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教育走向自育 由教学走向自学

2023-01-06王轶敏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自育课型自学

张 琴,王轶敏

(合肥实验学校,安徽 合肥 230051)

1983年,时任合肥市教委主任的何炳章先生针对20世纪80年代中小学普遍存在的学生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等诸多教育弊端,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等影响下,提出了让教育回归本质、回归原点的思想,即“自育自学”理论,并在部分实验校中展开试点。1987年,合肥实验学校应运而生,自此开始了近40年的“自育自学”实验。2015年首任校长何炳章先生的专著《从教育原点出发——“自育自学”理论与方法》,被评为全国优秀陶研成果一等奖,这也是基础教育在全国陶研成果中唯一的一个一等奖。至2022年,全国已有226所“自育自学”实验校。合肥实验学校也被誉为“安徽省微观教改的制高点”[1],一所“人在中央”的学校,一所特色鲜明的学校,一所在全国范围内理论非常先进、实践体系非常成熟的学校。

一、“自育自学”理论内涵

“自育自学”理论的核心思想:教育教育,就是教学生会自育;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会自学。

“自育自学”理念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教育教育,就是教学生会自育;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会自学”。这里所说的“教学生会自育”“教学生会自学”中的“学生”指的是每一位学生;“教”指的是“引导”,而不是“主导”,更不是“教授”;“自育”,指的是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指的是学生个体清醒的自我认识、明确的自我要求、不懈的自我践行、恰当的自我评价等。这里的“自学”,指的是学生自己独立学习——也就是自主学习、自动学习、自觉学习、自悟学习,指的是学生个体自学兴趣的培养、自学方法的掌握、自学能力的提高、自学习惯的形成。

其二,“教育教育,就是教不会自育的学生会自育;教学教学,就是教不会自学的学生会自学”。自育和自学,是很难截然分开的。自育中有自学,自学中有自育;或者说,在自育中自学,在自学中自育,是基本的教育现象。自育和自学是互相渗透、浑然一体的。

“自育自学”理论是简明揭示教育本质、鲜明突显教育原点的教育理论;是关于全面育人的规律论和方法论,是素质教育的基点论和途径论。

二、“自育自学”实验原则

在“自育自学”实验过程中,始终要遵循整体性原则、自育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和创造性原则[2]。

整体性原则,要求所有参与实验的人员善于运用整体观念来考察、指导实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求将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切问题,都放在一体化的整体教改实验这个完整的系统中加以研究解决。

自育性原则,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全过程中,各门学科、各条渠道、各个环节、各种方法,都要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和自我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学生的个性沿着自我感觉—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途径得到较为良好的、充分的发展。

民主性原则,要求注重创造民主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正确的民主意识,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民主素养,增强他们的公民意识;要求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人格平等、互相尊重、情感融洽、教学合作。

创造性原则,要认识到新时代必将是奇迹般创造的时代,进入新时代的中国需要数以千万计的创造型人才;坚信“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三、“自育自学”实验目标

培养目标:在“自育自学”理念的指导下,充分认识学生在才智和个性发展上的深蕴性、多面性和可掘性,精心引导,使他们得以较为充分和超前发展,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具有家国情怀和创新精神,会自育、会自学的时代新人。

办学目标:深化“自育自学”实验,营造“自育自学”学校文化,探索使常态儿童得以较为充分和超前发展的新体制,创建学有特长、教有特点、校有特色的全方位、一体化、特区式、未来型的新型学校。

四、“自育自学”实验路径和措施

(一)“原点”课程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教育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初心所在。“强基计划”的出台助推着基础教育向纵深发展。始终围绕培养学生“自育自学”能力,具备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家国情怀和创新精神的最终目标,依据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发展思路,积极构建和完善学校的课程体系,研究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在学校的具体实施建议,对小学、初中阶段进行教学衔接,对学科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整合,让学生形成“自育自学、全面发展”的学习理念,建立师生合作、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通过开设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促进学生“自育自学”能力提高和长远发展。将国家课程设为学生的必修课程,校本课程设为选修课程,采用学分制的方式,初步建立二者结合的、“扎实”与“灵活”相统一的“原点”课程体系。

“原点”课程体系坚持必修课务实,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选修课则分为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自育自学”指导课程。拓展型课程强基,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条件;探究型课程求新,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自育自学”指导课程求实,为学生“自育自学”能力的形成铺设阶梯。天天都有思政课,天天都有阅读课,天天都有兴趣课,天天都有体育课。坚持开展了文化艺术节、体育健康节、科技创造节和读书演讲节活动,突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意义,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二)“引导自学”课型

