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款《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辨伪
2023-01-06肖汉泽
文_肖汉泽
安徽省阜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
内容提要:《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研究获重大突破,专家们一致认为其是“唐人墨迹”,这无疑是正确的。然书家是谁?是否如名款所云李白?本文拟以李白书风的基本特征为参照加以辨别。要掌握李白书风的基本特征,首先要弄清李白所处社会的时代特征和李白性格的基本特征,从而掌握李白书风的基本特征,并用这个基本特征作参照加以辨别。符合这个基本特征的,不一定就是李白书法,但不符合这个基本特征的,一定不是李白书法。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图1)的研究已获重大突破,专家们一致认为是“唐人墨迹”,这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它是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的专家级研究成果。然而书家是谁?是不是此帖名款所云李白?南宋著名目录学家、藏书家晁公武,面对“近蜀本又附入左绵邑人所裒曰白隐处少年所作”“尤为浅俗”的六十篇诗作,告诫读者:“白天才英丽,其辞逸荡隽伟,飘然有超世之心,非常人所及,读者自可别其真伪也。”[1]这种“尤为浅俗”的诗篇,与李白“逸荡隽伟”的诗风相比较,是不相符合的。读者以此衡量,自可辨别真伪。这就给我们一个基本的辨别取向,即以李白书风的基本特征作参照加以对比衡量。李白书风的基本特征是与李白所处社会的时代特征和李白性格的基本特征分不开的。要把握李白书风的基本特征,首先要弄清李白所处的盛唐社会的时代特征和李白性格的基本特征。
图1 唐 李白(款)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
一、盛唐社会的时代特征和李白性格的基本特征
李白生活在充满浪漫气息的大唐盛世。唐朝开国以来,唐太宗李世民文治武功,雄才大略,开创了堪载史册的“贞观之治”。开元年间(713—741),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大唐盛世,疆域辽阔,国势强盛,四夷宾服,万邦来朝,经济发达,百姓富有,思想开放,兼容并蓄,社会充满浪漫气息。以诗赋为进士科主考内容录取进士的科举改革,又极大地促进了盛唐诗歌蓬勃发展,激发了盛唐诗人建功立业、忧世救世的政治热情和傲对权贵的抗争精神。
唐朝又是一个崇尚道教的国度,定道教为“国教”。唐玄宗设《老子》《庄子》《文子》《列子》“四子科”取士。玄妙奇谲的仙道文化,盘根错节地渗透在大唐的机体里。道教文化信奉神仙,推崇羽化成仙境界,致使仙游之习蔚然成风。道家又信奉精神自由,道法自然,崇尚超然洒脱、不受约束的人生境界,使人滋生狂放不羁、洒脱飘然的性格和浪漫主义气质。这一切便孕育和形成了大唐盛世气度恢宏、超迈洒脱、豪放浪漫的时代特征。
李白生逢盛世,是唐代文人中受道教文化影响最深的一位。李白的族叔李阳冰《草堂集》序云:“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董诰等编纂《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七)李白母亲梦见太白金星后孕育而生李白,所以起名李白,取字太白。太白金星是道教中知名度最高的神仙,于是李白一出生便打上仙道文化的印记。
李白生长于道教氛围浓厚的蜀中之地,出身儒商之家,“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李白《感兴》)。他少年就求仙访道、击剑侠游。二十五岁离蜀,经巴渝,出三峡,入江陵,拜谒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司马承祯,司马承祯称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四十二岁幸会贺知章,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他以“谪仙人”自居,自诩“青莲居士谪仙人”(李白《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
