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类招生背景下高校培养“双创”应用型人才的模式探究※

2023-01-07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双创应用型人才

代 花

(安庆师范大学教务处,安徽 安庆246011)

大类招生作为当前高校按照我国教育发展情况而实行的一种教学改革,是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的。这并非简单地将新近专业进行归并,而是涉及教学观念改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课程体系建设重构的一次深刻改革,同时也是学校进行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而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直接决定着高校教育的走向,在高校大类招生背景下,对于高校而言,为了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也为了缓解我国应用型人才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同时还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有必要对“双创”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但从当前高校对“双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存在观念落后、师资水平良莠不齐、资源匮乏以及保障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在大类招生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育人体系模式下,高校对“双创”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且也不利于推动地方高校与企业的双向互动,无法为区域经济转型提供智力支持。所以,在大类招生背景下,为了落实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持续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有必要对高校培养“双创”应用型人才的模式进行研究。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大类招生

大类招生的全称是按学科大类招生,具体指高校在招生时,将学科或相近学科合并,然后按系或者学院或者学校统一制订招生计划。在大类招生下,低年级学生不区分专业,共同学习基础课程,高年级学生则可以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选择。[1]大类招生在我国经历了孕育、试点与发展三个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内社会与文化的变迁,高校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了过度专业化的专才教育模式,使得高校对学生培养的专业口径越来越窄,也使得人文教育出现薄弱化的倾向。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高校便开设了诸多学科领域的选修课,由此便有了大类招生的孕育。进入21世纪后,一批研究型大学开始探索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改革,其中以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实验班为典型。经过试点高校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大类招生模式逐渐在我国普通高校施行。在2006年之后,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深化,大类招生培养改革也在同步推进,也逐渐成为众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选择。

1.2 “双创”应用型人才

“双创”应用型人才通常指的是具有创新创业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当前科技创新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背景下,我国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动创业创新理念的发展和实施,同年国务院即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标志着高校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的全面展开,也标志着高校开始对“双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就高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言,具有如下特征:首先,具有应用型的区域服务定位。高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通常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和应用性。其次,具有社会性的培养目标导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非由高校自主决定,而是取决于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以,高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社会性的培养目标导向。再次,具有多维度的人才评价构建。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为了更好实现对人才的评价,通常采取的并非单一模式的评价系统,而是具有复合性、更能激励应用型人才的评价办法。

2 大类招生背景下高校培养“双创”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2.1 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有了长足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率持续提升。为了减少学生未进校前选择专业的盲目性,使人才培养步入良性的轨道,各高校都开始进行大类招生教学改革。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以及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趋势。[3]所以,对于高校而言,在大类招生背景下,其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便需要顺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趋势,积极培养“双创”应用型人才。此外,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持续深化,市场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呈现出跨产业竞争的趋势,为了使学生能顺利适应经济市场变化需求,便需要高校积极培养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思维的应用型学生。

2.2 缓解我国应用型人才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必然路径

经济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呈现出转型升级的趋势,这种转型升级趋势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的支撑。尤其是在通讯技术以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互联网行业、新能源行业、微电子以及人工智能行业迅猛发展,并且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各类新型企业更需要大量的“双创”应用型人才。但就当前我国人才供需情况来看,呈现出结构性失衡的状况:一方面,中低端人才同质化问题凸显,供给大于市场需求;但另一方面,创新型人才以及应用型人才供给不足,“双创”应用型人才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凸显。[4]对于当前的高等教育而言,通过对“双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则可以有效缓解我国应用型人才供给侧结构性矛盾。[5]

2.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虽然已经呈现出大众化趋势,并且各高校的生源规模也在持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但就业结构显示,一方面,高校毕业生能适用市场岗位需求的数量仍然较少,[6]大量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难题;另一方面,当前诸多高科技公司以及新技术公司又面临人才缺乏的困境。在大类招生背景下,鉴于在高校层面已经形成以院、系在全面教学过程中的指挥和统筹局面,[7]所以当高校重视“双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时,则可以在宏观层面形成对社会以及企业用人需求的重视,进而更有效促进相关师资队伍、基础设施等教学资源向培养“双创”应用型人才目标的聚集,最终更有利于高校培养出更符合社会以及企业用人需求的学生。此外,大类招生实施的是低年级学生不区分专业,高年级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进行专业选择的模式,此种模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度综合化的知识,还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专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基于此种背景,高校对“双创”应用型人才培养时,可以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出当代社会所需的新型应用型人才,最终使学生的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得以提升。

