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劳动教育思政教育功能探析*

2023-01-06李玉忠

菏泽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劳动思政大学生

李玉忠

(菏泽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

劳动教育作为我国“德智体美劳”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活动。”[1]劳动教育中蕴含着天然的思政教育功能,大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接受劳动教育,能够培养热爱劳动、厉行节约、乐于奉献、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思想品德,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加强劳动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劳动技能、涵养劳动情操和素养、提升思想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一、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关系分析

(一)劳动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

劳动不仅创造了历史,还创造了人们所需要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人们能够在劳动中改造自然界,也能够在劳动中改造人类社会、改造自己。“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2]劳动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它能启发和培育人的心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的价值观、人生观来源于我的家庭,来源于我在陕北艰苦地方上山下乡。”[3]劳动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我国的思政教育通过传播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化社会主流意识形态[4],致力于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国家文明富强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者。思政教育效果的实现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因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大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劳动的价值,才能尊重和热爱劳动并珍惜劳动成果,才能成为社会价值的贡献者和国家文明富强的建设者。劳动观念的形成正是思政教育的培养目标,“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5]这与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是一致的,他认为“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6]

(二)劳动教育能够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劳动教育是一种既需要理论知识,又不能脱离劳动实践的特殊教育形式,它是涉及劳动知识、技能、美感、体能等全面的培育活动[7]。与传统思政教育重视理论讲授不同,劳动教育的现场即景性丰富了传统思政教育的形式,使大学生在感受劳动条件、氛围、强度、技术和工艺的过程中掌握劳动知识、积累劳动经验、增长劳动智慧,在付出与收获、投入与产出的正比例循环关系中感悟劳动的意义,从而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美的劳动观念。劳动教育既是一个技能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感悟提高的过程。如近几年,在出现新冠肺炎疫情的地市,几乎所有高校都有大学生志愿者参与防控疫情的活动。他们不惧严寒和酷暑,不计得失和名利,协助工作人员维护校园秩序、发放防疫物资、安排师生进行核酸检测等。许多大学生志愿者认为,参与的过程就是付出的过程,虽然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但也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和高尚,不但培养了自己热爱劳动和主动服务社会的情怀,而且还能引领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社会志愿服务中。大学生志愿者参与防控疫情的活动,本身就是生动的劳动实践,既能随时随地教育自己,也能随时随地带动别人,使劳动教育日常化、生活化,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三)劳动教育有利于实现思政教育的效果

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作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重要内容,各有特点,无法替代,劳动教育有利于实现思政教育的效果。一是劳动教育的现场即景性和广泛参与性可以弥补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不足。目前,高校的思政课教学虽然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理论知识,但以理论讲授为主要模式的教学过程略显单调和沉闷,不易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劳动教育是在真实且复杂的客观情景中开展,大学生可以以不同角色参与各种社会劳动,今天可能是疫情防控中的“大白”、明天可能是工厂车间的“工人”、后天可能是田间地头的“农民”等。通过真正的场景、真实的劳动、真心的体验激发大学生对劳动的深度思考,感悟劳动的本质,自觉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习惯,进而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而且,大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必须与不同的“同事”打交道。为了完成劳动任务,大学生要与“同事”无障碍沟通、无延迟协调、无条件团结,否则就不能达到劳动预期效果,与“同事”沟通协调的过程有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社会公德意识的确立。二是劳动教育的朴素理念正是思政教育所追求的价值导向。思政教育旨在向学生传达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劳动教育所专注的是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塑造大学生热爱劳动、自我管理、民主意识、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等朴素理念,这些朴素理念正是思政教育的价值目标。因此,高校以劳动教育为抓手,让大学生多参加劳动锻炼,可以帮助他们将劳动知识和劳动理念转化为内及于心、外化于行的道德信念。

二、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思政教育功能分析

(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品质

劳动既是体力的支出也是脑力的消耗,在劳动实践和锻炼的过程中,遇到各种艰辛和困惑是必然的。“由于学校教育及家庭生活中劳动教育的严重弱化、异化,当前社会生活中年轻一代因为劳动价值观缺失导致的好逸恶劳、嫌贫爱富、追求不劳而获等人生倾向日益明显。”[8]受此影响,部分大学生缺乏奋斗精神,特别是在艰苦条件下的奋斗精神,他们不懂得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缺乏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锐气;还有一些大学生缺乏对劳动的整体认知,怕苦怕累,不愿劳动,甚至畏惧劳动。如果大学生们存在不愿劳动或畏惧劳动的心理,在劳动面前缩手缩脚,那么遇到困难他们就会有消极情绪,很难有所作为。高校应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除重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外,还应多为大学生提供参与劳动实践和锻炼的机会。通过从事各种不同的劳动,让大学生感受劳动过程的艰辛,借此磨炼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他们在困难面前能够锐意进取、勇毅前行。也只有通过各种劳动锻炼和劳动实践,在劳动过程中磨砺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大学生才能不断追求卓越、精益求精、乐于奉献、不畏艰辛、有所作为。

(二)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其呵护无微不至,但大多数父母对孩子偏重智育、忽视劳育,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主动担当的机会。少子化的家庭背景给孩子的成才成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从个人层面来说,有些学生缺乏担当精神,抗挫能力不足,过于注重个体本位,过分强调个人的权利而忽视社会责任和本职义务。从社会层面来说,有些学生缺乏家国情怀,缺乏报效国家的理想。高校对大学生加强劳动教育能够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一方面,劳动教育能够让大学生回归到劳动实践环节,通过自己动手创造物质财富,并感受劳动给自身带来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劳动过程能够锤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奉献精神,促使其将个人情感体验内化为思想、外化于行动,涵养其强烈的家国情怀,进而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采取包括劳动教育在内的各种教育方式,能够培养大学生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规则意识,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树立为国为民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抱负。

