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北极能源政策:战略考量与政策实践

2023-01-06刘思纯

海洋经济 2022年1期
关键词:北极油气石油

曹 俐 刘思纯

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1306

北极被誉为 “地球最后的宝库”, 除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森林资源外, 石油, 煤炭, 天然气等资源储量也令人瞩目。 2008 年, 美国地质勘探局 (USGS) 对北极地区可开采的16 种常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进行评估, 发现北极拥有世界上约22%的未被发现的常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其中北极阿拉斯加地区拥有最大的未被发现的北极石油储量, 约300 亿桶[1]。 迄今为止发现的美国最大油田和石油天然气田也坐落在阿拉斯加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 (ANWR)。 但是, 恶劣的环境、 被海冰堵塞的西北航道, 导致阿拉斯加在过去较长时间以来仅仅只能作为冰封下的 “能源处女地”。

2004 年, 北极气候影响评估报告强调, 气候变化和气温升高导致北极海冰的范围和厚度下降[2]。 随着冰层继续融化, 西北通道可能成为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之间的贸易通道, 阿拉斯加地区的能源运输成为可能。 但是, 阿拉斯加地区的能源开发在美国国内遭受巨大的争议。 在美国, 环境问题与能源安全之间的平衡是有关北极油气开发争论的一个主题, 对北极环境、 动物保护、 人类活动的担忧造成了美国公众对在北极开采石油的愈发强烈地反对[3]。 2012 年5 月15日, 一份超过100 万人签名的请愿书递交到白宫, 敦促壳牌公司停止在北极的钻探。 公众的反对是奥巴马总统在任期内叫停北极能源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特朗普继任后, 大力压制国内的反对声音, 退出一系列国际环境条约, 积极推动包括北极在内的美国国内的能源开发。 他的举措不仅在国际能源市场上“投下一枚巨弹”, 也让其他北极国家措手不及。 虽然美国加入了北极理事会, 但是该组织结构松散, 无法对各成员国产生有力的约束。 北极国家之间的条约有效力也不高, 如很快夭折的美加联手禁止北极能源开发的公告。 此外, 美国至今还未加入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使美国置身于大陆架要求的事外, 其他国家也无法对美国形成制约。 目前, 美国北极能源政策的未来前景仍不明朗, 因此研究美国北极的利益取向和目标定位, 预测其未来走向, 对于北极地区治理和全球格局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以历任美国总统任期为主线, 梳理自冷战以来美国在北极地区的能源政策及其演化路径, 总结不同阶段美国在北极地区能源政策的共性和差异,深度剖析美国不同时期在北极地区的能源布局战略考量和利益决策, 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探讨中美北极能源合作的潜力以及 “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愿景。

1 差异与共性: 冷战以来美国北极能源政策回顾(1947—2017 年)

1.1 政策差异

自1867 年从俄国购入阿拉斯加后, 美国跻身于北极国家行列。 但是由于环境恶劣, 人烟稀少, 加之与本土相隔太远, 美国一直并不重视。 直到冷战开始, 才对阿拉斯加地区投以足够的目光。 除政治因素和国际形势外, 气候发展以及更好的深海资源开发提取技术增加了该地区的经济和地缘政治风险[4]。 因此,此时的美国北极政策显示出当时的利益关切与战略需求, 并且随着国际政治形势变化与执政党以及总统更替而改变。

在冷战结束以前, 美国将阿拉斯加地区作为对抗苏联的前沿阵地, 尼克松、 里根政府都曾指出, 美国将保护北极地区的基本安全利益[5]。 可以说, 只要国家安全目标不受威胁, 北极就不代表一个紧迫的问题[6]。 此外, 由于航道冰封、 作业难度大、 地区局势不稳定等因素, 导致大规模的北极能源开发无从谈起。 此时的美国投注在北极地区的全部注意力都在地区政治与军事对抗上。

