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常州梳篦传统手工艺的现状及发展

2023-01-05贡萍陈辉

东方收藏 2022年12期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

贡萍 陈辉

摘要:常州梳篦作为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凭借其精致的造型和精湛的手工艺而闻名于世。本文通过阐述常州梳篦发展以及现状,剖析其制作工艺、造型、文化寓意,提出保护、传承与发展濒临失传的常州梳篦传统手工艺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常州梳篦;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

作为一项独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常州梳篦因其独特的款式风格、精致的工艺手法、丰富的历史故事,因而具有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双重属性。遗憾的是,由于受到市场需求改变和现代人审美变化的影响,常州梳篦发展困难、处境堪忧,重要的制作工艺手法濒临失传。在当下,对于常州梳篦的保护、传承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常州梳篦传统手工艺发展历程

梳篦是常州地区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其最早起源于东晋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经过几个朝代的更迭,其制作工艺到明清时期已达到成熟,匠人数量和生产规模也是超过以往。

“削竹成篦,朝京门内比户皆为”,这句诗很好地阐述了当年常州梳篦举世闻名的情况。在当时,常州梳篦的制作工艺世代相传,在西门和南门有着数万人的生产作坊,由此便有了著名的“篦箕巷”和“木梳街”。从清光绪年间开始,江南地区的官员就开始向朝廷进贡常州梳篦,其也凭借精致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被誉为“宫梳名篦”。如今,80后的郭隋曦与常州梳篦非遗传承人龙建国合作,将常州梳篦推向国际舞台。可以说,常州梳篦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已不再单纯是一件物品,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寄托。

二、常州梳篦的艺术魅力

常州梳篦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代表了不同时期审美理念的变化和社会风尚的改变,同时兼具文化价值和使用功能。在这一过程中,梳篦从单一的形态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梳篦表面进行一定的装饰,并将各类题材广泛运用到梳篦的装饰上面,使其具有一定的观赏性。一件优秀的梳篦,不仅要在造型、装饰和色彩上能够体现其整体和谐之美,还要兼顾其繁琐精致的工艺手法。透过常州梳篦,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社会风俗、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

(一)常州梳篦的造型装饰

常州梳篦的造型,根据使用方式主要分为两种:装饰型以及日用型。日用型的数量最大,主要用于满足人们清理发垢、整理发型的需要,在造型装饰纹样上以简洁为主(图1)。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审美变化,促使梳篦在造型装饰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开始出现不规则的外形,同时在梳篦表面运用各种镂空雕刻的工艺手法。例如有的梳篦外轮廓呈现出动物形状,也有的不仅仅是在梳篦的装饰纹样上面采用花鸟纹,在梳篦的外轮廓上面也加以运用,从而呈现出精致典雅、栩栩如生的效果(图2)。

(二)常州梳篦的工艺技法

常州梳篦的制作工艺复杂繁琐,普通木梳的整个生产过程需要 28 道工序,而梳篦则更为复杂,要经过72道半工序才能制作完成。常州梳篦的制作工序分为“原料”和“复制”两部分:在“原料”上,极为考究,木材主要选用上好的黄杨木、枣木、石楠木等,竹料则选用四年以上的毛竹,还有牛骨、生漆等;在“复制”上,繁琐复杂,将档子、梁子用黏合剂黏合在一起,形成雏形;然后进行出样、矬齿、检齿、换齿、匀齿,将篦齿完美切合在梳篦上;最后进行打磨、上蜡,使梳篦光滑美丽。为了让梳篦更加精致典雅,匠人还会在表面使用雕、刻、描、烫金、嵌五种工艺,赋予梳篦各种各样的图案(图3)。

(三)常州梳篦的文化寓意

梳篦最早是作为辟邪之物存在的,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将梳篦作为体现孝道的代表物之一。在婚丧嫁娶中,梳篦也有了相应的精神文化层面的象征意义。不同造型和装饰的梳篦有其各自的含义,例如喜梳上装饰有比翼鸟和鸳鸯,象征新人恩爱有加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三、常州梳篦的现状与发展

(一)常州梳篦的现状

1.创新不足,市场认可度较低

随着机械化生产水平的提高,传统手工艺行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生产成本的提高以及生产效率的低下,导致大批量生产成本低廉的塑料梳子取代了传统梳篦,使得常州梳篦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失去了关注度,市场认可度降低。加上现在生产的梳篦款式相对落后,造型依旧是根据传统题材进行设计的,没有融入新要素进行创新再设计,使得常州梳篦更多的是被用来作为收藏品,而不是作为实用物品。陈旧的款式加上实用功能较低,导致其很难在市场上立足,无法赢得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的喜爱。