他自比大鹏,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抱负,两入长安,希望通过结交王侯将相,平步青云,一飞冲天,幻想登上宰辅宝座,建立不世之功。他常以道家哲学,观人处世,但屡遭失败。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虽获翰林供奉一职,但好景不长,没多久即为权贵诋毁,落得个赐金放还的结局。安史之乱中,李白以为报国有时、建功有机,入永王幕府,因永王与肃宗争位,被系浔阳狱,流放夜郎,中途遇赦。自此游仙不止,以飘然出尘的奇异想象、浩荡放逸的浪漫情怀,写了大量的描绘仙境的游仙抒怀诗。
他生活极为洒脱、闲逸,飘然若仙。“虽长不过七尺,而心雄万夫。至于酒情中酣,天机俊发,则谈笑满席,风云动天。非嵩丘腾精,何以及此。”(李白《秋夜于安府送孟赞府兄还都序》)
他交游道侣,“幕天席地,友月交风”(刘熙载《艺概》卷二),“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一泉之旁,一山之阻,神林鬼冢,魑魅之穴,猿狖所居,鱼龙所宫,往往游焉”(孙觌《鸿庆居士集·送删定侄归南安序》)。他“耽老氏之言,继少卿之作,文以述大雅,道以通至精。卷舒天地之心,脱落神仙之境”(李白《奉饯十七翁二十四翁寻桃花源序》),自述“系飞帆于半天,泛渌水于遥海。欲去不忍,更开芳樽。乐虽寰中,趣逸天半。平生酣畅,未若此筵。至于清谈浩歌,雄笔丽藻,笑饮醁酒,醉挥素琴,余实不愧于古人也”(李白《暮春江夏送张祖监丞之东都序》)。
“《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恢宏,飘然有超世之心。”[2]曾巩所云《旧史》是指后晋刘昫《旧唐书·李白传》,《传》云李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少年时期就“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而且是逸才,其实就是说李白具有豪放飘逸的性格特征。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诗评》云:“太白天才豪逸,语多率然而成者。学者于每篇中,要识其安身立命处可也。”“豪逸”,即豪放飘逸,云李白性格豪放飘逸。宋代蔡絛《西清诗话》云:“李太白秀逸独步天下,其遗篇世多传之。”秀逸者,清秀飘逸也,即云李白具有清秀飘逸的性格特征。明代朱谏《辨疑小序》云:“矧夫李白材由天授,气雄万夫,胆略疏阔,迥出尘表。故其见于文辞者,廓然如太清,皎然如皓月,若风云之变,若江河之流,触之即动,感之即应,不假思维而从容骏发,在当时无不知有李白而愿睹其眉宇者。”(朱谏《李诗选注》卷十三)“材由天授,气雄万夫,胆略疏阔,迥出尘表”,即豪迈奔放、超凡脱俗、洒脱飘逸之意,云李白具有超凡洒脱、豪放飘逸的性格特征;而其诗文“廓然如太清,皎然如皓月,若风云之变,若江河之流,触之即动,感之即应,不假思维而从容骏发”,所以“在当时无不知有李白而愿睹其眉宇者”。明代高棅《唐诗品汇》云:“李翰林天才纵逸,轶荡人群,上薄曹、刘,下凌沈、鲍,其乐府古调,能使储光羲、王昌龄失步,高适、岑参绝倒,况其下乎?”所谓“天才纵逸,轶荡人群”,就是说李白豪迈奔放,洒脱飘逸。
李白生活的大唐盛世,气度恢宏,超迈洒脱,豪放浪漫。在这样的时代特征影响下,他不执着于世情,逐步形成了狂放不羁、超凡洒脱、豪放飘逸的性格特征,而飘逸是他性格的基本特征。
备用监控中心是为在主监控中心发生各种灾难的情况下准备的,因此主监控中心的所有正常监控电网的功能在备用中心里都要有,要求备用中心随时可用,保证实用性;另外,考虑到备用中心只有在主中心灾难的情况下才投人使用,使用的几率不高,所以,我们在建立备用监控中心时,在保证可用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做到少投人。
二、李白书风的基本特征
气度恢宏、超迈洒脱、豪放浪漫的时代特征和李白狂放不羁、超凡洒脱、豪放飘逸的性格特征,形成了李白雄健浑厚、疏朗宕荡、豪放飘逸的书法风格,飘逸也是李白书风的基本特征。
(一)历代书家评述李白书风
唐会昌三年(843)二月,晚唐裴敬前往当涂青山,拜祭李白墓并撰祭文《翰林学士李公墓碑》云:“予尝过当涂,访翰林旧宅。又于浮屠寺化城之僧,得翰林自写《访贺监不遇》诗……又于历阳郡得翰林《与刘尊师书》一纸,思高笔逸。”[3]裴敬曾于历阳郡得李白《与刘尊师书》一纸,亲睹李白书迹,评价其书法“思高笔逸”,评价其书风为“逸”。
宋徽宗赵佶在李白《上阳台帖》(图2、图3)跋中评论:“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评价李白“字画飘逸,豪气雄健”,简言之,即李白书风豪放飘逸。
