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路径探析*

2023-01-07田鹏颖陈飞羽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高质量中国共产党

田鹏颖,陈飞羽

( 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619 )

“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这一重大判断是对历史的回应、对新时代的期许和对未来的展望,对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有着开好局、起好步的现实意义与时代意义。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对其不懈的奋斗与努力深刻体现着党和国家对人民幸福、国家昌盛的执着追求。由此,学习和研究共同富裕思想既要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及逻辑体系之上,又要全面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指向和可行路径。

一、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共同富裕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和中国人民的美好夙愿,准确把握其包括理论基础、实践探索、逻辑理路在内的科学内涵,是全面理解共同富裕的前提。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同富裕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类历史上有关共同富裕的观念及理论采取科学甄别、批判继承的态度,在不断分析、实践与探索中形成日益成熟完备的共同富裕思想。他们在揭露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过程中,找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合理分配的症结,指明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通途,即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作为武器,在不断求索中建构起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未来社会发展的终极形态得以呈现,即:“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1]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合理的劳动与分配成为现实,普惠人人、人人受益的共同富裕图景已有雏形。

劳动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劳动的观点是贯穿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理论体系中的重要观点。他们认为,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创造了历史,还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们能够生活的基础与前提便是通过劳动来提供满足吃、喝、住、穿所需的物质资料,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获得精神愉悦,最终达到体力、脑力的共同提升。因此,劳动成为区分人与动物,创造社会、创造历史的前提,也是帮助人们获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重要途径,而劳动者本身,理应享有摆脱剥削压迫、自由支配个人所创造的财富的权力。由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尊重劳动者的主体地位,致力改变劳动者的艰难境况和悲惨命运。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劳动观点指明劳动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要素和根本前提,这与我国将劳动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以及通过追求共同富裕来号召广大人民群众热爱劳动的诉求是相互契合的。

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创造财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进而成为保证一个民族、国家、社会能够良性运转的重要支撑。这与我国现阶段把推动高质量发展放在首位的战略部署是一致的,即以高质量发展促进收入分配合理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而促进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实现双重满足。

所有人在所有方面的富裕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个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和支配程度体现着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化生产必须要以保证和满足社会成员的富足生活、精神需求、全方面提升为目的。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能够使其体力和智慧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诸多著作中,“社会化生产”“一切社会成员”“体力和智力”等关键要素构成了他们的共同富裕思想,其中凝聚着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构想,进而形成关于实现共同富裕最高目标的设想,即共同富裕必须是所有人的富裕、是所有人在所有方面的富裕。

(二)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

自成立时起,中国共产党就不断地为人民富裕和人民幸福作出多种努力和尝试,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诸多理论和实践成果。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追求共同富裕的伟大成就和福泽后代的宝贵财富,也是为世界谋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1949年至1978年,在近三十年时间里,中国共产党经过坚持不懈的奋斗与拼搏,前后经历了稳定政治局面、重建社会秩序、巩固执政权力、探索改革发展等重大考验。在这个百废待兴、上下求索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认识到推动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毛泽东同志在此阶段曾作出过重要的判断和指示。1955年,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强调,“我们的目标是要使我国比现在大为发展,大为富、大为强”,并提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3]的著名论述。此外,毛泽东同志认为掌握农民群众的关键在于必须要为其解决长期存在着的两极分化问题,而不是任由农村中两极分化的现象日益发展下去。在这个阶段,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与实践还有很多,这些重要论断与实践活动也为改革开放后更好地推动共同富裕打下了基础。

1978年,伴随改革开放序幕的拉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探索和实践进入新的高潮。在这个关键的历史阶段,我国面临着比以前更大的风险和挑战,实现共同富裕势在必行。邓小平同志找出阻碍共同富裕的关键问题所在,就是必须打破绝对的平均主义。为此,邓小平同志着力解决“先富”“后富”“共富”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合理主张。在此之后,邓小平同志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即“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并赋予社会主义本质以科学内涵,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改革开放是一个重大历史节点,党和国家更加重视共同富裕的问题,并作出大量努力。江泽民同志对全党提出明确要求,即“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5],并阐明无论在任何国情背景下都要将推动共同富裕坚持到底。胡锦涛同志强调要积极面对即将跨入新世纪时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并对未来的奋斗目标作出规划和畅想,他提出: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中国将进入世界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中国人民将达到现代化基础上的共同富裕,中华民族将实现伟大复兴[6]。

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实现共同富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砥砺初心、坚定信念、守望未来,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目标植根于祖国大地、融入人民心中并推向世界舞台中心。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和时代定位,科学定义这个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这一判断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人民主体地位的坚持,也是对各个历史阶段关于共同富裕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的继承。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聚焦“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问题上进行了统一领导、科学谋划、全面部署,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制定了路线图,“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7]。从这份清晰的路线图可以看出,共同富裕的实现是可行、必行、能行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计日程功的。2021年,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努力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真正地为实现共同富裕攻克了最大的难关。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助推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强大动力。与此同时,党和国家胸怀世界前途和人类命运,时刻关注着世界的繁荣与稳定,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愿为全世界人民远离贫困、追求幸福生活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三)共同富裕的逻辑理路

