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红勤运用加味芎归二陈汤治疗心脑系统疾病验 案 3 则

2023-01-05林欣予何艺娟李怡萱

江苏中医药 2022年10期
关键词:二陈汤瘀血大枣

林欣予 何艺娟 李怡萱 徐 丹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2.南京中医药大学太仓附属医院,江苏太仓215400)指导:高红勤

二陈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全方由半夏、陈皮、茯苓、生姜、炙甘草组成,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效,为祛痰剂代表方。芎归二陈汤出自《丹溪心法》[2],为二陈汤加当归、川芎而成,增养血活血之效。

高红勤教授为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从医40余载,师从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朱良春教授。其认为现代人受饮食及生活方式影响,多为痰湿体质,故在原芎归二陈汤基础上加入天南星形成加味芎归二陈汤,以增强燥湿化痰之功效。方中半夏辛温性燥,善燥湿化痰、和胃降逆,陈皮理气行滞、燥湿化痰,君臣相配,相辅相成;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镇惊、镇痛宁神,是临床上常用的化痰药;当归为补血圣药,发挥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之功;川芎善治气滞血瘀诸证,有活血化瘀、行气开郁、祛风止痛之效。诸药合用,兼顾痰浊、瘀血、气滞,可治疗诸多顽症。心脑系统临床常见病包括胸痹、心悸、失眠、眩晕、头痛、中风等,多由痰浊瘀血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络脉不通所致,与本方所治之脾失健运,湿无以化,湿聚成痰,气血凝滞,痰瘀互阻相吻合。笔者有幸侍诊于侧,观高师运用加味芎归二陈汤治疗心脑系统疾病,每每获效,现择其验案3则以飨同道。

1 不寐

迟某,男,55岁。2022年1月10日初诊。

主诉:眠差8个月。患者平素喜食肥甘,体形肥胖,压力大。8个月前出现入睡困难、易醒、醒后难再入睡,曾服安眠药及中成药治疗,疗效欠效,遂来高师处就诊。刻诊:眠差,压力大时症状加重,神疲乏力,体胖,纳可,二便调,舌暗红、边有齿痕、苔薄腻略黄,脉弦细。西医诊断:睡眠障碍;中医诊断:不寐(痰瘀互结、扰乱心神证)。治以化痰活血、宁心安神。方选加味芎归二陈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处方:

姜半夏10 g,茯苓10 g,茯神10 g,化橘红5 g,制天南星10 g,川芎10 g,当归10 g,远志5 g,炒酸枣仁30 g,珍珠母30 g(先煎),灵芝20 g,淮小麦30 g,大枣10 g,炙甘草5 g。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022年1 月17日二诊:患者服药3 d后睡眠显著改善,多梦,舌暗红、苔薄腻淡黄,脉细。在初诊方基础上易制天南星为胆南星10 g,加黄连5 g,7剂。

2022年3 月4日三诊:患者平素睡眠可,若遇烦心事仍有心悸、焦虑、眠差,便溏,每日一行,舌脉同前。予二诊方去当归、炒酸枣仁、灵芝、珍珠母,加丹参20 g、煨葛根30 g、酒黄芩10 g、黄连5 g、木香10 g、首乌藤30 g,7剂。

2022年3 月11日四诊:患者便溏好转,眠可。予三诊方去黄连,7剂。

患者服药后睡眠及便溏好转,故未再就诊。电话随访,患者诉仅遇事压力大时出现短暂失眠。

按:本案患者为中年男性,平素饮食不节,喜食肥甘而体胖。压力大,情志失调,因多思伤脾,木郁土壅,脾运失常,气血生化不足,故不能上荣于心则心神失养而不寐;脾虚痰湿内生则见舌边齿痕、苔腻;痰浊内阻,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阻则舌暗。四诊合参,辨证属痰瘀互结、扰乱心神,方选加味芎归二陈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高师取二陈汤为基本方以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加制天南星燥湿化痰;当归、川芎养血活血、化瘀通络;远志、炒酸枣仁、珍珠母及灵芝宁心安神;另加甘麦大枣汤以养心安神。二诊时,观患者舌象知热象尚存,故改制天南星为胆南星,另加黄连增清热化痰之功。高师认为,制天南星与胆南星化痰作用均较强,胆南星偏于热痰,制天南星偏于痰湿,在临床使用时需观患者舌质、舌苔,如见白腻苔则予制天南星,如见舌红苔黄腻,则多予胆南星。三诊时,因有便溏,故去滋腻润肠之当归,予葛根芩连汤加木香以燥湿止泻,另予丹参活血化瘀兼清心除烦、首乌藤养血安神。四诊时,患者便溏好转,故去黄连以免碍胃。

