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路径
2023-01-06倪慧
倪 慧
(红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蒙自 661199)
民族地区高校是指在少数民族地区办学的高等学校,既包含一部分以“民族”冠名的民族类院校,也包含不以“民族”冠名,但在少数民族自治地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办学的其他高等学校。我国现有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三十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在这些地方办学的高校是本文中所指的“民族地区高校”。
一 全面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地将“党的政治建设”置于党的建设的第一位,强调其在党的建设中的根本性作用和统领地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突破和重大创新。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建问题,树立党建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这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目标。在党的建设中,只有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才能保证党的建设的正确方向,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任何政党都有政治属性,都有自己的政治使命、政治目标、政治追求[2]。
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高校党组织的政治建设是实现高校党建落地的重要举措。而相比于一般高校,民族地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形势,在坚定理想信念、准确把握政治航向、高标准组织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组织政治领导能力建设、有效防范政治风险、确保高校政治安全等方面都需要固本强基,有更大作为。在使命担当方面,由于民族地区高校在加强国防安全教育、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责任更加重大,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尤为凸显。
民族地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具有特殊重要性,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有待进一步夯实、精进和深化。截至2021年5月30日,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高校党的政治建设”为主题进行检索,查找到的文献有363篇,但这些文献中直接聚焦“民族地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篇目仅有6篇,可见这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民族地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在实践中还存在着政治站位不够高、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党内政治生活不够严肃和规范、高校党组织的政治领导能力有待加强、风险防范及辨别处置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全面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才能确保民族地区高校党的建设始终把准政治方向、不断改进建设过程、确保取得良好成效,方能深入贯彻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二 民族地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现存问题和挑战
(一)民族信仰、宗教信仰的影响
政治信仰是一种政治理性,是保持政治稳定的心理基础,政治信仰的核心问题是政治认同。政治信仰是否坚如磐石,是考验民族地区高校党组织政治建设的试金石。民族信仰是在一个民族内部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民族性格、民族习俗、民族精神的总和,其中民族精神因具有传承性、续生性等特征而成为民族信仰的主要表达方式。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相对较多,民族信仰具有多元性、复杂性,有时会出现民族信仰的冲突和失调。宗教信仰是在特定人群内部所形成的对某一神圣对象的思想崇拜、认同,从而形成内心的信念皈依。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人口的比重大,在民族地区高校加大党的宗教政策宣传力度,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无神论教育,引导大学生科学和理性对待宗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总而言之,民族地区高校如何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信仰、忠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党的政治信仰整合社会关系,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正确处理民族信仰和宗教信仰的影响,引导广大师生党员、各民族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是当前民族地区高校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性工作。
(二)党内政治生活不同程度存在弱化倾向
民族地区高校党组织在党内政治生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在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方面力度不够,严明的组织生活制度是确保党内政治生活严肃有序开展的根本保障,但在现实中仍存在着未把组织生活制度列为高校党委的重要制度,对组织生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肯花心思、不肯下功夫,或将组织生活制度流于形式,有制度无落实的情况;二是未把党员之间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做真做实,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时蜻蜓点水,没有认真查摆问题,自我批评不到位,经常避重就轻,批评他人时又见机行事,存在刻意“当好人”,有意说客套话的倾向;三是在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方面时有“杂色”出现,民族地区高校党组织内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时有违反廉洁自律、未能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情况出现,党内党外、校领导之间、老师之间、师生之间以上率下推动咬耳扯袖红脸出汗的政治担当尚未形成常态化。
(三)政治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亟待提升
政治治理能力集中体现为对党组织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执行能力,对党内党外重要事项的及时处置能力,对可能出现的政治风险的迅速判别并有效遏制的能力,对初心和使命的践行和担当能力等;政治治理水平则是党组织在制度执行过程中所展现的综合素质和制度执行结果的好坏,集中反映了党组织在政治治理方面所能达到的高度。民族地区高校党组织在制度执行方面存在着反映迟滞、执行不及时、执行力度不够、执行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在对重要事项的处置方面存在着处置稽延、处置方式不够科学和规范、处置结果可能引发新的矛盾等问题;在风险判别方面存在着风险意识不够强、风险思维尚未形成、对风险的把握不准、风险预判和处置不力等问题。总而言之,民族地区高校党组织进行政治治理的综合能力和整体水平还亟待提升,政治治理尚需进一步朝着贯彻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集中统一要求,以更好满足高校师生的学习生活期待、有效维护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政治安全、促进各民族师生团结进步的方向努力。
(四)维护政治安全方面面临形势更加复杂
党的政治安全是社会主义中国国家安全的根本,民族地区高校在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维护国家政治秩序稳定、巩固主流意识形态方面面临各种敌对势力、境外渗透势力的干扰。中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边境线总长5.52万千米(其中陆地边境线2.28万千米),确立国土边界和主权边界的问题日益突出,守边固边任务愈加凸显。民族地区高校大多位于边疆、边境地区,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国门大学”,这些高校在加强国防安全教育、边防安全教育、守边固边教育方面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同时,民族地区高校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织、交融,文化更加多元,在加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面临文化价值观分化分离、主流意识形态遭受侵蚀的风险。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民族成分复杂,少数民族大学生人口比重大,在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不能有丝毫松懈。
三 全面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路径优化
全面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要针对存在问题进行靶向性加强和针对性改进。在一般意义上,民族地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亟需在精神上“补钙”,在思想上“铸魂”,在理论上“强基”,在本领上“提劲”。在特殊意义上,民族地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要时刻绷紧安全的“弦”,特别注重边防安全、国防安全、宗教安全教育,不断加强党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筑牢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防线,巩固各民族的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补足精神的“钙”,坚定政治信仰,站稳政治立场