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出“自育自学”实验的课堂教学改革操作模式,即运用“引导自学”课型让“课堂”成为学生自学的“学堂”。“引导自学”课型是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引导下,学生有较为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自行探究的课堂学习活动。此课型以培养学生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为主,以“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为目标,课堂实行“小先生制”,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立体化的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自主学习的主人。在全校范围内“全学科”“全天候”运用“引导自学”课型教学,在总结与创新中提炼具有独具特色的“一校一模”——“引导自学”课型实践之路,继续探索“引导自学”课型的“一科多模”和“课型变式”。在实践与反思中完善“细胞式”看、评课细则和评课制度,让教师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引发学生的自学潜能;让教师更加精心组织学生自学,使得学生个人自学潜心专注,小组讨论有序有效[3]。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的快速推动下,探索信息化背景下的“引导自学”课型新实践,将成熟的“引导自学”课型与云课堂相融合,探索新型的“云导学”模式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将“云课堂”与“引导自学”课型有机结合,旨在突破现有的“只是机械地将线下课堂搬到线上”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线上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以个人学习空间为单位,以问题为课堂主线,以多元评价为激励手段,以互动课堂为主要方式,通过教师有目的的问题、任务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三)学生多元发展

“自育自学”理论发展与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了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自育自学”实验操作模式:以“做”(做时间的主人,做集体的主人,做学习的主人,做评价的主人,即做“四个主人”操作模式)、“读”(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化整为零、积少成多、天天坚持、务成习惯)、“吃·睡”(确保睡眠、吃好早餐)、“炼”(立足在家每天健身)、“艺”(引导自学一样乐器,提高学生艺术素养)、“析”(确定基本模式、精细分析个案、促进“自育自学”)等6个课题研究为抓手,并形成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实践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这些逐渐完备的实践体系与教育部近期提出的“双减”、五项管理、加强体育和美育的思想完全吻合,也足以凸显“自育自学”理论与实验是遵循教育规律、真正回到教育原点的实验。

(四)艺友教师成长

优良的教师队伍是“自育自学”实验取得成功的关键,培养优秀学生首先要努力造就一支有献身精神、有理论素养、有教育敏感、有研究头脑、有教学能力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在“自育自学”实验操作中的,形成了关于开展“‘艺友制’教师自我发展模式”实验的建议。“艺友制”教师自我发展模式,倡导教师群体性互帮互学,亦师亦友,共同发展。经过不断的探索,建立三级教研“艺友会”——备课组层面、教研组层面、教学科研中心,开展读书沙龙、研评课、艺友论坛、外出学习、学科融合教研等活动,普及科学教育理论,传递教育教学最新信息。通过“艺友师表”制、“艺友读书”制、“艺友研讨”制和“艺友谈心”制,进一步完善“艺友制”教师发展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坚持每位教师在“艺友会”里每周互听一节课,每学期举行一次研究课或教学沙龙,每学期串讲一次所教的教材,每学期写一篇教改教研论文(小结),每学年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的“五个一”制度。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现有优秀教师团队和名师工作室力量,发挥一贯制学校教育教学一体化优势,研究小学、初中阶段任课教师授课大循环方案,推动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一套系统的教师队伍培养模式。

五、结语

“自育自学”理论和实验,根本凸显了学生发展的主体地位,把发展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根本激发了教师发展的自主性,把促进教师发展作为发展学生的前提;根本唤醒了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切实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从而走出了一条解决基础教育异化问题的根本之路[4]。“自育自学”实验在全国众多基础教育实验中独成一家,独具特色。合肥实验学校是“自育自学”实验的发祥地,是“自育自学”实验的展示窗口,是“自育自学”实验的领头羊[5]。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评价“自育自学”实验,是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的一项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践创新的教育实验,并已形成了很强的区域影响力。北师大教育学部教育管理学院院长张东娇指导合肥实验学校文化建设时,评价其为一所“人在中央”的学校,一所特色鲜明的学校,一所在全国范围内理论非常先进、实践体系非常成熟的学校。

四十载弹指一挥间,何炳章先生创立的“自育自学”理论与实验从教育原点出发,惠泽一代又一代学子。四千实验教师也时刻铭记何炳章先生的话:平凡的教育岗位,只有不平凡地付出,才有可能不平凡;简单的教育问题,只有不简单地对待,才有可能不简单;一般的教育方法,只有不一般地坚持,才有可能不一般。“自育自学”理论与实验通过“引导自学”课堂、“四个主人”教育、课外阅读、吃好早餐、确保睡眠、坚持健身、美育提升等,全面地将自育“做人”与自学“求知”紧密结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一个正常的、完整的人。这种以个人发展、个人成长为目的的实验模式,以育人为本的实验理念,学生会自育、会自学的潜能被充分激发出来,使得他们终身受益,从事任何职业、工作都充满了阳光和自信,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自育自学”理论与实验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创新的样板。

猜你喜欢

自育课型自学
合作学习法在不同课型中的有效性实践研究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学科教学中的课型设计思路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模式
有机启智 化学育人
抓好一关键,注重三培养
关于语文课型研究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