高师认为不寐患者,其症状持续日久,病情反复,病机多呈现虚实夹杂。虚者常为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之证,实者则以痰浊、瘀血、气滞、肝火多见。不寐病情反复不愈常由痰瘀互阻所致,因情志致病者,又兼有肝郁脾虚,故治以化痰活血的同时,兼以健脾理气,予加味芎归二陈汤治之,药证相合,则不寐自愈。

2 胸痹

范某,男,57岁。2022年1月14日初诊。

主诉:心前区不适4个月。患者既往有糖尿病、高脂血症,4个月来心前区不适、胸闷阵作。2021年9月于外院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植入支架各1枚。2021年12月4日外院心电图示:左心室高电压。2022年1月9日本院心电图示:左室高电压,轻度ST段改变。心脏超声显示无异常。患者胸闷、心前区不适反复,遂来高师处就诊。刻诊:晨起汗出,胸闷、心前区不适,爬楼及活动时尤甚,寐差,舌暗红、边有齿痕、苔少淡黄腻,脉弦数。西医诊断:冠心病;中医诊断:胸痹(气阴两虚、痰瘀互阻证)。治以益气养阴、化痰活血。方选生脉散合甘麦大枣汤加减。处方:

太子参10 g,麦冬10 g,五味子5 g,瓜蒌皮10 g,薤白10 g,赤芍10 g,牡丹皮10 g,山萸肉10 g,郁金10 g,胆南星10 g,淮小麦30 g,大枣10 g,炙甘草5 g。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022年3 月7日二诊:患者汗出减少,左前胸仍不适,含服硝酸甘油1~2 min后症状缓解,春节后间日发作,多发于劳累后,余症同前。舌暗红、边有齿痕、苔黄腻,脉弦。辨证属痰瘀互结、痹阻胸阳,治以化痰活血、宽胸宣痹,方选加味芎归二陈汤合甘麦大枣汤、失笑散加减。处方:姜半夏10 g,茯苓10 g,茯神10 g,化橘红5 g,胆南星10 g,酒当归10 g,川芎10 g,瓜蒌皮10 g,薤白10 g,五灵脂5 g(包煎),生蒲黄5 g(包煎),麦冬10 g,淮小麦30 g,大枣10 g,炙甘草5 g。7剂,煎服法同前。

2022年3 月14日三诊:患者心前区不适稍减,睡眠好转,偶盗汗,舌暗红、边有齿痕、苔淡黄腻,脉弦。予二诊方去五灵脂、生蒲黄、麦冬、茯神,加焦山栀10 g、淡豆豉10 g、郁金10 g,7剂。

2022年3月23日四诊:患者心前区不适及盗汗显著减少,舌脉基本同前。予三诊方去郁金,加麦冬10 g,7剂。

2022年3 月30日五诊:患者于昨日查电解质、肝肾功能、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空腹血糖8.42 mmol/L(正常值范围:3.40~6.10 mmol/L),甘油三酯(TG)3.05 mmol/L(正常值范围:0.22~1.65 mmol/L)。患者汗止,心前区不适明显减轻,便溏,每日1~2次,舌脉同前。予四诊方去胆南星、当归、焦山栀、淡豆豉,加煨葛根30 g、黄芩10 g、黄连5 g、五灵脂5 g(包煎)、生蒲黄5 g(包煎),7剂。

