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作业有效布置探析
2023-01-06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程大海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程大海 史 宇
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要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出发点,要“把握功能、严控总量、提高质量、强化管理”。
高中化学作业是“有效开展化学日常学习评价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能“有效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但是,当前化学作业布置中存在突出问题,急需改变作业布置策略。
由于高考竞争压力的影响,教师主要追求学生考试分数的提高,在布置化学作业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重视数量,忽视质量。教师往往“面面俱到”,作业“成套”留,重点不突出,学生深陷题海,负担重、效率低,不利于形成化学学科思维。
2.“一视同仁”,没有分层次。大多数教师给所有学生留相同的作业内容,没有针对学生基础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分层布置。结果是,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
3.形式单一,实践缺位。教师只布置“书面”作业,局限于书后习题或教辅资料,从题目到题目,缺少化学实验等实践类作业,脱离生活实际。
《通知》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创新作业类型方式”,“合理布置书面作业、科学探究、体育锻炼、艺术欣赏、社会与劳动实践等不同类型作业”。在多年教学实践基础上,我们认为布置下列形式化学作业,能有效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归纳整理类作业——培养化学学科思维
高中化学知识点多,内容庞杂,记忆量大。教师布置归纳整理类作业,让学生对所学本节或本章知识进行梳理、结构化,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内涵,构建知识体系,形成化学学科思维。
教师在布置这种形式作业时,可以指导学生画图列表或者构建思维导图。
1.画图列表。如《化学(必修一)》元素化合物部分,涉及多种典型物质的性质、应用、工业制法等知识,通过列表的形式,学生能更好地梳理、对比,找到共性,注意到差异性。例如:在学习碳酸钠、碳酸氢钠内容后,可以布置学生以图表的形式总结两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及互相转化的途径。
2.构建思维导图。《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理论性强,学生理解起来有较大难度,通过构建思维导图,能够让学生加深理解,形成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内容后,可以布置学生构建化学反应速率定义、计算、影响因素、有效碰撞理论等知识的思维导图。
二、学科阅读类作业——丰富知识激发兴趣
化学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教师布置学科阅读类作业,能让学生吸纳教材信息,理解学科知识,能让学生了解化学发展史,感悟化学家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探索过程,还能让学生关注化学研究前沿进展,了解化学在促进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样就能很好地丰富学生的化学知识,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教师在布置这种形式作业时,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化学教材、化学史资料或者化学研究前沿进展资料。
1.阅读化学教材。学科阅读,从阅读化学教材开始。通过阅读章节导语、正文、思考与讨论、资料卡片等,学生可以领会教材编写的逻辑结构,初步理解基础知识,能够发现课程重点和难点,在上课时带着问题听课,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更有利于提高化学学习能力。
2.阅读化学史资料。《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入化学史教育。教材编选了一些化学史内容,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再推荐或下发一些化学史资料。例如:在学习碳酸钠内容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科学史话”《侯德榜和侯氏制碱法》,再推荐学生阅读索尔维制碱法相关资料,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侯德榜先生的巨大贡献和付出的艰辛努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阅读化学研究前沿进展资料。当前,化学研究新成果、生产生活新应用不断涌现,教师布置学生阅读相关新闻资料,比如,在学习无机非金属材料内容后,布置学生阅读人造器官新进展相关材料,让学生感受到科技的迅猛发展,可以增强学生使命感。
三、实践体验类作业——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在实验室、在厨房,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所学化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布置这种形式作业时,可以引导学生做家庭小实验、自制模型或参观体验调查研究等。
1.做家庭小实验。《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中,涉及许多生活中常见的物质,通过设计家庭小实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例如:在学习皂化反应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让学生在家中利用废弃食用油和食用碱制作肥皂。
2.自制模型。《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内容抽象,学生通过自制物质结构模型,能更深刻理解共价键的特点,使化学知识形象化、立体化,能够很好地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内容后,可以布置学生自制CO2、CH4等分子空间结构模型,并在班级进行展示。
3.参观体验调查研究。《化学(必修二)》化学与可持续发展部分,涉及许多生活中的化学问题,通过参观、调查与研究,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例如:在学习“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内容时,可以组织带领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了解实际生产工艺、所用化学药品、水质检测方法等,让学生感受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四、拓展探究类作业——增强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化学源于生活,化学研究、化工生产成果又反过来服务生活。化学研究与化工生产,需要化学工作者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性地合成新物质、发明新工艺。
教师在布置这种形式作业时,可以引导学生优化实验或进行项目式学习。
1.优化实验。《化学(必修一)》中,涉及许多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制备实验,但有些实验在课堂中操作困难,或现象不明显。教师通过布置实验优化类作业,发散了学生思维,增强了创造力。例如:在课堂演示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时,由于胶头滴管中的水较难挤出,容易造成实验失败,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自行设计改进方案,优化喷泉实验。
2.进行项目式学习。《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涉及许多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知识。通过布置项目式学习作业,可以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好地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化学反应的调控”内容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完成“自制米酒的最佳实验条件探究”的项目式学习。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刻认识化学作业的独特功能,要精准分析作业布置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能力水平,精心设计不同形式的化学作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以积极的态度完成作业,并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构建化学知识体系,形成化学思维,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