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经》抱朴归真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3-01-06王黎芳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道德经圣人教育者

陈 琦,王黎芳

(安徽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迈入新的起点,培养和塑造新时代青少年的道德涵养成为当今社会发展亟待强化的关键问题。青少年树立高尚道德情操可以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道德经》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具有深邃而科学的哲学思想,而且在其“道”的哲学体系中蕴含着较为丰富的德育观念。挖掘《道德经》中的德育观念不仅对丰富和发展新时代德育工作的理念与方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而且对培养时代新人的道德素养,弘扬传统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1 《道德经》思想的德育目标价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泛指品德厚重,行为高尚,智慧超群的人。而在《道德经》中,“圣人”具有褒贬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当时社会的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利。十九章指出“绝圣弃智”[2]147和“绝仁弃义”[2]147,表明这种造成社会混乱的“圣人”应当摒弃。其二是褒义的圣人,他们具有《道德经》中理想的人格,不仅是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执政者,同时也是品行高尚,遵从客观事实,摆脱身心束缚,追寻自在之人。因此,《道德经》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品格且尊重客观规律的领导者。当今时代,德育教育培养的目标是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是引领社会前进的接班人,以“圣人”之行为参照树立德育教育目标符合时代需求。

1.1 “圣人恒无为”引导青少年树立自然和谐的世界观

《道德经》一文以“无为”统筹。事实上,此处“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尊重自然,按照事物本身发展规律有所为。圣人选择“无为”方式处世的根本原因在于“道常无为”[2]212,道体的表现形式通常是自在无所束缚的自然存在。“道可道,非常道。”[2]73《道德经》中将“道”奉为一切事物萌芽,发展至消亡的规律,引导事物往其本身固有的本质特征方向发展。从此层面而言,无为是顺应道体运行最有效的途径。“无为”作为《道德经》总结出的方法论,其具体做法主要是顺应自然规律而非故意刻意过分为之。“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2]215自持高尚品德但从不彰显的人是道德高尚的人,反之,有居心凸显有德之人非真正有德行,“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2]80。因此圣人都是无心而有所作为。《道德经》认为人如果能够做到无为,那么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了:“我无为而民自化”[2]250。执政者选择无为执政,百姓自会自我教化形成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达到巩固社稷稳定的效果;“圣人无为故无败”[2]301。个人以无为精神处世,不妄为不过分干涉就不会有所失去。

《道德经》阐明圣人拥有无为的品性具有科学的依据,并通过尊重自然本性不过分干预的方式来实现无为带来的价值,这种精神至少有两种启示。第一,启示青少年树立善待自然的生态观。全球气候变暖,恶劣极端天气频频出现都源于人类过分开采自然资源,破坏生态规律。习总书记在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讲话指出:“我们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建绿色家园。”[3]树立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是保护大自然的思想前提,是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是人类代代繁衍的必然要求。第二,启示青少年树立和平共处的全球观。当今世界格局由于中国的复兴之路顺利杨帆,引发国际别有用心的国家不满,导致我国推行各项发展战略受阻。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新一代接班人用以德服众的姿态面对国际问题,确保稳定健康的外部发展环境。

1.2 “圣人有三宝”引导青少年树立慈爱淡泊的价值观

《道德经》中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总结出在圣人身上体现的三大宝藏品德,“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2]310。“慈”广义上是指恻隐心和是非心对价值关系判断的外在表现,狭义可概括为慈爱之心。慈爱在万物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慈故能勇”[2]310圣人坚守着慈爱之心,所以有勇气面对,不惧怕任何事情。进一步说,慈爱还是人类友好相处的源泉与动力,“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2]310。 上天总是以慈爱之心来保护人类,也是用慈爱之心维护着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圣人杜绝肆意妄为,骄奢淫逸的行为,“俭故能广”[2]310。俭吝所以能够厚广,是羞恶心和辞让心的外在表现,直接约束着人们的贪欲。《道德经》中对奢靡之风极尽讽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2]118。炫目的色彩,美妙的音律和众多的美味皆不是寻常百姓家能够日常享受的,正是由于统治者一味追求淫乐和声色货利,才导致了百姓怨声载道。除此之外,圣人还具有“不敢为天下先”[2]310的宝贵品质,不争是以慈爱为基础,是以俭吝为约束在行为上的具体体现。“夫唯不争,故无尤。”[2]102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人与人相处就不会产生怨咎。不争还是无私的体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2]349。 圣人有所作为但不与人相争,只专注于做事情本身的过程,而不是预想做此事带来的功利如何来衡量自己付出的劳动。

