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银行致力于“双碳”目标实现具体实践
2023-01-06李谭
李谭
摘 要:国内外商业性银行金融机构要确立和坚信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深入借鉴国际及国内先进金融机构助力“双碳”目标的实践,促进社会向可持续方向前进。从完善框架和标准、巧用离散机制、激发“双碳”市场内生动能等方面入手,力争金融专业机构在相关限制性难点上突破,以期撬动更多资金以市场化方式投入减污降碳领域,进而迎接新的发展高潮。
关键词:商业银行; “双碳”目标;绿色低碳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35-0080-03
2022年以来,在绿色发展新态势下,全球绿色金融市场持续有序发展,中国的绿色金融及碳金融市场受之影响也呈现出快速增长之势并不断完善。
一、商业银行是“双碳”目标的重要参与对象
(一)国际国内层面
全球气候变幻无常是本世纪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棘手问题。气候风险的不确定性对经济金融的影响逐渐加深,从国际维度看,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大方向。此外,久负盛名的金融权威机构巴塞尔委员会与欧洲中央银行及英格兰银行等相继公示自身研究机构撰写的气候风险相关指引和相关研究报告。金融监管机构在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对于气候这一类的不确定性和相关金融机构在双碳中的作用愈来愈关注[1]。从国内来看,随着我国成为全球首个制定“双碳”目标顶层设计的发展中国家,坚定“双碳”目标及矢志不渝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这期间,寻找有效减排成本达到最优,进而助推我国实体经济向好发展的碳金融,成为了各家相关涉碳金融机构纷纷驶入的快速车道。与传统金融行业的最大的区别在于,发展涉碳类金融旨在解决市场失灵导致的碳减排投资不力等相关难题。我国的碳金融滞后一些,目前尚处于初级发展过程中,大多数的涉碳类金融机构提供的专项金融服务仅限于碳减排项目方面的资金类贷款合规审批,无论是从微观视角的碳金融供给,还是从国家宏观调控层面的“双碳”投入,均无法在数量上直接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碳中和转型的催化剂[2]。
(二)自身层面
金融是现代国民经济体系的极其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国有大中型银行类金融机构在我国金融业中占有绝对主导话语权[3]。“双碳”目标必将对人民的美好高质量生活方式带来极其深远的变化,也必然重塑我国的经济体系形态、产业比例及能源构成。披露碳排放相关信息,切实履行绿色和生态责任,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金融手段、调动金融资源。
二、支持“双碳”目标的国际实践
(一)制定“双碳”投融资战略
“双碳”投融资战略是商业银行拥护“双碳”的方针性、道路性和顺序性具体行动指南。银行类金融机构在我国经济社会的资金配置中的特殊性,决定了环境社会要向绿色低碳的方向领域快速蜕变,就必须发挥好银行类专业金融机构在投融资领域的突出引领示范作用,从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典型双高企业的信贷方面敞口。例如,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美国花旗银行计划到2033年前达到大约4000亿美元涉碳方面的融资,资金的主要投向包括:林业碳汇经济、清洁环保能源使用、能源有效率改进、气候金融、环保交通出行和水资源高效利用。花旗银行还对“双高”行业进行各种限制,比如,强化煤开采过程环保,提升石油及天然气行业环保审查标准;对原有动力煤开采公司信贷大幅度缩减,预计到2026年减少65%,到2033年减少98%;2033年基础能源和常规电力投资实现预想的减排标准[4]。
(二)可持续关联贷款起步
可持续发展关联贷款可用于一般企业用途,不一定对应到绿色项目和绿色领域,而主要通过将贷款条款与借款人预先确定的绩效目标挂钩,从而改善借款人的可持续发展绩效[5]。苏格兰渣打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2021年分别与台积电签订了为期两年的20亿美元和三年10亿欧元的可持续发展关联贷款;我国中粮国际与7家银行签署了一项新的可持续发展关联贷款协议,金额为7亿美元的三年期贷款,与中粮国际的可持续发展表现挂钩。贷款人同意以降低利率的方式,为中粮国际提供财务激励,以实现预先设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目前来看,可持续关联贷款刚刚起步,后期定会持续深入发力于“双碳”目标实现的具体实践当中[6]。
(三)全球金融机构走向净零
