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作品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探析(2016-2020年)
2023-01-05庄源吴钵
庄源,吴钵
(烟台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烟台 264003)
1 2016—2020年中国文学在韩国的译介情况
中韩建交以来,两国文学交流大放异彩,大批中国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被译介到韩国。作品形式包罗万象,有小说、散文、诗歌、剧本等。建交初期,作家“偏重”现象明显,复译数量及译介数量最多的依然是鲁迅的作品,此外,以琼瑶为代表的台湾作家作品备受关注,开始被大量译介[1]。21世纪初期,小说的译介依然独占鳌头,但有别于建交初期偏重译介文学大家的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趋于多元化,不仅包括中国大陆作家的作品,还涵盖了香港、台湾及海外华人的文学作品,译介数量大幅提升[2]。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2016—2020年译介到韩国的中国文学作品,旨在探讨新时代下译介作品的趋向,并分析原因,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借鉴。统计情况具体如下[3](见表1、表2)。
表1 2016—2020年中国文学作品译介情况
表2 2016—2020年中国文学作品类别统计
从数字统计上看,这五年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仅2017年译介的作品数量相对较少。2017年后,译介作品突破150本,2020年译介作品更是突破200本。
体裁方面,小说的译介数量超出总数一半,呈现出绝对优势。形成这种小说“偏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4个方面。第一,选择译本方面,相较于其他文学体裁,小说所呈现的内容形式更为丰富,且情节连续性、故事性强,多为译者青睐;第二,读者取向方面,小说内容不像理论类、正史类书籍那般枯燥乏味,它能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满足读者对文字美学的追求,更容易吸引国外读者从中了解中国社会和民众;第三,销售出版方面,小说市场的发展前景一直很好,其销量和利润也十分可观;第四,影视改编方面,近年来改编自小说的电视剧和电影频出,有不少国产电视剧被韩国引进,提高了人们对原著小说的关注度。下面本文将按照表2的分类依次详细地分析作品的译介趋向并总结特征。
1.1 小说(见图1)
图1 2016—2020年小说译介类别统计
本文根据题材将小说分为九类,从译介受众、传播效果等方面考察中国小说在韩国的译介特征,探析影响各类别小说在韩传播的原因。
第一,由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被引介到韩国,从而带动了原著小说的译介。以言情类和历史权谋类小说为例,言情类小说的增幅趋势最为明显,译介作品中已有大部分作品被翻拍成电视剧[4]。例如,由鞠婧祎等人主演的古装爱情武侠剧 《芸汐传》(韩译为《》),改编自作者芥沫的长篇小说《天才小毒妃》,于2018年12月在韩国CHING TV频道进行首播,当时在韩国热剧榜上排名第三位,力压韩国明星宋慧乔的回归新作,备受韩国民众欢迎[5]。在Naver Series网站上,电子书总体评分为8.8分,2018年曾连续15周蝉联榜首。其原著小说译本《》于2019年1月首次在韩国出版,分册出版共28本,其中27本单行本总体评分为8.5分,番外本评分为10分。
历史权谋类小说数量变化浮动明显,2016年的译介数量最多,这也和小说翻拍成电视剧有关。例如,由胡歌、刘涛、王凯等人领衔主演的古装权谋电视剧 《琅琊榜》,改编自海宴的同名网络小说,于2016年10月19日在韩国中华TV频道进行首播。因电视剧热度颇高,其原著小说译作《》也在同年6月首次出版,并在当时陆续出版多个版本,小说总体评分高达9分。