《道德经》中的“三宝”可以引导青少年在恻隐心,是非心,羞恶心与辞让心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当今社会受西方普世价值思潮的影响,呈现在世人面前是奢靡之风盛行,浮夸风气日渐昌獗的状态,甚至不乏暗箱操作专走捷径的投机分子。典型的现象如评价人物成功与否,通常取决于附着在此人身上的名利多少,而不是为社会实际所做出的贡献。这极易造成社会正能量的缺失,使青少年深受毒害,导致部分青少年心生不公与愤懑,争强好斗,是非观念模糊。端正社会浮夸之风,还社会清风正气还需新一代接班人养成怀抱善良宽厚的胸怀,以“圣人”为鉴,培养仁慈亲和,俭约质朴,淡泊明志的优秀人格,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评判标准。

1.3 “圣人常如婴”引导青少年树立纯粹积极的人生观

以“婴孩”或“赤子”来象征圣人至真至纯的高尚德行是《道德经》形象突出的特点。“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2]274德行薄的人,即使卖力展示自己的能力,周边的人也不会因此而感受到其气场;但圣人在日常生活中,仅仅是站在那里不言辞不苟笑,也能够让周边的人感受到其威震四方的强大气场。圣人精神世界充沛因而不受外界干扰,内心和谐强大因而器宇轩昂。《道德经》进一步提供了达到婴孩状态的方法论,如“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2]108将形气与精气凝结在一起,摒弃针对性的戾气,方可像婴儿一般柔弱。又有“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2]183。 愿意往天下最低处去,甘为天下人不为之事,那么德行常伴直至婴孩状态。圣人总如婴儿一般纯粹又有活力,且想法单纯内心平静。

婴孩看似弱小,但《道德经》中用其来描述圣人之德行,这启示青少年树立纯粹的目标志向。现在距离不能满足温饱的艰苦年代已经十分遥远,新起之辈从小生活在没有生存威胁的环境中,部分青少年丧失斗志安于享乐的现象也日渐明显,建立伟大奋斗目标是提升青少年素质的关键环节,也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动力。达成至纯至真的奋斗目标,还需要青少年牢记初心,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朝目标前进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纷繁复杂的诱惑,“圣人”之行启示青少年修炼自我强大的气场,拥有精彩丰富的内心世界不为外界干扰所动,怀有赤子心只坚持一个方向,目标的达成只是或早或晚。值得注意的是,脚踏实地十分重要。所谓“欲速则不达”,当代青少年深受快餐文化的影响,追求速成效果,往往得到的只是片刻的炫彩,扎实稳打每一步实际上也是在逐步丰富青少年的内心世界。

2 《道德经》思想的德育内容价值

当代德育教育内容是承接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国内外的现实背景提炼出来的时代精华。《道德经》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之林的一朵璀璨奇葩,是我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至今仍然在发挥作用并且得到普遍的信任与推崇,其思想极大丰富了德育教育的内涵。

2.1 “上善若水”“以柔克刚”教导青少年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2]102“水”所具有的特征十分丰富,《道德经》给予水崇高地位,将其比作接近与道的具体形态。水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它滋润万事万物,是一切生长之源泉,流尽山川大地。水勇敢且生生不息,它无所不往,去往别人都不愿去的地方,其柔软的特性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拥有源源不竭的生命力。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依旧不平衡,例如,在地理环境艰苦的西部地区就亟待人才的注入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这些人才的来源必定是依靠年轻的新一辈,因此青少年十分有必要学习“水”的精神——不畏艰难,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建设,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

《道德经》中认为水之所以无往不利,其最主要的原因可以总结为水是以柔克刚的代表,而“道”也同样具备柔弱的特征。所谓“弱者道之用”[2]226又有“绵绵若存,用之不勤”[2]98。 水虽看似柔弱,却具有永无止境的创生功能。相较于自居刚位者,柔者虽看似下位,但却有了足够的时间与空间韬光养晦,以待未来之机一鸣惊人。青少年需要从中看到的是当自己的目前的状态与理想有一定差距时,不要沉溺于负面情绪中,以柔弱的状态自处,是在给予自己时间与空间继续努力,将积极的力量源源不断提供给自己等待厚积薄发的机遇。

