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穿越梦境的追寻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好的故事》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3-01-06齐齐哈尔市建华区教师进修学校王巍巍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梦境预设鲁迅

齐齐哈尔市建华区教师进修学校 王巍巍

教学目标:

1.会写“搁、综”等13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4.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

1.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等方法,细读课文。

2.借用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关注单元,明确主题要义

1.PPT单元主题——走近鲁迅。

2.猜猜教材编排这一单元的目的。

3.共享资料,了解他人眼中的鲁迅,感受意义。

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查找的相关资料说说对鲁迅的评价,师相机出示课件。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道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郁达夫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

二、出示课题,激起阅读期待

(板题)齐读课题,看到文题你首先想到什么?

预设:

1.这是一篇记录美好事物的作品,值得期待。

2.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3.迫切地想要知道这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小结:好的文题总会在第一时间激发读者的阅读期待。

三、整体感知,扫清阅读障碍

1.快速浏览课文,发现课文特点:

有很多晦涩难懂的词语;

没有故事情节;

句子里大量名词叠加;

篇末有写作时间。

2.提示方法(课后题一: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自由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重点理解“皱蹙、伽蓝、泼剌奔迸”等词。

3.梳理层次。明确“好的故事”即梦境,美丽、幽雅、有趣。

四、聚焦美好,开启寻梦之旅。

(一)初识“云锦”之美,探访回忆

1.默读(5至7段),划出先生在蒙眬中的所见。(生汇报相关语句。)

2.关注言语形式,引发思考。

鲁迅先生为什么如此吝惜笔墨,只写了一连串的景物名称,而不做细致描绘呢?(一是符合梦境特点——波动而变幻,二是给读者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

3.借助想象,丰满画面。

好的作品言有尽而意无穷,再次读文,你会从中看到什么?交流体会,情感朗读。

预设1:看到了美丽的山阴道。展开联想,提炼景物色彩。

乌桕——红叶 新禾——翠秧

野花——五颜六色 溪水——澄碧

小结:好的故事里有美丽的河山。

预设2:看到了幽雅的生活。以诗促解,感受意境幽雅。

枯树、茅屋、丛树等词语可以想起“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诗句。这样朴实,宁静,闲适的生活,令人向往与难忘。

小结:好的故事里有幽雅的生活。

预设3:看到了温暖的故乡。

心之所系,梦之所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这里可能会有我们在前一课认识的少年闰土,还可能有谁呢?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心心念念的鲁镇,去找寻那些挥之不去的光与影吧。

4.借用资料,具象人物。

补充课外阅读资料《鲁镇——鲁迅小说中的城镇》,默读,圈画出文中或熟悉或感兴趣的人物,说说闪现于脑海的身影。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先生的视野中,故乡的景、物、人都被那澄碧的河水融为一体,相映成趣,所以他在文中说(课件出示,示意生齐读):“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播放配乐,朗读品味。)师引导学生齐读“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

小结:好的故事里有有趣的画面。

5.小组研学,感悟景语。

好的故事引人入胜,好的文章回味无穷。细细品读,小组讨论体悟景物的象征意义,汇报交流。

预设:

乌桕,新禾,鸡,狗……象征平凡却充满生机的乡村生活;伽蓝,塔,和尚,天,云……象征着自由的精神生活;云锦象征着无限美好的日子与光阴。

小结:境随心动,意从念起,景语即情语,这幽静的梦境是先生无限的向往。

引读“……永是生动,永是展开,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二)品味“云锦”之美,破解梦境

善读者善思,从先生不断的“看”中,你又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7自然段,汇报交流。

预设:看到了满眼的红……是欢喜愉悦,是吉祥;无数美好奔涌流动织就起的云锦,表达了先生对幸福的渴望。

小结:此时的梦境是那么的自由、热烈、奔放。引导学生齐读第8自然段“越发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

五、关注结构,追溯昏沉的夜

(一)借助阅读链接,讨论:

1.开头和结尾中昏沉的夜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2.在这昏沉的夜里先生的内心又是如何?

预设:隐喻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室内灯火渐小的昏暗光线和室外鞭炮烟雾的弥漫营造的氛围,就像当时的社会现实;先生的内心满是对黑暗的厌恶和对现实的失望。

(二)揭示创作背景,当时(1925年1月28日,农历正月初五)的中国极其混乱,劳动人民生活艰苦。昏沉的夜隐喻当时的社会环境。

六、研习精神,承传理想信念

这昏沉的夜笼罩着每一个中国人,而此时先生却坚信看到——引读第4、6、8、11、12段中的语句。

此时的梦境还是梦境吗?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说什么?

预设:是坚定的信念,是划亮夜幕的一束火焰,是对人民的唤醒,更是民族的希望。

虽然先生已逝,但精神永恒(课件,齐读):“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反思

围绕单元整体目标和语文要素,教学设计时,我着重关注了以下几点:

1.关照整体,明白要义。《好的故事》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文体形式、言语特点及深邃的思想都需要用心品悟。在开篇让学生猜猜单元编排意图,旨在能够站在更高层面去认识这一单元学习的要义,持敬重之心展开学习活动。

2.扶放相宜,读懂言语。在学习活动中,侧重发挥工具性效能,以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语言表达特点,寻求解决方法替代教师的讲授,既尊重了学生主体,使其获得主动探索的快乐,又强化了学生利用方法的意识,为今后阅读难懂的文章做铺垫。

3.读思相随,读懂内容。以想象为媒介,赋予文中景物以色彩、形态,使画面更加立体丰满,营造和谐美好的意境,在多形式的品读中体会各种景物的象征意义。

4.穿插资料,读懂鲁迅。围绕语文要素的落实,资料的分层引入和使用降低了学生理解文章的难度。教学伊始共享资料,看看他人眼中的鲁迅,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资料交流,开阔了学生视野,营造了认识鲁迅的多维空间;在寻梦环节,课外阅读材料的引入,让学生走进了鲁迅的内心,感受乡梦中的无限美好;追溯昏沉的夜这一环节,结合课后的阅读链接并做了补充,不仅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社会背景,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鲁迅的民族精神,进而达到预设目标。

猜你喜欢

梦境预设鲁迅
梦境改造师
梦境改造师
鲁迅,好可爱一爹
梦境
鲁迅《自嘲》句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对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的探讨
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探讨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