冷战结束后, 地区局势有所缓和, 国际社会在北极地区尽力创造低威胁环境, 虽然安全利益仍是重中之重, 但是与传统的安全问题不同, 更偏向于经济活动和环境保护之类的软安全, 尤其在小布什政府时期, 在一种融洽和谐的角度与水平增加在该地区的活动, 包括能源安全利益和安全的海上运动[6]。 此外, 民众的反对、 不利的开采条件也使小布什政府 “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此, 小布什总统执政期间, 对于北极的能源开发持有谨慎中立态度。

奥巴马政府维持了小布什时期一贯的 “维稳” 的安全战略原则, 但是与小布什 “中立” 的态度不同,奥巴马对油气开采持有消极态度, 而积极推行清洁能源的利用。 2009 年, 美国颁布《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 并在2010 年进行修订。 法案要求发展清洁能源, 各州电力供应中可再生能源比例逐年提高; 推行插电式汽车, 实施大规模车辆电气化计划; 建立清洁能源创新中心等[6]。 此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包括北极在内的美国国内油气开采活动。 此外, 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处理不当而饱受诟病, 民意调查持续走低,加之考虑到北极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无法承担漏油的风险, 政府随后叫停了在墨西哥湾采油的项目, 并对公司资质进行审查。 在墨西哥湾事故调查委员会的报告中, 专门告诫政府要谨慎对待北极油气开发。 受到自身政治理念和国内舆论的影响, 奥巴马逐步收紧在阿拉斯加地区的能源开发政策。 2016 年11 月, 美国内政部决定在2022 年前禁止油气公司在阿拉斯加北部楚科奇海和波弗特海开展新的油气钻探, 并维持之前所做的禁止在大西洋海岸开展油气钻探的决定。 一个月后, 美国与加拿大达成协议, 双方联手禁止北极近海的油气活动。

1.2 共同选择

虽然历任总统的政策侧重点不同, 但是美国在北极的基本利益不变, 并在历任总统的政策理念中有所体现, 其共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重视国家安全, 谨慎北极能源开发

北极地区一直是美国本土防御的重要威胁方向,因此二战结束后, 美国对北极地区安全局势高度重视。 在苏联及俄罗斯的军事威胁、 恐怖主义、 敌对势力的阴霾下, 美国在北极地区一直奉行 “安全第一”的原则。 从尼克松政府的《第144 号国家安全决策备忘录》, 克林顿政府的《美国的南北极政策》, 到小布什政府的 《第66 号国家安全总统指令/ 第25 号国土安全总统指令》 都将北极地区的战略安全利益置于重中之重。 《第66 号国家安全总统指令/ 第25 号国土安全总统指令》 明确指出, 美国在该地区仍然拥有基本的国家安全利益, 要求美国在该地区采取更多措施, 以保护其利益[7]。 在奥巴马时期, 美国接连出台 《北极地区国家战略》 《北极地区国家战略实施方案》, 将北极事务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5]。 但是,对于北极能源开发, 由于国内阻力太大, 美国一直持有谨慎态度。 即使是在国会内部获得较高支持的小布什总统任职期间, 来自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反对依然阻碍了美国政府允许全面钻探。 而在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后, 奥巴马政府补救措施饱受诟病, 北极能源开发停滞。

1.2.2 重视能源利益, 兼顾环境利益

美国在重视国土安全利益之余, 仍然重视北极地区环境利益以及能源安全利益, 并在相关总统法案中进行阐释。 尼克松政府于1971 年发布的 《第144 号国家安全决策备忘录》 中明确指出, 美国支持北极合理开发, 但必须以对环境不良影响最低的原则进行;克林顿政府在1994 年颁布的名为 《美国的南北极政策》 的 《第26 号总统决策指令》 中将 “确保北极地区自然资源管理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列为美国在北极的六大主要目标之一[5]; 小布什政府在2009 年发布的 《第66 号国家安全总统指令/ 第25 号国土安全总统指令》 也强调需要保护美国的油气资源[7]。此时的美国试图平衡北极资源开采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强调了可持续发展原则, 要求能源的开采需采取环境友好的模式, 确保北极区域烃化物的开采遵守国际认可的标准和2006 年北极八国全球能源安全的标准[8]。