2.2 “虚若怀谷”“贵师爱师”指导青少年谦虚学习,尊师重教

《道德经》认为“谷”的特征可以纳入道德范围。其一,谦虚谨慎,“上德若谷”[2]229。有真正德行的人内敛,像极了纵深地下的谷壑,深邃且含藏,从不外炫不轻易被察觉。其二,胸怀宽广,“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旷兮其若谷”[2]129。善于行道的有志之士,深刻且如空谷一般旷达。青少年在品德素养中尤其应该学会谦虚涵养,只有内涵不过分浮夸,才有不断学习的机会与心境,关键时候才能突出自己与众不同之处。可见,青少年学习谦虚谨慎的品德是每个时代的要求。

《道德经》进一步给出贵师与爱师的思想,阐明谦虚学习的重要性,“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2]179。不重视老师的作用,不善于利用一切资源学习,这些人自以为十分聪明,实质上是个大迷糊。如今社会的学龄儿童不管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在学校生活中都备受重视,自我意识十分突出,社会频繁出现教师与学生出现的各种矛盾,实际上除了教师需要自我提高以外,更不可忽视地是青少年对老师的不尊重,不珍惜读书资源导致的。《道德经》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启示着青少年需珍惜学习资源,尊师重教,这才是促进个人成长,稳定社会秩序的精髓。

2.3 “抱朴归真”“崇俭抑奢”引导青少年朴实无华,自我约束

“朴”与“真”是《道德经》中高尚品德中重要内容之一。“见素抱朴,少私寡欲。”[2]147统治者需要教导民众保持淳朴的民风,不要虚伪趋利。为了一己私利,你争我夺,尔虞我诈会导致自我迷失,反而失去了大智慧。《道德经》中虽没有明确有“归真”一词,但其五千言无一不在指明归真的重要性。如“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2]134。 这里的“根”即是“真”,是为事物的本原与本质。万物纷纷纭纭终其一生最后都回归到它最本真的样子,这是万物周而复始永恒的规律。对于青少年而言,需要保持朴实无华的态度。生活的纷繁复杂不应该成为看清自己本真的障碍,需要在任何情况下,如成功带来的喜悦或是失败带来的受挫感都不应该蒙蔽自己的内心,而是需要坚守初心,唯有这样才不会在成长的道路上迷失自我。青少年面对任何事情时,需保持清醒的头脑,看清事物的本质,大千世界诱惑颇多,唯有保持理智思考,抓住事物的关键才可以避免步入歧途。

《道德经》还指出“去甚、去奢、去泰”[2]188。 此章中,虽用意于管理百姓,但实际对个人成长依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极端的贪图安逸,穷奢极欲,骄傲放纵的秉性必然会导致个人失去了奋斗的激情,只注重于享乐。习总书记说过:“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如今我国的物质基础已极大丰富,青少年如果只安享先辈们从艰苦岁月里创造出的果实,不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劳动成果,就不能够体会幸福是来之不易的,自然也不会珍惜劳动成果;也不会从自我创造的劳动中获得成就,从而缺乏自我效能感,这对青少年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因此,《道德经》思想教导青少年约束自我不贪念灯红酒绿的奢靡生活,而是要学习俭朴的生活,在俭朴中创造价值,体会创造过程中的乐趣。

3 《道德经》思想的德育方法价值

虽然《道德经》的创立背景已经是遥远的历史,但是它所承载的优秀思想仍然具有生命力,对当代德育教育方法仍具有借鉴意义。习总书记指出:“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4]当代德育教育在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生长,也将有选择性地开拓创新出符合当下时代背景的方法论,对优化当代德育教育方法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3.1 “道体德用”启示教育者尊重客观规律

