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众对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满意度评价

2023-01-06段翠清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2年14期
关键词:公益活动志愿环境保护

段翠清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关键字: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保护;评价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1]。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进一步了解民众对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认知深度和实践方式,为相关政策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的参考。

1 问卷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民众对环保公益事业的参与程度、环境保护治理自我践行程度、绿色生活行为实践情况等在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中与民众息息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调研。

1.1 对民众参与环保公益事业情况的调查

1.1.1 三成左右的被访民众会经常参加环保公益活动

环保类公益活动的涵盖范围很广,大到由国家和政府、企业组织的如地球主题日、水环境保护日,以及每年环境日举办的各类主题活动,小到平时的节约用电、垃圾分类、尽量不使用一次性购物袋和饭盒等这些在民众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作为一类公益活动,民众是否参与其中完全是处于一种自发行为,取决于自身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程度。本次调研显示,当被问及您是否参加过环保公益活动时,有29.83%的被访民众表示自己会经常参加环保公益活动;有65.38%的被访民众表示自己很少参加环保公益活动;还有4.79%的被访民众表示自己从不参加此类活动。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的加快,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各类环保基金会、环保协会,都会不定期的举办各类环保主题活动和会议,比如一年一度的世界地球日活动、世界森林日活动、世界气象日活动、绿色出行倡议,提倡和督促人们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到环保公益活动中来[2]。甘肃近年来也积极加强和引导民众环保参与各类公益活动,通过创建绿色生态文明城市,绿色示范学校,绿色示范社区,生态环境治理,环保主题和作品征集等多个层次,多个方面开展环保公益活动并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其中。但是,从本次调查情况看,民众经常参与环保公益活动的自觉性并不是很高,甚至还有些被访民众从不参与其中,这要引起各级政府环保行业管理者的重视。

1.1.2 近三成的被访民众愿意捐款并参加志愿团体环保活动

近年来,由志愿者团体发起的环保活动层出不绝,逐渐成为环保公益活动的主要发起者和主要实践者。通过公开招募组建各类志愿小分队,定期做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推广,节约家园、文明生活、美丽城市、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环保公益活动。这类组织团体大多没有经费来源,是一种自发性倡议活动。本次调研专门对民众对环保志愿团体的支持和活动参与程度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有36.1%的被访民众表示如果某志愿团体举行环保活动时,如果条件允许会为其捐款并积极参加环保志愿活动;有3.68%的被访民众表示只是会为环保志愿团体捐款,但不会参加环保志愿活动;有58.56%的被访民众表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只会参加环保志愿活动而不会为其捐款;还有1.66%的被访民众表示既不会捐款也不会参加环保志愿活动,持有一种不理会的态度。志愿团体的组建和维系虽然较政府企业组织组建成本低,不会受更多的体制机制管理约束,但是一个管理规范,维系持久的志愿团队,也需要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做支撑,才能更好地组织有意义的环保活动,才能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加入[3]。有了更多志愿者在财力和人力方面的支持,才能促进志愿团体的不断壮大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简言之,志愿团体组织和志愿者之间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相互成长的关系,对于公益环保事业的发展,二者缺一不可。

1.2 对民众生态环境保护自我实践情况的调查

1.2.1 七成以上的被访民众表示垃圾分类收集有困难

据统计,我国每年会产生10亿余吨垃圾,其中有近一半的是生活垃圾,如何对这些生活垃圾进行高效处理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将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理,可以有效提升垃圾资源的再利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减少垃圾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运输、分类等经济成本,节约资源,变废为宝,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4]。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外发达国家,垃圾分类已经实施了很多年,并有一套相对较为完善的制度管理办法。我国于2019年在上海率先实施垃圾分类收集和管理,到2020年,我国又将垃圾分类试点城市扩展至46个,甘肃兰州也在其中。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13.08%的被访民众表示自己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困难较多;有57.09%的被访民众表示自己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有一定的困难;只有29.83%的被访民众表示自己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没有什么困难。我国其实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垃圾分类的概念,只是迫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国民素养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并没有付诸于实际行动。近年来,我国是在47个城市逐步开始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民众对垃圾分类的概念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如何在生活中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和投放存在一定的困难[5]。在本次调查过程中,民众对垃圾分类困难最多的是如何分类,分类标准具体怎样区分,以及对平时投掷垃圾习惯的改变等方面所表示的困难最多,这在后续的垃圾分类宣传和制度实施上需要进一步加强。

