组,掌握劳动者旷工的情况,同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作斗争,特别是在实行劳动义务制的情况下,“违反劳动纪律就是犯刑事罪”,应当受到一定的惩罚。

(四)寓劳动教育于伟大的实践活动之中

1.教育劳动者参与生产劳动的实践

十月革命前,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强调劳动者“都应该做工”[18],都应该参与生产劳动的实践活动,用劳动者自己的劳动创造社会的全部财富。列宁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劳动形式,批判“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的劳动理念,揭露了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并提出共同劳动的成果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改变劳动者的地位,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和生活环境,使其摆脱一切剥削与压迫,这一目标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实现。十月革命后,列宁更加重视对劳动者的生产劳动教育,提出贯彻“普遍劳动义务制”,要求“凡是16岁至55岁的公民,都必须执行当地工农兵代表苏维埃或其他苏维埃政权机关所指定的工作”[19]。列宁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节省人民的劳动力,使劳动者把参与生产劳动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2.教育劳动者参与管理国家的实践

吸收广大劳动群众参与独立的政治生活,真正使全体人民都学习管理,并且开始管理,这是苏维埃民主制的具体体现。劳动教育不仅能够使劳动者通过参与生产劳动成为自食其力的个体,还能够使其积极融入社会生活之中,参与管理国家的实践。列宁认为,劳动者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就不能仅仅是一个劳动的机器,除了参与生产劳动之外,还需要掌握“社会化大生产”知识,学习“泰勒制”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学会管理社会、管理国家。并且他强调指出,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苏维埃组织,“吸收全体贫民实际参加管理”,“使每个劳动者做完8小时‘份内的’生产劳动之后,还要无报酬地履行国家义务”[5]505。因此,要在劳动教育中贯穿管理能力的培养,增强劳动者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其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能力。

3.教育劳动者积极组织和参与劳动竞赛

劳动竞赛能够增强劳动者的进取心、培养大胆首创的精神。列宁认为,劳动教育要真正广泛地运用竞赛的方式,把多数劳动者吸引到竞赛这一舞台上来,使其大显身手、施展本领,进而通过竞赛发现有才能的人。列宁在《怎样组织竞赛?》一文中提出:“必须组织来自工农的实际组织工作者互相展开竞赛”[5]381,这是执政党的重要任务。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既可以教育千百万工人和农民自愿地、积极地用满腔革命热情对劳动产品的生产与分配进行实际的计算和监督,还可以教育和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全国的管理工作,使其在创造性的组织工作中发扬独创精神,在劳动实践中发挥组织才能。

四、列宁劳动教育思想的重要启示

(一)劳动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战略任务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将教育目标与时代需求相结合,在“德智体美”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把“劳”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并于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首次明确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这一育人目标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党和国家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指明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然而,此目标的实现却离不开劳动教育,因为劳动教育承载着“以劳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21]。因此,要将劳动教育作为一项根本战略任务纳入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贯穿于大学、中学、小学的各个学段,在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优势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响应“用劳动托起中国梦”的伟大号召,掌握生产与生活需要的劳动知识、劳动技能,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念,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劳动态度,最终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关键在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

新时代,在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关键在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使学生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生产生活、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一方面,劳动教育要用科学的理论培养人。大中小学要结合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生的认知能力开展劳动教育,使他们掌握相应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劳动教育要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劳动实践中去。学校要将课堂知识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技术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等实践相结合,按照“做中学”和“学中做”的劳动原则,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灵活设立“学年劳动周”,使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到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中去,在实践中锤炼自己,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习惯和态度,提高劳动素质和实践能力。总之,“实践是理论之源”[22],但更需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只有将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高度地统一起来,构建高效的劳动教育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以劳育人”。

(三)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面对艰巨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新时代的劳动者既要爱劳动、会劳动,又要懂技术、会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23],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劳动教育要与时俱进,向创新要动力,向改革要活力,要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革新教育方法,创新教育载体,丰富教育内容。与此同时,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常规性劳动的基础上探索劳动形式,强化劳动者的劳动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既要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理念,又要具备创造性劳动的精神和能力。

(四)劳动教育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

劳动教育既是科学的教育,又是立体的教育。要推动全社会重视劳动教育,充分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劳动教育资源,使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形成互联互通的育人机制,发挥“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进而在劳动教育方面实现学校教育常规化、家庭教育日常化、社会教育多样化的协同育人格局。要根据学生的阶段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劳动教育,特别是在教育内容设计上,要将大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视为一个整体,做好不同学段教育内容的有效衔接,按照由浅入深的知识递进原则,渐进地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知、体验和理解,培养其劳动意识、劳动素质和劳动精神,使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底。要强化家庭劳动教育,发挥基础教育作用,明确家长的教育主体责任,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家务劳动,教育孩子从小学习做人、立志和进行劳动创造。要进行社会劳动教育,积极开展劳动实践和社会实习,在社会实践中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发挥劳动模范的示范作用,以榜样的力量来激励和带动广大群众积极工作、创造财富。

猜你喜欢

列宁共产主义劳动者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致敬劳动者
劳动者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共产主义就在你我的奋斗中
在云端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
东欧的后共产主义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