3 大类招生背景下高校培养“双创”应用型人才存在的问题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不仅直接决定着高校教育的走向,还决定着社会人才的使用。因此,在大类招生背景下,诸多高校为了响应国家层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同时,为了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提升其就业质量,便开始进行培养“双创”应用型人才的探索,并且总体上来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鉴于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仍属于新生事物,所以,高校在对“双创”应用型人才培养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3.1 高校培养“双创”应用型人才的观念需要更新

从高校自身来看,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号召下以及教育部高职教育改革逐渐深化的背景下,诸多高校都开始重视对“双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却存在观念较为落后,没有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科学谋划与合理论证,仅重视表面上的大格局,未结合经济发展实际对教学大纲与培养方案做出相应的调整,也未将重点放在对学生创新创业以及应用实践层面的培养等问题,[8]最终导致所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与社会市场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高校在探索“双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层面也做出了较多的尝试,例如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邀请相关技术领头人进行技术宣讲、举办相关赛事等,但这些尝试也体现出当前高校在进行“双创”应用型人才培养时,理论性过强,实践层面需要加强。此外,从学生层面来看,据研究者对北京市31所高校大学生求职意愿的调查显示:有87%被访者更倾向于选择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及外资企业就业,并且其中有27%的被访者从来没有考虑过选择创业实现就业。[9]这一数据也较直观显示了当前高校学生创新精神不足、创业意识薄弱以及“双创”理念固守的现实状况。

3.2 高校培养“双创”应用型人才的师资水平良莠不齐

高校教师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直接执行者,其水平高低对教育质量的好坏具有直接决定作用。高校要想实现对“双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便需要既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又具有相应的实践操作技能的教师队伍的支持。但当前高校对“双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对“双创”型教师的培养与储备层面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因此师资水平也呈现良莠不齐的现象。现有师资中,有的教师缺乏相应创新创业意识,有的则在创新创业实践指导层面能力较弱,还有的教师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并不到位,相应地,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实践技能培训以及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较少,实战经验也较为匮乏,难以顺应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10]高校“双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3.3 高校培养“双创”应用型人才的资源匮乏

高校在培养“双创”应用型人才时除了需要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外,还需要相应的资金、实践场地以及相应配套设施等资源的支持。但就当前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国家重视高校对“双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且也提供了相应的政策扶持,可具体落实到高校层面则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高校虽然为学生提供了“双创”专项资金,但学生申请该资金的条件以及流程十分严苛,很难有学生获得此项资金。[11]此外,高校对“双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需要有实践场地的支持。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高校不具备相应的“双创”实践场地,有的高校实践场地投入较少,项目设施较为落后,不仅难以为学生及教师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岗位,难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使得学生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不佳,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3.4 高校培养“双创”应用型人才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从目前来看,高校培养“双创”应用型人才的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挥以及实践操作技能的运用。具体而言,保障机制的不健全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管理机制不健全。高校在对“双创”应用型人才进行考核时,依然按照传统考核办法来进行评定,学生通过专业性考试就可获得相应学分;而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的评定,则没有相应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也难以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其二,资源流通不畅,后期保障尚未完善。[12]在大类招生背景下,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成为必然趋势,而“双创”教育的本质便是促进资源的有效融合与流通,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应用能力。创新创业实践需要依赖包括现金、项目以及团队信息等资源的保障。但就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多数高校与企业尚未建立起健全的合作机制,在资金投入上也多有不足,专业性团队的融合度不高,都导致高校“双创”教育的效果不佳,最终也影响到了高校对“双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4 大类招生背景下高校培养“双创”应用型人才的模式探索