截至2022年3月,代表130万亿美元资产的450多家公司已经加入了格拉斯哥净零金融联盟,几乎是4月份该联盟启动时所代表约70万亿美元资产的2倍,全球金融机构逐步走向净零。各类型净零工作组测量投融资客户碳排放情况,并将相关情况的考虑纳入投融资业务决策考量依据。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国际净零银行业联盟(NZBA)的快速发展。该联盟于2021年4月成立,截至2021年12月初已覆盖45个国家的97家银行,管理的总资产达66万亿美元,占全球银行资产的46%。其中包括欧洲资产排名前十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北美的十大商业银行、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十大银行中的六家、在亚太地区十大银行中的三家,如花旗集团、富国银行、摩根大通、高盛集团、汇丰集团、渣打银行等著名银企。该联盟将重点支持成员机构坚决履行联盟承诺,并共同探讨相关碳核算、抵消及具体目标设定等。加入该机构的主要承诺是:要在2050年前后实现具体运营、经营贷款和投融资组合的温室气体达到净零排放[7]。
三、促进“双碳”目标的国内实践
(一)确立支持绿色低碳战略方向
“十四五”期间是“双碳”目标实现的重大战略机遇期、窗口期。全国金融体系自上而下要认识到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光荣使命和重要政治任务,要逐步构建完善的“双碳”金融长效机制,加强气候不确定性管理,将其纳入金融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整体布局,进而增强金融业发展韧性和普惠性。目前已确立了绿色低碳发展的总基调,经过深入调研走访适时出台了相关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专项整顿措施,在“十四五”金融高端战略规划等制度高层设计中就金融应对异常气候问题及促进“双碳”发展作出了全局性安排。金融机构不仅要成为中国“双碳”目标的实践先行者还要成为其引領者[8]。
在探索未来“双碳”发展路径上,银行应充分发挥好平台的赋能作用,补齐县(市)级法人银行在人才方面匮乏、信息交流不对称等方面的发展明显短板[9]。从省级层面搭建绿色金融组织架构,设置“双碳”金融部门,针对性培育或引进专业专门人才。还要科学谋划绿色金融中长期发展规划,从银行绿色信贷、券商绿色债券、储户绿色投资、银行绿色结算存管服务、金企绩效考核、不确定性防控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和调研。要注重信息平台搭建及架构,努力协调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搭建绿色发展信息实时共享平台,实施企业环境相关信息、绿色基础项目、绿色设施改造、绿色建筑建造等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从根本上解决县(市)级法人银行信息获取难的问题。除此之外,还要推动县(市)级法人银行将“双碳”金融纳入其公司治理,制定并执行双碳规划,完善相关资源配套,抓好政策落地和具体的落实[10]。
(二)推动绿色金融创新
利用全方位鼓励绿色金融创新,从而达到“双碳”目标又快又好实现。引导丰富绿色金融相关产品;在发展绿色信贷的既有基础上引导县(市)级法人银行积极开展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票据等相关业务,围绕“双碳”目标实现积极推广碳资产质押融资、碳金融结构性存款、低碳主题信用卡等金融业务;丰富绿色产品体系,拓宽市场融资有效途径,优化金融专业服务,助推绿色低碳转型。主动引导绿色行动,探索将居民的家庭碳减排、低碳出行、参与绿色公益、绿色共建行动等行为纳入到个人信用档案,建立绿色专门积分,与居民消费贷款、信用卡授信、理财投资等产品挂钩,引领社会大众成为绿色消费的积极践行者和实际推动者。
(三)持续加强气候风险管控
在实际发展中,银行应加强统筹协调,发挥平台引领功能,加强对气候与生物多样性不确定性的识别、分析、缓释和控制研究。准备将气候与生物多样性不确定性纳入全面不确定性治理体系,将“双碳”要素纳入相关产品设计创新、流程思路设计、年底效能考核、风险管理等全流程。加快智能系统建设,提高气候不确定性的准确识别、精准计量、适时监控、报告能力培养。积极引导县(市)级法人银行争取到人民银行的绿色再贷款、再贴现等低成本资金和碳减排支持工具,协调好政府部门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等外部政策激励,降低绿色信贷融资成本,增强风险抵补能力,在支持绿色发展上抢占好先机,争取更多的资源,拓展更大的市场外部空间。
(四)主动带头节能减排
完善气候和环境信息,在推动业务经营绿色转型的同时,银行类金融机构应带头践行绿色低碳理念,从自身运营“碳达峰、碳中和”做起,带头节能减排,率先绿色转型。要加强低碳运行管理,依托科技创新逐步实现低碳办公,鼓励员工参与垃圾分类、低碳出行、节水节电节纸,从自身做起,参与绿色碳减排行动。要统筹规划,探索建设“碳中和”试点网点,根据能耗分布、用能占比及地理位置等综合因素,按照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原則,在自身办公地点建设屋顶光伏站,通过利用光伏办公供能、智慧低碳办公照明、试点光伏办公采暖等方式,对网点进行全方位节能改造,探索出一条网点运营“零碳排”新模式。
四、我国商业银行助力“双碳”目标政策建议
(一)妥善制定“双碳”目标相关行业标准
