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政县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
2023-01-06马晓理张兆丰
马晓理 张兆丰
(1.甘肃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肃兰州73000;2.辽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辽宁沈阳 110003)
1 项目区概括与数据选取
和政县位于甘肃省临夏州回族自治州南部,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以秦岭山系西延的太子山脉为主,地势由南向北递减,南部为石质山区,北部为黄土丘陵沟谷区。山脉之间形成大南岔河、小南岔河、牙塘河、牛津河等4个河谷地带和广坡河、南阳河两个沟谷地带。
新时代编制国土空间规划需要开展“双评价”专项工作[1]。评价数据统一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斯-克吕格投影、1985国家高程基准。数据包括行政区划、地理国情普查、数字高程、遥感影像等基础底图类数据,土壤质地、土壤类型、土地覆被等土地资源类数据,植被盖度指数、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生态资源类数据,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等灾害风险类数据及多年平均降水量、气象监测数据、降水量等气候气象类等数据,数据源自地理空间数据云、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资源环境数据云平台、气象部门、自然资源部门[2]等。
2 评价过程
分析评价过程中,通过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识别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在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外识别农业生产适宜区和城镇建设适宜区[3]。
2.1 生态保护重要性
生态保护重要性包括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主要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异特征。评价从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水源涵养、防风固沙4个角度集成,分析地形坡度、土壤类型、土壤质地、植被盖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降水量、水土流失等基础数据。生态脆弱性是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敏感程度,反映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可能性,评价因子包括水土流失敏感性和土地沙漠化。根据和政县实际情况,不存在土地沙化的情况,因此重点评价水土流失敏感性,采用水土流失数据。
(1)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
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体现在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资源3个方面。在生态系统层次,将原真性和完整性高、需优先保护的森林和草地评定为极重要区;在物种层次,将国家一级保护物种的集中分布区划为极重要区;在遗传资源层次将重要种质资源的集中分布区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极重要区。
(2)水土保持功能。
水土保持功能指生态系统通过其结构与过程减少由水蚀导致的土壤侵蚀作用,主要与气候、土壤、地形和植被有关,森林、草地生态系统、植被覆盖度较高和坡度较大的区域的水土保持功能较高。
(3)水源涵养功能。
水源涵养功能指生态系统通过其结构与水相互作用,对降水进行截留、渗透、蓄积,通过蒸散实现对水流、水循环的调控。通过降水量减去蒸散量和地表径流量得到的水源涵养量评价重要程度,降水量大于蒸散量且地表径流量相对较小的区域和森林、草地等生态系统质量较高的区域,水源涵养功能相对较高。
(4)防风固沙功能。
防风固沙功能指生态系统通过其结果与过程减少由风蚀导致的土壤侵蚀的作用,主要与风速、降雨、温度、土壤、地形和植被等因素密切相关,森林、草地生态系统以及大风天数较多、植被覆盖度较高、土壤砂粒含量高的区域,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较高。
(5)水土流失敏感性。
水土流失敏感性指造成水分和土壤同时流失的敏感程度,通过降雨侵蚀力、土壤可蚀性、地形起伏度、植被盖度等因子综合分析,地形起伏度较高、降雨侵蚀力较强、植被覆盖度低的区域,水土流失较敏感。
2.2 农业生产适宜性
选取水土资源条件、光热条件、环境条件、土壤环境容量等因子进行评价。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光热充足、土壤环境容量高、气象灾害风险低的区域,农业生产适宜性高。
(1)土地资源评价。
采用地形和土壤质地等因子综合反映土地资源对农业生产功能的承载能力。从地形条件分析,和政县坡度大于25°的区域较少,土地耕作条件较好;从土壤条件分析,北部乡镇土壤质量较好,耕作条件好,南部乡镇土壤相对较差,耕作条件差。
(2)水资源评价。
采用降水量反映水资源对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基于和政县及邻近地区气象站点长时间序列降水观测资料,通过空间插值得到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层。结果表明,和政降水量均在400 mm以上,评价结果为一般,属于半湿润的气候类型。