信仰坚定、立场笃定才能行稳致远。对于高校党组织和全体师生党员来说,首先要政治信仰坚定、政治立场笃定。信仰是支撑,是党的建设的精神之钙,缺失了政治信仰,或者在政治信仰方面“随风倒”,党建这棵“大树”就不可能挺拔屹立。立场是信仰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检验,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否坚定,关键看我们在面对各种问题时所处的地位、所持的态度、所述的观点和所作的行为是否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坚定政治信仰、站稳政治立场是坚守民族地区高校党组织政治属性的内在要求,是民族地区高校永葆政治本色的根本前提。坚定党的政治信仰,就是要求在民族地区高校形成浓厚的讲政治的氛围,将政治立场作为考察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第一标准”,学校各级党员干部和师生党员都必须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坚定有力地践行自己的政治信仰、清楚明晰地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核心地位,敢于向各种信仰不坚定、立场不笃定的行为“亮剑”,充分驳斥党内的各种杂音,有理有据地批判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对党内的腐化和变质思想早发现早遏制,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和人民立场,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自信,自觉做到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在党忧党、在党护党,时刻补足精神之“钙”、坚定信仰之“光”、夯实立场之“本”,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永葆共产党员鲜亮的政治本色,永远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二)夯实思想的“魂”,忠于理想信念,把准思想航向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3]理想是对未来的憧憬和追求,信念是对实现目标的执着态度。对于个人来说,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支柱,是奋斗的航标,它指引我们坚定前行,即使遭受厄运、遇到险境或身陷困窘,都不会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能够重新点燃希望的火炬、扬起生活的风帆。对于政党来说,忠贞的理想信念就像一个强大的磁场,能够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政党行稳致远的灵魂所在。
民族地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要始终注重理想信念教育,使广大师生党员不仅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还要志存高远,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3]。这为党内理想信念教育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道路。全面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党的理想信念教育,首先要把马克思主义学懂、弄清、悟透,深入理解并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新发展,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宣传和贯彻落实。“打铁还需自身硬”,硬就硬在中国共产党人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政党之魂、价值之本、思想之“舵”。民族地区高校要通过学习、领悟、践行,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在办学中发扬奋斗精神,坚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充分发挥伟大创造精神,推动民族地区繁荣发展,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始终做凝聚中国力量的中坚。
(三)强化固本的“基”,增强理论自信,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充分发挥思想理论的引导作用,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品质,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的重要法宝。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全党范围内扎实、深入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首要目标就是要做到学史明理。“理”即理论滋养,既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对科学规律的把握,也包括理论思维、历史思维的培塑,还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掌握和全体党员理论水平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理论自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增强理论自信就是要增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要用科学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自信。通过理论学习全面提升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论思维能力、理论创新能力。
全面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夯实政治建设的理论根基,强化理论学习,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一方面要加强高校党政领导班子的理论学习,及时传达和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用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新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的理论学习,提高师生党员的理论素质和理论水平,带动全校形成良好的理论学习氛围;再一方面要加强全校学生的理论学习,高质量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全方位无缝对接、合力育人。用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培育时代新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四)厚植发展的“劲”,锤炼政治领导本领,提升政治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党的十九大对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提出了一个新要求,即增强政治领导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是体现党的执政本领的关键所在。政治领导本领的高低决定着中国共产党政治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高低,关涉到中国共产党能否跳出“历史周期率”,能否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经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并且考出好成绩。增强政治领导本领是党的本领建设中的“顶层设计”,决定着党能否制定并坚决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总揽各领域的事务、协调各方面的力量,以全局带动局部、以核心带动整体。增强政治领导本领需要有科学的政治思想武装,需要提升五种思维能力,需要有忠诚干净的政治伦理底色,需要增强战略眼光和风险意识,需要炼就过硬的风险和危机处置能力,这是对全党政治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全方位检验,也是厚植党长期发展的劲头的关键所在。
民族地区高校党组织的政治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亟待提升,提升的根本途径就是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平台上锤炼过硬的政治领导本领,并将政治领导本领与本职工作深度融合起来,用新思想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实践,增强理论思维能力,严守底线思维和法治思维,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着力提升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到,高校是青年的聚集地,是人才济济、思维活跃、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地方,在人工智能时代和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高校党组织要全面提升网络治理能力,管好网络阵地,引导网络舆论,走好网上群众路线。
(五)绷紧安全的“弦”,加强安全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高校政治安全。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高校政治安全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异常激烈,主要表现为以政治立场、价值观念为核心的话语权争夺,而高校学生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专业水平,又思想活跃,他们不仅是未来社会的精英,还是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学生的特点和重要性使其成为话语权争夺的首要对象。民族地区高校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一些敏感性问题,更使其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前沿阵地,在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方面要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斗争、敢于亮剑。
第二,加强国防安全和边防安全教育,做到守土有责和守土尽责。国防教育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和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国防教育是我国边疆安全的重要保障[4]。全国2万多公里的陆地边境线大多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处于国防的最前沿。在民族地区高校加强国防安全和边防安全教育,是全面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使高校师生牢固树立国防意识,不仅是巩固国防的需要,也是维护政治稳定的需要。
第三,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高校要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在运用课堂教学主渠道这一显在方式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同时,积极探索利用校园文化、寝室文化、班级文化等隐性方式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民族地区高校要充分发挥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辩证处理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与中华民族一体文化的关系,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民族地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中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