奥巴马政府一直重视环境利益, 在2013 年的《北极地区国家战略》 中, 明确要求对北极地区的环境、 自然资源进行保护, 并以综合性的北极管理体制平衡北极的经济、 环境和文化价值[9], 并且在执政后期, 为了环境利益, 完全停止了北极能源开发。

1.2.3 北极能源开发摇摆不定

尽管历任总统谨慎对待北极能源开发, 奥巴马甚至完全禁止, 但是他们曾对此有过摇摆。 1999 年, 克林顿政府曾决定出租133 个租约, 出租国家石油储备区东北地块[10]。 小布什总统也曾在国会做过努力。 奥巴马总统在他的第一任期似乎希望通过增加北极油气勘探从而减少对石油进口的依赖, 因此奥巴马对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大开绿灯, 允许他们斥资约70 亿美元准备在波弗特和楚科奇两处海域进行原油勘探,但是由于国内环保组织和民众的强烈反对导致计划终止。

2 美国现行北极能源政策的利益分析以及潜在影响

2.1 分析特朗普北极政策的转变以及特点

2.1.1“美国优先” 导向

特朗普就职当天就提出“美国优先” 的口号, 并宣布 “美国能源优先计划”, 取消奥巴马时代的能源限制, 大幅调整美国能源政策, 摒弃清洁能源计划,复兴传统化石能源。 与此同时, 美国退出了一系列具有约束力的国际环境承诺, 尤其是 《巴黎协定》。 特朗普及其智库认为如果实现《巴黎协定》 所规定的气候目标, 必定造成就业的损失, 经济的下滑, 损害美国人民的利益, 而传统化石能源能够提高就业, 提升产业竞争力, 是 “理性人的选择”[11]。 因此, 美国新能源政策的总体目标是将美国转变为主要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 并促进美国国内能源公司在海外的商业利益。 换言之, 特朗普政府通过减少对外国供应商的依赖, 实现了确保美国能源自给自足和能源主导地位的目标[12]。

2.1.2 能源政策嬗变

尽管奥巴马卸任前与加拿大签订协议, 禁止北极地区石油开发, 刚上任的特朗普很快以保证美国能源安全为由取消了该协议, 并签署了 《“美国优先” 海上能源战略》 政令。 在此之前的2017 年4 月, 特朗普就已经签署行政命令, 要求重新评估奥巴马政府颁布的大西洋、 太平洋和北极水域钻探禁令, 以加大海洋油气开采力度。 而后, 2017 年底, 特朗普在通过的税法改革方案中增加开放阿拉斯加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 (ANWR) 油气开发的条款。 2017 年12 月,国会通过公法115-97, 要求美国内政部建立和管理一个有竞争力的石油和天然气项目的租赁、 开发、 生产、 运输的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 (ANWR)[13]。2018 年1 月, 美国内政部公布2019 年至2024 年外大陆架油气发展计划, 建议向油气开采行业开放美国超过90%的外大陆架区域, 根据新计划, 美国将出租阿拉斯加沿岸、 墨西哥湾、 太平洋、 大西洋等水域的47 处潜在油气区域。

2.2 政策背景以及原因

2.2.1“页岩革命” 引导

“页岩革命” 改变了美国对外石油依赖的局面,将美国从单纯的能源进口国转变为能源输出国。 为此, 美国增加了对亚洲市场的液化天然气 (LNG) 出口, 并推动欧洲国家从美国生产商那里购买天然气[14]。 特朗普团队作为单边主义和 “零和博弈” 理念的拥护者, 为了抢占页岩油气在国际石油贸易中的份额, 从石油输出国组织和俄罗斯手中分得一杯羹, 强行调整国际能源秩序, 甚至不惜采取强硬外交手段对伊朗等石油输出国家进行制裁。

在任何情况下, 决策出台都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过程, 背后各种利益交织。 特朗普受其自身经历和党派内部势力影响, 对于奥巴马的北极政治遗产不屑一顾。 其上任之初的内阁成员多是商业精英、 石油大亨, 或是有过从军经历的 “鹰派”, 特朗普本人也来自石油利益集团, 坚定地认为开采北极资源能够推动国内能源经济发展[15]。 此外, 特朗普所属的共和党长期接受美国石油巨头科氏工业集团资助, 对于被石油利益资本操控的特朗普政府而言, 无论是维护其自身利益, 还是政治反哺背后资助人, 推进积极的能源政策都是理所当然。

