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沙头角林场自然教育基地的建设与运营模式
2023-01-06安然
安然
(1.广东省沙头角林场,盐田区 518081;2.广东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盐田区 518081)
随着十九大召开与习近平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生态、休闲游憩、自然探索等方面的愿望越来越迫切。自然教育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成为林业草原的新兴事业,成为社会关注的新热点。大力开展自然教育,对建设生态文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林业现代化发展和林业草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将产生日益深远的影响[1]。
广东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自然保护地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开展自然教育工作具有良好基础和条件。
广东省沙头角林场(广东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以下简称“林场”)是广东省林业局直属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林场位于深圳市盐田区,具有良好的山海资源,保护着完整的珍贵原生态环境,是广东省首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深圳特区唯一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凭借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地缘优势,创新的自然教育发展模式,林场已成为广东省自然教育工作的靓丽生态名片之一,发挥着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效益。目前,已入选国家级森林养生、森林体验重点建设基地全国100强,挂牌全国自然教育学校(基地),广东省首批自然教育基地,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森林生态示范园区,深圳市山海连城自然教育联盟首批成员单位,深圳市自然学校、深圳市自然教育中心、深圳市环境教育基地、深圳市儿童友好基地等。
林场从自身自然教育工作建设和推进的历程中,摸索总结出自然教育基地的发展模式,能够为我国自然保护地开展自然教育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开阔发展思路和模式。
1 林场自然教育基地的基本情况
林场从2016年开始自然教育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建立自然教育基地,自然教育区域向公众开放;设置自然教育办公室,具备组织保障和资金保障;配置专职人员专注开展普惠型自然教育活动。
林场在广东省林业局指导下,自然教育中心(基地)初步建立并日渐成型,成为国有林场改革转型的抓手及名片,为粤港澳自然教育发展,自然保护地生态文明教育做出了应有示范。自然教育工作已成为推动林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几年,林场自然教育工作将迎来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期,同时迎来国有林场改革转型关键期。2021年,林场制定新的自然教育工作三年规划(2021—2023年),为下一步林场自然教育工作指明发展方向和路径,到2023年,林场自然教育基地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自然教育基地,成为体制内自然教育的标杆单位。
2 林场自然教育基地建设与发展模式
林场党委高度重视自然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林场自然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工作办公室,统筹推进自然教育中心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各项工作。建设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协同跟进机制,细化工作职责,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工作任务。
2.1 明确总体目标
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坚持可持续绿色发展,以“四个一”为建设方向。
一支队伍。经过持续性培训和培养,建设一支合格的自然教育队伍,了解自然基础知识、拥有口头讲解技巧、掌握活动组织方式和应对紧急情况处理的基本技能。
一本教材。通过对不同受众和需求分析,确定自然活动的体验目标及各类生态意义的活动主题,依据现有开放资源和承受能力,设计符合实际的自然教育精品课程。边开发边教学,集合活动效果与反馈,编写自然教育教材。
