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涉农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3-01-06黄雪萍

河池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思政能力教师

黄雪萍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广西 南宁 530007)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为新时代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思政课教师有能力和魅力,课程才会有吸引力,涉农高校面对新时期立德树人的任务和挑战,要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从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入手。

一、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内涵

教学能力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顺利从事教学活动所表现的一种心理特征,它由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组成,一般能力指教学活动所表现的认识能力,特殊能力指教师从事具体教学活动的专门能力[2]180。

(一)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现状

20世纪60年代,国际上开启了教师能力培养的教育改革运动。艾伦(D.Allen)作为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系的著名教授,率先进行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研究。他以教师的教学技能作为切入点,利用微格教学训练中学物理教师的教学技能。美国佛罗里达州在20世纪70年代开展了一项教师能力的研究,提出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量度、评价学生行为能力和进行教学设计能力等。这一阶段的研究以教师的能力为本位,强调教师教学能力对于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但对教学能力内涵界定的研究还是初步的,大多数是描述性的研究,没有揭示出教学能力的本质特征,这种单一的教学能力的训练也不利于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探讨。很多学者虽然深入研究了教学能力的概念和结构,但是研究更注重教学系统中的内容和方法的要素,强调教师自身对于教学大纲、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的运用,对于学生的参与和发展等诸多方面不够关注;更注重宏观层面的研究,对于如何把教育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能力方面的研究较少,基本没有开展教学的微观研究。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加强了教学的微观研究[3]191-192。

国家教育部编写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明确指出: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学业检查评价能力[4]46。2011年7月发布的《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注重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的构建[5],与此相关的研究、咨询、教学培训和质量监控等指导性和服务性教学发展机构纷纷成立。

显然,从高校的教学系统构成要素和教学环节角度考虑,教师教学能力应该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执教能力、教学评价和反思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呈现教学内容的表达能力、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的使用能力等。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还需要高校教师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特别是关注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在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已被国内外教育界高度认可,它培养教师教学模式创新能力,能够更好地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

国内学者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层出不穷,但还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对职业、行业的实践能力,以及现代教学理念相应的教学能力理论研究不足。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

国内外有关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大量成果为深入分析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内涵提供了基础。从某种程度说,教师教学能力内涵表现出一定的开放性与延展性。从教学活动过程的角度分析,教师教学能力包括探索能力、教学反思能力、课堂掌控能力等,它通过课前环节、课中环节、课后环节来体现。由于高校思政课的特殊性,授课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之外,还要具有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高校思政课教师具有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教师要具备正确的政治立场、较强的政治辨别能力、深厚的思想理论水平。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之中要做好理论阐释,研究如何让理论更深刻植入学生的内心,这是思政课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很重要的一项教学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更新,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素质内涵也在不断得以丰富、更新,尤其对于涉农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在设计课程内容和活动时,不仅要依据思政课程的教学特点、教学目标,还要充分结合所在学校和所教专业本身的特征,以实现思政教育和专业能力发展的协同与同步。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立德树人、立志成才功能,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使其走上社会后能自觉投身到民族复兴大业之中;另一方面,教师要把握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与能力需求。对于涉农高校,教师尤其要将各种思政教育目标融入农业专业教育之中,利用诸如袁隆平、吴明珠、荣廷昭、戴景瑞等农业领域先进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实现更有针对性的思政教学。

由于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展现在课前、课中以及课后三个环节,因此,教师务必要做到:课前具备一定的科研探索、科学备课与学情认知能力,把握好课程的优化设计与科学编排;课中具备多元方法的应用与随机应变能力,既能依据教学计划展开教学活动,又能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更要掌握好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相融合;课后注重教学反思与教学总结,不断吸取教训、增长经验,从而获得持续发展与终身学习的素养。

