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行合一: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

2023-01-06罗光华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法治法律思维

罗光华

(广东金融学院,广州 510512)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都把法治建设置于较高的地位,并开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征程。大学生法治教育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位一体建设得以达成的重要环节。基于此,从“价值—目的—行动”三个维度探讨了在新的时代征程里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模式如何转换,分析了其症结所在,最后提出要以“知行合一”为原则去完善大学生法治教育。

一、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模式的转换

(一) 从工具主义到价值认同:法治教育价值的转换

法律工具主义的核心观点是:法律只是为了达成一定目的而采取的工具或手段。法律工具主义在实践中会使得法律价值虚化,工具主义法律观过于强调法律的工具性能或工具价值。从法律工具主义出发,大学生法治教育会偏离本来的轨道,使得大学生仅仅以自身利益为导向,当法律条文有用时就拿来用,当法律规则对自己不利时就会选择忽视、舍弃。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必须注重大学生对法律的价值认同,努力提升大学生的法治认同。在法治教育中,要让大学生把公民权利保障和国家权利制约、法律至上和程序正当、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等价值深深地刻印在心中,大学生对由法治确认并保障的法律价值的认同,是大学生法治认同最核心的要素。

(二) 从规则普及到思维培育:法治教育目标的转换

大学生法治教育经历了普及法律常识、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法律意识、提升法律素养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在目标上应该更注重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是指大学生能用法治的理念、原则、要求对社会实际问题进行理性认知、严谨分析、合理解决的一种思维方式。在内涵上,它更强调法治思维主体以及思维主体如何促成法治实现的问题。在构成上,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包括规则思维、权利思维、价值思维。规则思维要求大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规则,能知法懂法、遵法守法。权利思维要求大学生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能护权维权、护法用法。价值思维要求大学生有较强的法治认同,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有基本的价值判断,做到知行合一,能助力良法善治、保障社会良序。

(三) 从被动守法到主动护法:法治教育行动的转换。

建国以来,国家经历了从“加强法制”到“厉行法治”的转变。 “法制”层面注重已有法律规则的稳定、现有社会秩序的有序,“法制教育”注重尊法、守法,整体是静态的;“法治”层面注重法律规则的良性运转、现有社会治理的效能,“法治教育”注重用法、护法,整体是动态的。新时代,如果仍然将法律视为单纯的惩戒,强调对大学生法律知识的传授、遵法守法的教育,这是脱离社会实际的。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征程中,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应该做到从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基本实际去突出权利、程序、证据等词汇,使大学生在知法、守法的基础上能够主动用法、护法、信法,使法治“不仅内化于大学生的内心,也要外化到大学生的行为;不仅要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法治思维,也要严格细微的落到实处。”

二、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存在的问题

(一) 多分散欠协作,大学生法治教育主体须协同

大学生法治教育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等多主体协同合作。一直以来高校作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主阵地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仅靠高校显然是不够的,社会、家庭也是很重要的法治教育的主体。尤其是在一些特殊时期,主体协同显得更为重要,新冠疫情在我国发生后,各地高校纷纷采取线上教学的方式,大学生离开学校场域在家进行课程学习,此时社会的法治宣传和家庭法治熏陶也很重要。但现如今,高校、社会、家庭等各主体之间共识不够、合作不够,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之间也没有形成良好互动、有序配合的运行机制,大学生法治教育在主体上呈分散的状态。由于各主体之间缺乏协同合作,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诸多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和协调,势必影响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巩固。

(二) 较片面欠系统,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需完善

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已取得一定成绩,但在内容上仍存在一定问题。第一,法治教育内容不够全面。其一,重实体轻程序。目前大学生法治教育在实体上还是比较重视,但是忽视诉讼法内容的传授。其二,重宪法轻其他部门法。由于宪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点宣传宪法是必要的,但其他部门法也不可忽视。其三,重知识轻能力。推进法治教育的过程中,高校不仅要传播给学生法学知识、法律常识、法治精神,也要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去用法、感知法律的魅力和威力。目前部分高校较为重视理论课程,但忽视了社会实践教学的开展。另外,部分学校在课程考核上仍采取传统的考试形式或者以试题为主的形式,重点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却不够重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法治教育各内容之间系统性不够。法治教育内容不是简单的、零散的内容堆砌,应该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的系统。系统化的缺乏会影响整个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

(三) 多灌输少内化,大学生法治教育手段需丰富

高校法治教育的教学手段不够丰富。第一,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以课堂讲授为主,且偏重“灌输”。虽然有专门法治教育课程,但由于存在教学内容多、教学课时不够、教师非专业等问题,使得高校法治教育出现“满堂灌”“大水漫灌”。法治教育有其特殊性、专业性,需要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紧紧结合,需要任课教师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和加工能力。在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较强的课堂把控能力,不能很好地运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情境模拟、翻转课堂、研究性学习等方式把法律知识传播给学生。第二,第二课堂的拓展不够。课外实践形式单一,局限于举办讲座、参加公益法律服务等形式上。另外也缺乏实践基地,尤其是非法学学生缺乏实地学习和参与的机会。第三,第三课堂利用不够。现时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网络法治教育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途径,但在实施过程中网络法治教育发展得不够完善。

