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欠发达地区乡村小学美育研究
2023-01-06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宫笑莹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 宫笑莹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条件、自然条件、市场资源等原因,存在着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其中,城乡发展不平衡主要指的是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不仅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上,也深深地体现在受其影响的学校教育上。美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从被蔡元培首次纳入教育方针,到新中国再现教育政策,再到新时代“立德树人,以美育人”政策的提出,学校美育在政策变迁中起伏跌宕[1]。随着时代的发展,美育教育在政策的推动和社会的进步之下,也正在呈现更加完善、健全的态势,但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欠发达地区小学美育教学仍然存在现实问题。
一、研究综述
截至2022年3月24日,在“中国知网”上检索近五年(2017年3月24日~2022年3月24日)相关文献的结果如下:以“乡村小学”为主题共检索到学术期刊论文1279篇,学位论文434篇;以“美育教育”为主题共检索到学术期刊论文4784篇,学位论文213篇;以“美育路径”为主题共检索到学术期刊论文1007篇,学位论文296篇。主要内容为关于美育概念和发展、现状和策略的研究。
关于美育概念和发展的研究。我国的美育思想古来有之,从中国诗词的韵律美,到中国建筑的对称美,再到中国服饰的飘逸美,发现美、审视美、追求美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这一切既为新时代的美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基因,也为美育教育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可靠指引。从孔子认为修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到蔡元培将美育理论纳入教育方针,提出美育教育包括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再到近年来,学者杜卫将“感性”融入美育;战红岩将美育定义为中西方的“兼容意识”[2],有关于美育概念的探索在不断丰富完善。
关于乡村小学美育现状和策略的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日新月异,但美育的发展却面临城镇、区域差异大的问题。带着解决问题的态度,众多学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描述了我国美育教育现状。其中,学者杜巍巍认为美育课程缺乏创新性,大多数小学美育教育的力度不够[3];胡燕、孔凡哲、龚少英认为美育师资缺乏、力量薄弱[4];曹瑞敏,郭黎丽提出从目标、课程视角出发,结合传统文化进行美育探究[5],学者的研究重点都在于客观分析、解决问题。
二、现状呈现
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制约,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对教育方面的财政支持也有待提高,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小学普遍存在教学资源落后、师资力量短缺、学科配比不均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1.教学资源不足
教学资源既包括教师资源,也包括教辅资源。在欠发达地区小学中,往往面临着两种资源均不足的情况,缺少专业的教师、缺少专业的教室和教学器材,阻碍了美育教学课堂的呈现和教学氛围的形成。
2.课程形式不多
欠发达地区的小学往往只设置音乐课、美术课,音乐课以学习唱歌为主,美术课以照图画画为主,其形式单一,缺乏对基础知识点的普及。学生往往只能依靠天赋,无法从课程中真正学习到对自己音乐和美术素养有帮助的知识点,只是在为了上课而上课、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不是为了个人兴趣和未来发展。
3.重视程度不够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仅仅学生家长对此不够重视,参与教育活动的学生和教师,对美育的重视程度也不够。最终导致美育教育成效不显著,艺术范畴缺乏特定的审美标准,很难进行考核与衡量。
4.基础设施不全
学校美育工作的核心是美育教学[6],在缺少教学工具和环境的情况下,教师上课往往全凭“一张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参与度不高。即便有的学生对音乐、美术等美育课程产生浓烈兴趣,也往往容易因为家长的反对而中途放弃,很难坚持下去。
三、成因分析
近年来,国家制定“西部计划”政策,对西部落后地区进行大力扶持,在人力、物力等资源分配方面均有所倾斜,该地区的基础教育水平直线上升,学校硬件设施配备日趋完善,主科教师群体基本可以满足学校日常教学需求。然而在义务教育阶段,在部分贫困山区,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音乐等课程普遍存在无法开展或不够专业等问题,使得“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教育方针的落实受到影响。
1.教学配置低下
不同于城市教育,乡村学校主要分为中心小学、完全小学、不完全小学、教学点,其师资力量和硬件配置也逐级递减,在一些不完全小学和教学点,由于地处偏远、条件简陋,文化课老师群体数量尚且无法达到既定要求,学生鲜少有机会接触美育教育,部分学校教师身兼多职,美育教育课程开展难度大、水平低。
2.教师待遇不高
