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例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患儿及其父母的基因检测分析
2023-01-06泥永安刘媛媛田菊
泥永安,刘媛媛,田菊
1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科,山东青岛266000;2 高密市人民医院儿科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elliptocytosis,HE)也称为遗传性卵母细胞增多症,是一种遗传性异质性红细胞疾病,其特征是外周血涂片上出现细长、椭圆形的红细胞。HE 在1904 年首先由DRESBACH 报道,同年,HUNTER 描述了HE 的临床特征并确定它为一种遗传病。研究[1-5]显示,HE 以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方式遗传,主要致病基因包括SPTA1、SPTB 和EPB41,大 多 数HE 患 者 是 由SPTA1、SPTB 基因突变导致,EPB41 基因突变导致少见。 据估计,全球的HE 患病率为1/2 000 ~1/4 000[1],最常见于非洲人、东南亚人和地中海人,西非的患病率高达1%~2%。HE 患者临床表现高度异质性,患者的表现从无症状到严重溶血不等,早期诊断困难。本研究分析了1 例HE 患儿及其父母的基因检测信息,总结其遗传特征。
1 资料分析
患儿男,3 个月,因“发现面色苍白2. 5 个月”于2017 年7 月26 日入院。患儿出生后半个月时因“呕吐7天,加重伴腹胀1天”就诊于五莲县人民医院,查血常规提示正细胞性贫血(血红蛋白92 g/L),白细胞和血小板无异常,给予输注红细胞治疗,输注后监测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持续下降,最低降至63 g/L。为明确贫血病因,转诊到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患儿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异常。入院查体显示,患儿精神可,无浮肿,面色、口唇、结膜、甲床苍白,无皮肤出血点,巩膜轻度黄染,心肺无明显异常,腹软,肝脾于锁骨中线上肋下未触及,未触及包块。入院后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8. 01×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2. 12×109/L,血红蛋白60 g/L,平均红细胞体积86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28 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26 g/L,血小板计数436×109/L,网织红细胞占比5. 04%。外周血涂片检查结果显示,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偶见球形红细胞和畸形红细胞。肝功检查结果显示,总胆红素46. 2 μmol/L,间接胆红素27. 8 μmol/L,乳酸脱氢酶335. 6 U/L,丙氨酸转氨酶20 U/L。Coombs′试验阴性。血浆游离血红蛋白104. 3 mg/L,血浆结合珠蛋白<0. 125 g/L。EB 病毒、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弓形虫、微小病毒B19等检测结果均阴性。粪便常规、尿常规未见异常。考虑患儿为先天性溶血性贫血。为明确溶血类型,继续完善溶血性贫血相关检查,结果显示变形珠蛋白小体测定34%,高铁血红蛋白还原实验39%,葡萄糖-6- 磷 酸 脱 氢 酶(glucose 6-phosphatedehydrogenase,G-6-PD)荧光斑点实验为弱荧光(异常),G-6-PD、丙酮酸激酶活性正常,G-6-PD 基因突变分析无异常,抗碱血红蛋白(HbF)、血红蛋白A2 和血红蛋白H包涵体检测阴性,异丙醇试验阴性,微量血红蛋白电泳未见异常区带,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开始溶血)0. 60%、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完全溶血)0. 32%,酸化甘油试验90 s,红细胞E5′M 的MFI 减弱百分比43. 08%。患儿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阳性、红细胞E5′M 的MFI 减弱百分比增高,支持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但患儿外周血片中偶见球形红细胞。患儿溶血类型不明,经患儿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用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对患儿及其父母行全谱遗传病基因突变检测,基因检测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完成。检测到EPB41 基因的一个纯合无义突变c. 1417C>T(p. R473X),该变异使4. 1蛋白编码至473 位氨基酸时提前发生终止。Sanger 测序验证结果显示,患儿父母该位点均为c. 1417C>T(p. R473X)杂合突变,其父母无贫血表现,血红蛋白水平正常,外周血涂片未见椭圆形红细胞。患儿无HE 家族史,但结合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及基因检测结果,诊断HE 明确,予以定期输注红细胞纠正贫血。随访过程中发现患儿3 岁时出现脾大,外周血涂片中椭圆形红细胞明显增多,比例约占50%。