一个场地。在已有场地基础之上,改造和完善自然教育活动的室内教学场所;利用森林步道和优质种质资源区域,打造自然教育户外活动场地。制作贴近自然与有趣易懂的解说牌与自导式路径牌示系统,逐步建设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群需求的森林小径,如科普小径、生态小径、亲子小径、健足径等,同时做好安全与风险管控。编制教育制度与应急预案,完善自然教育活动各个链条与环节的建设。
一套机制。自然教育基地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且长期的工程,除了需要相应政策的支持外,还需要协同当地社区、政府相关部门,积极沟通、共同推动,争取长、中、短期各阶段的建设资金投入。
2.2 明确建设原则
自然教育基地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地转化与实践转化,在开展建设中,需要把握好如下建设原则。
坚持科学规划原则。坚持科学规划与总体布局相结合,把自然教育基地建设规划与风景区总体规划、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林场文化特色相衔接。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以小带大,有计划、分层次、分阶段有序推进,做到可持续发展。
坚持沉浸体验原则。坚持互动授课与生态体验相结合,注重教育课程的互动性、体验性、趣味性、自然性与启发性,开展特色化自然教育课堂。
坚持环境友好原则。坚持环境保护与尊重自然相结合,建设与运营以生态承载能力为前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避免大拆大建,建设贴近自然、环保耐用的教育设施。
坚持实践成长原则。准确把握坚持自然教育探索、创新与实践的特点,勇于实践,逐步完善,不断创新,突出林业特色,强化与辖区中小学合作共建,与公益组织的合作交流,在自我完善的同时,把自然教育不断推向新的高度和深度。
2.3 明确建设计划
实施自然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是一项重在持续、重在落实、重在责任的重要工程。自然教育工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其中必然经过不断试错,才能迭代出更佳开展模式与状态。林场实行分阶段分时期建设计划,便于实现阶段性检视与调整。
第一阶段目标(2018—2019 年)学习、考察与工作整体布置。制定实施方案,确定工作框架,明确工作职责和目标计划。参观学习自然教育有经验单位,收集建设信息,清晰方向思路。
第二阶段目标(2019—2020 年)规划、设计与建设。完成对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教育的规划与设计方案,进行包含步道建设、解说系统、场所改造、课程设计、教材编写、设备配置等的工作。
第三阶段目标(2020—2021 年)确定特色体系和创建国家级基地。完善和提升林场自然教育的总体模式和方式,总结试运行经验,制定本单位标准特色体系,强化与同行的交流学习,创建国家级的自然教育基地。
第四阶段目标(2021 年后)升级优化和传播推广。不断完善林场自然教育工作,优化提升各方面建设,持续对自然教育的品牌建设、推广工作,为市民公众提供更多更好更优质的公益生态产品。
2.4 积极落实计划
2.4.1 做好团队建设,培养一支成长队伍
在广东省林业局指导下,林场成立广东省首个独立自然教育办公室,正式编制职数5 人。林场自然教育团队突破科室限制,集合林场各科室优秀人才,结合各自林业技能与所长开展自然教育课程。吸纳具有教师资格证的优秀教师,不断提升林场自然教育课程设计、组织与开展的专业性。目前林场自然教育团队已有10余人,核心团队具备生态专业知识、讲解技巧、活动策划、教材编写和应对紧急情况处理的综合能力。
与此同时,吸纳社会优秀人才,成立党员志愿服务红色驿站。开展科普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对科普志愿者的专业培训,提升科普专业标准。目前成立核心志愿者队伍30 名,为青少年提供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多样性的科普教育服务。为中小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其走近自然,感受自然,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为“双减”政策出力。
在人员培养上,制定年度培训计划,以全方位、多途径培训、交流、学习模式,打造一支主动发展、专业精湛、团结协作的自然教育团队。一是积极走出去,参加各类高含金量的自然教育培训。二是积极引进来,与业内知名自然教育高校、社会组织、NGO、基金会等沟通交流,向行业前辈取经学习,并邀请业内知名专家教授实地指导,为林场自然教育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三是提升行业发展孵化力,开展自然教育培训班,搭建行业发展培训平台。同时,做好对自然教育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及考核。
2.4.2 设计精品课程,编写一套核心教材