基于扎实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赋予共同富裕以缜密的逻辑理路和科学的价值取向。将共同富裕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看,它由“共同”和“富裕”两部分构成,“共同”和“富裕”各有其思路、指向,但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基础、互为条件,是相互影响、相互成就、相互依存的完整体系。

1.剖解“共同”的思路

“共同”是指惠及全体人民,而非少数人的富裕。伴随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随之提高。但是,城市、城乡、区域和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对社会财富的占有程度,以及对社会保障的享有程度,还存在较大差距。人民所向往的富裕绝不是少数人的富裕,因此,为及时扭转有违“共同”初衷的种种态势,国家在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的问题上多措并举,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多数普通人。随着党和国家在政策和实践层面不断地对如何更好地推动共同富裕进行调整和完善,现在我们所讲的“共同”绝非字面的表意或简单的表象,而是更加真实的平等和平衡。

“共同”是指尊重合理差距,而非绝对平均。从国家关于推动共同富裕的政策来看,我们所追求的共同富裕实质上是期许能够通过合理、科学的举措和部署来正向带动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焕发积极的生产活力、激发无限的创造潜能。相反,被误读的平均主义意义上的“共同”是有悖社会发展规律的,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尊重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资源占有差距以及福利保障差距也是尊重市场规律的应有之义。

2.探究“富裕”的指向

从提出共同富裕再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的观念。发展是推动共同富裕的永久动力,它持续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蓄力。以此为基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有了保障。从当前国内形势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态势虽然不断向好,但在庞大的经济体量下依然面临着经济发展求“稳”、求“协调”、求“公平”的问题与挑战,这些问题与挑战也直接关系着我国共同富裕的推进能否成功。因此,在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支撑。

久久为功的信念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精神动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一个短暂且轻松的过程,不能过分看重速度而罔顾规律。伴随《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浙江省成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的试点省份。这一重大举措包含两方面深意:一方面,以浙江省为范例,在全国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带动各省份积极开展共同富裕工作,并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另一方面,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必须要充分衡量各地区、各城市、各行业因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程度不同而带来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加科学地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效。所以,示范区担负着先行先试的重大使命。

劳动是创造财富、创造幸福的源泉。劳动是获取物质资料的基础,也是获取精神食粮的前提。在推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党和国家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必须具备勤劳奋斗的意识,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均鼓励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拼搏去获取财富和幸福。与此同时,国家充分保护通过辛勤劳动获取物质及精神财富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并坚决抵制非法竞争、非法获得、非法盈利,保证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光明且具有蓬勃朝气的。

二、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对人民期盼的回应、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对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的期盼始终是我们党在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奋斗目标与前行动力。因此,共同富裕是贯穿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主线,对其价值意蕴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一)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砥砺初心、践行使命的集中彰显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点亮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灯塔。”[8]一直以来,党和国家在开展各项事业的过程中始终将人民是否过上好日子、是否得到物质和精神世界双重满足作为衡量国家昌盛的重要依据。所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向着人民幸福、民族兴旺、国家富强擘画出的更加清晰和宏伟的蓝图,也是中国共产党赓续初心使命的无畏担当,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回首风雨兼程的百年建党路,中国共产党始终砥砺初心、践行使命,为着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不懈奋斗,在一次又一次劈波斩浪的拼搏中开创了一条带领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七十多年的建国历程,我们党在推动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也更加坚定地带领全体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历程的鲜明特征,国家面貌也正是在这个阶段焕然一新,以此为开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奋力奔跑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实现共同富裕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上,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为目标,把人民的美好憧憬、国家的未来发展、世界的瞩目期盼作为动力,意气风发地大踏步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共同富裕的接续奋斗,实际上也是中国共产党对初心使命的接续传承。“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民生福祉方面提出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自觉主动缩小地区、城乡和收入差距”“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上表述,从整体到细节、从举措到要求,彰显出我们党对共同富裕这个重大历史课题在认识上、实践上的不断丰富和细化。这个丰富和细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提升砥砺百年初心使命、为民谋福祉的崇高境界的重要过程。

(二)实现共同富裕是对人民期盼的集中回应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必须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始终致力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时刻将“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惦念放在心中,为每个地区、每个城市、每个家庭、每个人都能得到改变而竭尽全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意气风发地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与此同时,如何更好地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如何看待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等问题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此回应人民的期盼。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期盼的集中回应。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人民自始至终发挥着不可取代的关键作用。在广大人民群众凝聚起的磅礴力量下,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就,也成功抵御住了来自国内外日益严峻的风险和挑战。由此,“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仰。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党和国家在明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矢志不渝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的所需、所求、所盼作为做好各项工作的努力方向和动力源泉,为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懈努力。由此,党和国家不断根据人民群众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需求变化自觉地调整工作思路和步伐,宗旨就是要尽心、尽力、尽职地为广大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向往作出努力。对此,党和国家在“不平衡”上下力气、在“不充分”上下功夫,全力扭转居民收入分配、经济与民生发展、教育事业发展、城乡和区域发展等领域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做到时时让人民有期待、事事让人民有希望。