2 讨论
HE是一种异质性家族性遗传性溶血性疾病,特点是外周血中存在大量成熟椭圆形红细胞。根据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黄疸程度、脾肿大程度等指标,可将HE 分为隐匿型、溶血代偿型和溶血贫血型;隐匿型和溶血代偿型一般无贫血、黄疸等临床表现,外周血涂片中甚至可不出现异型红细胞;溶血贫血型多出现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升高、外周血中异形红细胞增多[6]。从分子水平,可将HE 分为HE-1、HE-2、HE-3、HE-4 等4 个亚型[7]。HE-1 是由染色体1p35 上编码红细胞膜4. 1 蛋白的基因(EPB41 基因)的杂合或纯合突变引起的。HE-2 是由SPTA1 基因突变引起的。HE-3 是由SPTB 基因突变引起的。HE-4,也称为东南亚卵母细胞增多症,是由SLC4A1基因突变引起的。HE-2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而HE-1 和HE-3 以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方式遗传,患儿可由杂合或纯合突变致病[6]。一般来说,无症状患者仅携带单个杂合突变,而携带纯合突变或多个杂合突变的患者会出现中重度贫血[2]。
正常的红细胞膜骨架蛋白网络的水平连接蛋白由α-血影蛋白(编码基因SPTA1)、β-血影蛋白(编码基因SPTB)和4. 1蛋白(编码基因EPB41)共同构成,编码基因突变会导致相应蛋白缺陷。α-血影蛋白和β - 血影蛋白的缺陷最常见,分别约占65% 和30%[1-2],4. 1 蛋白缺陷约占5%。基本上所有杂合突变的患者没有任何临床表现或表现为轻度贫血[1-2,7-8]。4. 1 蛋白缺陷使血影蛋白—肌动蛋白连接复合体间的作用力减弱;若4. 1 蛋白完全缺失还会直接导致膜血型糖蛋白C 的含量减少,使红细胞热稳定性下降[2]。
目前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中收录的EPB41 基因的致病突变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剪切突变、微小缺失突变、大片段缺失及大片段插入,大多数突变都会产生提前终止的截短蛋白,造成蛋白功能丧失或紊乱,属于美国医学遗传学会变异解读标准和指南中的极强致病性级别[6]。本例患儿检出EPB41基因的一个纯合无义突变c. 1417C>T(p. R473X),使蛋白编码至473 位氨基酸时提前发生终止,EPB41 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导致红细胞稳定性和变形性下降而致病。
HE临床表现高度异质性,大多数患者既无贫血也无溶血,仅有约10% 的患者有中度至重度贫血伴黄疸和脾肿大[9]。当临床诊断不确定时,基因检测至关重要。基于NGS 技术的靶向NGS 和全外显子测序成为(先天性)溶血性贫血病因诊断的有效方法,对于不明原因的溶血性贫血应尽早行二代基因测序[7,9-14]。李园等[10]对疑诊先天性贫血46 例(包括先天性溶血性贫血12 例)患者行NGS 检查,60. 9%的患者明确了诊断和(或)分型,12 例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均明确了溶血类型。NGS 能发现HE 致病基因的新发突变位点[4,12,15-16],提高诊断效率,且不受多次红细胞输注的影响,既可减少误诊和漏诊,又可丰富致病基因突变谱。
无溶血症状的HE患者不需要治疗,最重要的是让患者了解疾病的性质。间歇性溶血或贫血的HE患者可能需要输血治疗。脾切除术仅适用于严重贫血危及生命或需要定期输血的HE患者,脾切除术会增加有荚膜微生物感染的风险,因此手术前需要接种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疫苗[1]。
本例患儿新生儿期起病,表现为中重度贫血,无家族史;起病时肝脾不大,巩膜轻度黄染;实验室检查发现网织红细胞增高、间接胆红素增高,外周血中偶见球形红细胞和畸形红细胞,考虑先天性溶血性贫血,溶血类型不明,行二代测序(全谱遗传病基因突变检测)检测到EPB41 基因(c. 1417C>T,p.R473X)新发纯合无义突变,从而诊断HE。随访过程中出现脾大,外周血中椭圆形红细胞明显增多,达到50%。结合患儿病情演变过程及二代测序结果,患儿诊断HE 明确,为溶血贫血型。经家系验证,患儿父母该位点均为杂合突变,且无贫血表现,外周血涂片中无椭圆形红细胞。患儿(纯合突变)与父母(杂合突变)临床表型不一致,符合无症状患者仅携带单个杂合突变,而携带纯合突变的患者会出现中重度贫血,同时也体现了HE临床表现的高度异质性。
综上所述,HE 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中重度贫血、巩膜轻度黄染、网织红细胞升高、异形红细胞增多等,EPB41基因纯合突变为其致病原因,突变基因遗传自父母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