截至2020 年,编写特色教材5 本,《广东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药用植物》《广东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芳香植物》《梧桐山奇幻森林记》《游识鸳鸯谷》《广东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手绘昆虫笔记》。其中《梧桐山奇幻森林记》被中国林学会认定为自然教育优质书籍,《广东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手绘昆虫笔记》已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并作为全国自然教育总校推荐用书发行,获评第十届梁希科普作品类二等奖。各类核心教材不仅延伸了校内教学需求,而且丰富了课外自然知识与森林体验方式。
林场以森林为特色主题,开展系列性自然教育活动,线上、线下自然教育活动与大型自然嘉年华,初见品牌效应。同时制作推出自然教育科普视频,设计自然教育周边文创品和形象IP。林场通过宣传教育、课程渗透、交流学习和活动开展等多种形式,每年发放科普作品达三千多人次。
自然教育团队坚持互动授课与生态体验相结合,注重教育课程的互动性、体验性、趣味性、自然性与启发性,形成了以森林为主题的系列课程,希望能够从内心激发孩子融入森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与思考。特色活动精彩纷呈,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和肯定,已开展形式多样的自然教育活动,包括线上、线下双互动“争当梧桐山之王”、“铃儿花小精灵的邀请”及“森林嫌疑人X 的现身”等。线下“在自然中成长”系列、“梦想森林”系列“森林X计划”系列等教育活动。截至目前,林场自然教育受益对象已达20 000人次。
另外,通过内引外联、共建共享、交流合作等形式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广泛与区域教育部门形成共识,走进校园,提供专场定制“森林小侦探”自然教育系列活动。
林场积极响应广东省林业局号召,承办省局多项大型自然教育主题活动,森林文化周、自然保护地开放等,让市民公众参与自然游戏,学习自然课堂,体验自然活动。
2.4.3 完善教学场地,打造一个教育系统
在改造自然教育室内教学场所上,坚持环境友好的原则。在原有森林腹地的森林管护中心、鸳鸯谷景区管护站基础之上,以贴近自然的理念,改造为环保耐用的自然教育室内活动教学场所,一共建立了近300 m2的室内教学场所。
在打造自然教育室外教学场地上,坚持规划先行、最低干预的原则。利用管护中心周边手工打造的森林步道、优质种质资源区域、森林工坊与湿地草坪,共同营造兼具教育性、野趣性与安全性的户外教学场地。现有室外课堂活动空间近20万平方米(其中种质资源库近3万平方米,公园本土植物园近2万平方米,森林工坊1 座)、森林教育步道近15 km,其中配套解说系统10 km,形成由点及面的林场自然教育网络。基本硬件建设到位,已符合高质量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的条件与要求。
2.4.4 政府社区联动,共建一个工作机制
立足当地,通过与省林业局、当地政府、社区、学校良好互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初步建立一套科学规划、规范管理、责任清晰、保障安全的自然教育工作机制,自然教育活动走进校园、走进市民公众,初步形成共建共享机制,形成健康向上的自然教育发展体系。
3 林场自然教育基地运营模式
广东自然教育蓬勃发展,全省不断涌现出从事自然教育的专业社会组织,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省拥有包括社会机构、公益组织逾500家。其中,工商注册机构占55%,非盈利社会组织占22%,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其他附属机构自行管理占9%。广东自然教育已形成上下游各环节紧密衔接、各主体共同参与自然教育产业运行的完整产业链模式。目前已形成“基地+企业”“基地+事业单位”“基地+社会组织”“事业单位+民间团体协会”等联合运营模式[2]。
林场目前仍坚持林场自有团队发展模式,以“造血为主、输血为辅”的运营模式,积极培养林场员工学习、掌握技能,开展自然教育课程活动。同时,林场作为广东省林业局直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无法筹集社会资金,通过争取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纳入预算,依靠财政经费支持,开展纯公益自然教育活动,不向公众收取任何费用,进而产生自然教育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 结语
林场自然教育工作走向2.0发展路径,下一步将以“突出一条主线,构建两个体系,做到三个适应”为发展思路,打造“专业化、体系化、多元化”,构建人员发展体系与自然教育社会影响体系。努力使林场自然教育事业适应林场改革后新发展理念的需求,适应先行示范区城市开放多元发展的需求,适应市民公众对自然教育美好普惠的需求。
自然教育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全面实施绿美广东大行动的具体内容,助推“双减”政策落地的有效方式,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力抓手,任重道远。通过建设自然教育基地,挖掘所在地的独特资源,撬动社会多元投入,打造特色自然教育品牌,营造和谐共生行业生态,推动全民共享自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