丰富和完善“双碳”目标政策工具栏,研究出台符合“双碳”目标的金融条例行规等相关全国规范性标准文件。研发专门促进“双碳”目标实现的工具,利用好优惠政策来鼓励再贷款,从而引导相关银行类等机构增加与“双碳”目标相关的持续稳定投放各类促进“双碳”目标实现的专项贷款。将异常气候预测和环境不确定性分析及压力测试常规化,及时防范化解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可能诱发的区域性乃至全国行业性的大规模、不确定性危机。以“双碳”目标为主要约束限制,分批分类完善好“双碳”背景下的经济金融标准图谱。根据需求及适用的根本原则,制定好新“双碳”目标背景下的金融标准明细表。推动各类成套国际标准在各类先行示范区先行试点。各机构要参与ISO/TC622项下的“双碳”目标背景下金融标准研究,深入扎实做好绿色低碳金融标准,从而撬动更多国内外社会资金投资碳减排领域。
(二)完善低碳治理机制
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化,完善“双碳”目标激励约束机制,夯实“双碳”背景下的宏观审慎政策制度,扎实推进,将极端气候变化相关不确定性也纳入到有关“双碳”方面的宏观审慎政策制度基本框架上来,推动金融机构开展不确定性评估和压力测试。不断降低碳风险不确定性敞口,缓解市场过度失衡。从应对气候不确定性、双高行业信用展期不确定性变化维度出发,用新理念管理框架构建,减少收益、不确定性之间的不对称。明确说明市场配置资源在“双碳”目标实现的决定性及全局性的地位,直接打压那些不顾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级的做法,重点培育如低碳环保建筑的建造、智慧低碳交通的运行、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推广等,助力“双碳”行业的发展。持续加大对绿色低碳技术探究与调研、碳减排生产与循环、工业基础领域低碳化和数科化转型的培植。
(三)深化国际合作
积极发挥好我国作为G20峰会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联合主席的作用,与各主要部门一道共同发声呼吁,推进G20峰会“双碳”目标工作。深化各类各级别国际领域交流,以“双碳”目标作为我国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重要切入点和入场券。此外,继续通过NGES、IPEF、中欧等多边和双边世界级平台,积极宣传推广我国“双碳”目标前沿策略、法规标准和专门实践,贡献东方智慧。将我国的有关经验及资源深入到“金砖合作”、“南北合作”和“一带一路”倡议当中去,从而彰显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大国形象,从而使我国在国际金融的地位及话语权实现弯道超车。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李怡璇.“双碳”目标下碳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J].商业观察,2022,(8):17-19.
[2] 刘传恒,栾伟,郭根延.绿色金融发展对碳权交易及碳排放的影响机理研究[J].商展经济,2022,(7):133-136.
[3] 李琪.绿色金融助力生态资源的价值实现——中国银行业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创新系列典型案例[J].中国银行业,2022,(2):82-85.
[4] 王光远,胡蓉卿.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和绿色金融的监管分析及建议[J].现代金融导刊,2022,(2):61-67.
[5] 郑群哲.中国碳金融发展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2,(2):75-79.
[6] 周宏春.碳金融发展的理论框架设计及其应用探究[J].金融理论探索,2022,(1):10-18.
[7] 孙秋枫,年综潜.“双碳”愿景下的绿色金融实践与体系建设[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71-79.
[8] Guo, Qianqian,Su, Zhifang,Chiao, Chaoshin. Carbon Mmissions Trading Policy, Carbon Finance, and Carbon Emissions Reduction: Evidence from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in China[J]. Economic Change and Restructuring,2021,(6).
[9] 宋龙飞,吴昊.碳金融研究的前沿、热点与趋势——基于科学知识图谱分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1,(1):31-37.
[10] 许子萌.湖北碳金融市场风险的度量——基于6+1碳试点和非试点数据[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2):19-23.
[责任编辑 兴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