第二,名著经典复译现象明显,《三国演义》在韩出版数量一骑绝尘。近五年除了多次再版的中国四大名著外,《搜神记》《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等经典作品也陆续被译介至韩国。《三国演义》的再版数量最多,五年间出版共11版总计85本,约占历史权谋类作品数量的64.9%。《三国演义》在韩国译作《(三国志)》出版,其在韩国民间的传播度十分高,可以说是外来影响最广、最受大众欢迎的作品之一。
第三,揭示中国社会现象的现实主义小说备受关注。这类小说主要是以特定历史年代为故事背景展开叙述,通过主人公与家人、朋友、族人间的关系纠葛,从一个人或一代人的人生经历中揭示社会现象。这类作品主要代表之作如余华《许三观卖血记》《活着》、老舍《骆驼祥子》、鲁迅《阿 Q 正传》、莫言《红高粱家族》《蛙》等作品。近五年来译介作品内容更加丰富。如反映明清士人众生相的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反映清末上海十里洋场的妓院生活的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以新中国改革为时代背景的路遥的《人生》,以现代社会为背景的张忌的《出家》、赵本夫的《无土时代》;还有以20世纪某一特定年代为背景的阿来的《空山》、阎连科的《炸裂志》等小说。也有描写大家族或民族兴衰的霍达的 《穆斯林的葬礼》、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等。近五年反映中国革命战争、改革开放、乡村生活等的现实主义文学和乡土文学作品的译介数量有所增加,这有利于韩国人对中国的改革发展和风土人情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第四,作家“偏重”现象稍有改善,译介作品逐渐多样化。中国武侠作品的译介主要以金庸和古龙的小说为主,但近5年来也出现其他作家的译介作品,如司马翎的《武道胭脂劫》、王晴川的《大唐辟邪司》等。近五年来译介小说集除了鲁迅先生的作品,也出现了其他年轻作家的作品,如石一枫的《世间已无陈金芳》、陈浩基的《第欧根尼变奏曲》等,以及古代作家的作品,如冯梦龙的《喻世明言》、张鷟的《朝野佥载》等。悬疑和科幻等作品也不局限于特定作家,除大陆作家刘慈欣的《三体》为人熟知以外,伊格言、马伯庸、陈浩基等人的作品也多有译介。目前,儿童小说较少有人译介,五年来只有6本作品。
1.2 诗歌·散文
2016—2020年诗歌·散文类的译介数量有所增加,但变化幅度不明显。诗歌的译介情况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译介作品中古代诗歌居多,现代诗寥寥无几。唐代李白、杜甫、王维、王昌龄,宋代苏东坡、辛弃疾、陆游,以及三国时期曹植、东晋陶渊明等诗人的作品为主要译介对象。现代诗作主要集中在几位获奖诗人及知名诗人的作品,如赵丽宏的《疼痛》、陈义芝的《住在衣服里的女人》、马晓康的历史长诗《晏子》,以及收录了八位中国诗坛代表诗人作品的《帕米尔之夜》。第二,古诗译作类型丰富,但不局限于唐宋时期的诗词作品。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唐宋诗人,近五年也译介了部分小众诗人的作品,如楚国文人宋玉的《宋玉集》、南北朝时期“宫体诗”代表人物萧纲的诗作、唐代诗僧齐己的《齐己诗选》、清初书画家吴历的《三巴集》,以及综合类诗歌集,如宋代黄坚所著的古诗跟古文合二为一的选集《古文真宝》等。
这5年来散文的译介情况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散文作品的译介无地区偏重现象,有大陆作家也有港澳台作家。近现代知名作家的散文作品复译次数较多,如鲁迅的散文集,译介数量多达20本,此外还有朱自清的《背影》、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龙应台的《目送》等作品。第二,译介作品的题材偏励志类和情感类,该类作品以爱情、亲情、友情为主线,阐发人生哲理和世故冷暖。如敷陈成长励志、青春情感的卢思浩的《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描写细腻情感故事的张小娴的《那些为你无眠的夜晚》,琼瑶《雪花飘落之前:我生命中最后的一课》等。