2.2.2 阿拉斯加州支持开发

开发北极能源的举措正中阿拉斯加州政府以及民众的 “下怀”。 美国北极地区阿拉斯加州位于北极大陆, 人烟稀少, 没有任何主要的政治或经济中心, 冰雪等气候条件对基础设施造成了挑战和障碍。 阿拉斯加的北极地区几乎没有高速公路, 通往农村社区的道路也很有限[16]。 阿拉斯加的西北部地区是阿拉斯加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 这一地区经济机会有限, 由于该地区存在北坡油田和渔场, 许多人只能依赖石油开发维持生计。 据悉, 阿拉斯加州的油气开发能够给该州提供约三分之一的就业岗位和约一半的经济收入[16]。因此, 尽管阿拉斯加州的油气开发受到原住民对于生态环境的担忧, 但是大部分人仍然支持开采, 与之佐证的是2018 年阿拉斯加州州长候选人没有一个反对该州的石油勘探[14]。

在过去的30 年时间里, 阿拉斯加州多次要求联邦开放油气开采权, 但是决策权一直握在联邦政府手里。 为了摆脱被动局面, 2012 年4 月, 阿拉斯加州成立了 “阿拉斯加州北极政策委员会”, 负责阿拉斯加州北极政策报告的调研和撰写。 阿拉斯加州政府于2015 年4 月正式通过 《阿拉斯加州北极政策法案》, 希望与联邦政府共同治理和开发阿拉斯加。 阿拉斯加州正努力争取2006 年墨西哥湾能源安全法案规定的同等外大陆架特许使用费, 同时希望与联邦政府共享北极能源开发利益[17]。 特朗普政府宣称北极能源开发能够带来50 万个就业岗位和1 000 亿美元的增量, 虽然目前美国的油气开发重点不在阿拉斯加地区, 但是 “在特朗普的强势政策下, 美国北极石油天然气开发迎来了新机遇”[18], 因而理所当然地受到当地石油工人和原住民的支持。

2.2.3 北极理事会其他国家的政策

很显然, 美国的北极能源政策也受到其他北极国家以及国际形势的影响。 加拿大是美国的盟友, 在“页岩革命” 之前, 也是美国最大的石油供给来源。在加拿大北极近海盆地估计有大量的可采石油和天然气[19], 但是加拿大也强调了与石油和天然气开发有关的环境问题, 而且对北极钻探存在一些普遍的不满。因此尽管在加拿大112 号北极政策中谈及资源开发,但在北极地区几乎没有实际的开发和活动。 加拿大北极水域目前没有海上钻井, 该国也没有任何海上石油平台[20]。 此想法与奥巴马总统的理念不谋而合, 因此双方在2016 年达成共识: 无限期禁止未来北极近海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许可, 但是此声明很快被特朗普废止。

为了实现特朗普的能源蓝图和阿拉斯加州民众强烈的经济诉求, 美国北极政策更偏向挪威和俄罗斯。挪威是西欧最大的产油国和欧洲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 挪威政府认为北挪威的发展, 特别是北部北极圈的发展对挪威至关重要。 2017 年《挪威北极战略》 指出, 北极资源对挪威北部和整个挪威的价值创造具有突出作用, 陆上和海上资源为北部的许多居民提供收入。 此外, 报告还指出, 政府将努力增加北极地区石油和天然气活动的积极方面和区域附带利益[21]。 阿拉斯加与挪威相似, 都是依靠油气开发、 渔业等产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因此对这两者而言, 北极资源是极为重要的。

俄罗斯一直在积极勘探北极的新资源, 北极地区被其视为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收入来源。 而且,与加拿大相比, 俄罗斯政府将不会限制进一步烃活动对北极环境问题的影响, 俄罗斯可以说不是很关心全球变暖, 这表明, 由于这些资源的重要性, 俄罗斯不太可能放弃石油和天然气作为能源资源[22]。 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北极成为普京宏伟战略的一部分[23]。

