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白舍窑中魂瓶的世俗崇拜

2023-01-05李禹霜

东方收藏 2022年12期
关键词:生死观

摘要:宋代的南丰白舍窑作为江西地区窑业繁盛的民窑之一,其盛产盛销的瓷器品种与当地乃至整个宋代的文化礼俗休戚相关。而魂瓶作为时代的产物,在宋代的复古风潮下,白舍窑也有过量产,它承载了宋代南丰百姓的风俗文化、祖先崇拜、宗教信仰等文化内涵,也因此形成了南丰的民间崇拜与宋代白舍窑魂瓶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本文将宋代南丰的崇拜文化和白舍窑魂瓶进行交叉对比,进而探索宋代白舍窑魂瓶所蕴含的文化特点及其量产成因。

关键词:宋代南丰;白舍窑魂瓶;崇拜文化;生死观

南丰自古受吴越楚的巫文化影响,崇拜之风盛行。从崇拜文化到民风百俗,进而体现在白舍窑魂瓶中,折射出宋代南丰地区的民间礼俗、信仰崇拜、生死观等文化内涵。魂瓶作为宋代南方墓葬文化的代表器物之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征,而宋代南丰白舍窑魂瓶在当时颇为流行,究其根本,乃与当地的地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溯源宋代南丰的世俗崇拜

宋之前,南丰先后传入傩文化、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以傩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至今还保留着傩仪。傩源于原始社会的狩猎生活和精神崇拜,是巫文化在南丰的进一步传播,清代康熙《南丰县志》中也曾记载:“吾乡信鬼而好巫。”[1]同时,南丰傩也具有浓烈的祖先崇拜色彩,石邮村所供奉的傩神太子的原身是汉代吴芮将军,其间就有吴氏家族迁居此地的缘由,这种将祖先神化的傩文化在抚州地区较为普遍[2]。据史料记载,道教文化传入后与南丰傩文化相互影响,并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南丰也成为道教弘扬和传承的要地之一。清同治《南丰县志》曾记载,最早在汉代有三人于南丰军峰山上得道成仙,后被供奉为军峰三仙,“祷祀日恒数百人”。之后还出现了颇有名望的本土道士王文卿,他在北宋创建了神霄派,并对中国道教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南丰百姓为其建祠供奉,香火不绝。此外,宋代南丰的信道者把品茶视为修行,可见当时道教文化已融入南丰百姓的生活中。佛教的盛行使南丰百姓的信仰再次发生了变化,传闻在唐宋时期有部分民众还养成了彻夜念佛的习惯。宋时南丰的永安禅院高僧辈出,如曾受宋仁宗厚待的圆觉大师,又如被宋哲宗亲赐法号的真如大师皆出于此[3],清同治《南丰县志》卷十三“祠祀”记载:“寿昌寺乃圆觉、真如二禅师得业处。”据不完全统计,唐代南丰县内的寺庙、庵堂多达67座;宋代有记载的寺庙共有18座,这些数据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佛教在南丰的地位。

宋代是南丰儒家文化最为兴盛的一个时期,这与南丰曾氏家族的兴起息息相关,其家族人才辈出,使百姓慕贤兴儒,南丰书院内座无虚席。“南丰三曾”是指曾巩、曾肇和曾布三兄弟,其家族体现出儒家经世致用的理念,以及他们对于儒家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在当时产生较大的影响力。清代《南丰县志》记载:“宋有曾文定兄弟倡兴文教……比屋弦诵,儒风尤盛”[4],两宋时期曾巩还创办兴鲁书院传播儒学,由此可见曾氏家族对南丰儒家文化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二、世俗崇拜在白舍窑魂瓶中的表现形式