(3)环境条件评价。
采用土壤环境容量指标反映环境容量对农业生产适宜的程度。和政县土壤环境容量处于理想状态,环境容量为高等级。
(4)光热条件评价。
采用日平均气温≥0 ℃的活动积温数值反映光照、热量等自然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支撑。通过统计数据进行空间差值分析,和政县积温为2 500~3 000 ℃,相对较低。
2.3 城镇建设适宜性
结合城镇化发展阶段特征及未来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格局,综合分析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评价、区位条件及经济、人口、基础设施等因素,识别城镇建设适宜区。
(1)土地资源评价。
采用坡度、高程、起伏度等因子综合反映土地资源对城镇建设的可利用程度。位于大南岔河、小南岔河、牛津河、牙塘河、广通河等河谷内的土地资源建设适宜性较高。
(2)水资源评价。
采用水资源总量模数进行评价。和政县水资源总量模数为3.13 万m3/km2,评价结果为差,表明水资源条件一般。
(3)环境评价。
采用大气环境容量和水环境容量,选择指标中较低的结果作为评价结果。结果表明,和政县城镇环境条件处于理想状态。
(4)灾害评价。
采用地震危险性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通过临夏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级表和地质灾害综合易发性指数分析,表明和政县地震灾害对城镇建设活动的影响较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相对较少。
(5)区位条件评价。
采用路网密度和交通枢纽可达性评价。结果表明,和政县县城周边及位于河流谷地的乡镇路网密度较高,可达性均较高,其他乡镇路网密度较低、可达性较差。
3 评价结果
3.1 生态保护重要性
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及生态脆弱评价结果的最大值作为生态保护重要性划分结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越重要,生态脆弱性越高,生态保护重要性越高。根据综合评价,和政县生态保护极重要区面积为14.75 km2,占比2.46%,主要分布于太子山沿线区域,涉及罗家集镇、买家集镇、新营镇、新庄乡和松鸣镇,其他乡镇较少。
3.2 农业生产适宜性
和政县农业生产适宜区面积为226.95 km2,占比37.85%,主要分布于牙塘河、广通河、大南岔河、小南岔河、牛津河等河谷地区和北部梯田区域。城关、达浪、买家集等乡镇农业生产适宜区分布较多。
3.3 城镇建设适宜性
和政县城镇建设适宜区面积为189.30 km2,占比31.57%,主要分布于河谷及支流流域沟谷内,牙塘河、广通河、大南岔河、牛津河等流域城镇适宜建设区分布相对集中。城关、达浪、卜家庄、三合、松鸣、新营等乡镇城镇建设适宜区分布较多。
4 评价建议
4.1 严格保护生态极重要区域,加强空间管控
根据生态重要性评价,和政县生态环境本底良好,应该重点加强生态建设,严格按照生态保护极重要区的范围进行加强空间管控,优化资源开发,减少减轻自然灾害,维护生态屏障功能。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树立国土生态文明理念[4],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开展生态保护和治理的各项工作,实现系统治理和源头治理相结合,统筹促进全县高质量发展。
4.2 优化农业发展布局,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根据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和政县除河谷和沟谷外,其余区域农业生产条件较差[5]。针对农业生产适宜性低的区域,结合全域土地整治项目采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改善区域内耕地耕作条件,配套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夯实耕地生产力,提高耕作便利度。针对不适宜耕种的耕地,应生态退耕,在农业生产适宜区内进行补充。
4.3 统筹布局城镇发展空间,实现城镇精明增长
根据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和政县境内适宜建设空间有限,集中连片的区域集中在河谷区域内,已建成区占比较高。建议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充分挖潜建设布局分散、低效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科学合理拓展建设用地空间。针对县城北部地质高易发区,应该在研究生态开发、地质灾害防护等配套措施的基础上进行有序开发建设。
4.4 科学分析双适宜区,提高土地利用价值
和政县双适宜区面积84.50 hm2,占城镇适宜区面积的65%,农业生产适宜区面积的37%,主要分布于牙塘河、广通河、大南岔河等河流谷地。建议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适度为城镇开发预留空间,城镇建设用地的选址尽量做到少占或不占集中连片的永久基本农田、少占稳定优质耕地,做到占一补一。
5 结语
通过科学评价和分析和政县国土空间适宜性,可在坚守生态安全底线的基础上,精准识别城镇建设适宜区和农业发展适宜区,对于认识和政县空间资源本底、三条控制线划定、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生态保护修复区划定等具有支撑作用,是保障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科学性和创新性的基础前提,对全域国土空间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