半个月后随访,患者胸闷不显,嘱慎起居、畅情志。

按:《古今医鉴·心痛》[3]曰:“夫胃脘、心脾痛者……素有顽痰、死血,或因恼怒气滞”,指出痰瘀为胸痹心痛病的重要致病之因。本案患者晨起汗出,为气虚不摄,津液外泄;气虚无以推动气血运行,故劳累后胸闷加重;气虚运化无力,津液运化失常,酿湿生痰则见舌苔腻,边有齿痕为脾虚之象;痰扰神明,故而寐差;气虚无以固摄,则见汗出;汗出日久则阴津亏虚,无以化生故苔少;舌暗为瘀血之象。结合舌脉,辨证属气阴两虚、痰瘀阻滞,病机较为复杂,故高师初诊以益气养阴为先。方选生脉散加薤白、瓜蒌皮以宽胸散结;佐以胆南星、赤芍、牡丹皮、郁金等行气化痰、活血祛瘀之品;另加甘麦大枣汤益气止汗、宁心安神,以急治其标,山萸肉补益肝肾以疗其本。二诊时,患者汗减,但心前区不适感未见明显好转,察其舌脉,舌苔转变为黄腻,痰浊之象愈重,故改用加味芎归二陈汤以化痰活血。高师认为心前区不适为瘀血内阻、血脉不通所致,故加生蒲黄、五灵脂(即失笑散)增活血化瘀、散结止痛之功。7剂后患者胸痹症状改善,睡眠好转,故三诊时去活血止痛之五灵脂、生蒲黄,养阴安神之茯神、麦冬。患者偶有盗汗,高师认为其因痰湿内蕴,郁而化热,蕴蒸肌肤,迫汗外出所致,故加栀子豉汤清宣郁热,并予郁金行气活血,防止瘀血再生。四诊时,患者心前区不适及盗汗显著减少,可知其瘀血已去七八,故去活血之郁金,加护阴之麦冬。五诊时,患者诸症明显减轻,心前区不适减轻,遂去化痰之胆南星,观舌仍知内有瘀血,故继用五灵脂、生蒲黄活血化瘀,汗止去栀子豉汤,有便溏去润肠之当归,另加葛根芩连汤以清肠止泻。数剂尽服,病症显减。患者有便溏、乏力症状,虑电解质异常出现低钾引起乏力,加之患者有基础糖尿病病史,需要定期复查电解质、肝肾功能、血常规及血糖血脂。

西医治疗冠心病以抗血小板、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扩张冠状动脉、抑制心室重塑为主。临床上部分冠心病患者,虽经过多项检查证实存在冠脉病变,但心电图、心肌标志物可能无明显异常。结合胸痹病机特点,高师强调补虚祛实,辨证治之。

3 眩晕

张某,男,67岁。2022年3月1日初诊。

主诉:反复眩晕眠差2年余。患者2年前出现眩晕、眠差、腰酸,既往有腰椎间盘膨出病史。刻诊:眩晕眠差,腰酸,动辄多汗,纳可便调,舌暗红、苔根白腻,脉弦。血糖、心肌酶谱、电解质、肾功能未见异常。血压(BP)118/82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HR)60次/min,律齐。西医诊断:眩晕待查;中医诊断:眩晕(肝肾两亏、痰瘀互阻证)。治以补益肝肾、化痰活血。方选加味芎归二陈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处方:

姜半夏10 g,茯苓10 g,化橘红5 g,川芎10 g,当归10 g,胆南星10 g,砂仁5 g,远志5 g,首乌藤30 g,天麻10 g,煅龙骨30 g(先煎),煅牡蛎30 g(先煎),淮小麦30 g,大枣10 g,炙甘草5 g。7剂。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2022年3 月8日二诊:1月14日外院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示(患者初诊时未携带):左颈内动脉管壁钙化斑块,管腔轻度狭窄,左右大脑后动脉管壁钙化斑块,管腔轻度狭窄;筛窦及蝶窦黏膜增厚。患者眩晕稍减,眠仍差,舌暗红、苔微黄腻,脉弦。予初诊方去淮小麦、大枣、首乌藤、炙甘草,加炒僵蚕10 g、白芷10 g、炒酸枣仁30 g,7剂。

2022年3 月14日三诊:患者眩晕明显减轻,夜寐仍需服安眠药。BP 134/90 mmHg,舌暗红、苔淡黄腻,脉弦。予二诊方加生山栀10 g、淡豆豉10 g,7剂。

2022年3 月21日四诊:患者眩晕好转,夜寐仍差,BP 128/78 mmHg,HR 62次/min,舌暗红、边有齿痕、苔薄淡黄,脉弦细。予三诊方去天麻、煅龙骨、煅牡蛎、生山栀、淡豆豉,改茯苓为茯神,加钩藤10 g、夏枯草30 g、琥珀粉5 g(吞服),另加甘麦大枣汤,7剂。

