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设计策略
2023-01-06哈尔滨市第十三中学吴玉霞
哈尔滨市第十三中学 吴玉霞 赵 慧
关于整本书阅读,语文教育界曾做过很多探索。早在上世纪4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提出“除单篇的文字而外,高中阶段兼采现代语的整本书。”[1]到了1980年,著名语文教育家顾黄初重申了叶圣陶先生的这一理论,但并未引起语文界的重视。一直到2001年,教育部明确提出了让学生读整本书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列为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整本书阅读已深入人心。
《课标》提出的整本书阅读的课程目标是引导学生构建阅读经验,拓展阅读视野,形成恰当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深入学习和思考先进文化,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深入领会《课标》精神,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学生的视角来看,整本书阅读重心在课外,应以阅读为基、思辨为础,侧重自主阅读、深入思考、研讨交流;从教师的视角出发,整本书阅读则表现为平等参与、答疑解惑、组织引导。这是整本书阅读课程设计的基本点和出发点。基于此,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常见的课型有导读课、推进课、交流课、分享课等。其中,导读课最为关键。
一、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的特点和价值
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有如下特点:
1.整体性。整本书阅读的核心要义在于一个“整”字,这里的“整”既指阅读文本的完整,又指阅读过程的完整。因此整本书阅读导读课要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以课堂内容关联文本整体内容,带动整个阅读过程。通过导读课,学生能够明确任务目标,确定阅读方法,整体把握和理解文本内容及思想内涵。
2.启发性。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引擎,对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掌握阅读方法、提升阅读品质、构建阅读体系都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整本书阅读导读课要关注课程设计的“启发性”,以梯度问题组成系统的学习任务,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有效阅读,有效探究,实现阅读品质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3.延展性。数字化阅读带来了便捷,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弊端。现在的学生醉心于浅阅读、碎片化阅读,阅而不思,读而不虑。要改变这种阅读现状,整本书阅读教学任重道远。《课标》要求整本书阅读应以课外阅读为主,课内指导为辅,因此整本书阅读功夫在课外。整本书阅读导读课设计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赋予整本书阅读以延展性,让学生在阅读时间和阅读空间上都乐于阅读,勤于阅读。
一堂好的整本书阅读导读课,其价值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从学生角度看,导读课设置阅读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方法,可以树立学生的阅读信心;梳理文本,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内容等。其次,从教师角度看,导读课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进而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水平的阅读探究任务,让学习目标最大限度地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避免阅读陷入杂乱的无序状态,保证整本书阅读与探究的有效性。第三,从课程开发角度看,导读课设计可以提高一线教师的课程开发、设计能力,实现教师与课程同步发展[2]。
二、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的教学设计策略
导读课就是引导学生的阅读行为。“导”是过程,“读”是目的。“导”可以理解为“导读”“导学”“导思”,“读”可以理解为“读作者”“读背景”“读文本”“读思想”等。在导读课具体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所读文本的不同做出不同设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激发阅读兴趣,体会思想之美。导读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就是把教师的“导”转化为学生对文本的细致认真的阅读。因此导读课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乡土中国》导读课,作为学术类著作,本书的阅读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打消学生的畏难情绪,可做如下的导读设计:
(1)看有关春运、过年的短片,思考以下问题,试从《乡土中国》中找到答案。
①中国人为什么不远万里,不计交通方式也要回家过年?其中包含了怎样的文化心理?
②过年的时候我们有亲人聚会的传统,想一想聚会用餐时大家的座位是怎样的?为什么这样?现在仍有个别地区存在“女性不能上桌吃饭的”旧习俗,这种习俗是怎样产生的?怎样才能彻底消除这种现象?
③画出亲戚关系图,比较中英文中表示亲戚的词语,思考其差异及差异产生的原因。
(2)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所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及其着陆组合体成功着陆火星,很多中国网友在为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果欢呼的同时,不约而同地问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火星上能种菜吗?”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爱种菜且擅长种菜?你能从《乡土中国》中找到原因吗?
以上问题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帮助打破他们与原著所描写的社会阶层与时代背景的隔膜,起到很好的导读效果。
2.指导阅读方法,搭建阅读阶梯。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需要其具备独立阅读整本书的能力。而在以往的语文学习中他们接触的多是单篇文本,因此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学生整本书阅读方法的指导。文本特点不同的书籍,阅读方法也有不同。以《乡土中国》的导读为例,在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前,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学术类书籍整本书阅读“五步阅读法”,并据此制定《乡土中国》的阅读规划,即:浏览目录,了解书的基本结构;粗读,注意理解关键概念、基本观点,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全书14个章节之间的关系;细读,采用“批注法”在阅读过程中对自己感兴趣、读有所得之处进行不少于五十条的批注,列出阅读中存在的问题;研读,学习小组内部交换批注文字,对问题进行合作探究;重读,撰写读后感,分析概括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不同,谈一谈阅读本书对我们认识当今社会现象的意义。
这样的阅读指导和具体规划,突出阅读的连贯性,能够做到循序渐进,有利于阅读的整体性,避免了阅读的碎片化。
3.经典片段导读,积累精读经验。《课标》将学生的阅读分为略读、泛读、精读三个层次,由于时间所限,教师们往往把整本书阅读的层次限定在略读与泛读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整本书阅读一定要重视精读。导读课中,教师可以选择整本书中的关键段落或精彩篇章带领学生精读,帮助学生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如《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导读课可选择“林黛玉进贾府”“宝玉挨打”等经典片段,引导学生从内容、手法、思想、语言等方面阅读。
以《红楼梦》导读课设计为例。选取“宝玉挨打”片段,设计如下任务。
任务一:绘图知人物。梳理选段中出现的人物关系,绘制图表。
任务二:圈点批人物。这个选段中谁是最有语言艺术的人?为什么?这些人物语言凸显出怎样的人物性格?
任务三:情节见冲突。有人称宝玉挨打是“偶然中的必然”,请具体分析。
这样的导读课以点带面,培养学生敏锐感知文本的能力,进而提升鉴赏水平,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同时,使学生明确整本书阅读是阅读与交流、艺术与思想、审美与欣赏的多维共生。
总之,整本书阅读的导读课,一定要做到指导学生进行有趣、有用、有效,甚至是“专业”的阅读,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