同样, 自然资源也是特朗普战略的重要部分。 在看到油气能源背后巨大的经济利益后, 商人出身的特朗普也希望将其变为深远的政治利益来维护其统治,赢得更多选票。

2.3 现行政策潜在影响

2.3.1 气候环境风险加大

目前, 北极地区的变暖速度大约是世界其他地区的3 倍, 但是美国作为北极国家, 对于北极环境的治理却不积极。 美国一方面在北极发展传统化石能源,另一方面退出 《巴黎协定》, 减少对于绿色气候基金和气候援助的支持, 完全摒弃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大国担当。 这无疑会打击全球应对气候变暖的积极性,加重全球环境恶化。 此外, 北极生态环境脆弱, 阿拉斯加州的基础设施薄弱, 无法承担漏油的风险。

2.3.2 美加西北航道矛盾凸显

美国与加拿大在西北航道存在较大分歧, 加拿大一直宣称对西北航道拥有主权, 但是遭到美国的反对。 目前, 美国缺少破冰船等必要设施, 加之恶劣的环境阻碍通航, 美加两国都意识到该航道目前缺乏商业可行性。 目前, 加拿大仍是美国亲密的盟友, 美国愿意和平解决此类争端。 但是, 即使是两个联盟国家, 在一些海洋区域可能被认为对一个或多个国家极为重要的情况下, 都会导致地区局势紧张。 一旦美国北极地区进行大规模开采, 为减少运输成本, 美国将考虑启用西北航道, 无疑会重提西北航道归属以及运营方面的矛盾。

2.3.3 美俄北极利益角逐再起

俄罗斯一直依靠出口石油和天然气与石油输出国组织 (OPEC) 分庭抗礼, 并成功通过 “北溪-2” 天然气管道项目, 导致部分北约国家尤其是德国与美国关系恶化。 美俄之间一直在北极的低威胁背景下进行有限的合作, 但是由于立场不同, 合作的基础十分脆弱。 美国在北极的勘探开采, 可能会引发美俄之间经济利益、 领土纠纷等国际冲突, 改变现有的政治态势。

2.3.4 对其他国家影响

2019 年, 特朗普试图购置格陵兰岛引起轩然大波。 尽管遭到拒绝, 但是此举“折射格陵兰岛的地缘战略和军事安全价值大幅上升, 演变为美国北极大棋局的关键落子”[24], 将丹麦推到了国际地缘政治的风口浪尖。

虽然丹麦、 挪威、 瑞典、 芬兰、 冰岛与美国、 俄罗斯、 加拿大同属北极理事会成员国, 但是北极理事会能力有限, 仅作为“一个举行部长级会议的政治论坛和一个举行公务员和专家会议的技术论坛”[25]。 这些国家囿于自身国力, 在美俄地区争端中一般选择中立, 尽量避免 “选边站” 的困境[26]。 美国扩张性的北极战略无疑会加大北极地区局势的复杂性, 加剧北极小国的边缘化。 美国原油的对外贸易也会压缩挪威等以能源开发为主的国家的经济利益。

3 美国北极能源政策未来分析

3.1 油价波动导致积极政策恐遇冷

全球经济形势是北极油气开发的重要因素。 2020年, 由于疫情原因, 全球经济受挫, 对于原油的需求大幅度降低, 据EIA 估计, 2020 年第一季度, 全球石油和液体燃料的日均消耗量为9 410 万桶, 比2019年同期减少了580 万桶[27]。 3 月, 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OPEC 与全球第三大产油国俄罗斯的减产协议到期。 维也纳会议上, 俄罗斯拒绝了沙特阿拉伯新的减产协议, 当天WTI 原油价格下跌9.43%。 而后沙特阿拉伯决定扩大产能, 原油价格继续下跌, 3 月30 日,原油期货价格跌至每桶20 美元, 创2002 年以来新低。 沙特阿拉伯与俄罗斯之间的原油价格战殃及美国。美国自“页岩革命” 后, 不仅成功扭转石油依赖进口的局势, 还凭借开发周期短、 短期成本低的页岩油成功跻身为世界第一产油国。 4 月20 日, 美国五月期的WTI 原油期货价格暴跌300%, 最低跌至-40.32美元。 即使如此, 美国原油仍然滞销, 因为运输原油的成本要高于购买原油的价格。 据EIA 预计: 2021 年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和其他液体燃料产量将会增加。随着全球石油需求的复苏, 已实施自愿减产的国家的产量一般将在2021 年上升。 美国的页岩油产量是由对价格敏感的页岩油运营商推动的[24], 因此页岩油产量也将继续下降。 虽然, 特朗普总统宣布将增加7 500 万桶原油, 以加强美国石油战略储备 (SPR)。 但是, 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多数国家石油储备充足,EIA 预测全球石油库存将以平均每天260 万桶的速度增加, 显而易见, 石油交易进入 “买方市场”, 此时的国际原油无疑给特朗普积极的能源政策 “泼一盆冷水”。