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不仅仅是窄化地指向教学技能,高校思政课程的特殊性和承担的历史使命决定了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内涵是丰富、多元、发展的,不仅要满足教师职业的普性要求,还要满足思政课程的特殊性。因此,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教学思维、手段、方法等达成教学目标的能力,是教师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能力,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指导学生掌握运用思政理论分析与处理现实问题,发挥思想教育的作用,让学生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能力。显然,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是集执教能力、研究能力、思想教育能力为一体的综合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而不断丰富[6]。

二、涉农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存在的现实困境

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科技创新给涉农高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涉农高校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涉农高校指担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任务的全日制高等院校,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涉农高校部分思政课教师缺乏农业学科专业知识,不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了解基层的实际状况,不清楚新时期乡村振兴的有关政策,导致实践课程与现实结合不紧密,有脱实向虚的倾向。

新时代合格涉农类人才培养对思政课提出了新要求:思政课教学要服务于涉农类高校的办学目标,与人才培养方向相衔接相吻合,与涉农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相融合,与涉农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课程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资源共享与互补,要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回答好如何更好发挥新时代思政课功能,培养涉农类优秀人才。涉农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存在的现实困境,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思政实践淡化,研究和探索能力不足

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说,主要的业务能力和素养体现在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科研对于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是毋庸置疑的。其研究能力应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要具备对思政教材内容的研读与探索能力。这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思政知识储备,能够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对教材内容的认识有开阔的视野。但当前的涉农高校思政课教师未能建立发展性的研究视野,尤其随着思政课程教材的不断更新与发展,教师并未形成对应的知识储备与拓展学习体系,从而在对课程进行研读与理解时容易出现不深入、不完整等问题。第二,要具备结合思政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并作出解释的能力。这要求教师拥有完善本学科教学的科研能力,能够通过现实生活知识与课程内容的互补,达到深化认识与拓展技能的目的。然而,目前部分教师不但对教学大纲的把握深度不足,而且对于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研究较浅。例如:教师没有深入研究课程的社会实践要体现涉农高校人才培养特点,从而充分利用当地农村社区、农业科技园、农业生态发展园等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调研;教师未能将学生的专业方向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合,较难达到应有的研究与探索效果,对课程教学与能力成长带来了一定的阻碍。第三,要具备教学学术能力。作为高校教师来说,大学的教学应该具有学术性。教学学术能力主要是由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能力来体现,相对其他学科的教师来说,思政课教师的课程设计、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的能力还显得比较薄弱。

(二)缺乏教学模式创新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教学的范式已经从传统的传授范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范式,新的学习范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现阶段的思政课堂中,思政课教师还是占据着课堂的主体位置,他们综合运用专题式、案例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思政内容全部灌输给学生以完成教学任务,显得力不从心,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尽管目前已经有部分教师积极调整了教学理念,然而还是没能很好地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发挥出来,提升空间仍然很大。

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得到了很大改进,通过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使得思政内容以更好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但就目前的运用情况来看,还有部分教师不能有效地借助网络信息等信息化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依然是借助信息技术讲解思政理论内容。这样,就使得高校的思政课堂在亲和力上仍停留于某一水平,教学质量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随着大量辅助教学网络平台的出现,许多思政课教师也表现出不太具备驾驭新平台的技术与能力。

(三)教学评价和反思能力较弱,灵活变通教学方式能力欠缺

从教学活动的过程来分析,目前涉农高校思政课教师普遍比较重视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在课中认真组织教学。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组织监控能力得到了较好提升,但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和反思能力却相对较弱。主要表现为:一是发现自身教学问题的能力不足,无法形成有效的自我总结,从而积累教学经验;二是教学反思能力不够强,无法提升自身的教学智慧;三是对学生学业检查评价能力不够,对学生学业的评价方式单一,无法进行多元的评价。这些问题需要从制度层面进行解决,制度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涉农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学科专业背景主要来自于社会科学,教师习惯运用社会科学思维进行教学。然而,涉农高校的农林专业属于自然科学领域,自然科学学科规律与社会科学学科规律、农学类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文科类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尽相同。目前,涉农高校思政课教师普遍采用社会科学学科教学方式,这与农学类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有些不相符。教师采用统一化的思政课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较难被农学类的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不能全面适应涉农高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同时,这也说明了教师没有掌握符合农学类学生自然科学思维特点的教学方式,其灵活变通教学方式的能力还较为欠缺[7]。

