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在学生价值引领中的定位、实践与优化
2023-01-06孙健
孙 健
(沈阳工业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 110870)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育活动随着社会的变革而不断完善,“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高等教育应该思考的问题。高校辅导员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服务的工作者,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指导者和引路人,是贯彻“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的骨干力量。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当前复杂的教学环境和网络时代影响下,高校辅导员需要发挥好价值引领作用,提高学生的价值选择能力,成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念的新青年。
一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价值引领中的定位
在1953年,清华大学最早设立辅导员制度,1965年《高等学校学生班级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的颁布标志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形成,正式规定了辅导员的工作性质、任务、要求及方法。随着时代的变革,对高校辅导员的要求也不断发生变化。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辅导员的职业历史发展、岗位职责要求辅导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肩负起对大学生价值引领的重要责任。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辅导员所肩负的价值引领责任不是完成思想政治任务本身,不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无独立思考能力和言听计从的人,而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自由全面发展。“改进教育实践的最好方式,就是将教育对象培养为具有独立思考和反思能力的人”。因此,辅导员对学生的价值引领等思政管理工作与“立德树人”不是相互脱离的两张皮,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新形势和新使命要求辅导员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上实现新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辅导员的价值引领工作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理念,定位于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和全面发展的未来式人才,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目标贯穿于整个工作中。
(二)以理想信念引领为核心
关于理想信念,马克思曾谈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2]理想信念是凝聚团结的强大感召力,是进取开拓不断向前的驱动力,决定着“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走什么样的路,要实现什么样的价值”的根本奋斗方向。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理想信念是精神支柱,没有理想信念的支撑就相当于失去灵魂。“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团结奋进、勇往直前的理想信念。辅导员培育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价值引领工作的前提和保障。“青年有理想有担当,民族和国家就有希望。”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的价值引领,促使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是适应时代的要求,是光荣而艰巨的任务[3]。理想信念教育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内容,是辅导员进行价值引领工作的应有之义。因此,辅导员要立足于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结合中国独特的国情和命运,向学生传导好中国声音,引导学生对国家发展形成正确的认识,意识到自身在时代潮流中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最终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积极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实际行动中。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为主线
意识形态领域向多元化趋势发展,不同时空的各种观念交汇碰撞,大学生群体紧跟时代潮流,价值观念多元化和立场的个性化特点日益凸显。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自觉防范西方反华势力和不良思想的渗透,是重要的时代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是科学的价值观,是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青年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才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体现人生价值,确保中国梦的实现。因此,高校辅导员在价值引领工作中,要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理想信念引领的基础上,注重培育积极的文化氛围,时刻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体现的国家发展大德、社会公德和个人美德,促使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认识,切实引导学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二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价值引领中的挑战
当代大学生大多认同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能够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做到热爱党和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相一致,推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拥有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部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偏移。在新的时代环境下,高校辅导员的价值引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受到诸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一)辅导员自身综合素质的欠缺
高校辅导员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价值引领工作的最终效果。目前,我国辅导员队伍综合素质普遍不高,直接导致了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的落后。从目前的教育实践来看,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抑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导致对辅导员的过度依赖。新时期,教育对象越来越具有独立意识和张扬的个性,传统的工作理念愈加成为价值引领工作的一大阻碍因素。单一的工作方式很难产生较强的感染力,价值引领工作也难以收到预期效果。例如,党团活动是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形式,然而,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活动只是必要的程序,过于形式化和单一化,没有站在学生立场探索更加多元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内容,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形式主义的活动对学生来讲不仅是一种时间上的浪费,甚至最终逐渐产生厌倦心理。新时期辅导员要学会利用先进的教育手段,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二)网络信息时代对教育环境的影响
