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些被纪念的和被遗忘的:巴斯德狂犬病疫苗的早期接种者们

2023-01-06天涯莫名

世界博览 2022年24期
关键词:巴斯德约瑟夫斯特

天涯莫名

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和化学家、被视为近代微生物学奠基人的路易·巴斯德。

首先接種巴斯德狂犬疫苗的约瑟夫·梅斯特。

巴斯德用狗和兔子做实验,通过提取患病动物的脑髓或脊髓,并将其封入玻璃瓶中进行干燥,以此来获得不同毒力的“弱化的强疫苗”。

1885这一年,格罗弗·克利夫兰于3月4日就任第22任美国总统,开始了他不连续的2个任期中的第一个;持续近1年半的中法战争4月4日停战,6月9日签订《中法新约》;6月17日,法国人民送给美国独立100周年的礼物,自由女神像运抵纽约……

这些当年的国际大事,发生时就广为人知甚至轰动世界。但1885年发生的另一件大事——它在医学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对拯救人类生命更是一种福音——发生当时却几乎不为人知,它被接受和信任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它的轰动效果也要慢慢显现和扩散。

这件大事,就是巴斯德狂犬病疫苗首次对人类接种成功。

提起生于1822年12月27日的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和化学家、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的路易·巴斯德,多数人通常只会想到巴氏消毒法。不过,巴斯德一生跨越过多个学科领域——他最初的专业是晶体学,后转向研究酒精发酵,发表了堪称“微生物学的出生证明”的论文《论乳酸发酵》。他发现了厌氧微生物,否定了自然发生说,以巴氏消毒法拯救了法国酿酒业,研究蚕病并拯救了法国养蚕业。他涉足医学领域,先后征服鸡霍乱、羊炭疽等动物传染病。但这些成就并未使他止步——1880年12月,他又向狂犬病发起攻坚……

因狂犬病而死的人并不多,但在当时却是“最难以捉摸、最神秘的”,令人恐惧和恐慌。因为尽管其传染机制不明确且有偶然性,潜伏期又可能很长,一旦发病却几乎必死无疑。但也正因为这疾病的可怕,才激起了巴斯德的斗志。

此时的巴斯德刚到58周岁,但12年前他就曾偏瘫发作,身体早已大不如前,而研究更充满了困难:他无法找出造成狂犬病的微生物;因为潜伏期不确定,实验结果往往要等待几个月;他还要面临伦理问题——例如用穿颅锥打开动物的颅骨、用疯狗的神经组织使动物感染狂犬病是否人道。但他最终成功克服了种种难题,更转变了预防的旧思路,确定用“弱化的强疫苗”的新方法,在动物或人被咬伤后为之接种,刺激其自身的免疫力从而避免狂犬病发作。

所谓“弱化的强疫苗”是指这种疫苗首先要保持传染性,能迅速使受种者感染,但它又不能有过强的毒力,以免感染后发病。也就是说,这种疫苗必须“作用强而快”,但又要“危害性很小。”巴斯德用被棉花塞口的玻璃瓶来保存疯狗的脑髓使之干燥,(这方法应归功于巴斯德的主要助手艾米尔·鲁,巴斯德其实是受到了他的启发)达到逐步减弱病毒毒力的目的,从而获得不同毒力的“弱化的强疫苗”,取得了研究的突破。

正是这新方法使免疫学成为“能理解和控制自然免疫的一门新科学”。到了1885年,巴斯德已经在动物身上获得初步成功。他造福人类的最后功业,同时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个里程碑,即将进入开创性的、需要极大勇气的,同时也是紧迫的尝试阶段……

开创性意味着前无古人。正因为前无古人,要做出尝试就需要极大的勇气。毕竟就连艾米尔·鲁都对给人类接种强烈反对,因为他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尝试如果失败,其损失将难以承受和挽回。

但不管怎么说,那些面临狂犬病发作危险的人让巴斯德感到紧迫。他必须迈出关键一步,开始他勇敢的尝试。

众所周知的首次接种发生在1885年7月6日,受种者为9岁男童约瑟夫·梅斯特。此前他被疯狗咬伤,身上共有14处深深的伤口,发病风险极大,如不立即治疗,在痛苦中死亡几乎可以说是必然的结局。

巴斯特难以独自做出决定。他向医学科学院院士阿尔弗雷德·维尔皮昂请教,还咨询了儿童医院的儿科主任约瑟夫·格朗歇博士。得到他们坚定的支持后,巴斯德终于下定决心。当晚8时,在维尔皮昂和格朗歇的见证下小梅斯特接受了第一次试种。此后10天又有12次接种。这13次接种的疫苗毒力越来越强,根据经验,最后一次接种后受种者将会在7天内狂犬病发作。但直到7月27日,约瑟夫·梅斯特依然安然无恙——新疗法被证明有效,巴斯德成功了!

