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生物医药领域成果转化的问题和建议

2023-01-06贾春岩

中国科技产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院所生物医药职称

郭 旭 贾春岩

(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2.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 100730)

0 引言

生物医药产业以天然生物材料为原料,利用相应的生物制药技术,研制出能够应用于预防治疗与诊断的制品[1]。虽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近几年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自主创新能力弱,原研药、创新药比例较低的境况还没有根本性改变。我国生物医药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一直停留在5%左右的低位[2],难以突破和提高。究其原因,有生物医药自身“技术壁垒高、研发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的产业特点,更主要的原因是我国生物医药领域的原始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高校、医院和科研机构(以下简称“高校院所”),而科技成果在从高校院所向产业端流动的过程中还有一定阻力。如何破除科技成果转化“中梗阻”,提高高校院所生物医药成果转化效率,有效支撑国家创新型医药强国建设,成为当务之急[3]。

本文基于当前生物医药产业特点,结合科技成果的管理、制度等问题,分析了其所面临的转化困境,并对其背后原因进行探究,以期为提高生物医药科研水平和成果转化效率提供参考。

1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前景和问题

1.1 人口老龄加剧,催生巨大医疗服务需求

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长寿化、老龄化特点。一方面,医疗技术的进步使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大幅增加,已经从1990 年的68.55 岁提高到2020 年的77.30 岁。另一方面,老龄人口不断增长,2020 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 万人,人口比例达13.50%[4]。人口长寿化、老龄化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对医疗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急剧增加。

1.2 国家政策加持,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加速

近年,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中国制造2025》提出发展针对重大疾病的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物新产品,提高医疗器械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生物技术创新专项规划》提出重点突破新型疫苗、抗体制备、免疫治疗等关键技术。《“十四五”规划和2035 远景目标纲要》强调了生物医药领域创新,以及将优势资源向生物医药研发倾斜。国家政策的集中支持,对生物医药产业是长期利好的。

1.3 成果转化不畅,生物医药产业后劲不足

虽然政策有支持,经费有保障,科研有成果,市场有需求,但成果转化之路仍然艰辛且漫长。由于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起步晚、起点低,在此领域的成果转化本就面临着更多困难。成果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管理体系的支撑、引导和约束。我国高校院所生物医药成果转化不畅问题由来已久,首先是制度方面“重科研、轻转化”科技成果脱离市场需求,造成“先天畸形”,而后期的处置和收益问题又造成了成果的“发育不良”。同时高校院所还面临着成果需求不匹配、管理体系不适用、行业监管难度大等问题,都增加了生物医药成果转化的难度。

2 生物医药成果转化瓶颈

2.1 成果需求不匹配,转化效率低

首先是科研导向的问题,国内高校院所的科研活动以支撑国家科技战略为首要目标,并非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其次是管理方式的影响,在现有的科研管理体系中,对科研人员的职务聘任、职称评聘、绩效考核存在着明显的重(科研)成果、轻(市场)应用的导向。对成果的市场价值,转化情况缺乏足够重视。这种考核、评价机制造成科研人员的关注点“重心前移”,产出的科技成果也很难走出实验室,转化效率低。

2.2 管理体系不适用,转化动力弱

国家层面虽然从政策上明确了高校院所对成果的使用、处置和收益权,允许单位自主决定转化的具体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职务科技成果的权属问题尚未明确,处置路径仍然不够畅通[5]。同时,科技成果主要以专利、著作权、论文等无形资产的形式呈现,而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固定资产,这种存在形式上的巨大差异,严重阻碍了高校院所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入股实现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2.3 行业监管难度大,转化风险高

近年主管部门为中国药品监管体制深化改革和创新做了很大努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药创新活力释放和创新成果应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与部分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药品创新方面还有较大差距,新药获批数量不多,叠加生物医药产业整体研发和转化周期长的特点,造成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风险进一步提高。

3 生物医药成果转化建议

3.1 改革成果管理制度

首先应该推动科技成果的“类国资”管理,参照而不完全套用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形式,为科技成果转化“松绑”。建立市场化的评价机制,技术市场公示,科技部门监督的社会化评估公示体系,明确成果转化的合规流程,降低成果转化的“制度风险”。同时,加快高校院所体制机制改革,探索知识产权所有权制度改革,赋予发明人(或主要参与人)优先处置权,支持科技成果“早转化”,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3.2 构建专业服务平台