三、涉农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

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部门和学校三方面协同配合,构建完善的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保障机制,以制度建设引领形成强大的合力,全面推动教师教学能力建设,从而提高思政课质量。结合当前涉农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面临的困境,笔者提出以下解决问题的优化路径。

(一)“理论+实践”相结合,强化思政课教师研究和探索能力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高校开始着力于人才培养体系的革新,因社会和国家经济发展对学生能力、素养提出了新要求,故须从政治素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市场素质入手,制定新型“三农”人才标准,提升教学工作的针对性与指向性。新型“三农”人才是推动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新时代,农村将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舞台,各行各业要用好这片田野,积极投入到基层建设中,唤醒人民心中的“乡土情”,共同建设美丽乡村。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注重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做好国家发展的冲锋队,紧跟时代主题,规划未来发展,以此落实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

1.开展多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是知识深化、能力提升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师要深入田间地头、深入了解“三农”所需,优化、完善教学体系。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完善教学形态、提升课堂温度,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素养的相互转化。

2.注重将耕读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耕读教育是涉农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加强涉农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课程内容设计能力,通过挖掘“三农”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思政因素,将农耕文化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一是教师要加强“三农”内容与思政课堂的融合,在打造协同育人新局面的同时,促进学生德育品行的综合发展。二是教师要设计蕴含耕读教育内容的实践教学方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鼓励教师亲自带领学生一起走进田野乡村,走近农业农民,体验劳动,了解乡风民情,通过同“耕”同“读”实践活动,达到有效促进学生热爱农业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目的。三是高校要不断丰富耕读教育形式。依托听(讲座)、查(资料调查)、看(影视欣赏)、讲(议题讨论)、写(学习汇报)等形式,渗透新农科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学农知农爱农,深化爱国爱民情怀。

3.加强思政课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科研能力是思政课教师的重要业务能力之一。如果思政课教师缺乏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研能力势必会影响其准确阐释相关理论,从而影响思政课的教学质量。由于涉农高校有一部分思政课教师来自哲学、历史学、教育学、民族学等学科,并不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经验。因此,涉农高校需要加大力度、多措并举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科研能力:一是以制度为保障,鼓励教师参加提升科研能力的培训班、参加名校的科研访问学者计划、参加名师科研工作坊等。二是承办国内或国际会议邀请专家学者进校讲学,介绍前沿的理论研究动态,拓宽思政课教师的学术视野。三是以“团队+项目”的形式集体攻关研究最新的、与重大社会事件相关的科研课题,同时积极鼓励思政课教师申报高级别项目,以项目研究推动并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科研能力。四是为了体现涉农高校的特点,提高思政课教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能力,学校可以专门设置涉农方向课程思政的专项研究课题,从而夯实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二)构建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平台

在大数据时代,搭建师生互动平台、师师交流平台和教师学习资源平台是涉农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必不可少的条件[8]。