1.3 剧本
近年来剧本的译介呈现增长趋势,2016年只有1本翻译出版的作品,到2019年翻译出版数量增加到25本。剧本的种类以话剧为主,但川剧、越剧、京剧剧本等作品也有所涉及。题材方面,话剧类剧本以描写年代故事和人物故事为主,如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黄金赤血》、以60年代上山下乡为背景的《桑树坪纪事》、讲述中产家庭独生女婚姻自主的《终身大事》等。戏剧类剧本以描写爱情类居多,除了人们熟知的《西厢记》《牡丹亭》等作品,还有《白兔记》《张协状元》等。
整体而言,剧本类的翻译作品已经从起步进入到发展阶段。近年来,剧本类的译介逐渐受到译者关注,中韩戏剧交流活动的举办也是推动中国剧目“走出去”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届中国戏剧朗读会于2018年5月在首尔大学路汉阳节目剧院举行,此后每年5月都会举办该活动。这不仅有利于促进中韩戏剧专家的彼此交流,还有利于推动中国戏剧的传播,促使更多优秀的中国剧本被译介到韩国。
1.4 文学理论·著作
这五年来文学理论·著作的译介趋势相对稳定,译介作品不限古今,不限特定作者。其中,文论史著作方面的译介较多,有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现代学者侯敏泽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明代篇》、钱穆的《中国文学史》等。还有诗词研究及注释方面的著作,如古代作品苏舆的《春秋繁露义证》、谢枋的《文章轨范》,近现代的袁行霈的《陶渊明研究》、朱自清的《诗言志辨》等。在古人言行思想方面和历史类著作也有涉及,如朱熹、李幼武的《宋名臣言行录》、韩非的《韩非子》、刘向的《战国策》等作品。
1.5 其他
其他方面,译介较多的是绘画类作品,如熊顿的漫画《滚蛋吧!肿瘤君》、几米的《月亮忘记了》,还有焦波的画册《俺爹俺娘》、罗希贤、王锡荣的连环画《鲁迅画传》等。另一类是成功励志、青春故事等题材的作品,如海蓝的《不完美,才美》、艾力的《你一年的8760小时》等。此外,人物传记类、文化类和哲学类的作品也有所译介。在其他类的译介作品中,港台作家居多,尤其是台湾地区的作家,漫画类和成功励志类的鸡汤文学主要出自这类地区的作家作品。
2 韩国读者对中国文学的接受情况
考察中国文学的译介情况,除了观察数量和种类外,传播效果是另一考察重点。本文将通过NAVER、Yes24、教保文库等韩国图书网站收集相关排行榜、评分、读者评价等信息,按类别整理中国文学在韩国榜单的排名情况,窥察图书热度并总结特点。
韩国图书网站上,大部分作品会按照类别划分成国内、国外两部分进行热销排行,而小说类作品由于数量众多,因此会有按国别进行排名的榜单。总体而言,各大热销榜上,欧美和日本等外国译作居多,中国文学只在诗歌散文类和小说类有上榜作品,剧本和文学理论著作等中国译作均无上榜,可见中国作品目前在韩国图书市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仍有待提高。
本文将结合NAVER图书网站的热销榜单和评分,以及Yes24、教保文库的评分和读者评论,因上榜的中国文学类别有限,因此仅分析诗歌散文类与中国小说类的接受情况。
2.1 诗歌散文类
截至2021年8月31日,诗歌散文热销榜单情况如下(见表3)。
表3 NAVER诗歌散文—外国诗歌热销榜单TOP100(仅列出中国书目)
