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辨招生套路,识破招生陷阱!
2023-01-05梦洁玲子
●梦洁 玲子 编
每年随着高考录取工作全面展开,借高考招生名义诈骗的案件频发,招数出新出奇,让考生和家长防不胜防。既然诈骗团伙每天都在“悉心钻研”如何骗人,我们也需要积极学习防骗知识,学会识破层出不穷的诈骗手法,尽量避免因为和骗子存在“信息差”而上当受骗。
2021年6月,辽宁省辽河公安局接到报警,受害人刘先生称自己因孩子升学的事遭遇了电信网络诈骗。曾经为他的孩子补课的辅导班老师金某收取了刘先生81万元,称可以通过特殊渠道,花钱为他的孩子办理大学破格录取。但后来事情没有办成,而金某只退还了15万元。无奈之下刘先生才选择了报警。警方通过调查发现,这个团伙以“亲属在教育厅工作”“认识招办领导”“有内部指标”等名义,在骗取被害人信任后,对被害人实施诈骗,称“花钱就可以上大学,办不成全额退款”。学校越好,收费就越高。同批被骗的家长有20多人,其中被骗数额最大的一笔为80多万元。
查分数链接
诈骗分子向考生和家长发送带有木马链接的查分数短信,或是在网站上设置一个诱骗性的查分数木马链接,只要点进去之后,木马程序便植入手机,获取关联银行卡等信息,通过拦截获取支付验证码的方式将钱款转走。
防范提醒:考生及家人查分时应认准教育部门指定的查询方式及查分网址,不轻易点击手机短信里来历不明的链接。
内部修改成绩
不法分子抓住考生求学心切的心理设局诈骗,声称可以在后台改分,以此骗取考生家长转账、汇款。
防范提醒:成绩一旦公布即尘埃落定,对自己成绩有异议的考生可以通过官方渠道复查试卷,但直接修改成绩肯定是天方夜谭。
高价指导报志愿
针对考生父母“望子成龙”的心理,不法商业机构涌入“志愿填报指导”市场,利用中介或网站宣称掌握内部大数据,能够“精准定位院校”;假冒所谓志愿填报专家身份;声称“百分百保上”“一分不浪费”;通过“志愿填报辅导”APP和网站,假借为考生“一对一”服务的名义,收取高额费用后,溜之大吉。
防范提醒:填报志愿应根据各地招生考试机构的指导服务和教育考试院印发的参考资料,结合本人实际情况,自主合理填报。凡是吹嘘所谓“内部大数据”,由“权威专家”高价推荐的填报指导都要谨防上当,切勿轻信所谓的“高价”志愿填报咨询服务。
花钱可买内部指标
每年招考期间,招生骗子的一大惯用伎俩就是通过伪造文件、印章,设立报名处和咨询电话,假扮高校招生人员;或吹嘘自己神通广大,与高校或招考主管部门的领导有关系,可弄到高校招生的内部指标等。即使考生没上学校投档线甚至录取分数线,也能将其“操作”到相应学校读书,但要家长先付部分定金,其余部分等录取通知书到手后再交。然而,等家长将余款如数交完,拿到的却是一份伪造的假通知书,而骗子早已卷款逃之夭夭。
防范提醒:教育部“三十个不得”禁令中明确要求不得擅自扩大高校招生规模或调整高校招生计划,不得无计划或擅自突破计划规模进行招生或违反计划管理要求调整计划。高考录取过程中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考生及家长要高度警惕此类“花钱能买大学名额”的诈骗信息,从正规渠道了解、确认考试招生政策和信息,切勿轻信谎言,以致上当受骗。
冒牌知名大学
“冒牌大学”通常采用与知名大学院校容易混淆的名称,以混淆视听的方式招收学生,乱发文凭。这些学校都是不具招生资格、没有办学资质、涉嫌伪造售卖虚假学历文凭证书、涉嫌非法招生或网络诈骗的虚假大学。他们通常会提前抢注,假冒、仿冒高校或官方招生机构和学校网站、公众号编造散布虚假信息,迷惑考生和家长,严重扰乱考试招生秩序。
防范提醒:每年具有招生资格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都会在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考生和家长可通过登录教育部官方网站“文献”栏目下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进行查询核实。提醒广大考生,网上查询高校招生信息时,请认准“官网”标识,谨防山寨账号或网站骗局。
混淆学历教育
一些不法分子或中介故意混淆普通高等学历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之间的区别,以自考助学班、网络教育班、合作办学等入学通知书蒙骗考生及家长。部分办学机构打着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幌子,实际招收其他教育形式的学员。这些所谓的“录取通知书”不是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录取通知书,“入学”后也不能进行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新生学籍电子注册,更拿不到普通高等学校学历证书。
有的不法分子还会称可以先通过其他形式的教育转正规高等教育。考生小徐高考后因几分之差和自己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小徐的母亲通过朋友介绍找到刘某,刘某称可以先让小徐通过网络注册学籍后,由网络教育转为某重点大学普通本科教育,且名额有限,一个名额要30余万元。警方介入调查发现,这个诈骗团伙做了一个与该重点大学招生网站相似的网站,利用本地成人教育、网络教育机构的熟人,专门物色病急乱投医的家长行骗。
防范提醒:网络教育、成人教育、自学考试也是高等教育的形式,但跟普通高等教育有区别,入学门槛较低,不需要高考分数即可就读。考生和家长拿到录取通知书后,一定要通过各地教育考试院指定的查询渠道进行录取信息比照验证,对招生高校的办学类型进行确认,避免上当受骗。
花钱就能补录
“补录”骗局常常出现在高考志愿录取结束后,骗子对考生家长谎称某高校名额没招满,通过花钱“打点”可让考生获得补录名额,以此骗取考生家长钱财,也有嫌疑人在考前就用各种借口,让家长交钱保留名额。
2020年5月,外地某考生家长陈某某在某网站上认识一名男子,该男子称能帮助陈某某的孩子录取到更好的学校。通过网上多次联系,陈某某相信了男子的谎言。之后,他陆续向该男子支付7万余元,结果不但没被录取,反而人财两空。