1.搭建线上线下师生互动交流平台。思政课教师要适应思政课堂从传统的传授范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范式新变化,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具备传统教学的能力,还要具备能够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混合式教学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很多教师都是被动接受和完成教学任务,缺乏对教学策略与方法的积极探索。在新时期发展过程中,不管是教育理念还是教学方式都在变革,混合式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局限,这对于广大思政课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锤炼,教师需要转变思维方式。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高混合式教学能力或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一是采用“线上平台+线上直播互动”的授课形式,从传统“课堂面授”转变为“在线直播”,以教师在超星平台、QQ群课堂或腾讯会议直播讲解知识要点为主,辅之以抢答、主题讨论、练习、分组任务等活动。教师还可以利用签到、投票、抢答、主题讨论等功能跟学生进行课堂直播互动并给学生打分,这些分值纳入学生的平时成绩,学生积极抢答、热烈讨论,能较好活跃课堂气氛。二是采用“自主预习+直播答疑”的授课形式。基于“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教师将知识点内容发布到超星平台中请学生自学,通过QQ群课堂和腾讯会议在线直播着重讲解学生存疑的重点、难点部分。在直播教学过程中能够随时播放课程PPT,且能够通过评论区实时和学生互动,学生可以通过视频连线回答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这种授课形式能较好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学生利用教师发布的相关素材、视频、文献等自习,再通过教师的重点、难点讲授,对课本知识有了更为系统的认知,并且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反复学习。三是采用“任务+指导”的授课形式。教师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材料,并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学生以自主探究或协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并分享任务,教学过程中随时进行师生互动以检查教学进度、评测学习效果和提供学习指导[9]。

2.搭建师师交流共建共享平台。通过教师之间交流互动来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一是聘请知名专家教授、农业学者、思政课教学名师做专题报告、上示范课。对于涉农高校来说,还要有针对性地邀请农业农村局科技人员、“三下乡”活动成员等实践型的专家指导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教学。二是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开展研讨会,涉农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注意突出农林特色问题。三是加强涉农高校之间的交流,在涉农高校中建立跨校的思政课联合教研、学术研究机制,开展跨校的教学比赛、科研合作、课程开发等,形成一个思政课大群体,成为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共建共享平台。

3.搭建学习资源平台。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师的自主学习,因而搭建适合涉农高校思政课教师学习资源平台很有必要。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可利用“学习强国”平台的“理论”“思政与德育”“乡村振兴”专栏进行学习,通过“学习强国”平台的学习资源,熟悉我国的“三农”政策,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有效获取大量前沿知识,构筑符合涉农高校人才培养定位的思政课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还可以选择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搭建的慕课及思政课集体备课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和教学,这些辅助课堂教学的网络平台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支持服务。

(三)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机制

专业化发展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路径。学校通过制定相关的办法,采取相应的措施,开辟思政课教师发展的新途径,建立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提高思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供了一个好的基础,为提高思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创造一个学习和研究的良好氛围。

1.建立合理的考核体系。涉农高校要尽快研究出台包括教学能力、思想素养等在内的考核标准,主要涵盖师德师风、教学业绩、科研业绩、培训学习、社会服务等方面。结合同行评价、教学督导、学生评估,合理划定比例。依据国家政策在职称评聘上给予思政课教师单列,并制定相应的评聘制度。促进考核评价向教学一线倾斜,激发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建立完备的培训体系。一是要加强准入制度和岗前培训,在思想品质、职业素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对思政课教师进行严格把关。二是要加强继续教育,促进教师的职后发展。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是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思政课教师的职后发展主要通过日常培训、轮岗轮训、专人指导和在岗攻读学位等形式实现。涉农高校要努力构建集教学、科研、研究、学习和反思于一体的新型教师学习方式,加速推进思政课教师师资培养的科学、系统、长效发展。

3.提供全面的保障机制。涉农高校要建立健全思政课建设所需支持经费的长效保障机制,多渠道筹措课程建设和管理经费,不断增加对思政课建设的经费投入,为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提供资金保障。此外,涉农高校还要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的薪酬激励机制,提高工资待遇水平,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结语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推进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走深走实,需要一支优质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和一批高质量的思政课程。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涉农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现实问题,从“理论+实践”强化思政课教师研究和实践能力、构建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平台、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期待通过多措并举、多方合力,为上好涉农高校思政课创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切实将思政课打造成为真正的“金课”。

[责任编辑 简志超]

猜你喜欢

思政能力教师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最美教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教师如何说课
思政课“需求侧”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