(三)实现共同富裕是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建议稿在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9]。“更为明显”“实质性进展”“扎实推动”这三个关键词尤其需要我们深入思考,这是党和国家针对共同富裕作出的极具时代意义的崭新表述,也是在新发展阶段应势而动、应势而新、应势而谋作出的审慎判断及部署,既为实现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又在深层次上体现出我国推动共同富裕的相关工作是符合客观规律、紧跟时代步伐的。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也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此为开端,党和国家为共同富裕注入了新活力。“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提出绝不仅仅是小步的提升,而是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大踏步跨越。一方面,共同富裕和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当前,我国在激发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上正经历着由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向高质量发展模式的转变。高质量发展不单单聚焦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速,而是更加注重发展过程中供给结构合理性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问题。由此,高质量发展必然会给人民群众带来高质量收入分配和高质量生活品质,共同富裕的目标和诉求也包含在高质量发展当中。同样,共同富裕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高质量发展,它们之间形成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另一方面,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前提。“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一表述阐明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是方向、是指引、是目标,同时也是衡量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水平、发展成果的重要标准。因此,党和国家极力缓解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情况,努力使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全体人民能够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并能够共享发展成果的现代化。

三、推进共同富裕的战略选择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历史课题,也是一项时代课题,它饱含人民希冀,也彰显着中国共产党对初心使命的担当与作为。因此,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积极探寻实现共同富裕的可行路径,以此更好地实现人民幸福、社会进步、国家发展。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8]实现共同富裕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因为它关系着人心向背,也检验着党长期执政的根基是否坚如磐石。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向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迈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从思想到行动、从部署到落实、从政策到实践,切实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向共同富裕全力奔赴。这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若将坚持人民立场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那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保证人民主体地位、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最有力的保障。因此,在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节点上,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优越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带领人民满怀信心地走向共同富裕。

(二)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是关键

提高相对贫困治理能力、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是现阶段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2020年,我国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目标,但是这并不代表长期存在于我国的贫困问题已被彻底解决。需要看到的是,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的脱贫任务正在从消除绝对贫困过渡到解决相对贫困上来。相对而言,解决相对贫困的责任更加重大,所面临的挑战也更加艰巨。为保证共同富裕目标顺利实现,则必须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首先,压实主体部门责任。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是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奋斗起点。一方面,各级主管部门要针对相对贫困工作的新特点、新任务理清工作思路、建立工作队伍、强化工作执行,因地制宜开展各项工作,与脱贫攻坚工作形成有效衔接。另一方面,要强化事前帮扶意识。解决相对贫困的重点仍然在农村、主体仍然是农民。各地区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对“监测户”和“边缘户”的关注与帮扶,采用心理健康疏导、公益岗位安置、职业技能培训、筹措帮扶资金等方式防止返贫现象出现。其次,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在充分保留脱贫攻坚的经验基础上,各地区各部门要勇于创新,用新观念、新办法、新举措完善原有的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进而强化对相对贫困群体的识别与帮扶、对扶贫工作的监测与评估、对扶贫成果的巩固与比较,以此形成长效保障机制。此外,要积极调动多方力量形成合力。过去的脱贫工作,政府是贫困户籍统计、脱贫攻坚项目落地、脱贫攻坚成果展示等相关工作的主力。未来在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上不仅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还需要在政府的引领和带动下激发相对贫困群体的自主脱贫意识。通过政策宣讲、案例分析、发挥榜样先进示范作用等方式帮助相对贫困群体坚定奔赴美好生活的信念。相对贫困问题涉及国家和人民生活的多方面,还需要积极调动各领域、各行业、各群体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以此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

(三)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核心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是“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之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0]。坚定不移地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保证,也是共同富裕目标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与传统发展模式相比,高质量发展既要保证“量”的增长,又要实现“质”的提升。由此,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做好共同富裕工作的要义。一是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要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目标,使经济发展与其形成良性互动。这就要求国家在聚焦经济发展的同时重点关注民生问题,同时还要尊重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上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二是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力克弱项、补齐短板。弱项短板虽然对高质量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约,但是破解弱项短板也是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契机。由此,要大大提升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文化生活等的发展水平,保证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此外,各项事业的发展都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

(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保障

既要扶贫又要扶志,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重中之重。人们通过教育既能获得物质财富,又能获得精神财富,充分印证了教育在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起着全面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阻断贫困代际传播的积极作用,是帮助人们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需要提高教育水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筑牢共同富裕之基。一是要大力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公平是助推教育向前发展的动力。要推进城乡与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着重解决在师资配备、办学条件、教育质量、生源数量、专业设置等方面不平衡的问题,并继续完善基础性、普惠性教育。二是要激发青年学子建设家乡的热情。国家要适时出台公正合理的就业政策、创业政策、人才落户政策以及激励措施,鼓励青年学子在接受高等教育后能够回馈家乡、建功立业,特别是到经济发展、教育水平、文化建设、公共服务相对落后的地方,真正使所学知识和技能得到充分发挥。三是要更好地落实协同育人机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并让其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过程中发挥作用,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有效合力,既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又团结一致、通力合作,进而助力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高质量中国共产党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