教育环境对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够保障教育活动的全过程都顺利有效进行,相反,不良因素则对教育活动中的某一环节产生负面效应。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高校整体教育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网络信息时代尤其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网络时代的开放和包容性使多元价值理论得到广泛传播,其中不乏历史虚无主义和西方国家“反华”宣传[1]。互联网已然成为国际政治与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国外势力的反华反社会主义宣传消解着大学生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诸多威胁。同时,网络中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信息,崇尚奢靡之风以及拜金主义等的言论和视频随处可见,助长了大学生群体攀比、物质享受的心理,弱化了学生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和对不道德行为的抵制。因此,网络信息时代环境对高校辅导员开展价值引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教育对象的复杂化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始终紧跟时代的潮流。在更加开放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个性以及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有着更多自我的价值评判方式。这种鲜明的性格特征容易使其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产生自我否定和迷失感。其次,大学生对待就业和恋爱等问题时也不同程度地出现问题。部分学生对自身没有清醒的定位和明确的职业规划,在选择工作时过于重视外部条件而忽视发展空间等内在因素,这就造成一定的就业困难。大学生处于心理不稳定时期,在处理感情问题时常常因为强势的个性和缺乏沟通等造成消极的情绪。因此,当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以及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方式都在改变,这对高校辅导员的价值引领工作带来了难度。
(四)高校对辅导员管理机制不完善
高校对辅导员管理机制不完善也降低了辅导员队伍的价值引领工作的实效性。首先,辅导员选聘制度不合理。高校辅导员的素质直接影响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要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素质,选聘环节是关键。当前高校在选聘辅导员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限制条件。如:有的学校过分强调高文凭,调高学历门槛将很多有能力承担工作的优秀人才拒之门外;有的学校甚至存在性别歧视,在招聘录用中更倾向于男性;有些学校喜欢首先挑选本学校的毕业生作为辅导员。其次,考核机制不科学。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并不容易显现,受到很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但是,高校对这项工作的考核仍只重结果而忽视行为过程,这难免造成考核结果有失公允[4]。考核指标的不全面以及方式的不科学,对辅导员开展价值引领工作起不到正确的调节和激励。
三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价值引领中的实践与优化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在学生价值引领中的路径优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课题。当前的价值引领工作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党对高校育人工作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还有优化上升的空间。因此,要积极改进辅导员学生价值引领工作,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加强队伍建设,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
(一)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创新工作方法
辅导员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能够极大地增强价值引领工作的实效性。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辅导员要坚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养成熟的政治思维和政治能力,加强对政治理论和政策法规等知识的学习,准确把握理论中的精神实质,准确有效地传达给学生[5]。要具有一定的政治敏感度和辨别能力,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其次,要丰富其他相关的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管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学科基础。价值引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保障工作成效就需要掌握相关的理论,从而掌握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和规律,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此外,业务素质的提高同样具有必要性。在教育实践中,对以班级或学院为单位的大学生集体进行管理要求辅导员具备计划、协调和组织能力。
(二)培育积极的文化氛围,保证主流价值主导地位
“价值引领,润物无声”,必须将高校价值引领工作落到文化环境建设上来。高校思政工作不能限于书本内容的讲解上,而是通过积极的文化氛围培育,使全体学生从骨子里产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豪感,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高校教育实践中,校园环境的优化对教育对象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进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保障。高校辅导员要将培育积极的文化氛围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手段和活动,实现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可以通过挖掘相关的思政素材,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与鲜活的案例相结合,利用文化专栏或校报等传播形式进行刊登,加强价值引领的教学效果。同时,在内容发布上保证主流价值的主导地位,对现阶段国家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疑难点问题深入讲解,及时回应学生在社会热点事件中所遇到的困惑,避免学生被缺失理性与媒体舆论带偏,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社会问题的思维意识,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践相结合[6]。
(三)结合新时期学生特点,开展针对性教育
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具体的、现实的学生群体,群体中每位成员具有个体独特的个性,他们对于自己的全面发展和接受教育的方式等的需求不同。因此,这要求辅导员根据学生群体多样化的需求因时而进、适时而变、因势而新,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育人方案。辅导员开展的各项育人工作都要贴近学生生活,尊重他们的想法和心理,符合他们的教学期待,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向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当前,大多高校辅导员直接对100名以上的学生进行管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明显,这使得开展价值引领工作更加困难,给辅导员带来严峻的压力。这就需要辅导员在工作中要秉持仁爱之心,真正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不因教育对象的复杂而失去耐性,不因个别学生张扬的个性而进行强制管理,更不能因为成绩而对学生差别对待。辅导员要做到思学生之所思,解学生之所惑,在工作遇到困难时,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对自己的工作方式进行反思,看是否忽视了学生的想法或者所传达的内容能否被学生理解,从而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对价值引领工作的认同。
(四)健全辅导员管理机制,向专业化发展
高等学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把德育摆在首要位置,为辅导员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首先,完善辅导员选聘制度。高校要坚持德才兼备和专兼结合的原则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选拔政治素养和作风好,具备较强组织管理能力,善于从事学生工作的人担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7]。岗位准入标准是保障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第一道关卡,高校要在政策文件的要求下,结合实践情况对岗位准入标准进行明确和规范。同时,辅导员的选聘要秉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全面推行竞聘上岗制度,向社会公开招聘,由学校各相关部门对应聘者进行考核,从源头上保证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8]。其次,完善考核制度。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在进行考核时要采用多层次的考核方式,实行学校评价、自我汇报以及学生评价三者结合。例如,学校评价将院党团书记、党团委、学生工作处等部门作为主要的参与主体对每学期的价值引领工作予以考核;学生在每学期末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自己的辅导员进行评价。对三种考核方式的结果进行加权综合,作为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考察结果。同时,考核过程要有动态性,关注整个行为过程以及个别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