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提升新闻发现力的路径探析
2023-01-06李静玲
摘要:新闻发现不仅是新闻传播的基础与保证,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就必须具备超常的新闻发现力。但新闻发现力并非是天然形成的,而是需要新闻记者在不断的新闻实践中逐渐培养练就而成。基于此,文章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先是对新闻发现力的内涵、主要形态及基本要素进行分析,得知新闻发现的形态主要包括发现事实、发现规律和发现价值;构成新闻发现力的基本要素为观察能力、洞察能力、判断能力和问究能力。结合所得出的结论,相应提出提升新闻记者新闻发现力的几点建议,主要包括提高理论水平、提升眼力、提升脚力、提升脑力和增强社会责任。希望通过此次分析研究,能促进新闻工作者的新闻发现力有效提升,进而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
关键词:新闻发现力;新闻记者;眼力;脚力;脑力;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4-0169-0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同时也对各类新闻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在信息获取方面,已经不局限于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随着科技的进步,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快速发展并进入到大众的视野。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新闻媒体要想赢得受众的青睐,实现更好的发展,关键是要有独家的新闻报道,这也进一步对新闻记者的新闻发现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切新闻源于发现,新闻发现力是每一名新闻记者都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这也是新闻记者提高自身新闻报道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此,本文在分析新闻发现力的内涵及其形态和基本要素的基础上,重点提出新闻记者提升新闻发现力的具体建议。
(一)新闻发现力的内涵
何谓新闻发现力,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对其进行了详细解释,在他看来,新闻发现就是通过研究、探索等能够看到或找到前人未报道过的事物或规律,并且能及时准确地传播出去。
新闻界前辈穆青先生认为,“记者的生命力,其实就是发现力”。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新闻,但缺少新闻发现。之所以称为新闻记者,并非其职业性质所决定,而是因其要比普通人看得更多、思考得更深。一名优秀的记者,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新闻发现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新闻发现力既属于专业媒体人的天职,也属于记者素质与技能的体现。在客观世界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现象、事实,其中包涵了大量的信息,且常常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而要想从这些海量、碎片化的信息中筛选出具有公共传播价值的信息内容,就需要新闻记者善于发现,要比普通人看得更多,思考得更深,从发现的新事物中找到新的内在规律,从而将那些混杂在纷繁平庸事实中有传播价值的新闻及时准确地传播出去。当然,新闻发现力的形成,并不是天生的,是需要经过长期训练和实践历练才能具有的独特职业本能。
(二)新闻发现的主要形态
新闻发现实质上也与其他发现活动一样,属于一种主动探索的思维和行动。从新闻发现的结果来看,可具体分为以下三种形态。
1.发现事实
在新闻发现过程中,记者首先是要“比普通人看得更多、思考得更深”,也就是说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应当能够看到常人未看到或是还未广泛传播的事实,同时还要懂得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让新闻事实能够精准、及时地传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屬于新闻事实发现的有鲜为人知的新鲜事实、众说纷纭的事实真相、具有积极意义的典型人物等。对新闻传播来说,发现事实具有重要的起始意义,所以说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应当具有发现事实的能力。
2.发现规律
发现规律是发现事实的“升级”体现,因为发现事实属于单纯的信息层次,但对于事实的内在本质,还需要新闻记者主动去探究、思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挖掘现象中别人未发现的内在规律。如果说发现事实需要更快人一步,则发现规律便属于更高人一筹。在新闻实践中,属于发现规律的主要有发现可体现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苗头、发现具有积极意义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发现具有社会普遍意义的典型体验、发现可揭示事物发展趋势的新东西等等。一名优秀的记者,应具备发现规律的能力,要从单纯的信息层次向知性层次升级,这是记者创造性思维的体现,也是新闻发现力“段位”的升级。
3.发现价值