由于傩文化、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多重影响,南丰百姓的精神信仰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也因此衍生出许多带有崇拜色彩的民间风俗。其中,魂瓶也受到多种崇拜文化的影响并得到发展,形成宋代南丰丧葬习俗中的一股潮流,进而推动周边地区丧葬文化的改变。据发掘情况考究,在江西的宋元墓葬中也出土不少具有宋代审美特征的魂瓶,且多集中于南昌、抚州、樟树这三处宋元时期较为富足之地[5]。有学者提出,南丰白舍窑所在的盱江流域是宋代魂瓶流行的始发地,并认为当时在该区域内生产魂瓶最多的是景德镇窑口和白舍窑,在供应当地人使用的同时还向周边地区流通[6],这表明白舍窑对宋代魂瓶的复兴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本文基于南丰县“宋元白舍窑古瓷展示馆”中所展出的魂瓶案例,将其器型归纳为两种类型:

1.矮胖型:这类器型高度在40—70厘米之间,整体装饰大多较为简洁,造型也较为奇异,多为笠帽盖,盖上饰有神鸟、花钮或菱形弧鋬,还有塔式盖及异型盖,主要分为数种(见表1)。

2.瘦长型:这类器型的高度在70—90厘米之间,通身施青白釉,皆为长颈瓶,且在颈部有许多堆塑装饰,多为龙虎和人物题材。盖式有塔式盖、笠帽盖及盔帽盖,装饰比矮胖型更加繁复。在该展示馆中,瘦长型的魂瓶保存较为完整,都是成对出现,共有三对(见表2)。

三、白舍窑魂瓶体现的生死观

通过上文中对宋代白舍窑魂瓶的描述,我们可以将其装饰分为四种主要类型:动物类、人物类、朵云托日月类和其他类型。结合宋代南丰的地域文化与民俗,解读魂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进而管窥宋代江西部分地区的生死观。宋代白舍窑魂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动物类,又划分为神兽与动物两种,且多将龙、虎、蛇龟等形象堆塑在颈肩处。龙与虎被道教视为其精神標志,从例7可以看出,虎与神话中龙的形态相似,与现实中虎的形象不符。又如例6饰有一只驮着蛇的乌龟,其造型符合神兽玄武的形象,也属于道教的神灵[9],因而魂瓶上堆塑的龙、虎与蛇龟皆是被先民神圣化的形象,体现了宋代百姓期望灵魂能通过神灵的指引到达乐土的生死观,也佐证了道教文化在南丰盛行的历史。另一种是仿真的动物,魂瓶中的立鸟、蛇、鸡与犬都是以现实存在的形象展现。上述案例中的立鸟大多朝向各异、展翅站于盖顶,一只俯首向下,另一只则呈仰望状;也有的贴塑在颈部,目视前方。目前学界对于成对立鸟的解读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本文认为宋代白舍窑魂瓶上的飞鸟,其一是基于南丰先民对原始农耕文化和大自然的崇拜,体现了其自给自足的生活观,以及对生者和亡灵未来生活富足的祈愿,当地县志中曾描绘“耕氓尤勤力作……故野无饥夫”的场景;其二是像传说中的青鸟、朱雀等神鸟形象,站在最高处引导亡者灵魂进入另一个世界,这也是巫术崇拜和神仙崇拜的体现。例1魂瓶颈部饰有蛇的装饰,或许与土家族及侗族的信仰相似,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崇拜。而例7、例8的鸡犬不仅反映了儒家“视死如生”的观念,也寄托了人们对死后生活的思考与向往。

其次是分为人俑和十二生肖俑两种的人物类,据例8、例9的文官俑,可得出人俑这一类型的特征:皆为面容肃穆、手握笏板、头戴帽、身穿广袖长袍、站姿恭敬的形象,由此可见其应是为墓主人服务,以达到保卫和照顾亡灵的目的。进而推测这类人物俑的魂瓶应为宋代南丰较为富庶的阶层使用,反映了宋代南丰百姓灵魂不灭的生死观念,也从侧面体现出后辈对先祖敬重与祝愿的祖先崇拜观。另一种是以例6兽首人身的形象为代表的十二生肖俑,是生肖、五行、道教等多种信仰相结合的产物,被视为掌管时间的神灵,代表永恒[10],其目的也是为了守护墓主人。通过人物类堆塑可以窥探出古人对永恒的希冀,以及对现世美好的不舍和对死后美好世界的期望。

