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组资源管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23-01-05胡家林柳文林李冀鑫
胡家林,丁 祥,柳文林,李冀鑫
(海军航空大学 航空基础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1)
大量飞行事故研究表明,约70%的航空事故都和人有关,其中多数人为失误并非技术缺陷引起,而是由于机组人员在交流、合作、决策等方面,亦即在机组资源管理能力方面出现了问题。文献[1]对中国民航1980—1994年间的81起飞行等级事故进行了分析,从中归纳出与机组资源管理能力不足相关的飞行事故共有49起,占到全部事故数的60%以上,并且对具体的机组资源管理技能缺陷种类进行了划分,如表1所示,由于部分飞行事故是多项机组资源管理技能缺失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案例数合计超过了49起。
表1 49起飞行事故中机组资源管理缺陷统计分析
文献[2]专门对与空中相撞事故密切相关的“小于间隔飞行事件”进行了统计研究。研究表明:空中交通管制员不安全监控造成的“小于间隔飞行事件”达到了事件总数的74.3%,如表2所示,由于部分事件是多项诱发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案例数合计超过了152起。
表2 152起“小于间隔飞行事件”中各诱发因素比例
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无论民航还是军航,都应高度重视机组资源管理工作,积极开展机组资源管理训练,“机组资源管理”课程也应运而生。作为一门针对飞行相关人员的课程,“机组资源管理”课程旨在提升飞行相关人员的非技术能力,力图从根源上减少飞行中的人为差错。课程主要目的是为后续机组资源管理训练打牢扎实的理论基础,从思想和意识层面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人为差错诱发的飞行事故[3]。为更有效地发挥“机组资源管理”课程对机组资源管理工作的支撑作用,有必要对该课程的建设目标、课程内容体系、教学组织实施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一、紧贴机组资源管理工作需求制定课程建设目标
学情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员在开课之前对于机组资源管理相关理论知之甚少,知识储备相对薄弱。而从课程设置来看,“机组资源管理”是作为机组资源管理训练的先导课程出现的,因此必须以实践为导向。针对以上两点实际情况,可以将“机组资源管理”课程的建设目标分解为最终目标和基本目标。
(一)课程建设最终目标
课程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强化飞行人员的机组资源管理能力,使其系统地形成飞行任务所需要的态度、知识及行为模式,预防和减少人为差错,严控飞行风险。换言之,就是将保障飞行安全作为课程的最终目标[4]。
(二)课程建设基本目标
课程基本目标是对课程最终目标的明确和分解,主要包括:通过课程学习,使学员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机组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增强未来实际飞行时机组成员的配合、协同、把关意识,提高机组共同处置异常情况的能力。具体来讲,则是要完成三个层面的目标:一是形成并强化三个意识,即系统意识、角色意识和情景意识,为深入理解机组资源管理训练和开展技能训练打下基础;二是锻炼并熟悉四项技能,即机组资源管理中的威胁与注意力管理技能、交流技能、压力管理技能、领导与协作技能,并熟练使用五种应用工具,即标准操作程序、飞行简令、标准喊话、指令复诵和检查单;三是形成并坚持正面积极的安全态度和良好的行为模式。
二、依据课程建设目标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依据“机组资源管理”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和基本目标,课程突出了基础理论与飞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具有基础性、系统性、实用性等特点。
在课程内容体系的设置上,主要包括如下章节:《绪论》章节主要介绍机组资源管理基本概念、产生背景与发展概况,以及机组资源管理训练开展的基本情况;《情景意识》章节包括情景意识的基本含义、影响因素、建立与保持的方法等内容;《威胁与差错管理》章节包括威胁与差错管理模型、飞行中常见威胁与差错及其管理方法等内容;《机组交流》章节部分包括机组交流的概念、基本过程,以及机组交流方法等内容;《压力管理》章节包括压力管理的含义、管理方法等内容;《判断与决策》章节包括判断的过程与决策的模式,以及提高判断与决策技能的方法等内容;《领导与协作》章节包括常见的领导模式与偏差、权威性与直陈性,以及紧急情况下的领导与协作等内容;《机组资源管理应用工具》章节包括飞行标准操作程序、飞行简令、标准喊话、指令复诵和飞行检查单等内容;《机组资源管理训练》章节包括机组资源管理训练的目标、主要内容、训练方法,以及质量评定标准等内容。
可以看出,整个课程内容体系的设置,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过程,凸显了本门课程来自飞行实践又为飞行实践提供指导的鲜明特色。
三、教学组织实施
(一)根据课程特点合理选配课程组人员
目前“机组资源管理”课程组成员包括飞行教官和航空理论教员,其中副教授和讲师各三人。在综合考虑教学内容特点和课程组成员各自的专业优势后,不同教员分章节开展专题授课,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充分发挥了每名教员的特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判断与决策》一章的飞行事故分析中,多次涉及失速、螺旋等飞行力学概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飞行力学和空气动力学相关知识就显得非常必要。
(二)将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飞行安全案例分析。针对一个知识点,通常采取主例和副例相结合的方式,使得论点更加立体可信。在应用案例法教学时要注意不能仅把前车之鉴当成故事讲,而是要留给学员一定的思考时间,必要时组织学员相互交流,以形成自己的见解,思考今后工作中在类似情境下应该怎么做[5]。为了防止案例堆砌导致的知识“碎片化”,在课堂上将案例教学与讲授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如为了说明个人的差错难以从根本上杜绝,从墨菲定律的讲授切入,再通过事故案例让学员认识到无论多王牌的飞行员、多优秀的指挥员、多严谨的机械师都会有犯错误的时候,而机组资源管理则是最大限度确保飞行安全的有效途径。