目前专业的转移转化服务平台建设的主力是各级科技管理部门。比如科技部主导的国家技术转移示范体系建设,在促进技术转移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发挥了示范和引领的作用[6]。而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主阵地,在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方面却明显滞后。目前已认定的453 家国家技术转移机构中,依托高校建立的机构有134 家,相较于全国3005 所高校的总数量来说,比例明显偏低。高校院所应该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和专业特长,结合市场需求,普遍建立技术转移或成果转化服务机构,使其成为高校院所科研体系的“标配”。教育部也提出,“推动创新能力强、科技成果多的高校普遍建立技术转移机构”“要在高校培育建设一批示范性、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促进高校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水平整体提升”[7]。

其次是加强现有平台特别是校办企业的改造,突出其科技投资和产业孵化功能。早在2001 年,教育部就要求“校办企业的经营活动应主要围绕转化学校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但落实的并不到位,应该进一步规范高校院所的产业范围,加强与所属高校院所的优势学科的协同创新,助力成果转化[8]。

3.3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成果转化人才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加强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水平,尤为重要。

首先,应该加强专业培训。目前的技术经纪人培训主要由各省市科技(技术市场)、人才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组织,也有一些市场机构在尝试,总体来说技术经纪人的相关培训课程体系还不够丰富,建议相关部门增加经费支持,以事后奖励或补贴的形式支持市场化机构举办相关培训。

其次,应该完善学历教育。北京在技术转移学历教育方面启动较早,目前已有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开展了技术转移方向的硕士学历教育。上海交通大学技术转移专业硕士也将于2022 年9 月入学,其校内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培养模式值得借鉴。相较于市场对高层次、复合型技术转移人才的巨大需求而言,相关学历教育应在高校进一步推广。

3.4 优化职称评聘制度

早在1999 年,上海市政府就已设立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类职称[9]。而直到2021 年9 月,上海市人社局才发布《上海市经济系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级职称评审通知》,开展“成果转化类”高级经济师职称的评审[10]。上海将成果转化职称的评审划归在了经济系列。2019 年9 月成都最先在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中增设技术经纪专业,但职称设置仅有初级和中级。同年10 月,北京也提出了成果转化人才评定方案,将职称纳入工程技术系列。北京方案还创新性地提出分类评价,对研究型人才,注重评价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对运行服务型人才,注重评价实践能力和实际效益,充分展现了灵活性。总体上来说,成果转化相关的职称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从管理序列、职称名称、评定标准三方面都有待规范和统一。建议科技部会同各地科技、人社部门,统一成果转化职称的名称、序列和标准。推动高校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国家级孵化器、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落实成果转化相关职称聘任,提高成果转化人员的归属感和积极性。

3.5 创新医药监管方式

近年,一系列涉及药品审批、生产和监管的法规文件的出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创新药的发展[11],但对于生物医药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影响有限,应加快推进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的探索和推广。MAH 制度将加速专业化新药研究机构的发展,特别有利于科研院所的新药研发和成果转化。MAH 制度将改变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研发生产组织模式,加强产业链条的协同创新。未来,甚至可以探索将科研院所在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下取得的许可证参照知识产权进行管理,允许其授权生产或销售,全面打通创新药的研发、生产、销售链条。

4 总结与展望

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如相关政策法规缺少有效衔接,高校院所的成果处置、权属和转化机制不够明确,金融体系也亟待完善,科技成果的质量和转化动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依托于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成果孵化、投资和专业服务的创新生态尚未形成[12]。

这些阻碍科技成果转化的痛点、难点、赌点问题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影响尤为突出,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但不够全面和系统,仍存在一些盲点和弱点,如生物医药成果的评估体系、交易平台建设等,仍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研究,找出新思路、新方法。 (文责自负)

猜你喜欢

院所生物医药职称
湖北恒玖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浩欧博生物医药销售有限公司
全球生物医药发明专利 TOP100榜单公布 鲁南制药全球排名59
军工院所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提升建议
国内外科技巨头人才保留政策对航天院所的启示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苏州高新区:加速驶向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两千亿级”新蓝海
以创新发展为引领的航天院所科技委智库运行机制探讨
军工院所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学术造假将被撤销职称并记入诚信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