图2 唐 李白(款) 上阳台帖
图3 唐 李白 上阳台帖(真迹部分)
宋《宣和书谱》卷九载:“太白尝作行书,有‘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画尤飘逸,乃知太白不特以诗名也。”[4]评价李白“字画尤飘逸”,即书风“尤飘逸”,在“飘逸”的程度上更进一步。
元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五亦载李白“尝作行书,有‘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画尤飘逸,乃知白不特以诗名也”。在李白书法风格评价上与《宣和书谱》相同,也是在“飘逸”前面加了一个“尤”字,即“尤飘逸”。
清乾隆皇帝在《上阳台帖》引首题写“青莲逸翰”四字,突出了“飘逸”的“逸”字。在接下来的题跋中,乾隆皇帝写道:“太白此帖语,文集所不载。宋徽宗跋‘乘兴踏月’云云别是一帖,见于《宣和书谱》,盖泛论白书,非专指是帖也。观其笔气豪逸,非他人所能赝托,张晏以下诸跋亦皆可据,其为青莲遗墨不妄耳。”乾隆皇帝对李白书法的评价是“笔气豪逸”,“豪逸”即豪放飘逸之意,在“飘逸”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种“豪”意。当然,基础还是“飘逸”。
(二)李白现存书迹的书法风格
李白的书迹,《宣和书谱》记载,宋廷内府收藏有行书《太华峰》《乘兴帖》二种,草书《岁时文》《咏酒诗》《醉中帖》三种[5],另有《与刘尊师书》、《廿日醉题》、《送贺八归越》(图4)[6]、《天马歌》[7]等多种,均已失传。今存李白唯一墨迹珍本是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上阳台帖》(尽管目前仍有争议,但系主流观点,公认度极高。此帖于《石渠宝笈初编》有著录)。此外,尚有李白手迹碑刻存世,有文献明确记载的实物碑刻,目前公认的有现存曲阜孔庙的《送贺八归越》(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卷》书迹附录)。
图4 唐 李白(款) 送贺八归越(碑刻拓片)
《石渠宝笈》记载,《上阳台帖》书于白麻纸上,纵28.5厘米,横38.1厘米,5行,25字,云:“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天宝三年(744)三月,李白上书还山,获准后离开长安;四月,到达东都洛阳,巧遇杜甫,相约游王屋山,于司马承祯祭日(“十八日”)抵阳台宫。面对司马承祯阳台宫壁画,李白睹画思人,写下此帖。
《上阳台帖》引首清乾隆皇帝楷题“青莲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瘦金体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七字。后纸有宋徽宗赵佶,元张晏、杜本、欧阳玄、王馀庆、危素、驺鲁,清乾隆皇帝题跋和观款。卷前后钤有南宋画家赵孟坚“子固”“彜斋”、权臣贾似道“秋壑图书”,元代陕西行省平章政事集贤学士张晏“张晏私印”、书法家兼文学家欧阳玄“欧阳玄印”,明代鉴藏家项元汴,清代藏书家兼文学家梁清标、书画鉴藏家安岐、清内府,以及近代鉴藏书画家张伯驹等人及机构鉴藏印。
宋徽宗赵佶帖后跋云:“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评价李白“字画飘逸,豪气雄健”,简言之,即李白书风豪放飘逸。虽非专述《上阳台帖》,却也是专评李白书风的。乾隆皇帝跋云:“观其笔气豪逸,非他人所能赝托,张晏以下诸跋亦皆可据,其为青莲遗墨不妄耳。”评价李白《上阳台帖》“笔气豪逸”,即云李白书风豪放飘逸。这两位皇帝书家的评价不谋而合,又颇为精准。元代张晏称赞《上阳台帖》云:“谪仙书传世绝少,尝云:欧、虞、褚、陆真书奴耳。自以流出于胸中,非若他人积习可到。观其飘飘然有凌云之态,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尝遍观晋唐法帖,而忽展此书,不觉令人清爽。”张晏评价《上阳台帖》“飘飘然有凌云之态,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实际上是说李白书风超迈飘逸。