(三)引入研讨式教学法,发挥学员自主学习主动性
在经过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典型飞行事故的分析后,学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机组资源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创设某一空中情境,组织学员进行讨论,可以有效激发学员兴趣,提高学员运用机组资源管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空中情境的设置要注意既要紧贴飞行实际,又能考查学员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又要明确教员是讨论的组织者、参与者,也是主导者。
(四)设置心理测试、模拟训练等环节
为了提高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进而加深学员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课程组在编写教材时就结合章节内容设置了工作压力检测表、个人压力管理测试项目表等内容,通过自我测试提高学员对《压力检测与压力调节》《压力管理水平评估》等章节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情景意识三层次模型的讲解过程中,则通过错觉图例的演示和“一手画圆一手画方”游戏的实践,让学员直观感受到眼见不一定为实和注意力的单通道性,对于情景意识的感知错误有了直观感受。互动环节的设置,加深了学员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五)对飞行安全案例进行提炼、归类、总结
飞行事故材料繁杂,相关研究文献也较为多见,但是在用于课程教学前必须对其进行梳理,提炼出与课程内容体系密切相关的要素。如,在将文献[1]作为素材应用于教学前,首先要对表1中的内容进行进一步归纳整理:“交流”与“断言”均属于机组资源管理中的《机组交流》内容;“决策制定”属于《判断与决策》内容;“领导才能与机组管理”属于《领导与协作》内容;“工作负荷的处理”属于《压力管理》内容;“应激的处理”属于《威胁与差错管理》内容。综上,在表1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的统计表(见表3)。
表3 49起飞行事故中机组资源管理能力缺陷统计分析
又比如,将文献[2]作为素材应用于教学前,将表2中的不安全行为进一步分类(分类不独立),决策错误为29.6%,知觉错误为21.1%,前者对应机组资源管理中的《机组交流》和《判断与决策》,后者对应《情景意识》。显然,对原始飞行安全素材的“再加工”,使之完全融入课程内容体系,才能更好地对课程教学起到支撑作用。
四、“机组资源管理”课程下一步建设方向
通过前期的教学实践,“机组资源管理”课程组在教学内容优化、典型案例取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经验。为了进一步提升飞行相关人员的机组资源管理能力,下一步计划进行以下三方面的研究与建设。
(一)扩大授课班次
机组资源管理中的“机组”是一个广义概念,不仅指飞行机组成员,而且包括与飞行机组成员有联系的各类人员,如飞行指挥员、航空管制人员等。
在对飞行事故案例进行分析时发现,如果飞行员、航空管制人员甚至是地勤人员的机组资源管理能力严重不足,都有可能导致飞行事故的发生。对于双座机型而言,由于其座舱采用的是串联布局,前后座舱相对独立,两名飞行员对于彼此的动作、表情难以掌握,给沟通造成了困难。此外,由于双座机型中教练机占到很大比重,通常两名飞行员中前舱为年轻的飞行学员,后舱为飞行教官,相对陡峭的驾驶舱权力梯度也会对机组之间的交流造成不利影响。
(二)进一步加强教学针对性
“机组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班次差别大、层次多。因此在教学计划的制订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各班次的特点,在章节内容讲授上做到重点突出,在案例选用上要有针对性。
如针对部分非飞行专业学员认为机组资源管理只和飞行员有关,与自己关系不大这一认识偏差,在授课时可以选取同样是机舱增压开关位置错误的两个案例。在第一起案例中,塞浦路斯太阳神航空522号班机的机长和副驾驶始终未能判断出机舱增压开关位于错误的“手动模式”,两人因此缺氧并最终导致了机毁人亡的严重事故。另一起案例中,通信人员在执行检查单过程中发现座舱增压开关位置不正确,随后及时重置开关,从而确保了飞行安全。一正一反两个案例,在纠正学员认识偏差时会更加有说服力。
(三)依托飞行原理实验室开展模拟机教学
飞行差错不可能在空中实践,因此机组资源管理教学需要采取模拟飞行的形式开展训练,使受训学员产生与实际飞行相似的感受。具体做法是结合《机组资源管理训练》一章的教学,使用飞行原理实验室配备的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模拟器,将学员划分成若干机组,分别进行完整的飞行起降流程模拟。学员在模拟飞行的各个阶段,依据自己在机组中所担负的岗位,完成标准操作程序、标准喊话、指令复诵等机组资源管理工具的应用,并通过机组之间的配合和空地交流,对预设的特情进行处置。将机组资源管理训练融入模拟机飞行训练中,可以使学员更加深入理解情景意识及其组成要素,提高四种技能的运用,熟练掌握五种应用工具使用方法,达到训练资源效益最大化。
(四)突出课程思政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6]。“机组资源管理”课程与飞行安全密切相关,更应结合不同教学内容将《纲要》中的要求落到实处。比如,在介绍“中国民航英雄机长”刘传健的事迹时,机组成员在特情处置过程中展现出了默契配合、沉着冷静、规范操作等特质,既反映出了机组成员过硬的机组资源管理能力,也是他们对专业精益求精、严守飞行职业规范等精神的集中体现,这里面天然蕴含了课程思政元素。
结语
“机组资源管理”课程从飞行实践中来,又对飞行实践起到指导作用,为机组资源管理训练提供理论支撑。已有教学经验表明,课程组人员的科学选配、教学内容的合理取舍、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提升学员机组资源管理能力,达成课程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