2.品牌定位不清晰,同质化严重

通过对常州梳篦品牌的现状分析表明,常州市民对常州梳篦本地品牌的知晓度也不高,且相关的品牌设计定位模糊,例如“白象”牌的标志,整体设计成一个线稿的白色大象,从中未能准确传达出企业的经营内容和文化概念,且整个标志与梳篦文化以及地方文化特色没有太多的关联性(图4),导致很多人无法直观了解该品牌的定位。而且市场上现有的常州梳篦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设计形式单一、质量参差不齐、产品外观缺少美感、市场反响较差,使得声誉每况愈下,阻碍了梳篦产业的发展。

3.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模式主要为师徒传承或者是家传形式,且其制作工艺复杂、耗时长,从入门开始学习完整的制作工艺到独自设计产品需要磨炼数年,这也就导致很多年轻人坚持不下去,很难沉下心来去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凡此种种,导致常州梳篦后继乏人。

部分传统手工艺由于社会语境的变化,到了不得不进行改变的地步,常州梳篦亦是如此,它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不单单是传承,更要持续保持创新活力,使常州梳篦能够与大众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这项传统非遗真正“活”起来。

(二)常州梳篦的傳承与发展

1.充分依托政府的扶持政策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并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在保护、传承常州梳篦这项非遗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其一是政府部门把发展常州梳篦产业纳入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规划之中,对经营常州梳篦的店铺和常州梳篦传承人给予一定的扶持,鼓励企事业单位合法利用常州梳篦资源;其二将常州梳篦融入当地学校的课程与教材体系之中,让其走进课堂,从小培养孩子们对非遗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对于非遗的了解;也可以在高等院校中开设与此相关的专业和课程,为常州梳篦的创新发展提供不同的思路;加大宣传力度,支持常州梳篦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学校的授课和教学科研,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相关的教育培训中,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直观了解常州梳篦的工艺和魅力,另一方面有助于传承人更好地了解到广大民众的需求和审美,便于之后的创新和发展。

2.创新常州梳篦传承工艺

基于手艺具有创造无限可能的特性,迎合时代热点,将常州梳篦的核心技艺嫁接到现代工艺上,可以更好地调动大众对常州梳篦手艺的支持和兴趣。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体现梳篦作为常州独有的非遗项目,将常州梳篦与常州地方文化特色进行结合,使其作为常州特产的同时,能够更好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根据不同细分市场和应用场景需求进行差异化定位,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拓展梳篦产品的品类,开发技艺性含量高、艺术性强的高档梳篦产品;大量生产材料佳、功能性强、造型特点突出且多样的中档梳篦产品;针对不同消费群体需要,大量生产具有实用性的日用梳篦产品。

3.品牌创新,借助互联网平台拓宽销售渠道

眼下,常州梳篦出名的品牌较少,熟知的仅有“白象”“穿月梳饰”等。而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少品牌由于销售模式单一化、薄弱化的缘故,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因此,常州梳篦品牌的建立和发展可谓任重道远。在笔者看来,无论何种常州梳篦品牌,都必须具备功能性、识别性和文化性等特点。而在市场营销方面,很多品牌的销售渠道只有线下零售店。若要促使梳篦产业崛起,不仅要拓宽销售渠道,在巩固好传统销售模式的基础上,还要发展出新的营销链,依靠互联网技术,实现“线上+线下”的同步销售模式。此外,增加私人定制模式,在与设计师确定好特殊图案款式后进行刻制,赋予梳篦以情感性和感染力;还可以提供自主设计款式的销售模式,让消费者设计出自己想要的图案和样式,使其更加具有收藏价值和纪念意义。

四、结语

通过对常州梳篦现状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对于其在当下所面临的发展和创新问题进行了具体的探讨。常州梳篦这个传统行业在如今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中面临着各种挑战,保护意识的匮乏和管理机制的弊病,传统工艺技法青黄不接,文化传承陷入困境,因此,创新和改变已经迫在眉睫。目前,国家大力扶持、发展非遗产业,常州梳篦行业要努力抓住机遇,大力进行改革和创新。在这个过程当中,首先要在充分保留和掌握核心工艺技法的基础上,自觉加入新时尚元素进行融合,开发出新的产品销售模式,提供个性化的售后服务等;其次,需要传承人和从业者摒弃原有的观念,积极地了解和接受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审美的转变,平衡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唯有如此,常州梳篦这项传统手工艺的火苗才会越燃越旺。

参考文献:

[1]范凯熹主编.高级工艺美术设计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2]吴琼.以现代工业设计理念振兴常州梳篦传统手工艺产业[D].南京林业大学,2006.

[3]杨晶.中华梳篦六千年[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

[4]何灿灿,李均.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梳篦艺术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1,39(06):73-77.

[5]马雪明,孙云鸿.常州梳篦的民俗文化与美学价值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1(23):38-39.

[6]覃会优,王邦汇,薛峰.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梳篦“白象”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研究[J].艺术工作,2017(04):91-93.

[7]段筆耕.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以常州梳篦为例[J].美与时代(上),2016(03):46-47.

作者简介:

贡萍(1997—),女,汉族,江苏常州人。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2020级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简介:

陈辉(1973—),男,汉族,江苏南通人。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猜你喜欢

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开发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