《上阳台帖》草法精妙娴熟,结体宽博舒展,通泰超迈,稚拙而不呆滞,洒脱而不轻浮。行笔如行云流水,婉转流畅,刚柔并济,不拘法度,于苍劲中见隽秀,于雄浑中见飘柔,意态万千。章法畅达,亦庄亦谐,错落有致;笔墨酣畅,浓淡相宜,挥洒自如;线条流美,提按点画,俯仰有仪;笔势连贯,虚实掩映,豪迈劲拔。信笔所至,“高”重“书”轻,“万”大“有”小,“非”扁“老”狂,“千”出侧锋,“情”斜“台”正,“山高”有坠石之势,“老笔”有轻托之功,等等。通篇凤跱龙拿,抑扬顿挫,朴拙雄浑,大气磅礴,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跌宕如山石坠落,飘柔如飞鸿凌空,隽秀优雅但不拘谨,神形逸荡而富有节制,流露出“笔落惊风雨”(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落笔生云烟”(欧阳修语)[8]的豪放飘逸之风。
李白的手迹碑刻《送贺八归越》,刻于何年,无从查考。其诗作于天宝三载正月在长安任翰林供奉时,贺八即贺知章,系贺知章告老还乡时的临别赠诗。诗云:“镜湖流水春始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清人王琦编注的《李太白全集》卷十四有《送贺宾客归越》一诗,与碑刻相比,内容只有首句“镜湖流水春始波”中“春始”与“漾清”的区别。碑刻系草书,结体狂放,行笔任性,收放自如,动感强烈,跳跃宕荡,灵动飘然,奇趣无穷,有狂放飘逸之风。
回观李白一墨一碑书迹的风格,《上阳台帖》豪放飘逸,《送贺八归越》碑狂放飘逸,可见,飘逸是李白现存书迹的共同特征。由上述历代书家的相关评述不难看出,飘逸亦是李白书风的基本特征。
三、根据李白书风的基本特征来辨别《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
飘逸是李白书风的基本特征,掌握了这个基本特征,可以根据它来辨别李白款《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是否为李白书法真迹。
根据日本学界公开的信息和相关资料(光明网《陈佩秋、傅申等关注流失海外的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等),《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曾长期收藏于日本福冈县太宰府市的筑紫观音寺。江户时期,此帖由小仓藩藩主细川家族私人收藏,细川家“废藩置县”移居东京时出售了此帖。几经辗转,此帖被日本古笔收藏家明日香宁范购藏。为了考证此帖价值,20世纪80年代,明日香宁范先生曾请中国文博界专家进行过多次鉴定。
1986年4月,国家文物局全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组长谢稚柳先生,在日本考察期间曾见到此帖,遂写家书云:“惊见李白嘲王历阳帖,笔力劲健,气势遒迈,书风符合唐代法书风格,为唐人墨迹,许李白真迹谓然,尤足珍也。”自此拉开了对《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真伪和价值的讨论。
1987年11月,明日香宁范先生携帖来华,向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史树青先生求教,史先生组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严绍璗、孙静,以及北京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主任李致忠等专家、学者讨论研究。1989年春,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启功先生赴日参展,明日香宁范先生请其对此帖进行鉴定。2017年,香港李白诗词书法研究会的工作人员请求著名文物专家傅申先生,以及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陈佩秋先生,再次鉴定此帖。
中国文博界专家们十分重视,并且付出了极大的热情和艰辛的劳动。2018年,85岁高龄的傅申先生历经数年编撰并出版了《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考》一书。“傅申先生严考前人之事,把握李白其人之心、其人之性、其人之学。对历代记载关于李白的部分书法资料进行考证、梳理、汇编,同时对传世李白墨迹与题刻进行认真比勘;并从《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在日本的递藏过程,李白与遣唐使的关系,晋唐毛笔制作与章法艺术,以及李白与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李邕、张旭、颜真卿和怀素等人的关系等诸多层面进行考证、推理。在经过仔细研究,严谨推理、彼此借鉴的基础上,傅申先生将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的学术研究向前推进一大步,学术意义重大。”[9]