3.2 美国北极能源开发风险较大

此外, 北极油气的开发成本要远高于页岩油, 这也是美国现行的北极能源开发政策可能受阻的原因之一。 据估计, 石油价格至少需要达到每桶50 美元至60 美元, 在某些地区甚至需要达到100 美元才能使石油开采具有商业可行性[28]。 此外, 过长的航线、 难以预料的浮冰都会增加石油运输的难度。 从阿拉斯加北部到该州南部的距离相当于挪威海天然气田和欧洲大陆天然气网之间的距离[29]。 极端海冰可厚达30 米,冰山、 永久冻土、 低温、 冰海床的冲刷和操作空间狭窄对于开采企业仍是不小的挑战[30], 需要破冰船的协助。 破冰船一方面在海洋地区宣示主权, 另一方面支持冰雪覆盖地区的经济和工业活动。 美国实际上只有两艘破冰船在北极地区作业。 “北极星” 号从20 世纪70 年代末开始服役, 服役时间超过了预期的30年, “希利” 号也服役了21 年。 换言之, 对破冰船的投资可以被看作是北极地区优先发展的象征[28]。2019 年, 特朗普在预算中新增一艘破冰船的开支[13],但是由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 这艘破冰船能否顺利交付使用还是个未知数。 然而, 美国的北极活动已经等不及了。 2020 年8 月, “希利” 号引擎着火, 紧急回港维修, 另一艘“北极星” 号也因一年前的失火需要维修电路, 美国被迫放弃了北极的所有活动。

此外, 由于北极部分地区的领土存在争议, 导致北极国家毫无远见地争相开发。 在尚未经过充分勘探、 环保论证、 技术评估等市场勘察过程的情况下,资本、 设备、 人员大规模涌入, 导致北极地区的能源开发速度已经超过其环境可承受能力[31]。 以北极能源运输为例, 目前在北极行驶的运输船大多以廉价的重油作为燃料, 重油燃烧产生的黑炭严重污染环境, 而且重油清理难度大, 一旦泄露, 后果不堪设想。 为此, 国际海事组织将严禁在北极地区运输和使用重油, 燃料的替代也无疑会增加原油的运输成本。 此禁令也表明国际社会不会漠视北极地区的环境恶化, 未来可能会约束北极地区的无序开发。

因此, 尽管阿拉斯加北极地区拥有尚未开发的海上石油资源, 但因其石油在开发和运输上均不占优势, 预计这些资源不会成为美国石油生产的主要部分, 美国原油产量的最大部分一直是, 现在仍然是美国本土48 个州的陆上产量[32]。

油价暴跌源于需求减少, 而北极开采石油成本要远高于美国本土, 虽然特朗普尽力为阿拉斯加的油气开发铺平道路, 但是顾虑重重的投资公司对于北极能源开发项目并不看好。

3.3 政权更迭开发前景扑朔迷离

执政者的变动是影响美国政策连续性的关键因素。 2021 年, 特拉普连任失败, 拜登出任美国总统,其上任之初, 应会立即着手恢复因种族歧视和权力交接而混乱的国内治安秩序以及缓解疫情对社会带来的冲击。 从中期而言, 拜登将会以抗击疫情和恢复经济为主, 为了维护国内稳定, 保证就业率和安抚阿拉斯加州民众, 在一段时间内会维持原有的北极能源政策。