实际上新闻传播就是不断进行价值发现的过程,一方面,新闻记者应重视事实中含有的新闻价值的发现、评估,特别是在当下信息化背景下,信息爆发式增长,且多以碎片化形式存在,此时就需要记者从这些海量、碎片化的信息中选择出具有公共传播价值的信息内容进行传播;另一方面,新闻记者还需要重视对新闻传播结果所带来的社会效应进行评估考量,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除了成为信息发现者以外,更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做好新闻传播把关,能够对传播结果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准确的预判,进而做出最为正确的取舍。
(三)新闻发现力的基本要素
新闻事实的表面现象与内在规律,均存在一定的隐没性,所以需要新闻记者具有超常的新闻发现力,这样才能实现新闻信息有效传播。而对于新闻发现力的构成,应当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1.观察能力
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便是观察。对新闻记者来说,观察则是发现新事物、新规律、新价值的常用手段,所以要想构成新闻发现力,首先需要新闻记者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既要勤于观察,也要善于观察。勤于观察就是要新闻记者养成随时随地悉心观察的良好习惯,通过观察,能够从普通人的生活和工作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信息[1]。善于观察就是要新闻记者能够从更多的观察视角去观察事物,从而获得不同的观察结果、结论。当然,观察并不是简单地对事物进行感知,最重要的是人的大脑积极思维,所以在观察过程中,除了要用“眼”,也要用“心”。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观察发现常人所看不到的事实,也思考得更深入。
2.洞察能力
与观察能力不同,洞察能力是需要新闻记者从多个层面去观察事物,且能够在各种问题中快速抓住核心问题和核心矛盾。实际上洞察能力属于观察能力的高阶层次,是全面、反复、细致观察的结果。对于新闻记者来说,具有洞察能力首先是要有较强的敏锐性,能够快速揭开伪装,透过表象看到内在本质,一针见血地认识问题。拥有了强大的洞察力,就能够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快速抓住问题的本质,能够从寻常事物中发现许多不寻常的且有规律性的信息。因此说洞察能力,能够让新闻记者观人所未见、察人所未知,且更快人一步、更高人一筹。
3.判断能力
从过程来看,新闻传播实际上也属于信息筛选的过程,而如何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就需要有准确的判断力。而准确的判断力,最重要的是能够准确判断时机和传播价值,有价值的信息往往转瞬即逝,事物的发展也是瞬息万变,因此需要记者既要做到当机立断,也要做到随机应变,面对海量、碎片化的信息,能快速、准确地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能提前对可能发生的进展进行预测。
4.问究能力
新闻发现,同时也是一个不断提问和持续求证的过程,对新闻记者来说,提出问题、找到问题的答案,也是职业本能。问究能力首先体现在要有质疑的精神,事实是否具有可靠性,需要记者随时保持高度警觉。问究能力还体现在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新闻记者要突破的重难点[2]。记者的提问,就好比挖掘事实的“铲子”一般,新闻价值、事实真相,也正是在一次次的究问过程中现出“真身”,与此同时也要尽量保证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能够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和不断深入。
提升新闻记者的新闻发现力,应当深刻认识新闻发现力的内涵本质,清楚其形态及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从多个层面进行新闻发现力的提升。为此,笔者结合实践,具体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学好理论知识,提高水平
实践证明,如果一个新闻记者的政治理论较差,修养不够,就很难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阐述正确的政治观点,进而无法发现好的新闻,也难以胜任新闻工作。毛泽东同志也曾说过,“我们的眼力不够,要借助于望远镜和显微镜,马列主义就是我们政治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因此,新闻记者要想提高自身的新闻发现力,首先就要学好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政策认知水平,懂国情,懂地方实情,摸清时代的脉搏。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发现问题在哪里、矛盾在哪里,才能发现好新闻。
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新闻记者应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非常熟悉,同时对于人民群众的意见、呼声也要全面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自身的新闻作品更好地向社会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迅速地传播高尚的思想道德和各种先进的文化科学知识[3]。理论对新闻记者来说,可以说是一盏指航灯,因此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首先就需要充分学好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这样能更好地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挖掘更具有价值的信息,并站稳自己的立场,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弘扬正能量。
