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山区小反刍兽疫综合防控措施
2023-01-07杨家禹袁晓娟
杨家禹,袁晓娟,梁 均
1 贵州省天柱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天柱 5566032 贵州省黔东南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凯里 556000
0 引言
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在我国被列为一类动物疫病。该病是由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小反刍动物的严重烈性、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2007年,该病在我国西藏首次发现,2014年迅速扩散,国内20 多个省份陆续爆发,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及畜产品的公共卫生安全。据原农业部通报,2014年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黄平县和榕江县发生4 起该病,累计发病羊744 只,死亡109 只,扑杀1126 只;2016年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发生一起PPR疫情,该地从广西运进一批羊(扶贫项目羊)共516 只,累计发病羊420 只,死亡416 只,扑杀疫点羊516 只,对周边疫区和受威胁区1068 只羊进行了紧急免疫接种,该疫情给养羊户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影响了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从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方法以及综合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参考。
1 流行病学
PPR的最长潜伏期可达21 天,一般为3~6 天,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主要感染山羊、绵羊,也可以感染羚羊、岩羊、野山羊。山羊更易感,幼羊比成羊易感率更高。传染源为患病羊和带毒羊,可通过直接接触、间接接触、呼吸等方式传播。病羊的鼻液、粪便、尿液、精液、乳汁等分泌物和排泄物含有大量的病毒,可以在接触、授精、哺乳时进行直接传播;接触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工具、圈舍等进行间接传播;在饲养密度较高的羊群,病毒形成气溶胶,偶尔发生近距离呼吸传播。
2 临床症状
病羊主要表现出眼鼻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增多、发热、口腔发炎、腹泻、肺炎、肠炎等症状,严重时发生突发性死亡。发病初期体温可达40 ℃以上,发热持续3 天左右,病羊死亡多集中在发热后期[1]。病初有水样鼻液,此后大量的黏脓性卡他样鼻液,阻塞鼻孔造成呼吸困难,鼻内膜发生坏死;眼流分泌物,遮住眼睑,出现眼结膜炎。发热症状出现后,病羊口腔内膜轻度充血,继而出现糜烂。病情持续,羊群出现腹泻、脱水,怀孕母羊出现流产。
3 病理变化
病羊在解剖时可发现,口腔黏膜、鼻腔黏膜、肠黏膜出现不同程度的糜烂与坏死,有的可见眼结膜炎,支气管肺炎、肺尖炎及胸腔积液等典型病变,脾和淋巴结出现肿大坏死性病变状态,肠道出现坏死或者出血,呈特征性斑马样条纹状[2]。
4 实验室诊断
4.1 血清学检测方法
血清学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病毒中和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病毒中和试验是最早检测PPRV抗体的血清学方法,该方法可以区分PPR与牛瘟(RP)的血清抗体,具有很强的特异性,但缺点是耗时长且不适用于大批量检测。
ELISA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灵敏性高、特异性强的抗体检测新技术,是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吸附于固相载体上,利用酶标抗体或抗原结合形成酶标记的免疫复合物,加入相应酶底物显色,通过反应液颜色在反应酶标仪读数的方式判定待检血清中是否含有PPRV抗体。该方法操作方便、检测迅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但并不能区分是免疫接种产生的抗体还是野毒感染产生的抗体。ELISA主要有间接ELISA、阻断ELISA、夹心ELISA、竞争ELISA。钱榜等[3]以筛选的H蛋白B细胞为基础建立的针对PPRV H蛋白抗体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特异性和敏感性,对羊痘、口蹄疫、蓝舌病阳性血清的检测均为阴性,与商品化cELISA试剂盒平行检测符合率为92.81%,此法操作简便快捷,可用于临床PPR抗体检测。目前,竞争ELISA是OIE规定的标准检测方法之一,具体操作按照《GB∕T 27982—2011小反刍兽疫诊断技术》执行。
4.2 病毒核酸检测方法
