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的策略与方法
2023-01-06冉茂成朱晓华胡露月
冉茂成 朱晓华 杨 懿 胡露月
(川北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南充 637007)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学校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狠抓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践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历史使命,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育人过程和教学环节中,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式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双轨合力,达成育人效果的最大化[1]。无论是传统课程模式,还是整合课程模式,人体解剖学都是医学生接触最早的医学基础课程。医学教育,首要是生命健康观教育。敬畏生命、守护健康、仁心仁术、大爱无疆的人文医德观念,应走进每一个医学生的内心与灵魂深处。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部分教师认识不到位,方法应用不当,自身素质与能力不均衡,知识面不够广,教学缺乏吸引力,专业传授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等[2]。为了广泛交流、共同提高,现将我们近5年来的课程思政体会总结如下。
1 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原则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24字”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注重价值观、生命观、健康观教育,培育崇尚人体科学、竭力追求真理、服务人民群众健康为重点内容,在人体解剖学课程中有机渗透、自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达成润物无声、春风化雨、水到渠成的教育效果,作为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的基本原则。
有机渗透,是在课程知识原有框架中,根据知识内容本身,巧妙地融入思政内容,不在多,在精、细。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将元素自然融入课程内容。“渗”与“融”,体现的本质是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一体性,而不是生搬硬套,为了思政而思政。春风化雨,是教育的精要之处,在点滴、平常的积累中,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阳光雨露中,将思政核心与精髓根植内化于学生内心深处。水到渠成,是只要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打好思政教育基础,成果自然会显现。
2 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策略与方法
思政教育是教师通过各种教育实践中的引导、指导、示范、纠错、管理、监控等一系列活动,使教育对象——学生达成教育目标的活动,是华夏文明进步的阶梯之一[3]。以人体解剖学专业培养目标为主线,将课程思政体现在教育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同时讲究方式方法,实现最佳育人实效。
2.1 教师言行的示范性是首要教育因素
身教重于言教。人体解剖学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贯穿教学始终,作用巨大。教师要自觉树立思政意识,站稳政治立场,涵养言谈举止,严谨学术道德,养塑高雅气质,提升人格魅力。从第一堂课开始,教师就将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努力工作、乐观向上的积极形象展现给学生。师生同台,教师带头操作示范,做好实物标本示教,学生就能自觉克服解剖课堂所谓的“脏”、“臭”、“恐怖”,反而升起敬畏之情。结合解剖学教师经常解剖标本至深夜的真实素材,一代一代解剖人的辛勤耕耘,让学生感悟什么才是求真求精之道;解剖学教师团队开朗、幽默、团结、进步,而不看重金钱与报酬,能熏陶学生养成积极的人生观,养成吃苦耐劳习惯,培育无私奉献精神。无论条件多么特殊和艰苦,教师都沉浸于教书育人事业,用身教感化学生,善始善终,坚持不懈,立德树人、价值引领就能在专业教育中浑然一体、充分融合。
2.2 教材内容中旗帜鲜明写进思政内容
创新教材内容编写,打破以知识性内容为内容主体的教材编写常规,明确写进课程思政内容。增加敬畏生命、首次默哀、爱护标本、充分利用、主动学习、勤于动手、团结协作、安全防护、讲究卫生、标本告别、刻苦钻研、不怕困难、追求科学、开拓创新等内容。将思政元素简明扼要地与专业知识巧妙结合,体现在各个章节、器官内容中。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在加强自身领会的基础上,教师也要明确告知学生,这也是解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本教研室组织西部有关院校同行,融入思政内容,编写了全国通用性教材——《局部解剖学实验》,已经在全国公开出版发行。
2.3 课程知识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内容
人体解剖学专业知识结构具有融入、渗透课程思政的天然优势。结合每一个系统、章节、器官自身特点,现已挖掘、整理了近100个思政点,重新编制教学大纲、教案,拓展课程思政的广度、深度和温度。比如,绪论中以我国几千年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人体解剖学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运动系统,融入“生命在于运动”观念,指导、倡导学生自觉、积极、科学、合理地制定并实施锻炼计划;消化系统,融入合理、规律、健康饮食和良好生活习惯的观念;呼吸系统,结合“污染肺”融入爱护环境,深入领会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国家战略的宏大意义,促使自身养成爱护环境、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生殖系统,融入两性之间健康的友谊观、恋爱观内容,打破封建思想,破除迷信观念,树立两性之间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理念;脉管系统,融入“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理想信念教育,防止心血管疾病的情绪管控与心理健康教育等;感觉器,融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积极引导要有一双明亮有神的眼睛,必须得陶冶自己纯洁的心灵;神经与内分泌系统,融入智力开发、思维技巧、创新创业、为国奉献等励志教育等。巧妙结合,自然而不牵强。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认识到什么好、什么不好,学生心灵会在接受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受到熏陶、震撼和洗礼。