(二)善于观察“多看看”,提升眼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在践行“四力”中,锻炼“眼力”尤其重要。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新闻“矿区”,新闻工作者应具有一双“慧眼”,善于用眼睛去观察时势,用手中之笔去记录时代,自觉承担作为文化宣传工作者的责任,从我们普通的生活与工作中发现更具价值行为的信息。通常情况下,有价值的行为信息会隐含在新闻事实中。新华社新媒体就曾报道过这样一篇新闻,标题是《西藏阿里楚松村“四代房”:中国边陲巨变的缩微影像》,它主要讲述西藏边民的变迁历史,呈现出“四代房同堂”的鲜活景象,透过微小的生活影像体现出中国边陲的变化。这充分体现了记者眼力的重要性。
提起记者的眼力,这里来说一说《法警背起生病被告》这篇报道。在写这一篇报道时,北京西城法院正在公审一起贪污案,不过在庭审之前发生了一段小插曲:被告下车时腿脚不舒服,上三楼法庭不便,一名法警见状便将被告人背到了三楼庭审现场。面对这一插曲,也出现了三种表现不同的记者:一种是对这一插曲视而不见,只顾着写案例新闻;一种是从法警文明执法的角度就事论事地写了庭审花絮;还有一种是透过这一插曲,对正在进行的我国司法改革注重对人权的保护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并穿插了一些有说服力的背景,有力地回击了西方势力对我国司法制度的抹黑。面对同一事件,新闻工作者们均有不同的表现,正是眼力差异所致[4]。其中,第三种表现的记者的眼力最强,不但及时发现了这是一条新闻,而且还准确地判断出这是一条具有高价值的新闻。这也启示新闻工作者,应重视眼力的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新闻工作者的眼力做出精辟的论述。他说,眼力就是新闻发现力,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判断、善于辨别。一些采访之所以有眼不识荆山玉,挖掘不到有价值的新闻,原因还是眼力不够。习近平总书记还用典故形象地描述了眼力的三种境界,分别是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观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由此可见,眼力对新闻报道质量尤为重要,如果眼力不够,即便是进入到了新闻“富矿”中,也难以找到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所以新闻工作者要不断增强眼力,善于观察“多看看”,不断提升新闻发现力,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挖掘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从而写出具有深层意义和影响的新闻报道。
(三)深入基层“多走走”,提升脚力
在融媒体环境下,强调了新闻工作者应不断提升“四力”,其中脚力在“四力”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四力”提升的重要基础。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脚力,躬身实践,深入到基層中,才能更好地聚民心、顺民意和暖人心。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要腿脚勤快,深入到基层中、走进田间地头去挖掘和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脑中有料”,才能够占据舆论的制高点,也才能够写出具有思想、有温度的好新闻。当然,腿脚勤快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做到脚印深,切忌走过场、搞形式,应俯下身子、沉下心,脚踏实地,抓民众关切、关注的问题。
实践证明,练就好脚力,才出好文章。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指示,随后大众日报推出了“黄河入海流·聚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并派出了50余名记者深入到山东沿黄9市中,通过实地调研、走访等形式完成了报道。在报道中,全景化地展示了山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进展和成效,并以丰富、翔实的采访内容讲述了国家战略在山东落实的故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也激起了山东广大干部群众努力拼搏的决心[5]。入围贵州新闻奖的2018年度贵州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作品《贵州钢绳:自主创新铸就钢绳中国品牌》,在创作这条新闻时,记者采访团队远赴内蒙古自治区的黑岱沟煤矿和铜仁奥体中心,行程共2000多公里,耗时一个多星期。这一新闻事件的背后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制造业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一个缩影。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们从民族气节、国企担当、生产一线的“工匠精神”等方面深入挖掘了国产钢丝绳取代进口钢绳背后的故事。这充分体现了“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观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要想做好一篇好新闻,仅从材料中来和到材料中去是肯定不行的,只有到了现场才能知道真正触动你的是什么。
马克思新闻观也强调,新闻的本源是生活,上述案例也重要地反映了另外一个新闻学观点,即新闻的发现与创作。而提升新闻记者的新闻发现力,主要靠“走”,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应在持久的坚守中走到最远的地方、最偏僻的角落中,去发现和捕捉新闻信息。另外,在当前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大众更倾向于在网络公众平台、社交媒体中进行话题互动、表达民生诉求及发表意见。面对这样的变化,新闻记者更要多务实、少形式,准确把握好时、度、效这三个关键要素,使思想宣传工作能细致稳当做好,从群众关切、关心的问题着手,进而做到聚民心、顺民意、筑同心。