常见的病毒核酸检测方法包括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环介导等温核酸扩增(LAMP)。RT-PCR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在体外迅速大量扩增特异性DNA的新技术,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简单来说,当需要检测某种目的DNA片段是否存在时,该片段的量比较少,如果是直接检测,则不容易检测出来,这时如果采用该技术,可以在体外(比如EP管内)对该DNA片段进行扩增。何世成等[4]对GenBank中的PPRV及疫苗毒株设计引物和特异探针建立PPRV野毒与疫苗毒株的双重荧光RT-PCR鉴别检测方法,可以有效区分野毒和疫苗毒株,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均表现较好,适用于临床检测。在PPR与其他病种(山羊痘、蓝舌病、口蹄疫等)的鉴别诊断方法建立上,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建立了双重和多重RT-PCR检测方法。
21世纪初,Notomi等[5]发明的LAMP是根据目的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出1组引物,即内外引物(FIP、BIP,F3、B3),利用Bst DNA聚合酶的相关功能对目的基因片段进行特定的指数式体外扩增,以检测出目的基因。徐滢等[6]根据GenBank公布的PPRV F基因设计特异性LAMP引物建立的方法对临床样品检测,建立特异性、灵敏度均好,适用于基层养殖场快速、可视化的PPRV LAMP检测方法。另外,范晴等[7]比对GenBank中PPRN基因和蓝舌病NS3基因保守区域建立一种可视化多重荧光RTLAMP方法用于检测PPRV和蓝舌病病毒的核酸,该方法对PPRV和蓝舌病病毒高度特异,与口蹄疫病毒、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牛瘟病毒、山羊痘病毒等其他反刍动物病毒均无交叉反应,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5 综合防控措施
5.1 加强引种调运、检疫监管工作
贵州省黔东南州先后发生5 起PPR,主要原因是养殖户在引种调运时,未经输出地、调入地动物监督机构卫生检疫或检疫不严格,造成疫情发生,因此建议养殖户在引种时,要到无疫病发生地区调运活羊,开展严格产地检疫,到场后再隔离饲养45 天。在这段时间若发生疫病可将其控制在隔离点内,避免病原大范围传播。隔离期满45 天后,经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批准后,才能逐步合群饲养(同时避免打架),在隔离程中发现患病或者疑似患病的羊要及时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同时严格羊群产地和屠宰检疫,要加强对养殖户疫病防控意识的培训和屠宰场的日常监管巡查。
5.2 加强免疫预防,做好疫情监测
疫苗接种是预防PPR最重要的措施。免疫后的有效保护期一般为2 年。推荐免疫程序:羊群在出生1 个月后肌内注射疫苗1 头份,以后每间隔2 年再免疫1 次。在每年春、秋两防后,各县市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PPR免疫抗体监测和病原检测抽样工作,根据监测和检测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分析、总结、预警、预报。对抗体合格率低于70%以下羊群,需要再次加强免疫。
5.3 增强管理水平,提高羊群抵抗力
日常饲养管理中,坚持自繁自养,在春、秋两季进行科学驱虫,在补充精料时,要适当添加电解多维以及矿物质,在母羊怀孕后期、哺乳期限制远距离放牧,提高精料比例,从而提高羊群的抵抗能力。保证空气流通与饲料、饮水的清洁,定期做好羊群及养殖环境清扫和消毒工作,将羊群排泄物及其他垃圾进行清理和无害化处理,避免细菌和病毒滋生,最大限度降低PPR的发生率。
5.4 科学规范选址,合理优化布局
贵州省黔东南州为典型的山区地貌,林地200 多万公顷,有着丰富的乔木、灌木、蔓藤、山草、植被,同时具有良好的自然气候以及生态环境,为羊只提供了优质丰盛牧草。养殖场的选址和圈舍的布局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养殖模式、地形、地势、环保、防疫、交通、水电等因素,符合动物防疫办证要求,最好能够与大自然形成天然屏障,从而减少羊群患病以及大范围传播几率,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5.5 加强宣传,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机制
各级相关部门应加强对PPR防控知识宣传,开展知识培训讲座,提高畜牧部门人员及养殖户对该病的认知与重视。当发生PPR后不允许治疗,应限制羊群移动,立即上报疫情,及时采取样品,迅速送检确诊;确诊后进行划定疫点、疫区,严格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对疫区实施封锁;扑杀疫点所有羊群,对病死羊及产品、排泄物、污染草料、污水严格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污染车辆、工具、用具、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对疫区内的羊群进行疫病监测;对疫区、受威胁区健康羊群进行紧急免疫接种;经验收合格后,方能解除封锁。
6 小结
PPR应坚持预防为主,增强日常饲养管理水平,做好免疫和补免接种,加强引种调运检疫,做好抗体、病原检测和疫情监测,强化培训宣传建立应急机制。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解剖变化及时发现诊断、及时隔离扑灭等综合防控,控制PPR传播和扩散,把损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