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凿壁偷光”到“专地盗土”
2023-01-06赵秀坡
做人与处世 2022年19期
赵秀坡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
匡衡是“凿壁偷光”这一成语的主角,作为勤奋学习的楷模一直被传颂。公元前36年,匡衡达到了人生巅峰——官居丞相,同时被汉元帝刘奭封为乐安侯,有向600户人家征税的权力,封地有31万亩。
当时由于测量有误,朝廷多给了匡衡4万亩封地,这意味着匡衡每年可多收入4万亩地的租税。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因为汉代的法律规定,“赃在十金以上,即犯重罪”。按照这条刑律,匡衡的罪行就严重了。匡衡如能知错就改,主动退还多余的封地,也许就没事了。可他利令智昏,将错就错,竟然将这4万亩地据为己有。
公元前33年,刘奭驾崩,其子刘骜继位,是为汉成帝。没有了刘奭的佑护,匡衡的地位岌岌可危。先是大臣王尊检举他对待宦官石显的“两面人”态度,匡衡被吓得上疏谢罪,欲称病告老还乡;后来,匡衡的儿子匡昌因醉酒杀人入狱,匡昌的弟弟预谋劫狱未遂,匡衡又厚着老脸脱帽光脚向汉成帝请罪。这两次,汉成帝都没有准许他的请求,但仍委以重用。
压垮匡衡的最后一根稻草正是那多占的4万亩地。当汉成帝看到弹劾匡衡“专地盗土(非法侵占国家土地据为己有)”的奏折时,他再也无法容忍匡衡的违法行为。念在匡衡是先帝旧臣的面子上,漢成帝没有杀他,而是撤销了他的官职爵位,收回封地,把他贬为庶民。“专地盗土”,盗走了匡衡的一世英名。
从“凿壁偷光”的青史留名,到“专地盗土”的身败名裂,匡衡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最终吞下了自酿的苦果。
(责任编辑/刘大伟 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