但是, 拜登并不认同特朗普的执政理念, 并在介绍其内阁成员的讲话中对孤立主义和 “美国优先” 的理念进行含蓄的谴责。 此外, 拜登的内阁团队多是建制派精英, 有些甚至是奥巴马原有内阁成员, 因此,拜登的执政理念应该会向传统的美式政治靠拢。 考虑到拜登曾率先支持控制碳排放和温室气体, 他应会逐渐舍弃北极地区能源开发政策。

4 对我国 “冰上丝路” 和北极合作的影响

4.1“冰上丝绸之路” 至关重要

我国一直是一个缺油少气的国家, 2018 年我国70%的石油、 42.9%的天然气依赖进口。 “页岩革命”后, 美国大规模出口油气, 中国也是其重要进口国之一。 2019 年美国68.5%的对华出口额由原油与LNG创造, 并且在中国加征第二次关税后, 美国对华能源产品出口规模仍然保持基本稳定[33]。 因此, 美国积极的能源政策能够很好地弥补我国能源需求缺口。 但是, 对美能源产品的加征关税, 增加了我国企业购买成本, 在短期内, 对企业的影响小, 但是长期来看,对于相关行业无疑是沉重打击[34]。 此外, 美国对相关国家施压来降低能源产品对华出口量, 控制能源运输“生命通道” 马六甲海峡, 这些行为也会造成我国油气产品的紧缺。

在贸易战之前, 美国量大价优的能源产品符合我国日益增长的需求, 其相对积极的能源政策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 由于中美关系一直处于 “有限合作”和“无限摇摆” 当中, 虽然中美双方希望能够和平解决贸易争端, 达到合作共赢, 但是我国也需要通过“冰上丝绸之路” 加强与其他受美国威胁较少的产油国家的合作, 增加我国能源进口通道。

目前, 我国通过“冰上丝绸之路” 政策与中亚国家和俄罗斯签订了一系列油气租赁条约。 中亚地区既免受美国可能的海上航线封锁的影响, 也不受中东政治风云变幻的影响, 且价格低廉, 是我国获取陆上石油和天然气的一个有吸引力的替代选择。 俄罗斯是我国能源进口的主要国家之一, 也是北极能源合作中的最大伙伴和最具潜力伙伴[31]。 “冰上丝绸之路” 既给予试图通过 “能源兴国” 的普京富国强邦的发展平台, 使其能够早日缓解经济被国内寡头控制的窘境, 又能降低我国石油命脉被美国握住的风险。 因此, 尽管中亚地区局势会有所阻碍, 但“冰上丝绸之路” 仍是我国与沿线国家能源经贸、 经济交融、 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4.2 美国拒阻“冰上丝绸之路”

我国通过“冰上丝绸之路” 与北极国家建立能源贸易联系, 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美国意图相悖。 美国试图通过推行积极的能源政策, 输出大量原油, 掌握定价权, 从而掌握国际能源市场话语权。 但是现阶段石油交易是 “买方市场”,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 美国从政治和经济上拒阻 “冰上丝绸之路”。 在政治上, 美国渲染北极领土安全形势堪忧、 对中国参与北极区域合作进行污名化和歪曲指责、 构建跨洋制华联盟、 要求盟友分担安全成本并保持对华战略一致性等[35]。 在经济上, 美国利用政治施压, 多次搅黄了中国与其他北极国家的投资项目。

美国以己度人, 认为中国提出 “冰上丝绸之路”倡议具有地缘战略动机[36]。 尽管并非如此, 为了缓和双方矛盾, 中国要强化“冰上丝绸之路” 的次区域能源经贸合作, 提升与北极区域内外国家经贸合作的整体层次, 聚焦能源与环境治理, 科学研究等低级政治领域的事务[36], 积极参与北极地区治理, 肩负起大国担当。

猜你喜欢

北极油气石油
石油石化展会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第六届编委会
《非常规油气》第二届青年编委征集通知
南极和北极一样冷吗
奇妙的石油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2013全球主要油气发现
中缅油气管道示意图
北极飞来毛脚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