1.2.2 九成以上的民众会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

一次性生活用品主要指仅能使用一次的物品。主要包括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一次性拖鞋、一次性杯子,一次性纸巾等涉及人们生活各个方面的生活必需品。随着生产工艺的进步和外卖等新型服务行业的兴起,使得这些一次性产品的生产成本不断降低,生产工艺不断提升,加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次性产品带来的方便、快捷等优势增加了人们使用一次性物品的倾向性。据统计,我国每人每天要使用近40张餐巾纸,一家小吃店平均每天要使用200多双一次性筷子。在本次调查中,当被询问到民众对一次性生活用品的使用情况时,有26.34%的被访民众表示自己会经常性的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有70.72%的被访民众表示自己会偶尔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只有2.94%的被访民众表示自己从来不会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整体情况看,在所有被访的民众中,有97.06%的民众在生活中会或多或少的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基本上达到了一个普遍使用的状况[6]。一次性用品多是由塑料制成,难以降解,其消耗的多是树木、石油等这些不可再生资源,因此普遍使用一次性物品会给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负担,带来毁灭性的破坏。

1.3 对民众绿色发展认知的程度的调查

1.3.1 五成左右的民众对“碳中和”有了解

“碳中和”是2021年两会期间作为我国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所提出的一项重点任务,力求达到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与绿色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量达到一定的平衡,从而减少地球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减缓地球变暖的趋势。在本次调查中,当被问及“您对碳中和这种新型的环保形式及其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时,有13.41%的被访民众表示对碳中和的相关政策理解的比较透彻,也知道自身如何在生活中去改变一些不环保的生活习惯;有47.51%的被访民众表示对碳中和的相关政策的内容大概有一些了解,做不到深入透彻的理解,对自己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还比较迷茫;还有25.61%的被访民众表示对碳中和的相关政策内容只是听说过,知道有这样一个概念,至于和自己的日常生活是否有关联,根本没有考虑过;甚至还有13.47%的被访民众对碳中和的概念完全不了解,有些民众甚至没有听说过碳中和的概念。调查表明,随着国家对碳中和的宣传和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多数民众对碳中和这一概念还是有不同程度的知晓和了解,但是对自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碳中和的理念还有一定的差距。

1.3.2 三成以上的民众会选择驾驶或乘坐私家车出行

民众对日常工作或生活出行方式的选择倾向性是国家践行绿色发展过程中与民众最有关联度的政策之一。在本次调查中,当被问及“如果条件允许,您更喜欢的出行方式是什么”时,有57.03%的被访民众表示会选择步行方式出行;有53.41%的被访民众表示会选择骑自行车的方式出行;有36.41%的被访民众表示会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有10.50%的被访民众表示会选择打车的方式出行;有36.89%的被访民众表示会选择驾驶私家车出行;还有0.92%的被访民众表示会选择摩托车等其它方式出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私家车成为民众经常选择的出行工具之一。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仍然有三成以上的民众会选择私家车作为主要出行方式。

2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2.1 民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之间关系认知结构失衡

在本次调查中,无论是对“碳中和”概念和相关政策的了解,还是对环保志愿行动的参与度,以及民众自身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绿色生活的自觉度等方面的调查,虽然显示民众在整体上对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相关的政策措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对这些绿色发展相关政策和自身行动能够真正深入了解和联系的民众并不多,只占到10%~20%的被访民众,而且在这些对绿色发展比较了解的民众当中,年龄在26~35岁的被访民众占四成以上,年龄在36~45岁的被访民众占到五成以上,从文化程度上看,大专及以上学历的被访民众占到八成以上,从职业阶层分布来看,国家和社会管理者占到被访民众的四成以上,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占到被访民众的三成以上。调查结果表明,真正对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相互关系有深入了解并能够践行到自身日常生活实践中的民众多集中在知识结构层次相对较高和国家社会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等职业当中,而在占有国家人口大部分比列的农民、工人、服务人员阶层中对这一绿色发展的了解程度和践行自觉度都不够深入。