《道德经》中对于“道”赋予的含义深刻。道是没有固定形态且表现为具有某种规律的实存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2]126表明“道”是没有形状的、不见物体的形象。人们听不到它的声音,看不见它的模样,摸不到它的形体。“其中有象”“其中有物”[2]156表明“道”是真实存在的,它通过具体的现象和事物表现出来,却不会随外物的消亡而消失,也不会因为外在力量的变化而改变自己运行的轨迹,所以说道“独立而不改”[2]169。道虽然无形,恍惚不可追随,但它在作用与万事万物时,却表现出某种最本质的规律,而这些规律也为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一定的引导。如“周行而不殆”“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2]169,道循环往复,覆盖范围没有边界,无限延展最终回归于最本真的状态也就是回归于“自然”。如果说《道德经》思想中的“道”是形而上的,是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触摸到的,那么“德”便是道缓缓向下渐进,落实到生活层面作为人们行为的标杆的准则。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道”与“德”的含义一脉相承,道作用于德,德是道的外在显现,由此可以说德是体现在人的品格上的具体行为方式,因此德的表现也必须尊重“道”的规律。

“道”与“德”的关系启示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可以达到德育教育的实质目的。教育者必须以尊重为客观规律为指导认清青少年主体差异性;做到遵循知识点布局规律,从思想评估中分类出价值认同一体化;做到遵循教育逻辑相统一规律,分析青少年从知识增长到价值认同一体化脉络。

3.2 “行不言之教”启示教育者重视隐性教育

《道德经》思想提倡受教育者是在周围环境中,通过自己的感知与学习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个体素养,在此基础上对教育者提出“圣人行不言之教”[2]80的要求。

首先,“行不言之教”要求教育者尊重个体差异性。“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2]229对比“上士”“中士”“下士”对问道之后的反应方可得出不同环境不同认知程度的人对同样知识的接纳程度是不一样的。这启示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对青少年进行教导,不同的青少年,统一青少年的不同阶段都具有其特殊性,教育者需审时度势,真正关爱学生,尊重其天然本性,有针对性做好教育工作。

其次,“行不言之教”要求教育者以身作则,树立好榜样。“知者不言。言者不知。”[2]277有智慧的人从不多言,而言多必失也不是有志者所为。教育者在教导青少年时采用传统意义上一味说教所获得的效果远不比自己作为榜样感染青少年带来的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上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5]党史是鲜活的榜样,以己之例感染青少年坚定爱国情怀,努力奋斗,教育者是青少年日常最直接的前辈更要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起青少年心目中强大的形象。

最后,“行不言之教”要求教育者培养青少年自我教育意识。“万物并作,吾以观复。”[2]134万物蓬勃生长,作者看到了万物循环往复的道理。教育者需培养青少年内省意识,只有自己自省才可以真正改变矛盾的属性,认清自己的本真,只有科学清晰地认清自己和事物,才可以为自我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勤而行之”启示教育者勤奋探索创新

《道德经》认为若想将道德修炼成功,必须要认真勤奋实行。“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2]201知足常乐的人生活常常充满了幸福感与满足感,因而通常丧失了斗志变得懒惰;而顽强进取的人依靠勤奋努力成为有志气的人。“上士闻道勤而行之。”[2]229有智慧的人都会勤加练习,及时巩固所学。

就当前德育教育现状而言,教育者勤劳品质的缺失问题日渐明显,如教育者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常常以固有的教学模式教育不同的青少年,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融入新的教学元素,导致教学内容与模式失去吸引力。《道德经》思想中“强行”与“勤行”启示教育者应坚持勤奋学习,从坚持学习中丰富教育内容,为教育内容注入新的血液,使教育内容贴合青少年生活情境从而更容易引起青少年共鸣。从坚持学习中探索新型教育模式,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已经不再满足新时代青少年的学习需要,探索新颖的教育模式如将课堂搬到大自然等直观展示可以带来更具有效率的教学成果。从坚持学习中创新教学途径,科技引领的现代化社会,互联网的使用使得一切都便捷起来,如线上教育的兴起实现了线上教学与课堂教学质量等效,但依旧需要教育者投入精力更加完善教学途径。

总之,当前我国正处于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局阶段,开放的时代环境造成各种外来意识形态的碰撞,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形成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冲击。习总书记说:“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6]将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经》与当代德育教育结合,有助于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助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模式。

猜你喜欢

道德经圣人教育者
品读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道德经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敬业
官场圣人范仲淹
官场圣人范仲淹
这些成语都出自《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