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单县百狮坊石狮装饰艺术研究
2023-01-05张娇娇
摘要:单县百狮坊创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是朝廷为文林郎张朴之妻朱氏而建。百狮坊属于旧时旌表节妇烈女所用的节孝坊,因其夹柱上精雕有上百只姿态各异的石狮子而得名。百狮坊采用传统的雕刻工艺,整体布局规整严谨,线条流畅富有层次感,有较高的审美、艺术价值。本文从石狮的纹饰造型特征入手,分析其雕刻艺术、审美特色。
关键词:单县;百狮坊;石刻装饰;石狮纹饰
一、单县百狮坊及其雕刻艺术概述
(一)单县百狮坊概述
百狮坊位于鲁西南地区的单县境内,匾额称其为“节孝坊”,因是为文林郎张朴之妻而建,又称为“张家牌坊”,民间则根据其上雕刻的百只石狮形象而称其为“百狮坊”。百狮坊通高14、宽10米,呈全石构成,用青色鱼子状石灰岩石料建造而成,石质为青石石灰岩荔枝面,平面形制为一字状,四柱三间五檐对称分布,其屋顶为歇山顶。牌坊由楼檐、额坊、立柱、夹柱石和斗拱等几部分构成,整体布局协调有序、气氛庄严肃穆。坊内采用圆雕、透雕、浮雕、线刻相结合的技法通体雕刻,结构精巧、内容丰富,是我国传统雕刻艺术的集大成者。百狮坊所在地单县文化底蕴深厚,受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影响较大,旌表节烈之风也极为兴盛,百狮坊便是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根据民国本《单县志》记载,由宋至清,朝廷在此共建造了百余座牌坊,分布于单县城内的各个主要街道。遗憾的是,随着时代变迁,现仅存百狮坊和百寿坊两座姊妹牌坊。1997年,百狮坊和百寿坊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此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与修缮。
(二)百狮坊雕刻艺术概述
单县百狮坊将我国传统的雕刻、绘画、牌匾、题额等多种艺术形式集于一体,结构精巧、繁而不乱。百狮坊正间楼檐下有6朵斗拱,次间上下檐各有3朵斗拱。全坊上下间架有致,坊内共有4根立柱,每根立柱各倚两夹柱,牌坊立柱前后以及左右两侧各有两只倒挂狮,内侧中间4柱各有1只蹲狮。据载,百狮坊共有100只石狮,包括8只大石狮与92只小石狮,8只大蹲狮身上都攀附着5只小狮子。大狮子巨头卷毛,巍然蹲踞;幼狮三三两两,蹦蹦跳跳,尽显活潑俏皮之感。
坊内每根立柱皆透雕4条蛟龙,其在飘逸柔美的祥云间盘旋回舞,风姿绰约、惟妙惟肖。坊内正间上下额枋、次间额枋以及正檐下刻有“圣旨”的匾额四周,均镂空透雕“二龙戏珠”图案,寓意美好。石龙雕刻细致,怒目圆睁,摇头摆尾,如腾似飞,尽显飘逸。正间中额枋上分三层镂空透雕“缠枝牡丹”,在祥云掩映中花蕊半吐,尽显雍容华贵的气派。
此外,牌坊从鸱吻到夹柱石每个部分都刻有精美的纹饰,重檐之间的神兽托起莲花斗拱,正间上额枋透雕有凤凰祥云,下额枋透雕精致的牡丹(图1),夹柱石两侧浮雕有方形蟠螭、鹤凤图案、花鸟纹饰,立柱和坊间上有绕柱回舞的蛟龙(图2),次间上额枋浮雕双凤,造型古朴优美。四面额枋包括东西两侧次间额枋的枋心均是采用浅浮雕技法雕刻的各种鸟兽图案,均有吉祥的寓意。如东面刻画锦鲤嬉戏,意为“鱼跃龙门”;西面刻画凤凰祥云,意为“吉凤祥麟”;北面刻画仙鹤云彩,寓意“瑞鹤祥云”(图3);南面刻画蛟龙腾云,寓意“蛟龙飞舞”(图4)。
二、百狮坊石狮造型艺术研究
《扬州画舫录》对于石雕狮子有载:“狮子分头、脸、身、腿、牙、胯、绣带、铃铛、旋螺纹、滚凿绣珠、出凿崽子。”①而在石雕狮子造型不断世俗化、本土化的发展历程中,民间艺匠们也根据本地区的风俗习惯、神话故事、宗教信仰因素创制出一整套石狮造型的搭配格式,在整体造型框架之下,大致可分为头部结构与躯干塑造两部分。
(一)头部特征
民间艺匠用对现实语境的不断认识及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创造了风格迥异的石狮造型,在整体艺术创作中尤其注重对石狮头部的夸张塑造,“七分头,三分身”“十斤狮子九斤头、一双眼睛一张口”等民间俗语就是民间艺匠在塑造石狮头部造型时所遵循的“行业规范”。研究探讨百狮坊石狮造型头部特征,就要对各个局部进行分解研究,主要包括鬣毛、眉、眼、口、耳等部位的艺术塑造。