经过谨慎深入的研究后,文博界专家们分别发表了自己的鉴定意见,现分述于后。史树青先生认为:“此帖墨迹深沉,陈旧自然,笔力遒劲、洒脱,从墨迹笔法可以认定为唐代人笔迹无疑,具有当时文人自由型的笔锋特征。”严绍璗教授认为:“此卷纸质呈黄,纤维较细,然手感发硬,与敦煌写经多种相仿,可证为唐人唐纸书迹,与故宫博物院所藏李白墨迹一起,作为李白研究方面的重要资料,可以确认其重要的文献价值。”孙静教授认为:“此帖纸质亦甚似唐代麻纸,通过对该帖中涉及避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从该帖中可以看到李白诗风之纵恣与处于三教并存、思想较为自由环境中之唐人,称该帖为‘证史之一助也’。”李致忠先生认为:“该帖用纸的纤维、厚度、光洁度、拉力等,与敦煌遗书中唐人写经的用纸一致,认定为唐代麻纸;其字且神全气古,颇具唐人笔意,似出自唐代文人之手,以其纸、墨、字格观之,当是唐时遗物无疑,诚属希世之珍。”启功先生认为:“这件作品书法风格独特,形神两全,各个方面都体现唐代特点,时代特征明显,必是唐人妙墨。是否为李白亲笔所书,不能否认,尚需进一步研究考证。单就从书法艺术看,不失为一件极精彩的唐人墨迹。”陈佩秋先生认为:“此帖纸本,整体色泽发黄黑,纸面折痕,可以看出,纸质脆,纤维较细,与传世敦煌写经极为相似。尤其此帖笔法,明显流露出唐初欧、褚及隋唐写经的用笔取势。此帖符合盛唐时代笔性特征,为唐人墨迹是无疑的。细观此帖,有文人用笔不拘小节、天马行空的感觉,笔意中隐隐有剑气的流淌,与史书记载的李白为大唐剑仙、酒仙十分相符,当是李白真迹亦未不可。”傅申先生认为:“然此《嘲王历阳不肯饮酒》诗帖,纸色醇古、书风刚健,非唐笔不能书,其为唐人墨迹无疑,故可定为李白!”
撇开书帖作者的确定,专就墨迹及纸张而言,专家们的评述意见,可以说都是中肯的、准确的、实事求是的。专家们一致认为是“唐人墨迹”,这个结论很重要,也很准确,因为它是专家们在显微镜下,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长期辛勤劳动的研究成果,符合此帖产生的时代特征。
从专家们鉴定意见的观察面看,大体分为用纸、用墨和书风三个方面。用纸、用墨且不论,只看书风一面。鉴定中明确涉及书风的,有史树青先生“笔力遒劲、洒脱”的评述,有孙静教授“从该帖中可以看到李白诗风之纵恣与处于三教并存、思想较为自由环境中之唐人”的评述,有李致忠先生“其字且神全气古,颇具唐人笔意”的评述,有启功先生“书法风格独特,形神两全”的评述,有陈佩秋先生“有文人用笔不拘小节、天马行空的感觉,笔意中隐隐有剑气的流淌”的评述,有傅申先生“书风刚健”的评述。
史树青先生“笔力遒劲、洒脱”的评述,是对“笔力”的评价;孙静教授的鉴定,旨在说明此帖作者系具盛唐特征的“唐人”;李致忠先生和启功先生的鉴定,并无具体的书风评价;陈佩秋先生述及文人用笔的感觉、隐隐剑气的流淌,并无对书风特征的直接概括;傅申先生“书风刚健”的评述,切中刚健豪放一风。总体来看,基本没有飘逸之风的明显评价。
那么,何谓飘逸?在辞书中,一是指俊逸潇洒,二是指文笔骏快,三是形容轻疾貌。其中“逸”字,始见于春秋金文。《说文解字·卷十·兔部》云:“逸,失也。”三国吴韦昭注:“逸,奔也。”字形从“辶”,从兔,会意字;引申为逃失、超脱、飘然之意。唐代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飘逸》中这样表述:“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缑山之鹤,华顶之云。高人惠中,令色缊。御风蓬叶,泛彼无垠。如不可执,如将有闻。识者已领,期之愈分。”概言之,飘逸者,仙气飘然,其行如仙人御风,足踏蓬叶,轻疾高扬,恬淡潇洒,逍遥于太空之中,似“缑山之鹤,华顶之云”。一言以蔽之,潇洒灵动、超凡脱俗、飘飘欲仙是也。对李白书风基本特征的表述,还是用飘逸最为确切,最为简捷,也最为精准。君不见古人(包括两位皇帝书家)即用“飘逸”“尤飘逸”或“豪放飘逸”来表述之。在现代,“飘逸”也是常用词,俯拾皆是。而上述鉴定中,无一例是用“飘逸”来评价李白款《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的,包括谢稚柳先生家书所云“笔力劲健,气势遒迈,书风符合唐代法书风格,为唐人墨迹”在内。此也无怪,这正说明此帖不具备飘逸之风的特点,不符合李白书风飘逸的基本特征。符合飘逸基本特征的,不一定就是李白书法;但不符合飘逸基本特征的,一定不是李白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