或许是出于谨慎和谦逊,巴斯德并没有立即公布这一消息,知情者只限于他的团队和周围的小圈子。到10月20日,第二位受种者、15岁的牧羊人让-巴蒂斯特·朱皮尔出现在巴斯德面前。小朱皮尔6天前和5位伙伴受到一条野狗的攻击,为保护伙伴,他独力战斗杀了野狗,但身上多处被深度咬伤。巴斯德立即着手为他接种。到10月底,朱皮尔已脱离危险,新疗法再次成功。

事实上,巴斯德做的还不止这些——他把小牧羊人的英勇事迹向科学院报告,使之获得了蒙蒂翁品德奖,法兰西研究院还奖励朱皮尔1000法郎。如此一来,新疗法很快为公众所知。另外在10月26日,巴斯德正式向科学院汇报了梅斯特和朱皮尔这2个病例,宣布他获得的成功。消息一经发布引起了轰动,以至于巴斯德不得不在巴黎乌尔姆路的实验室开设一间狂犬病诊所,接待并治疗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

事情听起来进展顺利,但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首先,在约瑟夫·梅斯特之前其实还有2位受种者:1885年5月2日,巴斯德曾主持给一位疑似狂犬病病人的61岁男性注射过疫苗。但因为主治医生离开,公共救济事业局不同意继续接种,病人没得到后续治疗。5月8日,病人因病情好转出院。医院拒绝向巴斯德透露病人信息,使他无法追踪治疗结果,甚至不知道病人的名字。6月22日,又有个10来岁的小女孩接种过,但她第二天上午死于狂犬病发作——她被咬伤已经6个星期,治疗太晚了。

其次,他在向科学院和公众宣布他的成功之后还经历了一次严重的挫败。那是1885年11月9日,10岁女孩路易斯·佩尔蒂埃来到巴斯德的诊所。那时离她被疯狗咬伤已经过去了37天,很显然她没有被治愈的可能。巴斯德当然懂得这一点,也知道应该拒绝这个病人,但他还是同意为佩尔蒂埃接种。只是奇迹没有发生,女孩后来发病,在经受了17天的痛苦折磨后去世。

反对者们利用这件事大肆攻击。不过女孩的父亲深明事理,他在一封信中说:“在我们亲爱的小女儿的例子中,(巴斯德)甘冒在世界范围内名誉扫地的风险,只是出于人道主义,毅然迈向一次痛苦的失败。”

如果说这位理智的父亲用他的真诚辩护尽力消除了这次“并非失败的失败”的负面影响,避免了公众信心的动摇,那么,艾米尔·鲁则在于勒·鲁叶事件中以不光彩的行动掩饰了一个可能是真正失败的病例。

男孩于勒·鲁叶1886年10月20日开始接受治疗,但11月26日他死在了医院。孩子的父亲向警方控告接种医生并质疑狂犬病疫苗疗法的有效性。这件事最终闹到医学科学院,以至于要召开听证会。法医进行尸检,巴斯德团队则提取了小鲁叶的脑髓进行实验。不幸的是,实验结果证明于勒·鲁叶确实患上了狂犬病。然而艾米尔·鲁与名叫布鲁阿德尔的法医做了伪证——他篡改了实验结果,布鲁阿德尔出具证明说孩子死于肾功能不全。巴斯德因而免于起诉,狂犬病免疫疗法也没有受到进一步的质疑。

在此事件中,我们应该明白艾米尔·鲁和布鲁阿德尔是为了维护公众对狂犬病疫苗疗法的信心和巴斯德的名誉。正如法医对鲁所说:“如果我不支持你,那么科学发展将立即倒退50年,必须避免这种情况!”但无论如何他们毕竟做了伪证,更背弃了科学原则。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巴斯德当时在外地疗养,对伪证事件并不知情。

另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同样发生在1886年,而巴斯德和他的团队成员在此次事件中甚至变身福尔摩斯,扮演起侦探的角色——