提醒:高考招生录取系统有严密的全国统一的认证加密体系和监督机制,高校在招生省份未完成的招生计划,须通过公开征集志愿录取。所谓花钱能补录是骗人的伎俩,考生和家长切勿轻信,一旦发现受骗要及时报警。
提前录取特长生
不法分子冒充高校招生办打电话称因艺术类院校提前招生,针对录取状态为“自由可投”的考生,他们会告知诈骗对象如想被学校录取,需提前缴纳学费,否则有退档、无法录取的风险。
防范提醒:提前批次录取主要针对国防、艺术类院校等考生,录取工作全部由计算机系统按志愿和投档规则投档,不受任何人为因素影响,考生可通过教育考试院官网查询录取信息。
伪造录取通知书
不法分子冒充高校招生办工作人员,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或向考生和家长发布虚假录取信息,让考生将学杂费打入指定的银行账号,以骗取钱财。在此类骗局中,骗子的准备工作都会非常“专业”,不仅会使用和原学校相似的校徽、标识,还配备了所有的课程资料,填写的大学地址也和正版一模一样。
防范提醒:以录取为名提前收取保证金、学杂费等费用的都是诈骗。录取信息请通过官方招生网查证,正规的招生录取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提前发放补助金
骗子利用一些考生家中经济困难,上大学需要通过助学金交齐学费的情况,冒充高校工作人员、教育部门工作人员,或者直接谎称手上有项目,可以为考生申请大学助学金,要求家长先交报名费。考生及家长信以为真,汇款给对方,后来发现根本没有这回事。
防范提醒:目前,国家建立了完整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能保证各个教育阶段的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上学。无论是哪个单位或者个人提供资助,都不要求学生在电话中告知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验证码等信息,也不会要求缴纳任何费用或在ATM机和网上银行进行操作。如果接到自称高校、教育、财政等部门工作人员的电话、信息要发放“国家助学金”“返还义务教育费”“助学扶助款”时,考生及家长一定要主动与当地教育部门或学校联系求证,不要随便透露个人信息及银行卡号和密码。
不出国就可以获得海外文凭
部分国家的某些学校和中介机构以疫情为借口,不断推出各种在线课程,通过降低录取条件、缩短学习时长等方式,招收我国学生就读,声称不需出国就可以轻松获得海外文凭。
防范提醒:有出国留学意向的人应注意,收到各类招生宣传材料时要登录学校官方网站,确认是否为学校开设的正规课程;当招生简章宣传的入学要求和学制时长远低于所在国家同类课程的一般要求时,应保持高度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办理护照证件
针对出国学习的学生,骗子们也有很多招数。疫情下,为降低侨胞出行染疫的风险,多个驻外使领馆推出“无接触”“不见面”的办证方式。诈骗分子自称是总领馆或中国护照制证中心工作人员,要求补充申请材料并汇款付费等。由于确有要出国的当事人正在领馆办理领事证件业务,且来电在转接人工服务时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具有很强的迷惑性。
防范提醒:除办理领事证件业务填写申请时需要提供申请人电话、地址、护照号码等信息外,总领馆不会要求申请人在电话中提供个人信息;如确需补充材料,总领馆工作人员会通知申请人将材料发至证件咨询邮箱;总领馆工作人员不会在电话中索要申请人银行信息,不会要求申请人将费用汇款至指定账户或网上转账等。
特别提醒
从以上“套路”我们不难看出,不法分子之所以屡屡得手,关键就是充分利用了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时的焦虑心境或者低分高录的侥幸心理。面对行骗者的“诡计多端”,考生和家长一定要提高防范意识,做到以下几点:
“五不晒”
准考证不能晒:高考结束后,准考证务必要保管好。如果考生把准考证晒到朋友圈,身份证号等重要信息很容易被复制。
身份证不能晒:即使对身份证号码和姓名作了模糊处理,但在稍懂图像修复技术的不法分子手里,分分钟可以恢复或加以改造利用。
考生号和密码不能晒:考生号是整个高考期间使用最多的号码,高考成绩查询、录取结果查询、体检结果查询都需要输入。
成绩查询页面不能晒:考得不错的考生晒一下成绩似乎可以理解。但是,这类照片同样会暴露考生号、姓名等重要信息。
录取通知书不能晒:录取通知书晒晒信封或封面还可以,内文就不要晒了。考生的照片、姓名、身份证号、准考证号、考生号、录取专业甚至大学学号都在上面,如果被不法分子掌握了这些信息,考生被诈骗电话骚扰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三核查”
广大考生和家长,不要相信任何“走捷径”“不用填志愿”“低分上名校”等谎言,在报考高校或接到高校录取通知书时务必做到“三核查”。
一是核查学校。每年全国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都会在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等发布。考生和家长可通过访问官网、官微等对“全国高等学校”查询核实。
二是核查志愿。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都将具备高考招生资格且在本省招生的高校纳入高考志愿填报系统。考生必须且只能在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志愿填报系统填报院校和专业志愿。
三是核查录取。考生和家长收到高校发放的录取通知书后,可通过生源所在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官网查询核实录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