(三)有助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要依靠思政教育,又要依靠劳动教育。思政教育从理论层面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进行阐释,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劳动教育从实践层面培养大学生的优良品质:首先,劳动教育能引导大学生更好地参与劳动、服务社会,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实践者、推广者。其次,劳动教育能引导大学生更好地报效国家。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努力奋斗、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甘于奉献。通过劳动教育,使大学生意识到只有勤奋劳动,才能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第三,劳动教育能引导大学生形成优良品质。劳动过程中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和合作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平等友爱、互帮互助的品质;劳动过程本身是爱岗、敬业、奉献的过程,有助于他们形成诚实守信、遵章守纪的品质。

三、实现劳动教育思政教育功能的路径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9]劳动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劳动教育有着天然的思政功能。高校要根据劳动教育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显著的实践性等特征探索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实现路径。

(一)明确主体地位,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数学家波利亚强调了在学习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他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也应如此,故学者认为“以学生为中心是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落脚点。”[10]

大学生是劳动教育的主体,劳动教育需要大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在情境中所形成的深度劳动体验有助于实现劳动知识的内化、劳动情感的升华和劳动能力的增强,从而提升劳动素养[11]。对此,高校在设置劳动课程时,应以学生为劳动实践的主体,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自我总结、自我反思。通过大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使他们实现从对劳动过程表象的认识到对劳动价值的深入认知,培养其劳动精神,增强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劳动教育全覆盖

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和前置作用,串联着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能够把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思政元素有效联结起来。2020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12]

高校应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方法,既要把劳动教育课程化,又要把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思政中,突出劳动教育的效果。一方面,高校可以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中设置劳动教育科目,既可以作为独立的一门课程,也可以将劳动教育相关内容作为专业理论、专业实习、就业指导以及创新创业等课程的一个章节。另一方面,高校可以把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劳动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实施方式和操作空间大,将其作为教学和实践过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不仅可以优化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还能完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实现了劳动教育对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学生群体的全覆盖,提升了劳动教育的教学效果。

(三)丰富教育方式,激发大学生劳动情感

发挥劳动教育的思政育人功能,提升劳动教育的思政育人效果,需要高校整合各种资源,丰富教育方式,加强舆论宣传和拓宽学生的劳动实践渠道,营造良好的劳动育人环境。

首先,高校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劳动教育元素。通过与劳动教育有关的社团建设,经常性地开展以劳动知识宣讲、劳动技能大赛和社会志愿服务为主题的社团活动,让劳动教育走进宿舍、餐厅、操场等,营造劳动光荣、劳动者最美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情感。其次,高校应发挥团学组织优势,组织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知识竞赛、劳动模范典型宣传等活动,让学生在舆论熏陶和参与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学校还可以通过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微博论坛和主题班会等平台开展劳动教育专题讨论,让更多学生清楚劳动教育的价值。再次,学校应发挥勤工助学岗的作用,通过在教务管理、食堂服务等部门设置助学岗位,使学生通过劳动获得一定的收入,既能帮助家庭贫困的学生减轻生活压力,又能让他们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和光荣,反思劳动的艰辛和不易。最后,高校还可以通过社会公益活动和暑期“三下乡”活动,让大学生志愿者走进敬老院、福利院参与社会服务和义务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

(四)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大学生意志品质

劳动教育离不开劳动实践。劳动教育“首要的不是关于劳动的说教,而是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进行锻炼和接受教育。要吸引和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劳动活动,并要在这些劳动活动中相机对他们进行教育。”[13]

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除了在课堂上讲授劳动教育理论外,还包括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社会服务劳动教育,而后三种只有在课堂外才能更好地实现。因此高校应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建立校外劳动教育实习基地,这既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和抓手。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一方面,高校将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场所搬到了农田、车间、建筑工地等处,让大学生在亲身体验、亲自动手、真心劳动、真正劳动中,增长技能,磨练意志。另一方面,高校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可以通过融入国家发展创新成果、改革开放风云人物、劳动模范先进事迹等素材,大力宣传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工匠精神,引导大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独立工作能力、创新思维和敬业精神。

(五)发挥家庭示范作用,提升大学生劳动实践能力

开展劳动教育,家庭也是不可替代的主体之一。父母的生活习惯、行事作风和价值认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开展家庭劳动教育可以从四个层面展开。

首先,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做热爱劳动的模范和表率,将劳动光荣、劳动者最美等朴素理念融入到家风中;同时,父母还应立足本职工作,爱岗敬业。通过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为孩子传递社会正能量,帮助孩子树立热爱劳动的理念。其次,父母要引导孩子多参加家务劳动,通过家务劳动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获得感,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第三,父母要利用假期或周末带领孩子走出家庭,多参加社会公益劳动,通过劳动使孩子体会到为他人服务的愉悦,提升其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热情。第四,父母应多鼓励大学生尝试和挑战不同方式的劳动实践,如利用假期或周末到田间地头参与种植和采摘、到工厂车间参与加工和生产、到物流园参与物品包装和转送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大学生感受劳动种类的丰富和劳动过程的复杂,除锻炼身心、提高劳动技能外,加深他们对劳动的理解和认知。大学生通过感受不同的劳动过程,体味不同的劳动乐趣,提高其劳动能力,增强其劳动素养。

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劳动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有助于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和价值取向的确立。因此,高校应立足课堂,借助校外实践,将劳动教育贯穿到课堂内外,通过理论教育、舆论宣传和劳动实践,让大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远大理想,明确人生目标,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劳动思政大学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