4.1 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并创新高校课程教育体系

针对高校培养“双创”应用型人才的观念落后问题,需要从创新高校课程体系以及教育理念层面着手。对于高校而言,首先需要厘清“双创”教育概念,明确“双创”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理念,注重对高校自身内涵质量的提升,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对“双创”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进行科学谋划与合理论证,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创新创业以及实践应用层面的培养,实现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其次,为了进一步保证高校“双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还需要统筹创新创业改革思路,明确“双创”教育主体责任意识,做到学校党政共同推进、师生共同参与、与社会企业协同推进的“双创”应用人才培养体系,使“双创”教育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再次,高校还应从创新课程体系着手,实现对“双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体可以根据“双创”应用型人才的评价标准来设计课程内容体系,实现对教育资源的优化利用。在对大类招生背景下“双创”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进行设计时,不仅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教育,也需要进行一定的通识教育,使学生能将各学科知识实现有序联结,并进行组合推理,从而形成具有系统性的知识框架。此外,在课程体系中,还需要融入一定的培训课程以及创业实践活动等,使学生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最终为学生“双创”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以全国创新创业典型院校——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为例,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的创新活力以及创新潜能得到了极大提升。该校主要从双创认知、双创训练、双创实践和双创拓展四方面入手,以“四阶递进”为主体,使学生的创新创业基本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得以提升;以“做学创合一”为理念,引导学生从观察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创造、在创造中提升;以“师生共创”为机制,构建“教学做赛创”一体新格局;以“专创融合”为核心,将双创元素融入专业课程。

4.2 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新模式

“校企协同育人”对于高校构建“双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相关企业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挂职锻炼机会,还可以派驻企业内部的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有利于建立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创”教师团队,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双创”意识及能力。此外,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企业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给实践教学场地、设备以及相应的技术指导,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所以,在大类招生背景下,为了进一步实现“双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便可以从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新模式着手。一方面,高校在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需要与业内企业进行沟通、交流,明确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情况。另一方面,还需要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高校可以与企业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派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加强教师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企业也可以遴选出具有较多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从而共同实现对“双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开设了“创新精英班、创业先锋班、创优示范班”三个班次,然后通过建立“卡魅实验室”搭建嵌入“双创”文化的学习交流空间,并定期邀请双创教育专家、双创领域领军人物、知名创业企业家进行授课,最终实现了“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的构建,也有利于对“双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4.3 探索“互联网+教育”培养新模式

针对在大类招生背景下高校在培养“双创”应用型人才方面的问题,有必要结合当前互联网的发展优势,来破除当前高校存在的资源不足问题。首先,构建以“互联网+教育”双创人才培养理念,找准互联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定位,依托互联网技术探索“双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其次,可以将慕课作为高校“双创”应用型人才培养渠道的补充,以有效解决当前在人才培养层面存在的资源不足问题。慕课作为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而来的线上课程,其不仅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也能供教师及学生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进而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这与高校“双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契合。再次,还可以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发展成为高校培养“双创”应用型人才的新平台。当前,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成为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培养“双创”应用型人才时,可以借助该类型新媒体平台,发挥其交互性优势,实现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体则可以通过开设“双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微信公众号以及微博号,及时向学生传递在双创领域取得的新进展,和学生进行互动、沟通,并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4.4 打造“双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

对于高校而言,构建“双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有利于提高高校“双创”教育实践教学效果,并且可以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基础性服务。在具体构建实践平台时,一方面需要加强产学合作,将高校的专业课程与相关行业需求相融合,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平台,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以及人才链的有机衔接,助力“双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还可以加强校内外的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以及实践教学产地的建设工作。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为例,其以“产教融合”为平台,打造具有产学研合作、双创人才培养功能的“四类型”平台。具体包括:其一,“技术联盟”型,主要形成与华为等知名企业以“技术”纽带构建“联盟”,深化现代学徒制培养。其二,“协同服务”型,即与地方政府及工业园区合作,发挥学校专业优势,响应企业培训与服务需求。其三,“双创孵化器”型,即通过院校与企业共同构建相应的孵化平台,以资金或设备支持学生研究成果,并将成果加以转化,推进院校与企业的共赢式发展。其四,“国际伴随”型,即通过与外企或大型企业共建境外办学机构,根据境外当地实际需求,培养符合实际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据统计,学校已经与26家世界500强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承担企事业委托项目68项。

5 结语

在大类招生背景下,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的目标,高校需要落实以培养“双创”应用型人才,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持续与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在具体构建“双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时,可以从创新高校课程教育体系及教育理念、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新模式、探索“互联网+教育”培养新模式以及打造“双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等方面着手,以强化高校对基层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功能,最终缓解我国应用型人才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双创应用型人才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