从表3可以看出,中国散文均未上榜,榜上只有四本诗歌集,且排名较为靠后,评分分差较大。根据读者评论总结出两个造成低评分的原因。第一,缺乏相关背景知识,无法对诗句产生共鸣。比如,有读者认为“不能正确理解他国的情感、语言、历史,读诗是完全不得要领”。我国诗歌发展历史悠久,每个朝代都有其主流的诗歌体裁,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写作风格大相径庭,如诗仙李白处在大唐盛世时期,写作风格则豪迈潇洒,而诗圣杜甫处在国力衰退、战乱频发的唐朝中后期,写作风格沉郁顿挫。韩国读者在不了解相关背景知识的情况下阅读诗歌作品,效果会大打折扣。第二,翻译不到位,表达不出诗歌意境。我国有部分诗人会围绕一个特定主题创作诗词,如王昌龄的边塞诗、陶渊明的田园诗等,如果在翻译时表达不到位,读者就难以从意思相近的诗词译文中感受到每首诗歌独有的意境。比如,有读者评论认为“只有一两首田园还能投入感情去欣赏,但同类型的诗歌过多,多少有点无聊。再者,中文和韩文是有区别的,翻译后的内容有些部分感到似曾相识,但又好像没读过,让人感到疑惑,用‘~’结尾带有一股翻译腔,读起来感到腻味”。而在评论好的方面时,大部分读者都表示诗中的内容能给自己带来不同的感悟和力量,以感想为主,但并未提及作品翻译质量。
总之,诗歌·散文类的上榜作品都是古代诗集,现代诗歌和近现代散文作品还未形成广泛影响。
2.2 小说类
与诗歌·散文类相比,读者对小说类的关注度更高,截至2021年8月31日,NAVER热销榜的中国小说类别统计如下(见表4)。
表4 NAVER热销中国小说排行榜TOP100类别统计[6]
笔者根据表4数据,以及图书网站中的读者评论和评分,从作品类别、购买理由、翻译质量和阅读障碍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总结。
(1)作品类别方面。言情类小说占比最多,且以古代言情小说为主,三大书网关于古代言情类作品的评分几乎都在9分或9.5分以上,这种高评分的现象也可以看出韩国读者对中国古言情小说的关注与喜爱。其次是社会类小说,上榜的社会类小说大多是以近代中国为背景的作品,它为读者展现出那个时期的中国农村以及战争带来的痛苦,这些作家作品所描绘的历史与韩国读者所经历的历史十分相似,因此韩国读者对这类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感同身受。
(2)购买理由方面。笔者在翻看读者评论的时候,发现韩国读者购买中国小说的原因多样,总结有以下三点。
一是受影视作品或漫画影响,对原著有购买欲望。如有《魔道祖师》的购买者留言表示:“个人非常喜欢武侠作品,一开始先看的是电视剧,但听说电视剧里有很多部分没有详细描述,所以觉得原著会出现更详细的内容,就购买了这个系列。”“听说看动漫之前先看小说比较好,所以买了。”这一部分读者是源于对改编作品的喜爱购买原著,这种双向带动是一种良性循环。书中角色会在演员的外在形象和演技加持下获得观众的喜爱,而外国读者阅读原著时也可以代入影视画面去理解书中内容,从而弥补翻译上带来的缺陷。如有人评论:“先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电视剧再看书会更容易理解,刚开始只看书感到没意思,迷上中国电视剧后就看了电视剧。先看电视剧再看书的话,趣味性会增加10倍。”
二是因名气作家的影响力及作家行文风格的取向原因。一般而言,名气作家的作品会最先被译介出去,也最容易进行对外传播,如早期有鲁迅、余华、老舍等老一辈作家,以及获奖作家,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第二届岛田庄司推理小说奖得主陈浩基、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的迟子建等,人们在选择书籍时会侧重及偏爱这些作家的作品。
三是关联效应。人们在读到文笔好的作品,或是遇到自己喜欢的作者时,也会搜索其相关作品进行阅读,这种关联效应也会带动其他作品的销量。如在购买余华作品的评论区中通常会有这类评论:“在读余华的小说《活着》时,顺便搜索并购买了他的其他作品。”
(3)翻译质量方面有褒有贬。首先是好的部分,如,《魔道祖师》的评论中有人表示“翻译质量比想象中要好,阅读中国小说没有障碍”“译者把 《魔道祖师》翻译得很好。如果译本翻译得不好会让人感到尴尬,但这本书的内容翻译得十分流畅”。读者夸赞翻译好的理由基本上都是从翻译内容是否通顺的角度进行,但这类内容偏少。在批评翻译不好的理由中,讲述最多的是翻译腔的问题,如“翻译腔太重,读起来感到别扭”“因为是中国翻译小说,所以有翻译腔的问题,中国特有的行文方式让内容有点乏味”。明显的翻译腔会使文章内容生硬,尤其是小说类作品,它依靠诸多情节去带动整个故事的发展走向,如果内容无法让人有代入感,就不能说是成功的小说翻译。尤其是翻拍成影视作品的小说,如《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这本书在网站上的评分分差较大,最低有6分,最高有10分,有部分读者表示原著内容简单、剧情无趣,看书还不如看电视剧。