2.2 民众对环保行动的参与程度不够深入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民众的参与,这种参与不只是遵守各类法规政策,还要自觉地投身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自觉践行各类环保行为。但是,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只有不到两成的被访民众会经常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只有三成的被访民众会自觉为环保志愿团体捐款并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几乎没有人不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环保公益活动作为最能直接反映出民众生态环境保护参与程度的一项活动,对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具有强力的推动作用。但是,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民众对环保公益活动的参与热情程度和自觉践行程度都不是很积极。近年来,通过各类方式的宣传和政策措施的影响,民众对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性在潜意识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是这种存在于潜意识中的认知度并没有完全转化为行动上的主动性,也没有完全转化为生活中的自觉性,“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的真正内涵与价值意义并没有在广大民众身上完全体现出来。

2.3 民众对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相关专业知识了解不足

民众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认知程度不能仅仅停留在不能乱砍乱伐、禁止工业污水排放、退耕还林等这些广泛的国家层面政策方针的认知情况上,只有提升民众自我参与度的认知,在日常生活时刻践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理念,才能真正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高质量发展。在本次调查中,民众对目前涉及自我生活方面的环境保护认知还不够深入和专业,比如在垃圾分类方面,有七成以上的被访民众表示在垃圾分类的具体标准和方法上存在困难,不能更精确的将垃圾进行分类存放,只有不到两成的被访民众对碳中和这样的新型环保行动有一定深度的了解,五成以上的民众在平时的生活中最常遵循的绿色习惯只是随手关灯、适用节能灯泡、使用淋浴等这些容易做到的行为,而对一些废旧物品循环的使用、使用无磷洗涤剂、正确使用节水型水具、节约粮食等一些需要一定环保知识作为支撑的绿色生活方式,民众在日常生活中遵循起来相对还比较困难。

3 对策建议

3.1 加大宣传力度,使民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更加深入

近年来,虽然通过媒体、报纸、杂志、专题教育、宣传片等多种方式对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多方面的宣传,但是真正通过接受专题教育、民众之间相互交流等方式来获取和理解生态环境保护意义的民众并不多。这就需要政府针对民众文化程度、工作环境的不同,设计和开展不同形式的宣传方式,要让民众达到认知经济发展的内涵和重要性的熟知程度。也只有民众将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和内涵理解的足够深入,才能自觉和有效的在生活和工作中约束自身行为,进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的建设步伐。

3.2 加强社会环境治理体制建设,提升民众环保行动参与度

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与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都离不开民众的实践参与,他们既是受益者,又是具体保护者。因此,如何提升民众对生态环境保护自觉参与度对生态文面建设和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进度至关重要。一要提升环保公益活动的主题特色性和多样性,要在城市和农村同步开展符合当地居民文化素养的环保主题活动。二要将民众对于环保行动的要求与政府或者志愿团体组织的活动方式、形式结合起来,避免形式主义的发生。三是提升社会环境信任度,利用新媒体平台发起倡议,形成具有感召力的社会网络组织,提升民众的环境关心度,增加民众参与环保行动的机会。

3.3 提升民众绿色生活环境质量,打造绿色美好新生活

绿色生活方式作为一种人与自然美好和谐的生存状态,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打造全民绿色生活方式是一项综合的生态系统工程,要综合考虑人与大气、水域、土壤、固体废弃物、森林植被等各个系统之间的协调配合和平衡共生。一要在全社会不断强化绿色生活理念,使民众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自我生活方式的改变对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和价值。二要主推绿色发展,逐渐形成以绿色产业为主要驱动力的经济增长方式。当下,随着各类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和不可再生资源的逐渐枯竭,产业结转型调整势在必得。要不断加强绿色科技创新,推动绿色产业循环经济不断发展。三要积极引导广大民众将绿色生活向常态化、内在化、大众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改变之前铺张浪费的低效生活方式,将绿色生活方式的理念从萌芽状态向纵深方向转变。

猜你喜欢

公益活动志愿环境保护
公益活动证书
环境保护
以志愿,致青春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手拉手,献爱心公益活动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小行动 大志愿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