百狮坊石狮鬣毛的塑造主要采用蜗牛式和螺旋式相间的艺术形式,其表现技法细腻圆润、规矩整齐。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石刻造像中关于雕刻发髻的螺旋纹样也开始成为民间艺匠塑造石狮鬣毛的创作灵感之一。在百狮坊石狮鬣毛塑造中,螺旋纹均匀对称分布于石狮发髻的外围,为观赏时最醒目的位置。螺旋纹式的鬣毛以向心式盘旋露出尖角,外观凌厉,其采用不同形式的线刻与浮雕相结合的形式,使石狮造型更多地透露出一种气势昂扬的精神,更显威严豪迈。而蜗牛式的发髻面积更为突出,蜗牛式发髻在某种程度上承袭了螺旋式的部分特征,其为简单的单层回旋式样。较之螺旋式,少了一分凌厉与张扬,添了几分质朴与单纯,从不同的观赏角度给人以厚重朴实、内敛温和的审美意蕴。
石狮的眉毛主要表现为流云式,由两段组成,形似云朵,居于眼线上方。其整体构造以线刻的弧线均匀排列,细腻有序,也使整体造型更加饱满丰富,给人以自由洒脱之感。石狮眼睛呈圆形且凸起,眼部轮廓用斜刀法、圆刀法突出,使眼部层次分明、惟妙惟肖,又似有帝王威严之感,倨傲着俯视众生。狮耳在头部上方与鬣毛重叠构成,这样的塑造形式有利于平衡头部外部轮廓的分布,增强视觉效果。此外,坊内坐狮的耳朵专门雕刻为耷拉状,在中国传统礼法中,有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之意。
“恶龙喜凤笑狮子”“狮子大开口”等民间俗语反映了民间艺匠以及社会对于石狮雕刻中其口部造型刻画的审美标准。在坊内石狮造型中,口在头部的比重约为二分之一,极大地夸张了口部的外形轮廓,增强了石狮造型的艺术张力。坊内共有8只大石狮,根据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分为4只雌狮和4只雄狮。8只狮子皆嘴角上翘呈微笑状且獠牙上下齐整,但经过仔细观察,可发现雄狮口部张开幅度较之雌狮更为夸张,在微笑中更多地透露出威严感,相比之下,雌狮更显娇憨之态。这种比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情况,亦突出了石狮在坊内承担着驱除邪恶、守护生命、迎吉求祥的重要意义。
(二)躯干塑造
根据中国古代传统阴阳五行哲学,石狮的摆放布局是有一定章法的,大多为一雌一雄、成双成对出现,并且根据中国传统男左女右之哲学,石狮的摆放形式大多为左雄右雌。
8只大狮子的身上或足下都攀附有5只小狮子,小石狮采用整雕的雕刻技法,有的挠痒自娱,有的相互戏耍,有的摆弄绣球,其雕工精湛,线条干练有力,形象活灵活现。大石狮大多前腿撑起呈蹲坐式,狮子四肢分布有几簇团毛,狮身圆润光滑,露出尖锐的爪子,狮子尾巴则现于身后。大狮周围都有小狮嬉戏,或卧于大狮足下,或俯在大狮身后,或作跳跃状。也有的大狮子前爪戏弄幼狮,戏耍绣球,调皮可爱,充满民俗意味和生活气息。小狮子表情丰富,动态活泼,鬣毛飘逸,流畅舒展。楼檐戗角上方端坐的石狮,呈蹲踞式,体形较小,目视远方,神情专注,为百狮坊增添了几分装饰感。
此外,坊内石狮身上除了5只小狮子之外,还雕刻有绣球、铃铛、绶带等装饰品。石狮造型发展至宋代时期,尚文崇礼的社会风气使其逐渐向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造型少了几分唐狮的庄严与雍容,增添少许的温顺与柔和。在其整体形象塑造上,亦开始在躯干塑造中注重增添具有吉祥或者人文气息的装饰物,如绣球、铃铛、绶带等人类常用的装饰物品,使石狮形象朝着拟人化方向发展。后发展至明清时期,身上挂铃铛、绶带或者绣球的石狮更为常见,在凶猛的石狮造型中隐现出柔顺。绣球一般由彩色的丝线编织而成,原为古时婚嫁习俗的信物,后亦成为民间常见的吉祥物件。在狮子的造型塑造中,民间常有“狮子滚绣球,好事在后头”等俗语,而在百狮坊石狮中,雄狮或将绣球踩于足下,或与小狮一起摆弄玩耍。民间流传雌狮脚踩小狮,代表着子孙绵长、家庭美满;而雄狮脚踩或者摆弄绣球,则代表着脚踏寰宇,象征着江山永固、社会太平,是祥瑞和谐的象征。石狮身上的铃铛、绶带亦是如此,皆作为吉祥物,代表着当时社会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愿。
三、石狮雕刻艺术审美特色
百狮坊由精美的纹饰和高超的雕刻技术共同组成。清代雕刻技术成熟,石匠们把民众的审美取向、精神信仰与精湛的雕刻技法相结合,通过艺术形式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石狮的造型之中,并赋予其独特而丰富的美学特征。
(一)线条大胆与细腻并存的和谐美
在百狮坊中的石狮雕刻上,主要采用整雕、浮雕、透雕、线刻等多种雕刻手法,既有流畅生动的大线条雕刻方式,同时又注重细节的修饰。
明清之际,石雕坐狮已逐渐脱离宋代石狮瘦小的形态,大胆采用大线条的方式雕刻,线条流畅大气,手法粗犷简练,轮廓浑朴而刚毅。同时攀附于大石狮之上的小石狮,采用整体雕刻的塑造方法,使石狮整体形象生动自然。石狮的外部轮廓采用大线条的雕刻形式,而石狮的面部表情以及头部毛发、眉毛、爪子、牙齿等局部则通过浮雕、线刻、圆雕等手法细致描绘,使得石狮形象生动传神。潇洒飘逸与细致传神、遒劲有力与细腻婉转在百狮坊的石狮造型上交相辉映,使其在动静结合中焕发出强大的艺术吸引力。