第三种是朵云托日月类型,目前发现最早以日月装饰的长魂瓶是在南丰墓中出土的[11],且只出现在瘦长型魂瓶上。朵云托日月源于原始时期对日月的崇拜,先民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了解世界,并逐渐将日月拟神化,也有观点认为此题材的出现是受明教拜日月影响,与原始崇拜无关[12]。本文认为这一类型的产生是明教的传播与原始日月崇拜共同的结果,是源于宋代尚古之风以及世风开朗的历史背景,由此也可看出宋代南丰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此外,本文将魂瓶上的莲瓣纹、荷叶纹、多角等装饰归为一类,并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题材进行分析。例2、例6的莲瓣纹以及例3、例7至例9的荷叶纹均属于佛教和神仙文化的产物,并具有镇墓的象征作用,也代表了生命生生不息、对逝者的不舍之情及对后辈兴旺的美好祝愿,反映出先民对死者的怀念和对现世美好生活的期盼。例6中多角的形制是此次例案中较为少见的,应与源于巫术崇拜的汉代五联罐的含义相近,其瓶身的角是为了招魂、安魂、引魂,以达到亡魂通神、保佑后代的祈福目的。

四、结语

在此次示例中并没有发现堆塑武官俑的魂瓶,而在其他记载白舍窑魂瓶的资料中武官的形象也较少出现。本文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除了宋代重文轻武的社会风尚原因之外,更多是受宋代曾氏家族推崇儒学的影响,使南丰先民崇尚文风,也因此才有“书室沉溺者不下万人”[13]的场景,并且魂瓶中的许多观念也体现了儒家视死如生的生死观,可见宋代儒学之盛。

综上所述,南丰在宋时已经拥有巫术、道教、佛教、儒学等多种崇拜文化,白舍窑魂瓶是基于崇拜之风下的本土产品,是多元信仰下的产物,是百姓祈盼生命永恒的精神寄托,同时也因其包罗万象的文化特点而受到推崇。其次,魂瓶也反映了南丰百姓“厚葬”的丧葬观,当地县志中记载了宋代的丧葬习俗“至于丧葬之事物为奢易……侈于殡埋之饰”[14],并令人发出“厚之之过”的评价。由此能窥见南丰先民对丧葬礼俗的重视,并认为魂瓶能给死者带来灵魂的飞升、给生者带来现世的富足,体现出宋代南丰百姓浓厚的祖先崇拜观。

参考文献:

[1]康熙南丰县志[M].康熙二十二年(1863)刻本.

[2]朱莹莹.论赣傩角色的扮相与表演特征[J].老区建设,2018(14):49-51.

[3]邓思曾.江西南丰傩面具艺术符号在现代旅游纪念品中的开发与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15.

[4] [14]同治南豐县志[M].同治十年(1871)刻本(卷八):风俗.

[5][8][13]彭友琴.宋元明时期江南地区魂瓶研究[D].南京大学,2012.

[6][11][12]陈艳玲.江西宋墓出土堆塑长颈瓶探析[J]文物天地,2021(01):60-63.

[7] [9]朱梦园.两宋皈依瓶探究[J].华夏考古,2016(03):6.

[10]李慧.武当山道教宫观环境空间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

作者简介:

李禹霜(1997—),女,汉族,江西抚州人。赣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陶瓷艺术鉴赏研究与修复。

猜你喜欢

生死观
Dancing for theDead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医学生生死观教育途径
医学生生死观教育的现状、必要性及方法探析
死亡的诗意
从《嫦娥奔月》与《竹取物语》看中日古代社会文化的不同
庄子的人生境界探析
我国医学院校生死观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论医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