(4)阅读障碍方面,笔者根据评论区中读者的评论,总结出三点韩国读者在阅读中国小说时感到困难的原因。一是出场人物多,故事情节复杂。我国的作家十分擅长写群像小说,无论是后宫中的群妃宫斗、内宅中的钩心斗角还是江湖门派的发展兴亡,往往会描写多条故事线去丰富人物形象,并在情节推动下最终回到主线当中。故事情节的复杂在充实小说内容的同时,也会给外国读者增加理解难度。如有人评论“登场人物越多,人名越多,理解起来越困难,越到书的中后期,投入度就越低”。二是对中国小说的叙述方式感到陌生。由于中韩两国语序和描写手法、修辞习惯上有所不同,译介后的作品行文会让韩国读者不习惯,如有人认为“不知道是不是中国小说特有的味道,文章结构感到很陌生,刚开始很难集中精神”。三是缺乏相关背景知识。特别是以近现代中国为背景的小说,小说中讲述中国特有事件或史实时,如果不在译文中添加注释进行补充说明,外国读者可能会无法理解情节内容,极大降低可读性,甚至会流失一部分读者。如在《三体》的评论区中有人表示,“《三体》既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又有中国历史。我对这一切都不了解,不可能完全理解内容。大部分故事太难了,读起来有些乏味……如果喜欢科幻题材、在该领域拥有一定知识的人阅读起来会感到有趣,但我却感到十分无聊。”从中可以能看出,译介的中国小说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每一次的小说翻译都是一次中国文化的推广,面对不熟悉我国文化的读者,译者要在译文上多下功夫,在翻译时,要巧妙地使用好归化和异化策略,对小说背景和特殊事件标注“译者注”,只有提高译文质量才能扩大读者群体,使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国门。
3 结语
中国文学经过多年发展逐渐在韩国图书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这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结果。中韩两国地理位置临近,两国人民同处一个汉字文化圈,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和熏陶,都有过相似的战争侵略史,因此我国的文学作品能够感染到韩国读者,这种先天优势是中国文学在韩国传播的利器。
2016—2020年这5年我国的译介作品种类在不断丰富,译介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文化类、儿童类作品目前译介数量较少。未来在保持这种增长趋势的同时,可以增加一些讲述当代中国民间生活、文化遗产、建筑历史等方面的书籍,不仅能更直观、迅速地向外国读者展现中国当代风貌,也能更好地进行中国文化输出。同时,未来作家作品的译介范围应更广,关注一些有才华的新兴作家,改善作品“偏重”现象,使进入韩国图书市场的中国译作更丰富、多元化。
我国文学作品不仅仅要做到“走出去”,在“走进去”上我们还需要多加努力。从韩国读者的接受情况中,我们可以窥探到我国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还有待提高。如何改善“翻译腔”,降低“文化折扣”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此外,我们要充分了解并掌握韩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存的社会状况以及阅读环境,运用好网络媒体,通过这一渠道完善对图书的相关推广。吸取以往的经验,做出译介质量更好的中国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