(二)构图严整、对称均衡的结构美
结构美的关键在于整体空间与细部装饰的把握和把控,在百狮坊石狮造型中,体现于石狮整体造型结构在牌坊中的空间比例,石狮造型头部与躯体、主体描绘与细部装饰的相互关系。在对石狮纹饰布局处理上,结合中国传统阴阳五行理论,将8只大狮子以雌雄为标准均匀对称分布,使牌坊整体具有一种规整、庄严、稳重的视觉效果,同时亦符合牌坊这一纪念性建筑的特性。
同时,民间艺匠们考虑到完全对称均衡,虽能增加牌坊的结构美,但过于生硬的布局结构会使纹饰本身丧失活力。因此,在石狮造型底座上刻画有透雕凤纹、浅浮雕仙鹤纹等,使石狮装饰纹样呈现出富有韵律和平衡的曲线感,与石狮给人以威严、肃穆的感觉相结合,使整体纹饰肃穆中蕴含着平和,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三)动静结合、急徐相济的韵律美
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常见于古代的绘画作品当中,以静衬动,动静结合,以此来刻画对象的韵律感与节奏感。这种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也被其他的艺术形式所吸收,形成各具特点的表现方式。
单县百狮坊的石狮雕刻就采用了动静结合、疾徐相济的表现手法,使石狮的形象更加立体丰富。沉稳的成年石狮代表了静的一方,百狮坊所雕的8只大狮子各执一方,体形庞大,蹲坐在石础之上,尽显威严庄重,而成年狮子身边、足旁以及背上的幼狮则代表动的一方。百狮坊所雕幼狮妙趣横生,有的挠痒自娱,有的相互戏耍,其雕工精湛,线条干练有力,呈现一种动态和谐之美。成年狮子的沉稳庄重与幼狮的活泼可爱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所雕石狮脱离了单调枯燥之感,平添了几分趣味性。
四、結论
单县百狮坊自建成以来,至今已240余年,其在精神信仰方面,充当了人类祈福纳吉的瑞兽和保护神;在表现手法上,将中国民间文化与美术雕塑艺术相结合,从而体现了中国民间艺术所特有的造型观念和审美意识,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百狮坊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吸纳并融合了不同的文化成分,不仅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在文化或技艺层面,有着不可或缺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清]李斗.扬州画舫录[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76.
参考文献:
[1]山东省单县党史县志办公室.单县通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2]山东省单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单县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3]金其桢.论牌坊的源流及社会功能[J].中华文化论坛,2003(1):35-39.
[4]金其桢.中国牌坊[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5]梁思成.梁思成全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6]倪建林.装饰与象征[J].南京: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4):12-15.
[7]冯骥才.老牌坊[M].北京: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8]张道一,郭廉夫.古代建筑雕刻纹饰:珍禽瑞兽[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9]贾璞.造型与象征[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
[10]李浈.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张娇娇(1998—),女,汉族,山东德州人。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科技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