2.4 教学语言中巧妙应用文化育人元素
解剖学教学中,教师得心应手地使用内涵丰富、启迪性强、文化品位高的语言,会极大地提升教育活动的感染力。比如,讲到表情肌中“笑”的功能时,“俏皮”地逗学生“笑一个”,随后就是一句歌词“你笑起来真好看,像春天的花一样”;在舌的运动精巧性的内容中,联系我国历史上的有名“辩士”的故事,联系成语巧舌如簧,理解舌肌的配布与运动;在输尿管与男性输精管、女性子宫动脉的交叉关系,形象地描述成“桥下流水”,诗歌“天净沙-秋思”随之脱口而出;附睾呈新月形,形象地描述为“一弯新月”,“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句也自然道来;眼的结构,与文学作品中经典人物的眼神描述有机联系等等。本教研室的几乎每一堂课,都能让学生爆发会心的微笑甚至大笑,需要注意的是文学语言与专业知识联系应自然巧妙、简短精妙、诙谐趣味,否则会让人觉得是教师在故弄玄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教师教学语言具备较高文学文化素养,是增强趣味性和感染力的基础,需建立在教师的广泛阅读、悉心体会、深入思考。厚积才能薄发,语言表达上升为一种高雅艺术,就能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2.5 科普短文中融入人文素养内容精髓
解剖学知识首要的是结构辨认、临床应用,同时可以拓展到哲学、人文、自然、文学等多个方面。人是一个自然统一体,人与自然界也是一个统一体。人体的结构配布有哲学意义,这需要挖掘。在结合某一结构或局部的解剖科普性短文中,拓展性融入人文知识,会极大地活跃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方法。比如,联系拇指的解剖学结构与功能,撰写《拇指的解剖辩证法》,表明“ 位置即使较偏,但实力、能力、态度等才是成功的要素”的做人道理;在肝与胆道关系的科普短文《肝胆相照》中,联系生活中“侠肝义胆、肝胆相照”的先进事迹,歌颂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肺”腑之言》中,突显肺优秀“品质”,要求大家养成爱护好肺的良好习惯。课程教学团队先后向学生发布了数十篇趣味性解剖学科普小短文,激发了许多学生对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兴趣。
2.6 有机组织开展专题性思政教育活动
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解剖学课程思政教育。在课余时间与活动中,面向学生开展专题讲座、参观学习、实践教育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结合人体捐献、大体老师、无偿献血、解剖学与医学发展简史、我国医学事业中的模范典型、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模范医德医风事迹等内容,开展生命观主题教育、爱国主义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爱岗敬业教育、热爱医学事业、医德医风教育等[4]。本教研室在大一医学新生中开展《向大体老师致敬》主题教育讲座;学生开课前,组织学生参观人体科学馆,进行医学人文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开放性实验,增加解剖实际操作动手机会,进行课题实验,训练科研能力;在解剖结构的绘画大赛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认识体会人体之美在于人性之美;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宣传与调研,弘扬正确的生命观,倡导群众转变意识与观念,主动捐献人体与无偿献血等活动。
3 效果评价
解剖学结构繁多,知识点杂,记忆量大,教与学都很容易走入枯燥乏味的死胡同。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由很多因素和条件作基础,课程的趣味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内在要素,极其重要。我们通过近年有机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教学效果十分喜人。
团队所带专业班级,临床医学专业2016-2021级、口腔医学专业2018-2020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2028-2020级,每一届约300名学生,学生综合成绩均名列所在年级所有专业前茅,重修率一般在5%以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广泛调动,课堂学习的氛围极其浓厚,课程负责人的课多次被学校列为公开课、示范课,吸引学校领导、同行、外班学生到堂听课。在师生互评上,学生评教,教师全部在90分以上(优秀等级,全校前5%);教师评学中,团队授课班级评价位列全校前列。具有代表性的学生评价是:“原来解剖课堂这么有趣”、“不好好学解剖学感觉对不起老师”、“因为解剖太有趣,我都不再想着转专业了”。
育人无小事。在人体解剖学的教学中有效融入与渗透思政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是今后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基本导向。人体结构形态与功能的博大精深,不仅仅体现在结构多样性、复杂性上,更蕴含着和谐、统一、平衡、协调、辩证、科学、和美等人文哲理。一个医学生,如果能够在这些人文哲理认识上提升至一个更新的境界,那么,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学好人体解剖学的内在动力,课程思政的效果就会自然显现,适应新时代要求、体现新时代风貌的社会主义新型医学人才就会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