一方面,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学校条件、医疗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美育教师工资水平普遍不高、福利较少,与城市教师相比差距明显,影响了教师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教师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乡村教师的绩效工资多采取平均化制度,激励作用不明显,使得教师缺少工作热情,对美育教学投入精力不足、教学效果提升不明显。
3.重视程度不够
一方面,由于乡村地区接触新鲜事物较慢,对美育的重要性了解不够,加之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精力往往放在如何生活之上,没有过多精力去关注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另一方面,由于美育未被列人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受固有的价值观念影响,学校、家长、学生均没有意识到美育的重要性,从而导致美育进展缓慢。
4.经济条件限制
一方面,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学校缺少专设专用的音乐教室和乐器设备,只有一本教材,课堂氛围往往只靠教师一个人艰难的带动。另一方面,因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一些乡村留守儿童不得不一边兼顾学业、一边照顾家里的老人,鲜少有机会接受专业的特长培养,很多学生的天赋被磨灭。
四、对策思考
美育教育从萌芽、存在到发展,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和漫长的时间,然而到目前为止,美育教育相对于德育、智育来说,其发展仍相对缓慢,特别是在乡村学校,促进美育的发展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针对现阶段西部地区美育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其具体成因,国家和地区、学校和教师应采取有效手段,共同助力美育发展,发挥美育促进青少年成长的重要价值。
1.制定政策,提高待遇,减少人才流失
国家和地区应制定更加具体的政策,提高乡村教师的基础待遇和薪资保障,减少其生活压力和后顾之忧,政府可以适当地予以编制倾斜,建立完备的人才保障机制以及配套设施,让更多人才愿意留在乡村、振兴家乡,减少人才流失。在选拔西部计划人才时优先考虑文体特长,为志愿服务西部的应届毕业生设置最低服务时限,从而保证地区的正常发展与学校整体规划的落实。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多地区(比如临近村落间)撤点并校,将散落的师资力量集中起来,优化学校资源配置,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有机会接受美育教育。
2.鼓励研学,加强培训,发现全面人才
改进美育教学方式是实现“以美育人”的一个着力点[4]。在客观条件有限的前提下,学校应充分发掘具备文体特长的优秀教师,并应用网络课程等资源媒介,定期开展对此类人才的技能培训,以期达到教师队伍“门门通、门门精”的目的,对于身兼多职的教师按岗发放绩效工资,调动其工作兴趣,短期内解决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除此之外,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地方特色,如:将民歌、秧歌、剪纸等民间艺术形式融入到课堂中,在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3.重点宣传,提高意识,加强思想建设
乡村地区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深层次影响,往往一味的追求“升学率”,对待美育不够重视。为此,国家和地区应该从多角度进行美育意识培育。首先,加强对乡村学校负责人以及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鼓励其了解美育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关注学科均衡发展;其次,重视对家长进行美育教育和“五育并举”理念的宣传,完善家长认知,使其对美育的刻板印象有所改观;最后,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建设,提升其对音乐、美术等课程的学习兴趣,以美育为载体,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健全人格。
4.加大投入,完善设施,丰富美育资源
面对乡村小学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情况,地方政府部门应该加大资金投入,为学校建立多媒体教室、配备美育器材、完善教辅工具,也可以积极的利用社会资源,呼吁企业和个人为学校进行物资捐赠,提高学校美育教育“硬件”条件。除此之外,我国的学校美育应该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5],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当地传统文化资源,挖掘优秀文化,唤起学生内心的自豪感;或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带领学生足不出户地了解大千世界,提升学校美育教育“软件”条件。
美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和基本要求,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同时也是丰富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7]。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唯有坚持以美育人,不断地完善师资队伍、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思想意识、加大资金扶持,才能提高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未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