(四)精准判断“多想想”,提升脑力
提升新闻发现力,要求新闻记者要具备准确的判断力,自觉将思考作为新闻工作的一种习惯,特别是面对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使得新闻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新闻记者更是需要从大局角度出发,树立服务意识,在了解当前社会形势的基础上,反映和报道民众关心、关切的问题。
脑力,是新闻工作者“四力”提升中一项重要能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脑力必不可少。在新闻报道采写的过程中,新闻记者应当能够对某件事件或事物快速分析和准确判断,由此发现挖掘隐含的、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只有深入挖掘新闻事件背后隐藏的价值信息,写出的新闻才是有温度的,有高度的,独家视角的,同时也是受众喜闻乐见的。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新华社刊发了《一个灾区农村中学校长的避险意识》这样一篇新闻报道,报道的主人公为四川安县桑枣中学一位了不起的校长——叶志平。为做好灾后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中科院在桑枣中学设立心理辅导机构,当时新华社的一名女记者便在辅导机构中遇到了叶志平校长,他对记者说了这样一句话:“你看这破楼要不是我加固,早就塌了。”随后这名女记者迅速对其进行采访,从而得知校长叶志平用了4到5年的时间对这栋教学楼进行维修加固[6]。实际上,地震发生后没有伤亡,对记者们来说才是最好的新闻,许多记者了解到学校中并没有任何伤亡情况,所以便认为没有新闻,就都走了。而新华社这名女记者则从校长的避险意识这一角度进行新闻报道,也正是因为她在快速分析和思考后,准确判断出了事件背后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后来这一篇报道也成了“5·12”中最著名的防灾新闻。
另外,在优秀新闻作品《小村大事》中,记者在采写时不断提出新的质疑:在城市化大潮下,广大乡村应如何发展?农民应如何有尊严地活着?农业该如何转型?在经过认真分析思考后,记者深刻认识到现阶段农村建设与发展的重点,应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政府引导,顺应村情民意,这是中国农村一种新的发展之路。正是因为记者通过不断的思考,提出疑问,发现了新闻线索,最终写出优质的新闻作品。
从上述案例可看出,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要不断增强脑力,将思考作为工作习惯,质疑善思,通过思考分析,准确判断出新闻事实中隐含的新闻价值,深入挖掘新闻素材,最终写出具有独家视角、有深度、有温度、有高度以及受众喜闻乐见的好新闻。
(五)增强社会责任,传播正能量
作为党报新闻记者,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新闻采写过程中,依靠灵敏准确的信息决策自己的行为,既要做到吸引受众关注,也要承担好新闻报道正向引导的作用,做社会正义的守护者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7]。
2017年鸡西电视台记者采写了这样一篇新闻报道,标题为《拾荒十年攒钱捐助鸡西老人朱凤兰感动全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人老了能够干啥?这名拾荒老人将自己十年积攒的积蓄全部捐给了鸡西市慈善总会,虽然钱数不多,但代表了一个老人简单而朴素的心愿。老人的义举,在经过报道后瞬间传遍了整个鸡西乃至全国。
新闻记者并不是简单的记言记事的人,应当在践行公平、正义原则的基础上,坚持正确的道德主张,做好新闻舆论的正向引导。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自信心,大力发掘、宣扬、激发社会正能量,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不负党和人民寄予新闻媒体的重托,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毋庸置疑,一次成功的采訪报道,是对新闻记者发现力的全方位锻炼。新时代下,新闻记者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与技能,对自身“充电”滋养,尤其是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新闻发现力,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责任使命,才能够更好地拥抱未来。文章从新闻发现力的内涵出发,结合新闻发现力的基本要素,对新时代新闻记者应如何提升新闻发现力提出了几点建议,主要包括提升理论水平、提升眼力、提升脚力、提升脑力和增强社会责任,希望能对新闻工作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郑晓辉.如何增强新闻记者的发现力及传播力[J].记者摇篮,2021(3):49-50.
[2] 栾姗.练就一双“见人之所未见”的新闻眼[J].传媒评论,2020(12):29-30.
[3] 刘国福.提高新闻记者的新闻发现力刍议[J].东西南北,2020(10):143.
[4] 牟维.浅析好新闻与“脚力”的必然联系[J].媒体融合新观察,2020(2):89-91.
[5] 何祖谋.独特的“新闻眼”从何而来?[J].记者观察,2019(29):130-132.
[6] 刘海贵,庹继光.融媒时代新闻生产的“三度”[J].新闻记者,2019(9):40-45.
[7] 李轶豪.新闻发现力:记者必备的基本功[J].传播力研究,2019,3(17):240.
作者简介 李静玲,本科,助理记者,记者编辑,研究方向:新闻采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