当年9月,英国人约瑟夫·史密斯到巴黎接受巴斯德的治疗。10月9日,他结束治疗回国,看似已经痊愈。但一两天后他就因胃部剧烈疼痛入院,没几天就死了。法国报纸大肆渲染,暗示是狂犬病疫苗害死了史密斯。巴斯德对此极为重视。这次,他缜密的思维和清晰的逻辑首先帮了大忙——他回忆起史密斯有酒精中毒症狀,并推论那才是他死亡的主因。但仅凭回忆和推论远远不够,他需要证据。于是,他委托助手尚特梅斯调查。尚特梅斯到处寻找史密斯在巴黎接触过的人并向他们询问,找到许多有力的证据证明史密斯不但是赌徒还是酒鬼,就连他是私生子这样的隐私都查到了。调查结果最终证明史密斯的死亡只是特例,粉碎了反对者的攻击。更重要的是它同时证明了巴斯德的推论:“酒精中毒会让人对狂犬病病毒过分敏感。”

不管怎么说,巴斯德和狂犬病疫苗疗法经受住了考验,在法国乃至世界扩大了影响,赢得了公众的信任。时间回溯到1885年12月,4位儿童远渡重洋到达法国巴黎——他们来自美国纽约,因为被疯狗咬伤,慕名前来寻求治疗。而当他们成功获救并回到美国,巴斯德和他的狂犬病疫苗疗法自然登上了美国各大报纸的头版。第二年,也就是1886年3月,又有19名被染上狂犬病的疯狼咬伤的俄国人被送到乌尔姆路的狂犬病诊所——他们中有16人被治愈,3人因伤势严重及时间延误而死亡。这件事当然也在俄国造成了轰动,并促使俄国人决定引进这一神奇的疫苗疗法。很快,在圣彼得堡(当时的沙皇俄国首都),英国的伦敦、奥地利的维也纳、德国的耶拿和波兰的华沙,都开始了狂犬病疫苗的接种,巴斯德的成果终于遍地开花……

1886年,阿拉伯国家、俄国等世界各地的患者来到巴斯德位于巴黎的实验室进行狂犬病疫苗接种。

回顾巴斯德狂犬病疫苗疗法从尝试到成功的历程,我们理应纪念那两位最初的受试者——约瑟夫·梅斯特和让-巴蒂斯特·朱皮尔,当然还有巴斯德的坚定支持者如阿尔弗雷德·维尔皮昂院士、约瑟夫·格朗歇博士、法医布鲁阿德尔以及巴斯德的团队,包括艾米尔·鲁。但我们也不该遗忘那些代表失败和波折的名字——路易斯·佩尔蒂埃、于勒·鲁叶、约瑟夫·史密斯,甚至那两位没有留下名字,几乎不为公众所知的人物。要知道尽管面临死亡威胁,如果没有非凡的勇气,那些最初的受种者也不会敢于尝试接种足以致命的病毒。而失去了坚定的支持者,巴斯德就只能孤军奋战。

至于巴斯德本人,他从此达到事业顶峰。1888年11月14日,由其倡议,以其命名的巴斯德研究院正式成立,法国总统、俄国沙皇和众多社会名流、学术界名人都参加了盛大的典礼——这成为他人生最辉煌的时刻。1895年9月28日,这位被法国人民视为英雄的伟大科学家与世长辞。次月5日,法国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此后他就长眠在巴斯德研究院地下室的墓室之中。时间再向后推移110年,2005年,法国国家二台举办最伟大的法国人评选,路易·巴斯德位列第二,显示出法国人民对他的尊敬和爱戴——他从未被遗忘。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 1940年纳粹德国攻占巴黎,当有德军想闯入研究院的地下室时,遭到一位白发老人的誓死阻拦。这白发老人就是当年的小约瑟夫·梅斯特,他一直受到恩人巴斯德的关照,长大后还成了研究院的看门人。面对德军,他用生命捍卫了逝者最后的尊严。几天后,或许是因为极度抑郁,他在自己的房间里饮弹自尽。而当年曾经轰动巴黎的牧羊人让-巴蒂斯特·朱皮尔后来同样成为研究院的看门人,甚至还有一尊表现他英勇事迹的雕像留存下来,至今摆放在研究院中,任后人凭吊和纪念……

(责编:刘婕)

猜你喜欢

巴斯德约瑟夫斯特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谁动了约瑟夫的钥匙?(下)
谁动了约瑟夫的钥匙?(上)
细菌学之父巴斯德
童话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
约瑟夫·科尔曼的歌剧批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