三、知行合一: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未来进路

要将法治深深地刻印在大学生的心中,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生活化的方式将知识进行确认、梳理、整合进而内化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因此应以“知行合一”为原则,使大学生在法治教育中将所见所学、所想所感、所得所愿转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落实到细微地行动中。

(一) 在主体上实现多元主体协同,为知行合一提供场域保障

在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需要多主体协同进行、共同参与、全力合作,以高校为主导,其他多主体协作,实现主导性和协作性的统一,提升促进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

1.稳固高校在大学生法治协同教育中的主导功能。高校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主要场域,提供的法治教育系统化、专业化。一方面,构建严密的法治教育组织管理体系。高校中的法治教育工作者很多,有学校党委和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第一,党委要发挥引领作用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组织部、宣传部、人事处、团委、学工处、各学院党团部门有效参与。第二,加强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等教师队伍的建设。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不仅要各自发挥重要作用,还要能合作与互动,共同发挥法治育人作用。

2.夯实家庭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的基石功能。一方面,家庭与高校高度协作。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以身作则,自己首先主动遵法守法才能引导孩子。另一方面,创造优良的家庭法治环境。家长应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责任和权利意识,积极教导孩子遵法守纪、引导孩子维权护权。例如家长在平时生活中遵守交通规则、遵纪守法,在家庭矛盾、社会纠纷处理中遇事找法、用法,以身作则用自己良好的品德、守法的行为去影响孩子、引导孩子。严明的家风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3.关注社会、社区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的滋养功能。第一,鼓励社会组织支持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建设。如果社会组织能重视大学生法治教育,在法治教育上贡献人力、物力、财力,并拓展法治教育的新渠道,那大学生法治教育必定能前进一大步。第二,继续开展全民法治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优良的法治社会氛围。社会的法治环境优良,大学生才会得到更多的滋养,培养正确的法治观。第三,社区法治教育是高校法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法学社区教育为美国的公民教育做出了莫大的贡献。在我国,可以通过开展社区法治宣传工作,营造安全稳定的社区环境,净化大学生的居住环境;可以通过建立社区法治教育活动中心,举办社区法治讲座、宣传活动,提供社区公益法律服务活动,并吸引社区大学生参与。

(二) 在内容上实现时代性和系统性的统一,为知行合一提供基础保障

1.注重时代性。在确定法治教育内容的时候,首先要涵括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理论、宪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再针对当时国家法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公民法律的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例如除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廉洁与修身等课程教材中的内容,还要把党中央和政府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基本政策、重要会议精神等都纳入到法治教育内容中,这样才能更具现实性、时代性。

2.注重系统性。一是法治教育内容的系统化。在具体教学时,要注意实体与程序的结合、宪法和其他部门法教学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二是将法治教育内容进行合理地分层,构建一个科学的法治教育内容的系统。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包括法治知识、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三大内容,这三个内容应当具有系统性。法治知识包括法学基础知识、宪法、其他部门法等内容,能解决大学生最基础的认知层。法治意识体现在法律至上、权利保障、程序正当等,能将认知内化为意识。法治能力体现在行为能力,能将认知、意识转化为较强的行动。

(三) 在手段上实现多样性和技术性的融合,为知行合一提供渠道保障

1.注重多样性。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多样性体现在三大课堂的结合,第一课堂夯基础、第二课堂提能力、第三课堂拓视野。第一,夯实“第一基础课堂”,落实知的传授。从拓展课程上看,高校里专业课程包括通识必修和选修课、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等。已有涉及法律知识传播的必修课为《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式与政策》《廉洁教育》等,可尝试在公共选修课、法律通识课中增加,夯实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课堂知识的传播。从课程教学手段上看,可以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增加案例分析、情景模拟、PPT演讲、主题辩论等手段实现翻转课堂。第二,拓展“第二实践课堂”,畅通行的渠道。第二实践课堂的法治教育功能强大,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实践活动,能提升法治教育的实效。第二实践项目体系可以分为四个模块,实践实习模块是通过参与主题实习、三下乡、访学等方式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创新创业模块是通过参与主题学术科技、创新创业项目、论文发表等方式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志愿公益模块是通过参与社区服务、赛会服务等志愿服务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文体活动模块是通过文艺、人文素养等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第三,搭建“第三云课堂”,提升知行实效。目前各高校“第三云课堂”建设主要集中在慕课、微课上。这两类课程各有优势,各高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选择并完善。

2.注重技术性。除了前面所述的慕课和微课的建设外,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法治教育手段还可以着重:第一,引入“庭审直播”教学。互联网直播庭审案件是进行法治教育的一个重大创新。最高人民法院在2016年就开始试运行“庭审直播”,收到了社会公众的极大关注,获得了不少好评。通过庭审直播案件,大学生可以真实地去了解、感知法学知识与社会热点,效果颇丰。第二,进行法治教育网站、公众号、法治教育APP的开发与建设。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法治教育网站、公众号、APP的建设,这些渠道在丰富法治资源、提高大学生法治的自主学习性方面有着很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法治法律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律讲堂之——管住自己的馋嘴巴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让人死亡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