2022年3 月29日五诊:患者眩晕已无,夜眠仍差,凌晨三四点醒后难再眠,晨起头昏,前额不适,舌暗红、苔黄腻,脉弦。BP 128/86 mmHg。予四诊方去炒酸枣仁、琥珀,加珍珠母30 g、生山栀10 g、淡豆豉10 g、生葛根20 g、炒僵蚕10 g,7剂。

半月后电话随访,患者眩晕未作,寐安。

按:《丹溪心法·头眩》认为眩晕病机偏于痰,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高师认为,眩晕属肝所主,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气郁等多种因素有关,风、火、痰、虚、瘀皆可引发眩晕,而其中又以痰瘀较为复杂。本案患者眩晕、不寐皆见,属本虚标实,以肝肾不足为本、痰瘀阻络为标。患者为老年男性,八八之年,“天癸竭,精少,肾脏衰”,津亏液少,肾精亏耗,不能生髓,髓海不足,上下俱虚而眩晕、腰酸。肝肾不足,阴液亏虚,津液运行不畅,致痰浊内生,气滞血瘀,终致痰瘀互阻之证。肝肾不足,痰浊内生,脾胃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不足,元神失养,则见寐差、眩晕;痰浊中阻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瘀血阻滞,痰瘀互结,缠绵难愈,故眩晕反复发作;舌暗红苔白腻、脉弦则为痰瘀互阻之象。四诊合参,辨证属肝肾两亏、痰瘀互阻,故高师取加味芎归二陈汤以健脾化痰、祛瘀通络,加天麻、煅龙骨、煅牡蛎补肾平肝、息风定眩,首乌藤、远志养心安神、祛痰开窍,同时予甘麦大枣汤以养心安神、和中缓急。二诊患者眩晕减,仍有寐差,以往CTA检查报告示有动脉管壁钙化斑块,高师认为动脉硬化与痰浊密切相关,故暂去甘麦大枣汤,加入虫类药炒僵蚕以增强化痰之功,予白芷除湿化瘀,炒酸枣仁养肝、宁心、安神。三诊时,患者眩晕减轻,仍有眠差,观舌暗红、苔淡黄腻,知其为痰从热化之象,痰热扰心不得眠,故予栀子豉汤清热除烦,宣发郁热以助眠。四诊时,患者眩晕好转,寐差仍作,高师认为其痰瘀阻络之基本病机未变,查舌暗红、苔薄淡黄,为痰瘀互结之证,故继予加味芎归二陈汤加减治疗。眩晕好转,舌边齿痕,高师恐为寒凉之药伤及脾胃,故去天麻、煅龙骨、煅牡蛎,清热之生山栀、淡豆豉,加夏枯草、钩藤平肝息风;失眠日久,加琥珀粉以安神定志,并易茯苓为茯神,予甘麦大枣汤增健脾养心安神之功。五诊时,患者眩晕已无,仅晨起头昏,仍有寐差、早醒,舌暗红、苔黄腻,高师认为其病机为痰浊内蕴,郁而化火,痰火扰心,入睡尚可,故去养心安神之酸枣仁及重镇安神之琥珀,转从清热化痰为主,予清热平肝安神之珍珠母,清心除烦之栀子豉汤;晨起头昏,考虑湿热内蕴,清阳不升而致,故予生葛根升阳,炒僵蚕祛风通络而定眩。

高师遵循“异病同证同治”原则,本案患者主要症状为寐差、眩晕,可归属于中医学“失眠”“眩晕”范畴,从病机分析,均为痰瘀内阻。尽管证情复杂,高师仍围绕主要病机进行辨证遣方用药,故疗效较好。

4 结语

上述3则验案从病机分析,皆以痰瘀互阻为主。高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如遇症状不典型患者,则以舌脉诊断为金标准加以辨证。高师认为,凡舌呈现舌暗苔腻之象,即可辨为痰瘀阻滞证,以化痰活血化瘀为大法,辅以兼证的对症治疗,可获良效。高师运用化痰之法时,常根据“寒痰”“热痰”之不同而用药不同。同时,高师对患者的睡眠、饮食及二便尤为重视。高师临床辨治之思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学习。

猜你喜欢

二陈汤瘀血大枣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若要皮肤好 粥里加大枣
大枣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
One Case of Professor ZHAO Jun's Effective Intervention in Children's Height After Menstrual Onsets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浅论二陈汤的衍变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大枣橘皮汤助消化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
大枣